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题(解析版)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https://img.taocdn.com/s3/m/9d17a427f242336c1eb95e91.png)
第课三国鼎立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术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曹操和______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3bf5789ea98271fe900ef9f3.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2.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3.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全国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4.下图所示的形势是哪一场战争()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歌曲《曹操》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7.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9.有材料说一国“海船大的长20余丈,高出水面2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
据此判断该国只能是三国中的()A.魏国B.蜀国C.吴国D.晋国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3b0d8edd88d0d233d46aef.png)
第16课三国鼎立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A.曹操和袁绍B.刘备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孙权和袁绍2.历史上的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4.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5.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8.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对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卫温D.诸葛亮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82529849649b6648d74755.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C)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C)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D)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4.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5、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A、赤壁之战B、三顾茅庐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6.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D)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8.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B)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9、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B)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10、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D)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11.(2019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C)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2.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9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D)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B)A.公元前3世纪B.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D.公元2世纪1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C)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15、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16、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C)A.蜀、吴、魏B.魏、吴、蜀C.魏、蜀、吴D.吴、魏、蜀1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6cce509b6648d7c1c746f5.png)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6.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8.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10.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32c07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2.png)
一、选择题1. 以下未生活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2. 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D.海南岛3.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研读下图所示战役,你的结论是()A.以少胜多,是项羽灭秦的关键性战役B.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以少胜多,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D.以少胜多,苻坚统一中国的努力失败4. 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C.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7. 下面两幅地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东汉末期的两场著名战役,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图一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北方地区的完全统一②图二战役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③两场战役均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④两场战役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就有联系。
当时为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为A.刘备B.诸葛亮C.卫温D.曹丕9. 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那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新疆B.南海C.台湾D.西藏10. 观察下图,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春秋五霸的争霸战争形势B.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形势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D.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状态11. 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8d87724431b90d6c85c7ff.png)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D.袁绍3、刘备在成都称帝是在(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C.吴D.西晋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7、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9、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1、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建立魏国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统一天下1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二、填空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59c477ad51f01dc281f1eb.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题及答案基础训练1.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是( )A.采取了正确的计谋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人民的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2.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
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战死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易中天所品读的“三国”是( )A.夏、商、周B.宋、元、明C.元、明、清D.魏、蜀、吴4.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A.台湾B.夷洲C.流求D.琉球能力提升训练1.(2012广西桂林中考)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2016山东寿光期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骄傲轻敌B.军心涣散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4.(2013黑龙江农垦区中考)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模拟训练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C.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D.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2.(2018河南柘城高新区实验学校第二次月考)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3.(2015云南腾冲六中期末)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中考链接训练1.(2015湖北襄阳中考)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453208866fb84ae45c8d55.png)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ca8b560912a21615792912.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3. 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 B.曹操C.刘备D.孙权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222年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6.东汉灭亡于()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482802a300a6c30c229f3b.png)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C.孝文帝 D.曹丕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641c61e53a580217fcfe5f.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一位同窗参与江苏卫视«一站究竟»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标题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A. 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开展B. 封建国度的分裂推进了社会提高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 局部一致,为全国一致发明了条件2.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络.那时,台湾被称为〔〕A. 夷洲B. 琉球C. 流求D. 澎湖3.以下是中国现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我国现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奠定基础的是〔〕A. 赤壁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淝水之战5.发作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以下关于这一局面构成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A. 战乱频繁,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经济B. 封建国度分裂,不利于一致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 局部一致,为全国一致发明了条件6.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烟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构成的标志是〔〕A. 208年,赤壁之战B. 220年,曹丕称帝C. 221年,刘备称帝D. 222年,孙权称王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特点是:A. 群雄并起与国度分裂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国度一致与民族融合D. 经济开展与科技提高8.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A. 赤壁之战B. 淝水之战C. 官渡之战D. 长平之战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笼统地展现出来。
下面哪一幅表示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情势?〔〕A. B. C. D.10.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雄县、安新、容城三个县城遭到了普遍的关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6a2de56883d049649a66582c.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右图的著作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完成北方的统一C.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操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
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
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材料二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中对曹操和诸葛亮的评价与分析。
请你运用所学史实分析一下,你眼中的曹操和诸葛亮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要求:史实充分)(2)曹操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请你列举出他的诗或诗句。
(一首或一句皆可)在历史上,有很多描写诸葛亮的诗句,请你也列举出其中的一句来。
教师详解详析1.D【解析】通过所学可知,A正确;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B正确;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展开的激战,C正确;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cff3090c69ec3d5bb75f3.png)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6.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8.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10.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第16课 三国鼎立(解析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34862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6.png)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山东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B;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排除C。故选D。
3.(2022·湖南怀化中考)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D.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选题1.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 孙权称王,国号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当时尚未进入三国时期。
BCD属于三国形成时期。
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2.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 孙权B. 刘备C. 曹操D. 曹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在北方)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在西方),建立蜀汉政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东南方)称王;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
4.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 历史剧《三国》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司马光《资治通鉴》D. 诸葛亮《出师表》【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诸葛亮《出师表》表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D项符合题意;历史剧《三国》虚构的成分多;明清时期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展示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虚构成分多;北宋时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述从战国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 蜀、吴、魏B. 魏、吴、蜀C. 魏、蜀、吴D. 吴、魏、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①)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②),建立蜀汉政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③)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形成;因此只有选项C魏、蜀、吴符合题意,故选C 。
6.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瑜与曹操,结果曹操战败,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爆发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8.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
208年,想统一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遭到了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两个军阀的抵抗。
孙刘组成联军与曹军于赤壁一带对峙。
联军采用火攻等计谋,打败曹军。
迫使曹操逃回北方,从此龟缩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南方的孙刘两大军阀乘机巩固和发展各自的势力,可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ACD和“赤壁之战”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桂陵之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的区分和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赤壁之战。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0.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 公元3世纪初期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D. 公元2世纪20年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这三个时间都是在公元3世纪20年代,故选B。
11.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澶州之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焚烧着曹操的旗帜,这是周郎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龙争虎斗。
两军交战时他不用动用兵戈,就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是赤壁之战。
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2. 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 曹操B. 刘备C. 诸葛亮D. 孙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
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
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13.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官渡大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为了统一全国,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14.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史实,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5.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 建立西汉B. 巩固蜀汉政权C. 建立西晋D. 建立东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知识,三顾茅庐的典故讲述的是刘备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的主要贡献是巩固了蜀汉政权。
建立西汉的是刘邦,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建立东汉的是刘秀。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6.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 刘备B. 诸葛亮C. 曹操D. 孙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曹操。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7. 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A. 吴国B. 蜀国C. 秦国D. 魏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历史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领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18.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A. 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 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 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208年,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向西进占四川。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选:C。
考点:赤壁之战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内容。
还可以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作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一起考查。
19.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 统一天下B. 消灭袁绍C. 废汉称帝D. 建立魏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采用了火烧军粮的计策,打败袁绍,曹操取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和袁绍发生赤壁之战,目的是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