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合集下载

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特点探讨_徐姗姗

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特点探讨_徐姗姗
“回其阳则津自生”是清末名医陆渊雷注解《伤寒 论》第 20 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 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时 在按语中提出的,对仲景“阳回阴存”之理认识极为深 刻,其原文是“故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 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 之伤,而患阳之亡。……若不知回阳,但喜甘寒生津, 岂知滋腻之药,用于阳证则不能减热,用于阴证则不能 运化。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 其阳而巳,不养其津,学者当深长思之[7]。”桂枝加附子 汤证虽是阴阳两伤的证候,但主导方面为阳虚,通过扶 阳就能够固表,固表则可以止汗,止汗就等于存津液, 此即“回其阳则津自生”。
可见,温潜法较之附子与甘草配伍,诚有异曲同工 之妙。 2 对半夏与附子、天雄、乌头同用的探讨
研究中发现,半夏是 5 位扶阳派医家都常使用的 药物,使用频数均较高。吴佩衡、范中林常用法半夏, 而祝味菊、徐 小 圃 常 用 姜 半 夏。 并 且 在 吴 佩 衡、徐 小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年第 39 卷第 5 期
研究发现,范中林医案处方中,各类姜、桂枝与肉 桂、川乌与草乌常在同一处方中同时使用。其中,桂枝 与肉桂同用 7 方,比例分别为 5∶ 3、3∶ 2、3∶ 1、2∶ 1、1∶ 1、 3∶ 4、1∶ 2。桂枝、肉桂比例不同,功效有异,这在范中林 医案中得以体现。
肉桂、桂枝同用,桂枝用量大于肉桂时,起通阳化 气利水之功。肉桂用量大于桂枝时,发挥益阳消阴,散 寒止痛之效。
·827·
圃、祝味菊、唐步祺 4 位医家的处方中,附子与半夏均 为常用配 伍。 吴 佩 衡 处 方 中,附 子、天 雄 与 各 类 半 夏 ( 法半夏、京半夏、仙半夏) 配伍同用; 徐小圃处方中, 附子与姜半夏 ( 或 仙 半 夏) ,制 川 乌 与 姜 半 夏 配 伍 同 用; 祝味菊处方中,附子与姜半夏( 或仙半夏) ,乌头与 半夏配伍同用; 唐步祺处方中,附子与半夏配伍同用。 仅范中林医案中无一例附子与半夏同用,可见范中林 用药严格遵照中药“十八反”规定。

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

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

骶 髂关 节 ) 、 骨 盆周 围相 关 软组 辈诸方 , 亦 十分 推 崇 钦 安 学 说 , 对 桂 、 姜, 特 别 是 善 于大 剂 量 应 用 附 骶 、
于 阳虚 阴寒证 , 首 先抓 住 温 扶 阳气 子 而屡 起沉 疴 。
的重 要 环 节 , 善用大剂量附子 , 独
具 特 色 。对 疑 难 危 急 重 症 的洽 疗
使之作 为 扶 阳的精 髓 被 流 传 脏六 腑对 应 的穴 位均 分 布其 上 , 按 达8 0 0 g , 如此附子重剂 , 可 谓 前 疗 效 ,
中医药通报 2 0 1 4年 1 0 月
第1 3卷
第 5期
实 际上 , 附子之大剂量应用 , 古 已 用药 频 率 和 用 药 剂 量 方 面进 行 了 故历 代 口传心 授 论 》 六 经条 文 , 用药 规律 分析 , 结果 发 现 附桂 姜 参 行针灸追求的是心神合一 , 也就是 多 用 温通 回 阳 的 附 子 、 桂枝 、 干 姜 草 为 用 药 频 率 超 过 5 0 % 的药 物。 心 灵与 身体健 康 和谐 的治 疗 , 跟 中 等药 。《 伤 寒杂 病论 》 之论 伤寒 , 实 单独 看 来 , 附子 用 药 频 率 第 一 , 为 国传 统 的 针 灸 师 角 色 有 些 差 异 。 则是 论伤 阳 , 其 立法 , 法在 救 阳 , 全 7 9 . 0 0 %, 如 果和 乌头合 并 为 8 4 . 治 疗师 在 针 灸 的 同 时 也 充 当 了 心
附等 大 辛 大 热 之 品 , 扶 助 人 体 之 9 0 g之 间 。桂 枝用 量在 1 5~ 7 5 g 之 穷 斯 源 , 是谓气神合 道, 契 符 上
阳, 尤 以扶 肾阳为 主 , 认为“ 桂、 附、 间, 肉桂 用 量 常在 1 5~3 0 g之 间 。 天。 ” 五 行 针灸恰 是做 到 了“ 针 刺全 扶 阳第 一要 药 ” 。 神 养真 , 非 治疾 也 ” 。其 以针 灸 、 汤 干姜 纯 是 一 团 烈 火 , 火旺则阴 自 卢崇 汉视 附子 为 “ 药治疗 情 志 内伤 导 致 各 种 疾 病 以 消” , 善用 附子 、 四逆 辈化 裁 而治 疗 已故 名 医何 少 奇 先 生 总 结 得 很 全 百余 种病 。他 最是 推 崇 附子 , 认 为 面 : “ 附子一物 , 可上可下 , 可 补 可 及 心理 、 情 绪失 常 。能 够从 最深 层 “ 热 不 过 附子 ” , 为热药 “ 立极 ” 之 攻 , 可 寒 可热 , 可 行 可止 , 可 内可 调整人 体 五行 的平 衡 , 激 发 人体 不 品 J 。唐 步 祺 推 “附 子 为 热 药 之 外 , 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 , 用 可思议 的 自愈 能力 。

