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苏联)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
苏联-俄罗斯的近代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简史
谢谢观看!!
苏联幼儿园的教师由幼儿师范学校来培养。苏联学 前教育研究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三 四十年代反思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第三阶段是卫国战 争结束后。
一、苏联的现代学前教育
(三)苏联现代学前教育的特征
(1)学前教育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 (2)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紧密结合。 (3)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 (4)分科教学。来自一、苏联的现代学前教育
(一)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建立
2.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
1930—1934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 业的发展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公共学前教育的发展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教育人民委 员会不断制定和颁布关于幼儿园工作的规程、指南、规 则,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
二、俄罗斯的现代学前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1)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发展。 (2)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模式的发展。 (3)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形式的发展。
二、俄罗斯的现代学前教育
(四)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思考 1.苏联时期的经验与教训
在苏联时期,曾有两次试图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尝 试。这两次幼小衔接的探讨,都把重点放在使学前教育
二、俄罗斯的现代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性质和目标的改革
1.学前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前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有所改 变。教育必须满足家长的多层次的需要,并使儿童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这种状况使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质 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社会公益事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 的需要自主选择幼儿园。
学前教育简史
苏联/俄罗斯的近 代学前教育
苏联(1917—1922年为苏俄)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 展较快的国家。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

制”学校在英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会分别成立了推广“导生制”学校的“兰卡斯特协会”和贝尔的“贫民教育
促进会”,使“导生制”学校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6.“新大学运动” (1)形成原因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 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2)伦敦大学的建立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
【例题4.1】名词解释:导生制学校(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2年真题) 【参考答案】导生制学校是指采取导生制教学方法的学校。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 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师资 是个问题,于是教会人士在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 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存在 着其他种种弊端,因此,后来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国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立了国王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相比,国王学院除了在宗教教学问题上与其存在分歧外,这两所学院开的
课程大多相同。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851年,约有60所医学院和29所普通学院附属于该大学。到19 世纪末,它仍属于一种考试机构,学位向所有附属和不附属于它的学院开放。 (3)新大学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
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

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作者:张佳慧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俄罗斯是中国的邻邦,1949年之后,因前苏联和我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受前苏联文化的影响较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都和前苏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前苏联解体,两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逐渐拥有了自主独立的教学模式,更具本国的特色。
中俄两国高校在音乐教学上都在不断改善自身不足,关注学生个体的特质,让音乐教育的实用性大幅提高,切实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音乐教育;教育模式;音乐类院校【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45-03【本文著錄格式】张佳慧.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J].北方音乐,2020,11(21):245-247.一、中俄音乐教育的发展俄罗斯与中国的文化交融从几个世纪前就可溯源,当时远东地区生活着大量俄罗斯族人。
随着清朝初期管辖地界范围内与邻国贸易需求日益增加,清政府开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俄罗斯的前身沙皇俄国。
虽然当时两国之间的社会生活存在很大区别,但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很多与邻国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更相似的人们。
国别的限制难以阻挡两国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俄罗斯的很多民谣歌曲也在那个时候逐渐传入我国。
俄罗斯国家的盛衰历史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有所反映。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统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着共产主义这一新制度的产生。
人民能够真正拥有平等的权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由于前苏联的音乐发展在当时已有比较骄人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得以让更多家境一般但有音乐志向的青年走进高校校园。
前苏联对人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拥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前苏联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处于一段黄金时期。
但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等人执政时期,提出了若干禁锢文化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苏和苏美之间的冷战,因此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产生了一些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现代第六节 苏俄教育制度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1917—1920)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无产阶级教育领导 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 ,博学多才的卢那察 尔斯基(Луначарский)被任命 为教育人民委员 原则: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 1917年11月11日《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 教育的宣言》向全国人民阐明了教育工作的 总方针和基本原则。
六、继续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
1932年 月,联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 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教学大纲 和教学制度的决定》。 苏联政府从30年代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 规模的调整和改革。
(一)调整专业设置和学校网 (二)改革招生制度 (三)改进教学工作,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 (四)加强学校管理
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 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 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 师。
苏联的师范教育到30年代末已发展很快,形 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师范学校,学习期限3年,负责培养中学5—7 年级的教师; 师范学院,学习期限4年,负责培养中学8— 10年级和师范学校的教师。
卢那察尔斯基像
莫斯科红场
1917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教育人 民委员部关于教育和教养事业从宗教部门移 交给人民委员部管理的决定》的法令, 初中等教育:将所有堂区学校、教会中学、 教会师范学校、神学校、神学院一律转交人 民教育委员会,改为普通学校
从1918年1月起,苏维埃俄国开始废除旧的国 民教育管理体制,撤消学区制,撤消学堂管 理处和观察处等机构。 为了在社会生活方面彻底消灭封建性,保证 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还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 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列宁关于苏俄高等学 校招生问题的指示精神,取消了入学考试, 无条件地招收无产阶级和贫困农民出身的人, 并普遍地发给他们助学金。
中俄教育体制差异

