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名解1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采。
3原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
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4继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其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等。
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5妄想心境(妄想氛围)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有关,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惶恐不安。
属于原发性妄想(不是建立在感知觉障碍的基础上,也不是认识和领悟能力障碍,而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的一种。
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
6妄想知觉是指患者对正常出现的知觉体验突然赋予妄想性意义,正常知觉与妄想性意义之间无法联系,且无法理解。
属于原发性妄想7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原因可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损害、情绪影响、暗示、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
建康人有时也会出现。
分为幻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和嗅幻觉,本体幻觉。
8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了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精神病学名解
名解:20分1.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用药,表现出所谓的渴求状态。
2.双相障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称为……3.感觉是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4.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治病为目的,由专业人员有计划实施的人际互动过程。
5.妄想: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为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6.关系妄想: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
如认为周国人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别人的咳嗽是针对自己的,甚至认为电视上播出的和报纸上登载的内容也与自己有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8.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一般表现为与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例如酒精戒断后出现兴奋、不眠、癫痫样发作等。
9.精神分裂症:①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②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③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④病程多迁延,反复加重恶化⑤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10.儿童品行障碍:指儿童少年持久性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21911.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精神病学名解
B表象:指从前感知过的东西不存在于眼前时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既往被感知过的事物留在脑中的形象。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的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
病理性简述:陈述过于简单,可利用的概念减少。
被害妄想:病人感到正在被人监视、跟踪、窃听、诽谤、诬陷、毒害等。
被洞悉感:病人认为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说不出是怎样被知道的。
被动违拗:病人对别人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不肯履行要求做的事CCCMD-3:是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性的,以助人为目的的人际互动过程。
是治疗师在患者建立治疗性关系甚而上,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技巧,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改善症状、修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认知偏见以及适应等问题,并幸患者人格的成长。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持续言语:思维活动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表现为给患者提出一系列问题时,每次重复第一次回答时所说的话。
重复言语:与持续言语类似,思维展开的灵活性受损害,表现说话时多次重复—句话最未的几个字或词。
词的杂拌:词与词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句子或词的杂乱堆积,支离破碎。
痴呆:是指智能一度获得充分发展后,由于疾病的损害而造成退化的现象。
错构症:是记忆的错误。
对过去实际经历的事物,在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
虚构症:是在严重记忆损害的基础上,病人在被要求回忆往事时,为摆脱窘境,以随意想出来的内容填补记忆的空白。
D电痉挛治疗(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中考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性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定向力(定向能力):指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电抽搐治疗(ECT):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性抽摘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652475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2.真性幻觉: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自己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3.Asperger综合症: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困难.兴趣和行为局限、刻板为临床特点,智力正常预后良好。
4.Rett综合症:主要发牛发牛于女性儿童.以运动技能和智力进行性衰退为临床特征,多数预后不良。
5.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6.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7.病理姓激情: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武158.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9.痴呆: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力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10.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11 .错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的错误回忆。
12.错觉:对客观事实歪曲的知觉°13.定向力: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14.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增加°15.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16.感知觉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性状、颜色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
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4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5.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
6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了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患者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
因而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7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
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
如听到肚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
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者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8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
见于精神分裂症。
9强迫观念: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常见于强迫症。
10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1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是病态推理和判断,其内容有以下特征:1.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移2.均涉及本人3.有个人独特性4 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病psychosis:是指精神障碍中为数不多,但情况比较严重的几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伴有幻想,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同时社会功能严重下降。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是所有精神疾病的统称,泛指各种因素造成的大脑功能失调。
例如AD有典型的认知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不仅涉及到如何防治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还研究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症状:是一场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
感觉sensation: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颜色、形状等知觉perception: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食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又称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咽喉部堵塞感、胃肠扭转感、腹部气流上涌感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疑病症、躯体化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发作等。
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幻觉。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和幻觉并存。
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涉及两个不同器官的,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问题,有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精神健康:成功履行精神功能的一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活动,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心身疾病:与精神紧张有关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有重要作用。
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性质难描述,部位难确定。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虚幻的知觉内脏幻觉:患者对体内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存在于外界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
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活动状态时,另一器官出现幻觉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说话主题随境转移,也有音联,意联。
思维散漫:思维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
思维破裂: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描述。
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中断。
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替代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逻辑到错性思维:推理缺乏逻辑性,因果倒置,推理离奇,不可理解。