扶阳论坛(重要)

扶阳论坛(重要)

扶阳论坛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授课提纲: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病在三阴,统于太阴李可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失治误治。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

服药期间杜绝房事。

(切记)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李可一、病因总括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扶阳之妙用:不滋阴即扶阳

扶阳之妙用:不滋阴即扶阳

扶阳之妙用:不滋阴即扶阳现在的扶阳学说很流行,但是真正用过桂附姜的人,一般都不随意用,或者说桂附姜的使用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不是随意用的,有的人不明其中奥妙,不知其中禁忌,随意用,不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还容易产生很大的弊病。

用扶阳之方,需要注重搭配,搭配不佳,疗效不显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论坛之中讲了一个故事,早年他在南京行医,有一次给一个中年妇女看病,妇女得的是崩漏,本来按照辩证就是一个阳虚之证,所以卢医师给患者开了一个四逆汤,其中附子用的是炮附子,姜用的是炮姜,还有就是炙甘草,药下去之后,疗效不显著。

后来经其伯父一点拨,将炮姜改成了干姜,一剂药就止住了血,疗效非常显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药非常讲究,因为炮姜是黑色的可以止血,但是炮姜不能救你,对于阳虚导致的出血,要想达到好的疗效,就必须先用干姜救逆,这样才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扶阳之药,需要注重药物煎煮,煎煮不到位,反生祸害前几天,一个朋友家亲戚因为漏汗,寒怕风,所以一个医生给开了桂枝加附子汤,再加玉屏分散,其中的炮附子18克,因为没有先煎,所以患者服用之后出现了头麻,头晕等症状,吓的我朋友急忙问我怎么办,这种用附子但是不知道如何使用附子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

朋友自己又用了绿豆汁,又用甘草水解毒,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不会用制附子,非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受到伤害。

使用附子扶阳,一定要注意煎煮方法。

除此之外,使用附子还需要注意其搭配,不同的搭配就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与肉桂搭配,与苍术搭配,与生姜搭配,与干姜搭配,都有不一样的效果。

用扶阳之法,时机不对,也将患者受苦早在我跟随火神学习时,也用过四逆汤之类的方剂,其中有一个病案,原来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原因。

有一个风湿病患者,骨戒疼痛,算是寒湿风湿病,非常的明显,所以当时就按照《伤寒论》的思路给予了桂枝附子汤,按照书理,应该会有很好的疗效的,但是吃药之后,患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且痛的受不了。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理论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理和活血通络,以及促进阳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基本原理扶阳桂枝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来促进血液和能量的流通。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扶阳补气:阳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能量,扶阳桂枝法通过补充阳气,提高人体的阳气水平,以增加体内的热能和活力。

补阳气可以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活血通络:阳气的运行与血液和经络的流通密切相关。

扶阳桂枝法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改善微循环,防止气滞血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

•调理心气:心气是人体的精神活力和情绪状态的体现,扶阳桂枝法可以通过调理心气,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应用范围扶阳桂枝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寒症:扶阳桂枝法可以温暖寒凉的体质,改善寒症病症,如寒疼、寒咳、寒湿等。

•气滞血瘀:扶阳桂枝法通过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疏通气滞血瘀的经络,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和病变。

