社会学概论课件整理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所观察得到或意想得到的结果,这些后果有助于该 单位的适应或顺应。 • 潜功能
是指一种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了不易被人们察 觉、认识到的或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 古代科举制:培养人才/控制人才
三、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 正功能——积极
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力,促进了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 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一致,为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做出了积极 贡献。
包括所有的职能机构及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 4.设施系统
包括实质性和象征性设施,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
社会制度的产生: • 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 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 • 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关(马克思) 社会制度的演进:
• 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 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法理型权威(legal rational authority) 在权威系统中,信仰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它决定什么是合法
或非法,因而也就决定了权威系统的根本性质。
习俗---准则---规范---制度(自然/计划)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
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如下 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社会化功能
二、社会制度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中间层次的制度 一、经济制度 二、政治制度 三、教育制度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生产和分配物品以及服务的制度化体 系,它规范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行为。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一)群体领导 1.含义:在群体内部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
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2.群体中的两种主要领导形式: (1)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 (2)表意性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3.群体领导作风。
群体领导作风
权威型(独裁型):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 是单纯发号施令。 民主型: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政策和任务。 放任型:领导人散漫怠惰,对群体成员不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 行动。
于其他群体竞争时抑或群体工作的感染力大时,偷懒状况有所 好转。
2.准群体研究
准群体不是一种组织结构,其成员只具有某种松散联系。
群众:即面对面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临
时聚集的人们。偶集人群 /常规人群/表现人群/行动人群
大众: 即基于间接的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
的人们。----没有直接互动的人群
猪湾事件
南丹7.17透水事故
第三节 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三、几种典型的初级群体类型 四、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影响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与次级群体相比,初级群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指群体成员之间面对 面的、亲密的交往与合作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2.一定的群体规模,直接的交流与合作 3.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4.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依赖,“人情味” 5.非正式的群体规范 6.群体意识强,整合程度高
具体情境实施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群体决策
1.含义: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 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严复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 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后被引申 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会”为 聚集之意,即聚会、集会。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 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 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
• 个人关系: 多层次、非正式、不稳定 • 群体关系 : 中间层次 、比个人关系更明确、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 则、规范的约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 社会制度: 最高层次、固定、较持久, 最重要的社会 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
• 血缘关系:即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 宏观: 社会的整体结构,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象,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 构等等。
• 微观: 社会的个体结构,考察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 动的模式及特点,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 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 的)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
梭和达尔德、英国的洛克 和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 韦伯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 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 关的和。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可见: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 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去寻找。
社会分化角度: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大家!
二、社会结构的微观要素(重点)
1、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
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2、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国家—民众”“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阶层内部分化,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1、微观、中观与宏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 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该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 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 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
2、社会群体、临时性集群、社会类属
秧歌队、公园里的游人、老年人
3、广义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
父亲缺位家庭、双薪核心家庭、代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的社会化、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 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儿媳妇、双面胶、新妈妈、离婚
3、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处于结构资源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 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由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角色,违反了社会的期 望——越轨
5、集群行为、社会运动、集体行动、政治运动 6、社会变迁、现代化、全球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异与变迁(重点)
1、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前后:政治标准多元、封闭性二元结构、不平等低断裂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与聚合、资源的一体化配
2、社会学的想像力:
跳出日常生活,重新思考“习以为常”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 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
社会学概论_课件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 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 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
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 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
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 ❖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 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 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 主表要现发型挥角实色现:效以率表目现标社的会功制能度。与秩序、 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 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 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 的功能。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社会学概论一绪论精品PPT课件
孔德
斯宾塞
韦伯
迪尔凯姆
1.[法]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通常被 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 并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任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 探讨。
August Comte,1798~1857
2. [英]赫伯特·斯宾塞
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通常被认为是该时 代英国最重要的思想 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Sociology一词最早是由西方社会学家创始人,法国社 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社会学定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侧重于以社会和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 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并由此开创 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 的代表人物是韦伯,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 会学传统。
主要观点:
(1)把社会类比为有 机体的思想,即社会 有机论思想
(2)“社会进化论” 思想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3.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主要著作: 1904《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20《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主要理论: 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4.[法]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
“剩余说”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 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学科说”是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群学科, 一个“学科群”。
“调查说”是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的学科。由于 社会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因此,有些学者以此把 社会学界定为关于调查研究的学科。
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 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 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等。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等等。
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1. 奥 古 斯 特 · 孔 德 (Auguste Comte , 1798— 1855)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西方社会学界公 认的社会学创始人。
重点、方法及目的不同
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 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这样 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 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第三节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 , 欧洲社会——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骤然的社会变迁使得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扩大并趋于激化,于是社会学应运
利
心体系的创立者。
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1.传人时期(1891—1930) 2.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
1951) 3.中断时期(1952—1978) 4.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
拓展社会学的视野
社会学想象力——喝咖啡
❖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 。但 与其他刺激性东西有何不同?
