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地质 一
庐山地质
![庐山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17874a3e376baf1ffc4fad57.png)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
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类型:一)褶皱构造: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①正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d1c4dc14c5da50e2524d7f98.png)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魏义祥前言:上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庐山之冰川》引起了世界地理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庐山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庐山是冰川地貌提出了质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庐山不是冰川地貌。
然而,仍然有些学者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庐山在历史时期有冰川的存在。
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庐山实地考察路上地貌,分析庐山地貌的原因。
本文将从走过的庐山实习点进行综合考察,找出庐山地貌的成因。
关键字:地貌、土壤、冰川、岩性、构造。
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从庐山的海拔来看,庐山是很难形成冰川的,更不用说是冰川地貌了。
在李四光提出的庐山冰期的那个时间段内。
云南冰川的下限3000米。
东部的台湾山脉也在3000米,那么庐山比它们低的很多怎么会形成冰川呢?唯一的可能是冬天的下雪比云南、台湾多。
中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雨。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发育冰川必须夏季大量降雪为主要条件。
据庐山牯岭气象站同志记录,该站海拔1165米,年平均气温11.4℃,其中七月为22.6℃,1月为-0.4℃,年降水1834毫米,主要降于4—7月,庐山的降雪只出现在3000米高空温度低于-6℃时,那时牯牛岭地面温度低于6℃,如要7月份降雪,则温度下降值至少为16℃,这样剧烈的降温幅度远超过一般中纬度冰期的降温幅度,其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9b7e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7.png)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0日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二、庐山地貌类型庐山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构造地貌: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
庐山地区构造地貌以断块山、褶皱山和侵蚀山为主。
(1)断块山:庐山北部为断块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势陡峭,坡度较大。
(2)褶皱山:庐山南部为褶皱山,山体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山势起伏较大,地貌形态多样。
(3)侵蚀山:庐山中部为侵蚀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山势较为平缓,峰林、峡谷等地貌形态明显。
2. 流水地貌:庐山地区河流众多,流水地貌类型丰富。
(1)峡谷:庐山地区峡谷地貌以石门涧、三叠泉为代表,峡谷两岸山势险峻,河流深切。
(2)瀑布:庐山地区瀑布地貌以庐山瀑布群为代表,瀑布数量众多,形态各异。
(3)河漫滩:庐山地区河流在山前地带形成河漫滩,河漫滩上植被茂盛。
3. 土壤类型:庐山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等。
(1)红壤:分布在庐山北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较低。
(2)黄壤:分布在庐山南部和西部,土壤质地较红壤松散,肥力较高。
(3)棕壤:分布在庐山中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中等。
4. 植被分布:庐山地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甸等。
(1)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低海拔地区,树种以樟、楠、栲为主。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中海拔地区,树种以栎、槭、桦为主。
(3)针叶林:分布在庐山高海拔地区,树种以松、杉、柏为主。
(4)草甸:分布在庐山山顶和山谷地带,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地貌实习,我们对庐山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要收获如下:1. 了解了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庐山瀑布 地理特征介绍
![庐山瀑布 地理特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68167e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d.png)
庐山瀑布地理特征介绍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是长江中下游南岸最大的一座山,也是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区。
它东靠东林寺、庐山植物园、
芦林湖等景点,西连大茅坪、五老峰、三叠泉,北界长江三峡,
南接小三峡。
庐山瀑布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中国也是罕见的。
它是由
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的。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中,庐山瀑
布又一次被冲刷下来。
流水带走了泥沙,留下了石级;石级又把
泥沙带了下来,又形成了石级。
这就是庐山瀑布形成的地质过程。
庐山瀑布在第四纪冰川运动中,不断地被冲蚀着,形成了宽
达40米、高15米的巨大瀑布。
它高悬在20余米的悬崖上,水
流自50米以下的山谷中泻出,在山崖上击起数丈高的水柱,水
花四溅,有如飞瀑。
庐山瀑布在不同季节和天气下会出现不同形状、颜色和声音的变化。
庐山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形成了九级瀑布。
其中最著名
的是第一、二、三、四、五级瀑布。
一道白练从空中飘坠下来,好似仙女散花;又似天女撒花。
—— 1 —1 —。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1ba8b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2.png)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山水胜地,也是中国最早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地方。
庐山是受晚古生代华南地台隆起所形成的山脉之一,其地质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了涵盖了由石灰岩地貌,玄武岩地貌以及花岗岩地貌等等。
本次庐山地质地貌实习,主要通过现场考察及实地测量,学习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发育,岩石类型、结构和成因等方面的知识,收获颇丰。