•阳虚:扶阳桂枝法可以补充阳气,增强体内的热能和活力,帮助阳虚体质的人恢复健康。

•心脏病:扶阳桂枝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理心气,预防和治疗心脏病,如心绞痛、高血压等。

4. 注意事项在应用扶阳桂枝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确定扶阳桂枝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剂量。

•禁忌症:扶阳桂枝法对于阳虚火旺、血热病症不宜使用。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要慎重使用。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扶阳桂枝法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口渴、口干、失眠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

•配合其他疗法:扶阳桂枝法一般需要配合其他疗法使用,如针灸、按摩、草药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调理阳气,活血通络,调理心气等方式,对于寒症、气滞血瘀、阳虚和心脏病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贴)(2011-01-24 17:30:55)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

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1附子的药性《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素问病机原病式》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

《丹溪心法》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汤液本草》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

《证治要诀》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

《医学正传》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

《本草经疏》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要谈扶阳理论的运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所以这里就先从姜、桂、附的运用谈起。

我曾经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统计,现在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次统计。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这个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g到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g到9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桂的处方一共是19852张。

这个桂包括了肉桂、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以及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桂枝的用量在15g到75g之间。

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g到3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的处方一共是19423张。

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

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都属于制附片。

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其他的中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会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扶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根源还是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医家谈到如果长期使用或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故告诫后人,只可暂用,不可长服,并提出“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用”等戒律。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流派,前后相续行医一百多年来,都是大剂量、长期地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

所以,当时都称他们为“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为“火神派”。

不过,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三部书,并没有从中医基础理论上明确地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桂、附?上世纪70年代,我曾提出,在中医阴阳学说里面,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1.研究背景:阳气为一身之本,统帅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重阳的思想均有所体现。

从《周易》始终强调阳的一面,认为没有阳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

到《内经》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阳气者,若天与同”,阳气一直都是占着主导地位。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阳思想,处处体现扶阳思想,尤以使用桂枝、附子、干姜等辛温药物为要旨。

而后世卢崇汉、郑钦安等医家对扶阳理论也有更进一步发展,扶阳广泛运用现代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也使到扶阳思想不管从理论上或是临床上更加完善,《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的临床著作,其体现的辛温扶阳思想是后世扶阳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故研究《伤寒论》中主要辛温扶阳药物附子、干姜、桂枝的相互配伍运用,能加深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及体会,更好地运用《伤寒论》思想指导临床。

2.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得出附子、干姜、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相互配伍规律,更加完善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加强对中医传统文献专题汇编研究。

首先,分为三个配伍组(桂枝配干姜、附子配桂枝、附子配干姜),对伤寒论中条文进行筛选,选取符合以上三个配伍组的条文方证,然后结合相应条文进行论述,从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结合导师临床上运用附桂姜配伍的具有代表性的病案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说明姜附桂三者相互配伍规律。

4.研究结果:《伤寒论》进一步发展了扶阳思想,将扶阳运用于临床,“以阳气为本,时时顾护阳气”的思想始终贯穿如一。

而《伤寒论》扶阳思想重点体现在温阳药物附子、桂枝、干姜等药物的运用上,而这三种药物各自相互配伍扶阳之意更强,能更好地弄清三种药物的相互配伍规律,则能更进一步了解扶阳思想的精髓之意。

通过对三种药物各自相伍条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干姜配桂枝,使干姜所生之阳透达周身,而不致于首中而壅滞,桂枝得干姜则温阳扶正祛邪之力倍,对于表邪下陷致下利、中焦脾胃阳虚、寒湿水饮内停胸腹、阳气郁遏尤为显效;附子与桂枝相配,附子补火助阳,解散寒凝,有“推墙倒壁之功”,但其性走而不守,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升降出入尽所宜之,而桂枝善走气分,通行肌表营卫,二者相伍,更增扶正散寒,解表祛邪之力,常治疗卫表阳虚夹风寒湿表邪未解之证;姜附二药相须为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同时生附子的走窜之性随干姜内敛,直入内脏,扶其弱阳,而成其回阳救急、力挽狂澜之功。

浅析《扶阳讲记》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运用

浅析《扶阳讲记》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运用

浅析《扶阳讲记》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运用
许金德;林志咸;吴云霞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12(030)006
【摘要】《扶阳讲记》扶阳核心在于“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书中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扶阳为核心的学术讲稿以及与学者、门人如刘力红教授等的对话记录,体现其推崇阳气、重视扶阳思想,善于姜附桂配伍,举隅的临床医案.对于火神派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当代青年中医认真探讨、研究和传承.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许金德;林志咸;吴云霞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浦东20120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扶阳讲记》重视阳气思想及使用姜附桂情况浅析 [J], 李淑娟
2.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J],
3.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J],
4.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
通知 [J],
5.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伤寒杂病论》扶阳法则