2.冲突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多种解释社 会冲突的理论,反对帕森斯关于社会的价值一致、均衡 与整合的观点。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 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 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 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 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社会学概论PPT演示课件
(二)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社会学意义
1.定义社会学的视角:宏观角度VS微观角度
2.社会本质的理解:社会唯实论VS社会唯名论
3.社会研究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整 体主义)VS个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实证主义(自然主义)VS非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4.社会学体系的建构:宏观社会学VS微观社会学
6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一)研究角度的综合性
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
生
医疗条件
育
风俗习惯
率
妇女地位
文化程度
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
7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 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 迪尔凯姆:
8
(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 一切社会科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象社会学这样,不 仅广泛地与几乎每一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 一系列的分支社会学,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 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艺社会学、语言社会学、体育社会 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化学社会学等;而且还能根 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切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产生难以尽数 的分支社会学,如闲暇社会学、情境社会学、住宅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性社会学等。
“如果把社会现象只作为哲学问题的话,自然不必用什么 特别的具体的方法,只要用通常‘演绎的’和‘归纳的’ 推论,把一般的概括当作大致的观察就够了。事实上,社 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也就是说,研 究事物必须以事物为主,而不能以一般性原理为主;对一 些特别的问题,必须进行特别的实验才能弄清楚,考虑所 得的证据,还必须合乎规律。所有这些,说明如果忽视实 际的考察,只用一般的哲学推论,就无从进行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1988:1-2)。
全套电子课件:社会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其扩展 社会化的概念 初次社会化 再次社会化 终身社会化
26
二、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
1、文化的角度 2、个性发展的角度 3、社会结构的角度
27
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有高于低级动物的语言能力和思
维能力
►人有学习能力 ►人有很长的依赖期
28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二章 社会与社区
• 第一节 社会概述
一、社会的词源与含义 中文中“社”(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会”(会聚与会 集于一起)和“社会”(民间宗教性集会)的含义。 英文中的“SOCIETY”一词的含义。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 1、唯名论。社会只是“名”即无客观内容的概念,只有个别 事物才是真实的。社会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源于中 世纪经院哲学中的非正统派唯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达尔德、 霍布斯、韦伯等。因认定个人是真实的,故以个人行为及其互 动细节为研究对象。
3、建构论。包括结构功能建构论(帕森斯、莫顿等)、批 判建构论(也可称之为新社会建构论,包括马克思、哈贝马斯 等)。
三、社会的要素和结构
1、本源要素:自然环境;个体;群体与组织。
2、行为要素:社会结合与交往;物质经济;政治;文化。
3、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际结构。
• 第二节 社区概述
•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涵义
•
一、角色及其相关概念
•
唐诗人王建《新嫁娘词》
•
三日入厨下,
•
洗手做羹汤。
•
未谙姑食性,
•
先遣小姑尝。
诗中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 新嫁娘——家庭新成员,婆婆的晚辈,小 姑的平辈。
社会学概论第2章课件
社会结构与功能
社会制度与文化
社会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社会制度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文化也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指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社会制度
指一个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是社会成员行为的指导思想和生活方式。
通过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以揭示其内在结构和关系。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观点、感受和经历。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其意义和关系。
通过对文献、档案等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了解社会现象。
总结词
访谈法
参与观察法
文本分析法
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福柯的理论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规训和权力之上的。他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的困境。
德里达的理论
德里达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解构,认为哲学的理性思维导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问题。他主张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追求一种新的自由和解放。
详细描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与心理学关系密切,两者都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经济学也与社会学有交叉,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规律。政治学则与社会学共同探究权力、权威和社会制度等问题。此外,社会学还与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社会与社会学一、什么是社会?(一)“社会”概念的来源古汉语中,社指祭祀土地的地方,“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会是聚集在一起。
“社会”就是因祭祀土地而聚集在一起。
重点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这是古代重大的节日。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现在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英语中的“Society”。
严复的翻译是“群”(《群学肄言》)。
翻译成“社会”,是从日本译文中直接借用过来的。
(二)“社会”的涵义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概念有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西方社会、城市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上流社会、黑社会社会人、社会青年广义的“社会”是指“人们各种活动和生活的总和”。
如: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等。
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市场、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人们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
经济领域由市场调节政治领域由国家(政府)主导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由公众自我管理(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社会观念、规范、制度将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交流功能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交往工具(语言、符号)提供交往场所(家庭、组织、群体)交往的规范等导向功能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观念、规范能够维护正常的秩序;调整人际关系;规定思想行动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个体生命短暂,社会长存,社会传承文明。
人生的“三不朽”。
二、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个人如何形成社会社会总体运行规律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一)社会学的特征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社会学要求我们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如此这般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对个人成功的解释。