一. 庐山的构造庐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受晚古生代华南地台及燕山造山带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华南或称华南造山带分布,于晚古生代中期开始隆起,地层旋回为泥盆纪—三叠纪,而燕山造山带则是北方的造山带,于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形成,其中华南造山带和燕山造山带并存于燕山晚期,形成了我国的中生代造山带。
庐山构造历经亿万年,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磨蚀作用,出现了复杂的岩石形态和地质构造。
二. 庐山的地貌庐山的地貌以山为主,山峰密布,海拔高差大,地形多样。
庐山山脉横跨三江、九江和鄱阳湖城际地区,占地面积约1169平方公里,共有山峰震旦系蒙阳地区三叠系的魁星、海拔为1474.8米的三瓜山、吉山,蛇尖山和三联山等共三十九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较为重要的山脉。
三. 庐山的岩石类型和结构庐山主要由石灰岩、玄武岩和花岗岩组成。
其中,石灰岩分为晚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的两个阶段,夹在中生代的华南花岗岩中间。
石灰岩为由钙质生物骨骼残余和碳酸盐组成的沉积物,常常造成石灰披壳现象、石灰岩碎屑岩和石灰质粘土矿物质为主要的地层。
玄武岩形成于中生代,深色固体,矿物多为铁镁质的矿物质,如辉绿岩,糖玄武岩等,玄武岩属于火山岩,成因与断裂有关。
花岗岩则是在中生代晚期轴;华南地体隆升的成果,其岩石属于酸性岩石,多种矿物仲含有石英和长石。
四. 庐山地质成因庐山的发展与华南地台的巨大隆升作用密切相关。
随着中生代晚期远东板块的逆冲作用,在华南地区地幔物质上涌的作用下,华南地台隆升,与燕山造山带碰撞相对应形成了安福—桐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基底结构变形,既现代的庐山大形的形成。
庐山地质研学旅游与地质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庐山地质研学旅游与地质遗产保护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4c21e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2.png)
庐山地质研学旅游与地质遗产保护现状分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于地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庐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地质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主要分析庐山地质研学旅游与地质遗产保护现状。
一、庐山的地质遗产概述庐山为太行山系的一个支系,最高峰箬笠山海拔1474.2米,其地质构造形成于地球古生代和新生代,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
庐山是一个地震活跃区,特别是1966年7月8日发生的煤山大地震震级8.0,使得庐山的地震地质遗迹十分丰富。
庐山的地质遗产以其地貌、地质构造、构造遗迹、化石遗迹、化石群、矿产资源等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等。
二、庐山地质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庐山地质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形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学者。
近年来,庐山地质研学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学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庐山的地质研学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中草药园、可以亲近石龙洞中的奇妙溶洞、可以在紫霄山观测地震地质遗迹、可以沐浴温泉治疗病症的温泉等。
这些丰富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让庐山地质研学旅游变得更加多彩。
2、研学旅游教育意义深远庐山的地质研学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种教育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地质学知识,还可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一方面,庐山的地质研学旅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研学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庐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目前,庐山的地质研学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研学旅游需求的提高,庐山地质研学旅游将会有更高的发展水平和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三、庐山地质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庐山的地质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1f91f1b16fc700abb68fcd8.png)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到过庐山的游客都会发现,庐山的岩石大多是由细颗粒石子组成的,这些细颗粒石子主要是晶莹剔透的石英石,好象是海里的沙子胶结成的石块。
没错,这就是砂岩,形成于8亿年前的海洋环境,那时候的庐山地区还是浅海。
海沙经历沉积、胶结作用,再经过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巨厚的坚硬的砂岩。
距今2亿年的时候,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地壳深处灼热的岩浆寻找着地壳的裂隙,不断地沿着裂隙蜂拥而上,想挤到地壳上面来透透气,也似乎想尝尝海水的味道、想看看天空的太阳、蓝天白云.....那时候,庐山地区还非常平坦,海水还没有完全退去,是浅水海湾。
但就在平静的海湾下面,从地壳深处涌来了一股强大的热流--岩浆,这股热岩浆一心想涌出地面,想把庐山地区这片美丽的海湾变成恐怖的火山。
然而,厚实而又坚硬的砂岩把热岩浆压住了,不让它钻出地面,保护了美丽的地表环境。
热岩浆虽然没能钻到地表,却把厚厚的砂岩地层顶得高高的,形成了魏峨的庐山。
直到2千万年前,这股热岩浆才停止了它疯狂的举动,不再往上涌了,静静的停下来、冷却,变成了花岗岩。
庐山的周边地区,如五老峰、龙首岩、仙人洞等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陡峭悬崖,那就是庐山被顶托起来的结果。
庐山与周边的地层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庐山被顶起来的时候,与四周的地层发生了断裂,没顶起来的地方,砂岩还深埋在地底下,因此,庐山叫断块山,也叫断层山、断裂山。
跟今3百万年的时候,地球变得寒冷起来,进入了第四纪冰期时代。
在高高隆起的庐山上,积满了厚厚的冰雪。
在重力作用下,山顶上的冰雪开始向山脚下滑动起来,形成了冰川。
冰川象河流一样,慢慢流向庐山四周,巨大的冰流在运动过程中,对庐山产生了剥蚀作用,冰川流经的路径形成了冰谷--U型谷,冰川的源头形成了许多冰斗、悬谷、角峰等特殊地貌。
美丽的如琴湖、芦林湖,原先是两个洼地,堆积了大量的冰雪,在冰川推动下,堆积如山的冰层向一侧溢出,结果刨出了两个大坑,人们把它叫做“冰窖”,冰雪融化后形成湖泊。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6ee0c0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a.png)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地质背景与山势之陡峭陡直密不可分。
而庐山地质背景也相当复杂,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其中岩浆活动使得这一区域存在着折返式的异质结构。