中俄教育体制差异中俄教育体制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教育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称各国的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目前把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决策。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中国先后提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
俄罗斯是一个教育发达、科技实力很强的国家,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在前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共有16位科学家分别在物理学、化学、文学、经济学、生理或医学以及和平奖方面获得过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方面获奖的人数最多。
俄罗斯的教育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在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加拿大,位居第三位,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
俄罗斯也在着手教育改革,政府也在逐年加大教育的投入,加速与世界教育体制接轨的进程。
1中国教育体制1.1 学前教育指3~5岁得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我国幼儿园一般由单位和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而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只能普及1年的学前教育。
1.2 初等教育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我国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目前我国由企业兴办的各类学校基本上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1.3 中等教育指12~17岁的少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
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教育。
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
中等学校一般都是由政府兴办。
1.4 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
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为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和改革,国家“九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即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前苏联和日本的近现代教育.ppt

这一时期,苏联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不仅普及了四年 制的初等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不完全中学教育,这也 带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得到很大 的提高,并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 这些都是苏联三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成就。
2021/2/24
3
(三)卫国战争时期和战后恢复时期的教育
1.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首先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 ,调整义 务教育年限。其次,调整了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加强军事体 育训练。再次,高校招生人数和高等学校的数目都大大减少。 苏联政府很快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免除了部分高校学生及所有 毕业班学生服兵役的义务,修订了教学大纲和计划,开设了新 专业和新课程 。
年限、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教育改
革。
2021/2/24
5
2.1964—1974年的教育改革。1964年8月起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决 议把八年制学校(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三年学习期限改为二年,并大量减少劳动时 间。随后全面审定和修改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材,重在 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并于1966年11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 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要求,让学 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1973年7月19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上通 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校外教 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方面,强调用科学基础知识 武装学生的头脑,不再过多强调要参加生产劳动,并恢复了对普通中学优秀毕业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摘要: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来源于苏联。
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并且在教育国际化盛行的条件下,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俄罗斯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改革。
教育改革内容包含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等。
本文主要整理了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发展的主要阶段,并且分析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措施推进后有哪些问题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并以此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改革问题;发展启示1.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沿革1.1帝俄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17 世纪,俄罗斯高等教育开始出现雏形,当时主要是为国家和教会培养人才,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开端是1687 年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的正式建立。
1724 年建立彼得堡科学院和学院大学。
这也是俄罗斯第一所非宗教性质的大学。
1803 年,亚历山大一世颁布了《国民教育草案》,草案表明了大学的作用是用来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该草案的实施标志着多级结构学位制度的建立,是俄罗斯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层次结构的雏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
帝俄时期受封建统治者办学思想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帝俄时期的高等教育徘徊在保守与开放之间,高等教育并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教育体系。
1.2苏联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苏联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追求教育平权、消灭阶级特权是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
苏联对高等教育体系刚开始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通过框架性和原则性条例进行规范;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然后教育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开始发布相关细则,一步步完善规范,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高教体制。
1917 年12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均由教育人民委员会直接管辖,这使得教育与宗教开始相分离。
中俄高等教育对比