社会学还教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确凿无疑和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民族、职业结构等,强调整体把握,多用定量研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细致研究个体生活状况、行为、差异等特征;多为定性研究。
林耀华:《金翼》;费孝通:《江村经济》。
刘倩:《南街社会》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从社会关系的层次、水平划分)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互动。
如同事、上下级、朋友、买卖、邻里、家庭等。
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社会关系;其特点为非正式、不稳定、数量多、直接体验等。
群体关系:在社会群体和组织层面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中间层次。
如社会团体、利益群体、阶级阶层等。
1受社会群体规范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社会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如公共政策。
它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层次最高,持久性。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从联系纽带分)血缘关系: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等。
它是人类先天的、最早的社会联系;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其紧密程度及地位作用不同。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地理位置关系。
可分为:封闭型、开放型;我国地缘系统的分级。
业缘关系:人们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反映社会的面貌,促进发展。
其负面影响:存在技术垄断、技术定型,以及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单向度的人》)。
三、关于社会的主要理论虽然社会学家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上是一致的,但在当代社会学中没有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由于对社会研究的研究假设不同、侧重点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
第一,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又分两种情况:有的学者假定社会的常态是稳定的、协调的,形成功能主义;有的学者假定社会矛盾和冲突是永恒,形成冲突论。
第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更关心小群体内部的人际互动,这形成了互动论。
1、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每一部分也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须的。
斯宾塞:社会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像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四肢、心脏、大脑)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作用。
社会变迁是外部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特别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社会。
2、冲突论的视角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永远不是做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而是相互冲突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是力量和强制的产物,秩序是暂时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源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工业社会批判。
3、互动论的视角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以及如何使得这种交往产生实际意义的。
更关注社会微观方面——个人或小群体。
人们具有行动自由,社会群体、组织由互动产生。
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目的、资源、互动方式等。
戈夫曼戏剧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功能论的观点:多个群体组成的统一体,对社会的促进;相互联系,共同维持活动的开展;活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混乱;基于认同和合作,不断调整和适应,走向平衡。
冲突论的观点:体现地位的不平等;充满了冲突,各个群体都面临着压力;秩序是表面的、暂时的。
互动论的观点:运动员、教练、管理者、组织者、辅助工作者的个人看法、经历、价值观;遵从一些共同的规范和价值取向;个体、群体之间相互作用,体现拚搏、团结、友谊等;促进规则的不断完善、合理,适应现实发展。
专题二:社会文化一、文化概述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引申为人对自然的开拓。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文化的特性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
复合性:文化是多种要素的复合。
象征性:文化具有广泛的意义。
如白(一穷二白、白旗、白衣战士、白区),黑(黑社会、黑帮、黑市、黑人等)。
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所模仿、效法和利用。
纵向的文化传承,薪尽火传;横向的文化交流与扩散,2时尚流行。
变迁性:因受自然条件变化、异文化的接触和发明发现等影响,文化处于时刻变化之中。
“文化堕距”由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指构成文化的各要素变迁的速度不同,造成各部分的差距、错位等,导致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变化的不同步。
2、文化的逻辑又称为文化的文法,指文化固有的,而又不可观察的内在逻辑。
它在儿童时代就开始灌输,甚至于在母亲怀胎时就开始“谱入”的文化法则。
经常是下意识存在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统合支配人的行为,使他的行为成为有意义而可以为同一群体内的人所了解。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命”观,认为人自出生后在宇宙间就由“命定”的。
由于这种观念,所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稳定,崇尚和谐;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讲究亲子和睦,夫妇好合等;而在政治关系上则注重服从权威、安于现状等;而在经济行为上则是勤俭节约、协调合作,并且常常是调合自然而不是要征服自然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一套内在的意义系统,并不单是我们中国人如此。
西方文化的文法(逻辑)个人奋斗自由、独立、竞争民主意识、公民意识3、文化的分类1、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部分成员(社会群体)接受的文化。
二者可能相互转化(如网络文化)。
“给力”“限行”“摇号”“团购”“微博”“云计算”“情人节”“北漂”“潜规则”“宅”“PM2.5”“寿司”“粉丝”等2、主文化与反文化:是否占主导并维护社会秩序来判断反文化性质。
3、评比性与中性文化:是否有好坏优劣高下之分来判断。
科技、刀叉筷子二、文化模式普遍性和特殊性1、文化的普遍性人类学家的比较研究已证明,几乎所有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共相。
威斯勒的《人与文化》: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的占有及交易方式、政府、战争G.P.默多克曾列举了近60种文化共相,包括烹饪、劳动、民俗、葬礼、音乐和法律等。
所有的人种在生理上都是类似的,我们都需要吃饭,需要住所;我们都必须处理疾病、面对死亡等。
客观条件的限制,用火取暖,发明刀、轮子……文化其他一些共相源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
它必须教育新成员承担有用的社会角色,延续下去。
必须生产和分配商品,提供服务,维持秩序,保持目的感等。
2、文化模式的特殊性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们要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地理、人口、动植物等。
生活在南海诸岛人们不会去捕捉北极熊作为食物,自然条件要求他们以当地的野生果实为食物,并要学会在咸水湖和公海中捕鱼。
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等。
文化模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特别是在现代复杂社会中。
社会条件包括技术水平、语言、普遍的信仰、社会管理方式等。
文化模式的自我加强。
“文化自信”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的交流,然而文化交流不是一帆风顺的。
1、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文化震惊:生活在某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如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的文化震惊:中国人的剩菜,AA制;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刘姥姥进大观园。
如何看待文化震惊?是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关键是处理得当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边缘文化特征减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不稳定易变。
如北京与东南沿海地区。
请分析:为什么改革在东南沿海更容易取得成功?同样是边际,为什么不是东北、西北、西南?2. 文化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3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