浅析《伤寒杂病论》扶阳法则

浅析《伤寒杂病论》扶阳法则《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书中扶阳法则使用广泛,为贯穿全书的治疗大法之一。

《伤寒论》中明显谈到阳气损伤的条文几乎占半,在有记载的112方中,运用姜附桂等辛温热性药的处方共有85个之多,《金匮要略》中一半以上的篇幅在谈阳虚,所用方剂扶阳治法广见,可见仲景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

现就仲景扶阳治法进行研究探析如下。

1温阳法所谓温阳法就是指温补阳气的治法。

《伤寒杂病论》中三阴证的形成主要是外感风寒,风寒之邪或自皮毛由表入里,由三阳传至三阴,或寒邪直中三阴或失治误治损伤阳气而成阴证;温阳法又因温扶阳气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温补心阳法、温补肾法、温补脾阳法,温补肝阳法,温补肺阳法。

现分别介绍如下。

1.1温补心阳法汗为心之液,妄用发汗法,既伤心之阴液,同时也会伤及心阳,易出现心悸、奔豚等症。

如《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等方证,仲景均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来温补心阳。

1.2温补肾阳法肾阳为一身之元阳,寒邪直中少阴,或由三阳、太阴传至少阴,而表现出少阴肾阳不足之证,仲景通过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方温补少阴肾阳。

1.3温补脾阳法汗吐下三法均可伤及太阴脾阳,感受寒湿之邪也可直伤脾阳,如《伤寒杂病论》中理中丸方中通过干姜、白术等温中健脾。

正如《伤寒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1.4温补肝阳法汉代医学家华佗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提出:“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

还提出:“肝中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

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说明肝阳亏虚,亦致人发病。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丨如何扶阳?

“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丨如何扶阳?

“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丨如何扶阳?“扶阳”的内涵是治病求本,不离坎中一丝真阳,不是简单地指使用姜桂附等辛温大热之品,而是按照医圣仲景六经用药,则一百一十三方,均可达“扶阳”之意。

具体有如下4个方面。

1.四逆汤立足元气,四季阴阳变化均是元气的变现,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少阴篇的四逆汤为温养元气的首选方药,根据李可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炙甘草用量2倍于附子,此种配伍的四逆汤既可温阳化寒,又可达阳能生阴,同时可起到土伏火之力,恢复一气周流的圆运动,气血阴阳兼治,故四逆汤作用于气机圆运动的每一个点。

2.四逆辈即为理中汤加味,“中”字体现了中轴、中土、中焦。

因此理中汤并非单纯的作用于脏腑脾胃,而是作用于贯穿整个人身的中气。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轮转轴灵。

立足中土,此类方药能将离位之邪归至土下水中,药物发挥的力量与四逆汤同理,均可达到生生之原的增强,故仲景将其命名为四逆辈,此亦“先后天两本互为其根”及“三阴统于太阴”之理。

临床上可随证选用五味子、乌梅、山萸肉等。

3.阳明降机立足人身之一气周流,阳根是否深固,生机是否旺盛取决于人身的阳气是否顺利敛降、蓄积、封藏。

大气之始降对应主气中五之气阳明,人身气机的运行亦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故李可老中医提出“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

恢复阳明正常降机则火、热、燥三邪可自行归位。

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甲木是否能顺降为阳明降机的关键,故白芍这味药,一则可协调甲乙木的作用,其降甲胆之作用实则对治疗乙木之升发太过壅于局部南方而化热之气;二则可降西方燥金之气对应的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三则可通过降甲胆从而恢复阳明正常大降机。

4.八法不可废郑钦安认为:“医圣仲景,立方立法,揭出三阴三阳,是明真气充周运行之道。

一百一十三方,均为补药。

”人禀先天真一之气而生,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何需用药?况此团真气非有形之草木所能补,仲景方药能使真气运行之道通畅,故钦安思想认为均为补药。