中俄高等教育对比陈琪中俄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进行的教育合作扩大了彼此教育资源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对于双方在国际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俄罗斯一直在对自己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善。
所以与俄罗斯教育体制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再结合具体国情运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一、中俄高等教育概况1、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
中国高考制度:“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即"3+X")“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涵盖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涵盖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
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
总分750分。
2、俄罗斯的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初始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
俄罗斯教育的评价同样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评价的标准均为5分制。
除考试外,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也进行一些测验,如果学生在历次的测验以及平时的课堂学习都表现得非常好,根据情况,教师可以给予该生免试。
俄罗斯全国统一考试形式为笔试。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俄语,数学和根据所选学科进行其他类别的考试,主要包括:外语、历史、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知识以及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
一般学科都要求通过外语考试。
外语类别一般包括英、德、法、西四类,可以任选一类。
每门考试都设有全国最低分数线,要上了分数线才能去竞争被相应大学录取的机会,才能去竞争录取后的公费名额。
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1、学位制度中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俄罗斯的硕士教育有别于中国的硕士教育,中国的硕士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俄罗斯的硕士教育则属于大学教育的一个阶段。
俄罗斯的研究生(大学后)教育除了包括副博士和博士阶段以外,还包括临床医学研究阶段、高等军事院校研究阶段、助理实习阶段。
第二十一讲 苏联的教育改革

第二十一讲苏联的教育改革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概括了解苏联十月革命初期、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历次教育改革的情况,弄清苏联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线索,总结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几十年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和得失。
▇概述(返回索引)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即排除各种干扰和破坏,着手对旧教育进行革命改革,成绩是显著的。
20年代初,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进行的教育改革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适当调整了学制和学校数量,着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25年以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学制重新调整,不仅学校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而且扫盲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这一时期,为了探索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共产主义教育和劳动综合技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对所有的同一类型的学校实行统一的必须执行的教学计划,还采用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苏维埃教育学也在形成之中。
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育理论、片面强调生产劳动和学生实践、轻视系统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等等。
从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前进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经验教训:只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南,正确对待外国的和历史的教育经验和理论,面向社会主义教育实际,才能形成以马列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反映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
苏联30年代的教育改革是在20年代教改的基础上前进的,旨在纠正20年代教改之偏,建立健全的学校制度和教学制度。
这次改革是适应苏联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苏建立了统一的学制,教育进一步普及(在农村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工矿区普及了7年制义务教育),普通教育的质量大大提高,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生。
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周光札俄罗斯高教强国之路始于18世纪初叶彼得一世的改革,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的美苏争霸。
其中经历了5个关键阶段: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19世纪的高等教育立法、苏联前3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一、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俄罗斯封建农奴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其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欧洲早发内生型的法国与德国。
彼得一世大力推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全面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罗斯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俄罗斯的近代化进程,使俄罗斯一个默默无闻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崛起为欧洲强国。
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实科教育,二是创建俄罗斯科学院。
17世纪俄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关键原因是俄国的教育发展迟缓。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彼得一世极力主张俄罗斯积极地向外国学习,翻译大量的科技著作,为俄国实科学校的兴起准备了课程基础。
彼得一世本着“学院和学校是国民教育的非常事业”的理念.把创建实科学校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俄国的经济振兴和国土扩张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701年彼得一世先后发布敕令,创办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工程师学校、外科医学校和计算学校。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彼得一世为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亲自从英法等国为学校挑选教师。
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国家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正是这些实科学校的创建,标志着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为18世纪俄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需要的适用专业技术人才。
以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为例,其创办15年就为俄围培养了1000余名数学教师、造船工程师和海军技术专家。
由此可见,实科学校的开创不仅造就了俄国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而且塑造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专业取向。
虽然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在18世纪初叶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强国,但是俄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仍然严重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强国。
7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

7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俄国的学前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也对后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 世纪初期,俄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当时,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基本的教育机会。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将孩子送去学前教育机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1860 年,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的建立,标志着俄国学前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幼儿园的数量极为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服务对象也多为富裕家庭的孩子。
19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俄国的学前教育受到了西欧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更好地发展智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在教育内容方面,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观念。
同时,也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知识,如数学、自然科学等,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进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的学前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并逐步加大对其的投入。
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的公立幼儿园,使得更多的普通家庭孩子能够享受到学前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方法上,教育家们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观察者,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增加了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师资培养方面,俄国也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师范院校开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然而,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分析俄罗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与我国现行学前教育的异同2000字