强迫观念: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无法摆脱。
妄想:病理性歪曲信念,内容与患者本人利害相关,有个人独特性,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虽与事实不符,无客观基础,但患者深信。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强制性思维: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
假性痴呆: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
反射性幻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能刺激的患者发生幻听的现象。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内容与当时处境和思路无法联系的,十分明显而坚定不移的妄想体验。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
临床特征是: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物质依赖(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
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精神名解1.精神病学(psychiatry):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 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心理咨询师辅导: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汇总
1、精神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2、精神病学:精神病学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3、精神卫生精神卫生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社会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4、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5、精神障碍人类脑部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6、病理性赘述思路的障碍,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进行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思维松弛病人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段与段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
8、破裂性思维病人意识清楚,虽然单独语句的结构和文法正确,但语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联系,别人无法理解其含义。
9、思维不连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病人的思维破裂,言语毫无主题,语句成片断。
10、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平乏,谈话言语单调。
11、思维插入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脑中。
12、思维云集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
13、思维化声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此种声音来自心灵或脑内。
14、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为概念的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5、语词新作病人将不同含义的概念或词融合,浓缩在一起,或做无关的拼凑,或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以特殊含义。
16、妄想一种在病理基础上发生的歪曲的信念,毫无事实根据,病人坚信不疑。
17、原发性妄想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其他心理活动和症状之间缺乏任何发生上的联系。
18、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些认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破坏等。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领域,它涉及了多种名词和概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和拓展:1.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指的是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
精神疾病可以涉及各种症状和严重程度,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诊断(Diagnosis):精神病学中的诊断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行为和心理状况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特定的精神疾病标准。
诊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依据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3. 治疗(Treatment):精神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依靠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以减轻症状或控制病情。
心理治疗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情绪和行为。
4.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探讨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如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5.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它旨在通过探究无意识心理过程和童年经历,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和困扰。
精神分析还用于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的深层结构。
6. 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 Psychiatry):社区精神病学关注精神疾病对社区和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提供综合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它强调社区参与和个体的整体健康。
以上是一些精神病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和拓展。
精神病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多基因遗传病: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涉及多个基因位点的遗传病。
遗传度:遗传方差在总的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即遗传因素在某一性状的决定因素中占了多大的份额。
“4A”症状:E.Bleuler认为精神分裂的基本症状为“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意向、内向性”。
感觉: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错觉: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的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和的事物。
知觉: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应。
幻觉: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些事物的情况下,感知有它的存在。
机能性幻听: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又难以表达。
感知觉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包括病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联想:一个表象与另一个表象相联系,一个表象引起另一个表象,这样的过程。
妄想: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是个人所独有的。
特殊意义妄想: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她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多较抽象脱离现实。
象征性思维: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此种表现称象征性思维。
病理性赘述: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
思维鸣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内容,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
超价观念: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2.3.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
4.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5.见于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6.7.是客观侧记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气味等。
8.句话,语法结构正确,意义可理解,但句子与句子之间却无任何联系。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为其特征性症状。
9.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发育不良或受阻。
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10.环境的认知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
11.见精神疾病。
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12.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基本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13.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14.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5.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的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16.起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7.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患者常具有特征性的外貌,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甚至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水淋漓。
18.增多,滔滔不绝,有时可出现语言中断或不连贯,常伴随情境转移,并出现音联,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19.是指虚幻的回忆,具体表现为患者无意识地虚幻地构想出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经历或事件,并将其作为确实发生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内容来进行回忆。
20.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判断力。
是判断病情轻重和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疾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21.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名解
19.入睡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22.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且易变;表现为语流快,概念一个接一个涌现;语量多,并可出现音联,意联,伴情感高涨,多出现躁狂症。
23.语词杂拌(word salad):严重的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患者意识清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为思维不连贯,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
20.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21.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
12.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外事物存在;
13.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多见之于脑局灶性病变。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其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32.持续言语(preseveration of speech)患者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多出现在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和诊治精神障碍的学科。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1.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指一种或多种精神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导致个体情感、认知、行为的异常。