如何用好姜、附、桂,来回阳救逆,通经止痛

如何用好姜、附、桂,来回阳救逆,通经止痛

如何用好姜、附、桂,来回阳救逆,通经止痛
干姜、肉桂、附子是中药温里药中的三员猛将,只要配伍得当,就能温阳散寒,回阳救逆,温补脾肾之强劲
虽然三药同为治里寒证的要药,但因其功效、归经不同,在对不同病位的里寒证辨证施治时,又各有偏重。

比如里寒证:胃腹冷痛及冷泻,干姜、附子、肉桂的比例应为3:2:1。

方中主用干姜,温脾暖胃、温中止泻,辅用肉桂止痛,附子散寒。

比如里寒证:肾虚腰痛,三药比例应为2:3:1,重用附子,温阳散寒,而干姜减量,来助附子散寒,而少量肉桂,引火归元,真的妙也
治疗里寒证:痹证,也就是关节疼痛,经络不通的症,三药比例应为1:4:2,重用附子散寒去湿,少量干姜温脾入里,帮助水湿运化,辅用肉桂,温经止痛
案例:
一女52岁,感冒住院,出院后,依然流清涕2个月未好,按外感治疗不愈,现在是胃胀,不想吃饭,脖子痛发硬,额头也痛,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桂枝、生姜,附子,干姜、炙甘草用药4剂而愈
按语:火炎上,火不足,气上不去,就出现脖子痛,头痛,中焦无火,脾胃运化不了,所以出现腹胀,没胃口,所以用干姜来温中焦,又助附子散寒,桂枝是把寒湿推到体表,通过生姜走而不守,把湿寒
从体表排出去了,这样寒湿不在了,身体就恢复了
有人问?那为什么用炙甘草呢?郑钦安说它是以土伏火,就是让火在里面持久一点,
比如古时候打铁的师傅用火炭,他们会把火炭先泡点湿泥巴,就是像面糊的那种,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说这样就让火持久一点,还有就是火炭不会一下子就烧完,而这里的炙甘草不就是那个湿泥巴吗?你明白了吗
方中有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照搬。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一)张仲景对扶阳的看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保胃气,顾护阳气的重要观点。

在他自序中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认为“寒”是导致各种外感内伤杂病的原因。

阳气的盛衰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特别是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是阳气的盛衰和胃气的有无。

阳气的盛衰甚至可以决定病人的生死,少阴病的死证“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这些死证都是因为阳气的衰败导致的。

还有人做过统计,在《伤寒论》中明显谈到阳气的损伤的条文基本上是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112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

112个方子中有85个方子都是辛温热药组成,著名的方剂有四逆汤、理中丸、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损阳伤正的病理和证治在仲景的论述当中是十分突出的。

(二)扶阳门派创始人郑钦安对扶阳的看法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

郑寿全,字钦安,生于四川邓州,今为邓峡固骆镇人,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

郑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药物和辨证体系。

郑钦安推崇阳气,认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亦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

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一虚,则万病丛生。

他亦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目的:从扶阳派医案及著作入手,以《伤寒论》理论为指导,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5位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医案424例,处方969个,包括初诊处方424个,复诊处方545个。

从中提取医案来源、病证名、舌象、脉象(包括指纹)、症状、各医案处方用药(包括初诊和复诊)、药物用量、煎服法、处方剂型、姜桂比例、桂附比例、姜附比例、姜桂附比例、复诊姜桂附的加减变化量、药后反应、用药季节、患者性别、年龄共18项内容,对其中的症状、中药名称、剂量作数据规范处理,在资料经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4个资料数据表,包括:①医案相关资料表:②症状规范表;③初诊及复诊处方用药表;④复诊姜桂附用量加减变化表。

数据表建成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综合5位医家运用姜桂附的规律,得出以下结果:1.处方用药2~17味,处方剂型有:汤剂,丸剂,酒醴剂。

2.干姜、桂枝、制附子3味药在各位医家的处方中使用频数居同类药物中最高。

姜桂附用量范围及常用剂量如下:①姜干姜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生姜用量范围3~240g,常用剂量6~62g。

煨姜用量范围6~12g,常用剂量9g。

炮姜用量范围3~120g,常用剂量9~30g。

姜炭用量范围1.5~50g,常用剂量4.5~15g。

生姜皮用量范围4.5~60g,常用剂量9g。

生姜汁用量范围10~20滴,或半茶匙~一茶匙,常用剂量10滴。

②桂肉桂用量范围0.9~24g(汤剂),10~60(丸剂)。

常用剂量1.2~10g。

桂枝用量范围1.8~50g(汤剂),丸剂可用至60g。

常用剂量4.5~15g。

桂心用量范围3~9g,常用剂量3~6g。

③附制附子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附子初诊起始用量4.5~250g,常用起始用量9~100g。