分析俄罗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与我国现行学前教育的异同2000字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教育领域不断发生变化。
苏联时期,幼儿园采用典型的知识系统化教学模式,全国有统一的学前教育大纲。
199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14章第5条明确规定,每个学前教育机构都有权独立开发或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最适宜的教育大纲。
俄罗斯存在多种类型的学前机构,一般发展型幼儿园以优先实现儿童一个或几个发展目标为宗旨,比如智力、艺术、身体等;补偿型幼儿园以优先实现对存在身体和心理发展偏差的儿童的矫正为宗旨;监督与保健型幼儿园优先实现卫生保健、预防及康复措施和计划;儿童发展中心旨在实现儿童身体、心理发展,实现对他们的矫正与保健。
以上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大纲提出了挑战,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大纲应运而生。
分析俄罗斯各类学前教育大纲及其特点,可以看到俄罗斯学前教育近年来的变革与发展。
俄罗斯学前教育大纲总体上可分为两类:综合性的(包含儿童发展的基本方面)和领域性的(儿童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发展)。
理想的教育实践不仅需要采用一份基础的综合性教育大纲,还需要选择领域性大纲中最适宜的教学法。
综合性学前教育大纲。
学前教育综合性大纲对学前教育目标做出相对一致的规定。
《幼儿园养育与教育大纲》目标规定:保护儿童生命和健康,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及做好入学准备。
该大纲保留了优秀的传统学前教育内涵:儿童全面、协调发展;明确保教任务;学前期各个年龄段衔接性;入学准备为发展目标之一。
《彩虹大纲》目标规定:保护儿童健康,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确保儿童身体和心理适时、全面发展;保障每个儿童快乐而充实地度过学前阶段。
《童年大纲》是从人文主义教育学角度、个人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立场出发编制的,确立目标为:在学前阶段保障儿童智力、身体、感情、精神、意志、个性的发展。
《源泉大纲》追求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多方面能力,使其达到与年龄发展可能性一致并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水平、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保护儿童健康。
俄罗斯教育的演变

特征:沙皇俄国时代的欧化的教育改革
•
• 自从 17 世纪后期俄国兼并乌克兰 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以后,便有一些 来自“西俄”,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的神学家、作家和学者在莫斯科从事 教育活动。他们积极地参加了俄国最 早的世俗教育学校:希腊—拉丁语学 校和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等教 育机构的创建和教学。
• 目的是建立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 一原则基础上的单一类型的学校制度,从 根本上改造旧学校。
三、私有化市场经济时代的教育(1992以来)
• 继承了前苏联绝对主权的俄罗斯 联邦政府于1992年初着手实施激进的 经济改革。其激进改革具体分为三个 步骤:
• (1)1992~1993年侧重自由化和财 政稳定,并着手改革教育。
• 根据签订的合同,高校的任务是 按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培养 干部、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则负 责对培养费用作部分的补偿,并为毕 业生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
• ②提高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改变粗 放式的教学为个别施教,发展学生创 造性才能。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课、 辩论会以及生产和实际情境模拟、学 生参加科学研究、实际设计等发展分 析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采用计 算机。
• 学校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设备都是由彼得 一世率领的访欧使节团购买的。他还从英 国聘请教授到俄国任教。
二、苏联时代的教育(1917~1991)
• 1.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教育改造 • (1)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对教
育的领导。1917年11月9日,人民委员会批 准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领导 机关来取代革命前的国民教育部。所有教 会教区学校、教会师范学校、神学专门学 校和讲习班、正教专门女校、传教土学校、 神学院以及所有教会所管辖的学校都归教 育人民委员会管辖。
俄罗斯和苏联的学前教育