常见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2. 抑郁症(Depression):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低落的情绪、对平常活动丧失兴趣和快感、疲惫和缺乏动力等。
严重的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
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患者通常出现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缺失等症状。
4.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
常见的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和强迫症等。
5.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种情绪障碍,在情绪上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躁狂期表现为兴奋、冒险行为,而抑郁期则表现为低落的情绪。
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一种发育障碍,常常在婴幼儿期首次发现。
患者表现出社交沟通和行为的缺陷,以及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
7.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一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常常陷入反复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感受到强烈的焦虑。
8. 痴呆症(Dementia):一种进展性的脑部疾病,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的丧失。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
9.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一类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个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异常。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和避难型人格障碍等。
10. 药物成瘾(Substance use disorder):一种慢性疾病,指对物质(如酒精、毒品等)的滥用或依赖。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精神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2、精神病学:精神病学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3、精神卫生:精神卫生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社会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4、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5、精神障碍“人类脑部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6、病理性赘述:思路的障碍,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进行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思维松弛:病人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段与段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
8、破裂性思维:病人意识清楚,虽然单独语句的结构和文法正确,但语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联系,别人无法理解其含义。
9、思维不连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病人的思维破裂,言语毫无主题,语句成片断。
10、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平乏,谈话言语单调。
11、思维插入: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脑中。
12、思维云集: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
13、思维化声: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此种声音来自心灵或脑内。
14、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为概念的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5、语词新作:病人将不同含义的概念或词融合,浓缩在一起,或做无关的拼凑,或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以特殊含义。
16、妄想:一种在病理基础上发生的歪曲的信念,毫无事实根据,病人坚信不疑。
17、原发性妄想: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其他心理活动和症状之间缺乏任何发生上的联系。
18、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些认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破坏等。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
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
见于精神分裂症。
4.原发性妄想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5.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7.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8.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
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9.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10.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11.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12.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一种进食障碍。
13.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指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
14.失眠症(insomnia:是指睡眠启动和睡眠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情况。
15.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15.恐惧症(phobia):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
16.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即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17.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18.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却不能证实有相应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而又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有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
19.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一种以担心或确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精神障碍,其关心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
20.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和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21.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经历、目前环境或自我身份的认知。
癔症性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朦胧和昏睡状态多见自我意识障碍: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癔症性情感爆发:在精神刺激后突然爆发,以尽情发泄、无所顾忌为特点,人多场合尤其明显,可自行缓解,多伴有选择性遗忘。
癔症性痴呆:Ganser综合症、童样痴呆。
癔症性遗忘:选择性或阶段性遗忘,遗忘内容与精神创伤有关。
癔症性漫游:是与分离性遗忘相关的一种分离性障碍。
突然令人意想不到地离家漫游,而且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身份不清楚,或假设了一种新的身份并以此为生。
癔症性精神病:在意识朦胧和漫游症的背景下出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片段幻觉妄想、人格解体等症状。
持续一般不超过三周,缓解后无遗留症状。
2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特点是:无神经系统和相应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癔症性运动障碍:~性痉挛发作、~性局部肌肉抽动或痉挛、~性肢体瘫痪、~性行走不能等。
癔症性感觉障碍:~性感觉过敏、~性感觉缺失、~性感觉异常如癔球症)、~性失明与管视、~性失聪等。
23.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是一类与应激源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精神障碍。
24.应激源(stressor):是作用于个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25.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又称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s),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到刺激后立即(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26.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27.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是指由于脑部疾病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28.谵妄(delirium):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9.痴呆(dementia):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30.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减少。
31.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导致的痴呆男性多于女性;占老年痴呆的20%左右,仅次于AD•危险因素与导致脑卒中的因素相似,如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高龄、既往卒中史等。
32.遗忘综合症(amnestic syndrome):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症(Korsakoff’s syndrome)33.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34.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对成瘾物质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是无法自控而继续反复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断药后的痛苦。
35.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指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物质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对工作、学业、躯体、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或导致了法律上的问题等。
36.耐受性(tolerance):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37.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起病在65岁以前旧称老年前期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38.记忆障碍:对以往事物的重现发生障碍。
包括识记、保持、再识及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一表现: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39.定向力(orientation:指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见于意识障碍。
40.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乐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或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41.木僵:在意识清楚下出现言语动作行为抑制,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2.幻觉:无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43.迟发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的一种副作用,长期大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动作,如咀嚼,吸允或舞蹈样运动。
大连医科大学陈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