生附子仅用1次,用量为18g,先煎2小时。

扶阳精髓:桂枝法

扶阳精髓:桂枝法

扶阳精髓:桂枝法我们知道,师父经常提到的两法,一个四逆法之外,还有一个桂枝法,桂枝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谈到四逆法的时候,钦安祖师论述姜有宣导之力,以为前驱。

钦安祖师把四逆进行化解了。

在三书里面,我们只看到桂枝汤,完全没有桂枝法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卢氏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提出了桂枝法,桂枝法是了不起的研发。

这也是跟师以后,我经常很感动的一个法。

我理解实际上这就是把钦安祖师所论的宣导、前驱的作用移出来了,另外成立了一个桂枝法,桂枝法所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前驱的作用,就是这个宣导的作用,所以说起来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这个就更加令人赞叹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那么卢门别立的这个桂枝法,她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就是起这个宣导涤荡的作用,就是为迎阳归舍做前驱的准备,或者说就是为了四逆做准备。

《扶阳讲记》里面实际上也谈得比较清楚了。

但是可能我今天会更直接,因为跟师的过程,就是师父一点一滴在指导,这个时候该用什么,那个时候该用什么,所以这是一线贯穿的,不是一个方怎么怎么用。

很多人提出要开一个方要看一个病,我是很抱歉,也勉为其难,可能也有得罪大家的地方。

但是师父很慈悲,来者不拒。

我认为不是一个方的问题,因为在师父这里从来没有说一方治一病的。

然而这也是大家误解卢门,误解钦安的地方,一看方好象没什么差别,不过如此。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那我就真的无地自容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师父和我虽然不是朝夕相处,但每一个病师父都手把手的来教,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还是糊涂的,都还不是十分明了,比如为什么要加这味药,为什么要减这味药?如果大家看看就明白了,我想这就不称为学问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理?因为惟有在理上先贯通,我们这条线才能走,才能串起来。

我们才能够理解桂枝、四逆,虽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坎离二卦,虽然是两卦,其实是一卦。

钦安祖师反复这样说,我想他的研究就是正邪的问题,这也是钦安学问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大量运用附子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扶阳法的创始人清代郑钦安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关键,“人所以持以立命者,惟阳气乎,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某些疑难病证从辨阴阳出发,对其真阳虚之病证,运用扶阳法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

下面对两则具体病案进行分析,来谈谈扶阳法的辨证。

案一:日光性皮炎案郭××,女,34岁,初诊日期2007年6月25日。

患者自2005年初夏,在露天工作一整天后,面部、颈部以及上肢等暴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出现红色皮损,有小丘疹、瘙痒,以后每遇日光照射或遇热均出现皮肤颜色变红、瘙痒,日照时间长时,皮肤充血水肿,脱皮瘙痒异常。

自2005年夏天开始每年均服中药、西药、抗过敏药物数十天,及至天凉好转,第二年夏天又出现同样情形。

2007年5月病情复发已历一个月,患者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来我处求治。

笔者看以前两年所服之中药,俱以疏风清热立法,杂以凉血解表之品,兼以肃肺清肺之药。

患者面部皮肤红色皮损粗糙、略有水肿,颈部皮肤色红,有少量小丘疹,双上肢皮肤亦如此,但患者神色疲倦,少气懒言,询之脘腹时胀,大便不畅,不敢进食生冷水果,食则胀甚,并谓平素手足不温,天凉时则喜温畏寒,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细滑。

辨证为:元阳不足,脾阳不运生湿滞,阳虚生内寒,体内之寒气与外界之阳气搏结于皮肤而致皮肤病损。

处方:麻黄8g(先下),细辛9g,附子45g,苍术30g,茯苓30g,砂仁10g,白蔻10g,莱菔子20g,炙甘草10g。

三服。

二诊(6月28日):皮损同前,瘙痒减轻少许,上药服至第二天,腹中转气,有稀便排出,日行三次,泻后脘腹胀减,舌质淡苔腻略减,脉同前。

处方:麻黄9g(先下),细辛12g(先下),附子90g,苍术30g,半夏10g,砂仁10g,白蔻10g,炙甘草10g,蝉蜕10g。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扶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指的是通过温阳、扶正来调节人体的阳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

姜附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味药物组方,其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扶阳理论的应用。