(2)两个准备 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是确立儿童 对学校系统教学之初准备的实质。包括入学准 备应包括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 “一般准备”指儿童在入学前所达到的 身体、智力、个性发展的应有指标。 “专门准备”则指既能保证儿童获得阅 读和计算的初步技能,又不影响他们的一般发 展对学校科目的准备水平。
(二)30至40年代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
30年代初期至40年代中期苏联学前教育的发 展——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促使幼儿园的教 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 1、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 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 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 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 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了。
(2)过程 1959年5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 公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其重 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 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 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 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
在以上背景下,出现了第三种学前教育 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6 岁的儿童,后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主 要类型。 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 婴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该大纲 将出生后2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分 为7个班。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 (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 了。
(3)存在的问题 上述两次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都是 把重点放在使学前教育去适应小学的要求和 变化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比 较顺利地适应了小学生活,但学前教育的自 身价值却被贬低,学前儿童特有的活动类型 如游戏活动和各种艺术创造活动受到排挤, 儿童发展的规律被加以扭曲,阻碍了儿童的 健康发展 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幼小衔 接,强调智力开发,反映60年代以来苏联教育学家 和儿童心理学家的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应小学学制 由4年缩短为3年的改革要求。 1970年,修订后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加强了 婴儿期的护理和教育;加强了入学准备班的教育内 容的知识性。 1978年 的第8次修订的《幼儿园教育大纲》把 学前期儿童分成4个年龄阶段,并对各年龄阶段儿 童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统一要求。
西欧各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及实践

1958年的教育改革着重点放在了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上,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1966年,苏共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
1977年1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
形式有私立教学机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实中学(也称学园、学院、专科学校)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志。
只有上层社会的青年才能进入这两所大学学习。
大学的教学以古典学科和神学为主,具有较强的贵族性。
19世纪
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学校。
由耶稣会创办的“耶稣会学院”占据了统治地位。
17世纪初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是仅次于耶稣会学院的另一中等教育机构,重视法国史、数学、力学、地理、现代外语及拉丁文学习。
到18世纪共有大学22所,数量最多,其中巴黎大学最古老、也最保守;
由于重视商业,一些实用的技术专门学校和机构开始出现,如路桥学校、矿业学校、皇家军事学校、法兰西科学院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18世纪40至60年代是殖民地大学迅速增加的时期,出现“巡回学校”。
在18世纪末,联邦新政府又开始了创办州立大学的尝试,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19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体制。
19世纪
公立学校运动
1749年,富兰克林倡议建立实际的新型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
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公私皆有。
20世纪以来
俄国(苏联)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

教学本质: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 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 过程,但它还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 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的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 务
教学过程的 特点:1、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前 人已有的知 识 2、在教师的领导下获得对 现实的认识 3、一定要巩固 知识 4、教 学要包括发展儿童德智体的工作
教学过程 6 环节:形成表象;认清关系;形成 概念;掌握知识;养成技巧;检验知识
2、教学原则 1、直观性 2、自觉性和积 极性 3、系统性和连 贯性 4、巩固性 5、教学的通俗性和可接受 性
3、论教养和教 学内容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 式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 )
育者)
防止 2 个倾向:抹杀个性;消极跟随个 体
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使每个单独的个体发挥自己的特点 、保持个性
作 用 :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 和道德 的力量
3、论教学
3、论集体主义 教育
集体教育理 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 体
教学理论的 基础:心理学
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2)平行教育影 响原则
2、办学经费由当地政
府、贵族、商人共同承 担
3、9.5 决定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
30 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
( 2 ) 评 价 :奠定了俄国国民教育的 文 件
基础
四、二战后的教 育改革
三 、《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
附属学 校章程》
第六节 俄罗斯近现代教育制度