姜附桂是中医学中的一剂典型方剂,由干姜、附子、桂枝三味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通络、祛寒驱邪的作用,常用于寒邪困阻人身,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从姜附桂的使用来看,可以看出扶阳理论的应用,即通过温阳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阳气,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首先,姜附桂常用于寒邪困阻人身的治疗。

寒邪困阻人身是指人体遭受寒邪的侵袭,导致经脉闭塞,气血运行不畅。

这时,常见的症状包括寒胀、寒疼、肢冷、脉迟等。

姜附桂具有温阳通络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特性来疏通经脉,使气血通畅。

尤其是附子,具有散寒的作用,能够驱除体内的寒邪,从而恢复阳气的活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其次,姜附桂常用于气虚血瘀的治疗。

气虚血瘀是指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病邪积聚,形成气滞血瘀的情况。

常见的症状包括气短、气喘、乏力、舌质紫暗等。

姜附桂具有扶正固表、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特性来活血行气,祛除血瘀。

同时,其还能够通过温阳的方法来提升人体的气血运行能力,增加阳气的活力,从而改善气虚血瘀的病情。

此外,姜附桂还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

寒邪和湿气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邪,会导致体内病理性反应的发生。

姜附桂可以通过扶阳的方法来祛除湿气,驱散邪气,达到治疗湿邪病症的效果。

同时,其活血通络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淤积,进一步加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综上所述,姜附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味药物组方,其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有效地体现了扶阳理论的应用。

通过温阳的方法,姜附桂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提高免疫力,治疗寒邪困阻、气虚血瘀等病症。

此外,其还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瑶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瑶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杨宇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风湿病治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免疫科中,风湿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

风湿病发病缓慢,不容易被察觉,病程较长,且大多是遗传原因导致的。

如果早期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该疾病难以痊愈。

在最近几年来,中医扶阳理论在风湿病治疗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该方式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风湿病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扶阳理论;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引言风湿病对患者的关节、血管、骨骼、肌肉以及相关的软组织有比较严重的侵犯作用,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由于该病的发病缓慢并且患者不容易察觉,患病时间长,具有比较严重的遗传性,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会有不同的自身抗体存在,所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不容易。

近些年来,风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扶阳理论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和报道。

1风湿病的发病原因(1)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原物质直接或间接由巨噬细胞传递信号,活化有关T细胞,使其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损伤。

B细胞再被有的T细胞激活活化,产生很多抗体,同抗原直接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损害器官与组织。

(2)感染因素:结合一些中外研究文献结果,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抗原以及超抗原,能够激发、启动各种免疫反应。

(3)遗传因素:一些风湿性疾病尤其像结缔组织病,患者易感性、遗传同疾病的表达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是比较重要的。

(4)环境因素:紫外线能够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5)内分泌因子:一些风湿病的发病同孕激素及雌激素失调关系紧密。

(6)其他因素:有些药品比如口服避孕药,普鲁卡因酰胺,会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2扶阳理论简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过程中必须要求于本。

在《内经》中,阴阳学说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理论不但对阴阳学说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还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方式与治疗规律进行了阐述。

扶阳气不仅是用姜桂附,急下存阴也是扶阳气

扶阳气不仅是用姜桂附,急下存阴也是扶阳气

扶阳气不仅是用姜桂附,急下存阴也是扶阳气黄帝内经的灵枢篇的经络,素问篇的一些理论,包括我们伤寒论的用药,也包括周易易经的东西,我们的经络,是我们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穿着树叶子,天天在山里头打野兽,然后劳动人民一点一点的生产劳动生活过程当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吗?这是后世的古人,真正的古人是上古真人,这样伟大的智慧,就简单的经络的东西还有穴位的东西,那不是我们后世的人发明的,是更古的人发明的,这里头包含了更深的智慧和科技。

所以说中医科学不科学,经络科学不科学,那是上古真人更高智慧,智和慧的结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能总结的,谈中医科学与不科学,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医是智和慧的问题。

那么我们重塑了这个概念,一定要保胃气,一定要保津液,一定要扶阳气,这是治病大法,就是说,你即使不治病,我只要扶正,我只要补充胃气,虽然开始不舒服,会上火,但是我们也要在保证胃气保证阳气和津液的前提下,你适当的再去攻邪,你才有力量,才有能源。

没有国力,没有经济,打什么仗啊?打仗也是败仗,根本就不能打,所以我们现在强国强经济的发展是对的,老子有钱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不一定,他得有规律,还得有法律的制约,但是首先你得有强大的国力吧。

所以用方用药,如用兵,开方如布阵,治病如治国,一回事。

那么我们仅仅是用生姜大枣这样的热性药是保胃气和扶阳气吗?或者我们以前有一个门派叫火神派,他的祖师爷是清末的郑钦安先生,后世的卢祝之到卢崇汉等等卢氏家族,实际上最早是郑钦安,这是一个火神派,现在社会上有的叫他叫扶阳派,那么我们经方抚阳和所谓的扶阳派是一样的吗?在的扶阳派,基本上是用姜桂附的思想做叫扶阳,而经方扶阳或者是张仲景的扶阳的思想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胃气过热了过剩了,甚至造成了胃肠道的干热干烧,已经成了硬粪球了,那我们就要用寒药清热,用泻药来把干粪球赶快排出肠道,这也叫保卫气保津液,要不胃肠道过热,也叫徒伤阳气,也叫烧灼阳气,把津液耗干了,阳气不能独立存在,阳气必须寓在阴液的载体当中,没有载体,单独的阳气是不存在的,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没有单独的阴,也没有单独的阳,阳必须在阴的载体当中而存在,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对经方扶阳思想,也就是张仲景的整部伤寒论,不管用热药还是用寒药还是用什么药,都是扶阳,都是保津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

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

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张处方中,用姜的20016张,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

这个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

,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张,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这占了全年处方的%。

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但是郑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

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

不过郑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

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

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周易》里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在论述坤元的时候,他提出“乃顺承天”。

《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阴”则属于从属地位。

并且在《乾凿度》里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生于无形”,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阳气,就不能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

再看《内经》里面,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个境界。

展开来看,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

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

所以,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

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

有鉴于此,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

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就是肌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郑钦安先生,他对《周易》、《内经》、《伤寒》,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在他的《医法圆通》里说:“仲景立四逆,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

…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

知得此理,便知姜附之功也。

今人不知立极之要,故不敢用也。

非不敢用,不明也。

”他指出,很多医者不知“立极之要”,实际上,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

所以,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姜桂附。

所以他进一步说:“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姜桂附的情况。

那么,郑钦安先生提出的“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

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我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

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也就是我祖父,在他的著述里,就谈到“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道,阳密乃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

”他谈到这个纲领,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

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是相当重要的。

从生理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依靠的是阳气。

因为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

所以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

我觉得李念莪在他的《内经知要》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

所以,阴虚的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

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涵盖了很多病种,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

为什么我也用了姜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实际上是把卢氏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思想为指导。

在治病立法时,以扶阳为核心。

病在阳者,以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

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

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因而对附子的运用,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

姜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

这几个病案,一般来讲,是不能用姜桂附的,但我为什么要用呢“前列腺增生”的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

当然,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叫“癃闭”,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量少、小便细、尿不干净,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

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因为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主方用八正散、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反过来,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

金元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认为,这个病,或与气虚有关,或与血虚有关,或与痰、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

且提出了“气虚用参、芪、升麻;血虚用四物汤;痰多用二陈汤”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

到了明代张景岳把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这是一种原因,再有就是败精、槁血阻塞了水道;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气虚不化,以及肝强气逆,膀胱闭塞。

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

他讲:“膀胱位藏水之府。

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

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尿。

”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所以他制订了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方剂,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

在后世,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那么,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在《伤寒恒论》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这段话是:“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给出的方是真武汤。

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所以他指出:“学者不渴固执,总以扶阳抑阴为要。

”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

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内停,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夹塞尿路,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导致癃闭。

对于这个病,从标与本来看,肾阳的虚衰,气化的不足是本,而尿路的受压,阻塞不通是标、所以应抓住本不放,以温阳化气,利水泄浊位大法。

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的,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

在临床上,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用辛温大热的附子,壮肾阳,沸腾肾水,以使真阳之气旺盛。

只有真阳之气旺盛,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浊阴才会消散;用生姜以温胃散水,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用白术以运脾除湿,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用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以导湿浊外出;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以引阳入阴,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

这样一种新的组合,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启气化之机。

由于壮阳之力更专,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

用药并不多,但很专、很直接,所以效果往往很好,对于前列腺增生,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来思考,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

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从舌、胎、脉这三者来确定。

如果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舌苔腻、舌苔白,或者是白苔作底。

面罩黄色。

从脉象上来看,脉象以沉迟、沉缓、沉弱,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

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如果气血充足,舌、胎、脉就应该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