一、帝俄时代的教育制度
(一)废除农奴制前俄国的教育制度 俄国是从9世纪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的,到
16世纪,俄国才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17世纪中叶,乌克兰并入俄国,俄国变成了幅员 辽阔的大国,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却比西欧各 国要落后得多。英国早在1640年就开始了资产阶 级革命,而俄国于1649年菜正式颁布了《会典》 ,从法律上再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
(二)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的教育制度
19世纪中叶,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 断发展,俄国腐朽的农奴制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为激烈。俄国社会各 个阶层纷纷批评沙皇政府的现行政策,要求进行 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的改革,形成了一个强 大的社会改革运动的洪流。
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发展上一个重 要的转折点,也是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 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 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给予极大的重视,许多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等都参 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封建农奴制 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等人提出了普及教育、教育 民主化和培养反对专制政体和农奴制残余 的革命者等主张。他们将国民教育制度的 改革问题与农民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没有 良好的教养,就不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就 没有自己的权利。就只能处于愚昧无知和 贫困之中。
《大学所属学校规程》规定,在大学之 下,还设有3种类型的学校:
教区学校,这是一种初级学校,修业1年。 要求在教区的城镇乡村各设一所,城乡各 阶层的儿童都可到教区学校学习,毕业后 升入县立学校。经费由地方负责。
县立学校,这是继教区学校之上的一种初
级学校,设在县城内,修业2年。教区学校 毕业生都可升入县立学校。
是从彼得一世(1682— 1725在位)开始的。在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觉性和积极性
3、连贯性
4、巩固性(练习、复习)
4、论道德教育
(1)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2)德育方法:1、通过教学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4、机智的对待学生5、预防6、奖励和惩罚
7、劳动)
5、论教育学和教育者的培养
把教育学非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一)马卡连柯
3、1815年后,反动政策,教育倒退
四、19C60S教育改革
1、改革重点:初等教育
2、文科中学是无等级的学校
3、《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教育思想: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1917,建国家教育委员会
二、《统一劳动学校规定》
1、建立统一劳动学校
2、“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则:表现为学校类型是统一的,没有等级性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分类:无意的教育和有意的教育(前者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
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作用: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
3、论教学
教学理论的基础:心理学
教学目的:知识和能力并重,相互联系
课程设置:古典和实科课程结合
教学过程: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3)前景教育原则
4、论纪律教育
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
实现纪律教育的因素和方法:要求(是基础);诱导;督促;威胁
5、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未来好的公民或不好的公民的教育,而且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
6、论家庭教育
俄国
近代:
现代:
教育概况:
教育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内容:1、新的文化教育政策
2、设普通学校
3、设专门学校,培专门人才
4、创建科学院
2、评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自上而下进行,缺乏直接的动力,陷于停滞
3、最突出成就:莫斯科大学的创立
(罗蒙索诺夫倡导;世俗性;只设法律、哲学、医学;不设神学)
二、《国民学校章程》
(德育居于首位)
6、核心:高尚的道德
教学过程的特点:1、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前人已有的知识2、在教师的领导下获得对现实的认识3、一定要巩固知识4、教学要包括发展儿童德智体的工作
教学过程6环节:形成表象;认清关系;形成概念;掌握知识;养成技巧;检验知识
2、教学原则
1、直观性
2、自觉性和积极性
3、系统性和连贯性
4、巩固性
5、教学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
1、教育目的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一个有用的、有技术、有学识、有政治修养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康的公民
2、教育方法
防止2个倾向:抹杀个性;消极跟随个体
使每个单独的个体发挥自己的特点、保持个性
3、论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教育理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3、“劳动”原则: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的
三、20C30S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1、对学制的调整:7年制为主要类型;可在此基础上设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
2、公布《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主要特点:取消学科界限;将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采用劳动的教学法;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代替班级授课制
2、高速度针对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把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科的知识结构上,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1、以这5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2、赞科夫把他的新体系与“传统教学论和教学法”截然对立,以革新派自居,是欠妥的
条件:建立“完整和团结一致”的家庭集体
要求家庭能培养孩子诚实、节约、责任感等品质
(二)凯洛夫-----《教育学》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论述
教学本质: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但它还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的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
(四)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1、二战后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2、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含义: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4、条件/要求: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社会活动者、公民;建立者
5、内容:德、智、体、美、劳动教育
3、9.5决定(《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四、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1、1958年教育改革
通过了《建议》,该建议内容有:
(1)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
(2)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为8年
(3)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
(4)设城市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5)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
特点:1、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2、拉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重视职业教育
4、发展高等教育
2、1966年教育改革
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
3、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制定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实现农工“人道主义”、“多元化”、“民主化”
教育思想:
(一)乌申斯基
1、乌申斯基是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他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1、叶卡捷琳娜改革:设国民学校委员会
2、颁布《国民学校章程》:
(1)内容:1、各地设国民学校,政府领导,由校长管理
2、办学经费由当地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
(2)评价:奠定了俄国国民教育的基础
三、《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1、亚历山大一世改革:较自由政策
2、2个章程规定了大学除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外,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利;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
3、论教养和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
(三)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思想: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
(一般发展:对特殊发展而言;有别于智力发展)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材有需要克服的障碍;学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