庐山地区变质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其中夹杂着一些核杂岩体,其成因一度备受争议。
以往的认识认为,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岩浆捕虏、不同地质构造碰撞、区域性混合等作用形成的。
而南昌-茅坪断裂作为一条
明显的构造线,认为核杂岩体沿着该断裂发生了聚集作用,形成了多个裂隙中的岩石片状体。
这样的认识被誉为庐山核杂岩体的“断裂基础模型”,近些年也相当得到地质学者们的认可。
然而,最近几年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批判性问题:为什么庐山山脊上有如此之多的断层,但是其两侧的地层却完整无缺?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研究者最终做了新的实验,得出了新的认识成果: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地幔热柱升华(即地球内部热量的上升)和另一个与之无关的岩石体聚合,而非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所导致的。
这种结论意味着庐山核杂岩不是在地壳移动期间,而是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不同年龄区域的岩石,通过测量其地球年龄,发现岩石的地球年龄都有一定的关系,互相之间还存在交错联系。
这表明岩石形成的时间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构造作用期间形成。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与现有的庐山岩石分
类相匹配。
综上所述,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而是由于地幔热柱的上升和岩石体的聚合。
这一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庐山地区的地质背景、构造和岩石分类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态、成因和演化历史。
庐山简介
![庐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bebae894b73f242326c5f32.png)
庐山(一)、地质概况: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1)地层与岩性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酸性变纹岩,燕山运动中有大量侵入岩产生,产生混合岩。
)。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各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
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
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
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
它们往往交互成层。
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均由此岩层组成。
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谷地,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的各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高中地理】庐山地质地貌描述
![【高中地理】庐山地质地貌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f8922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5.png)
【高中地理】庐山地质地貌描述
庐山以典型的中国大陆东部山地第四纪冰川遗迹、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
造遗迹所构成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著称,因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位于江
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晚白垩纪在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
块山的雏形,至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
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
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
冰窖、u形谷、角峰等。
1万年以来的冰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强
烈侵蚀作用下,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
地貌景观,断层崖,冰川刃脊变成了险峻的奇峰?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与峡谷,悬崖峭壁林立,异常雄伟壮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
庐山就是一座兴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边缘化形山系。
它经过漫长繁杂的地质运动:
晚在震旦纪就在深海底已经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增高遮住水面受锉磨,后下
陷冲走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到白垩纪时出现“燕山运动”,刮起“褶皱”波涛再次遮住
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全面覆盖,至四世纪末地球暖化,再经更
猛烈的冰川风蚀,因而催生了崔嵬孤突,峥嵘洒脱,雄俊怪异,刻切频繁,跃居在长江与
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庐山
![庐山](https://img.taocdn.com/s3/m/772fee0e844769eae009edfa.png)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唱—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
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庐山月照松林自然地理特征(一)
![庐山月照松林自然地理特征(一)](https://img.taocdn.com/s3/m/37b5563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7.png)
庐山月照松林自然地理特征(一)庐山月照松林自然地理特征简介庐山月照松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中国的五大名松之一,也是庐山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庐山月照松林以其壮美的景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参观。
地理位置庐山月照松林位于庐山区东南部的长江南岸,距离九江市中心约10公里,由悬崖峭壁、重峦叠嶂、绝顶高峰、岩石奇峰、峡谷清溪、松林狭道等自然景观构成。
自然景观庐山月照松林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壮美的景色,看点众多,其中包括:•月照峰:庐山月照松林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峰顶上的石阶曲径通幽,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开阔地,可以俯瞰庐山全貌及长江三峡。
•会仙岭:岭上云雾缭绕,奇松异石,仙气升腾,因此得名会仙岭。
•虎头岩:脚踏岩石,仰视虎头,惟妙惟肖,形似极了真正的猛虎。
•丁公桥:位于月照峰下方的一座桥,是跨越两个山峰之间的峡谷,构造非常奇特,给人以非常震撼的美感。
•松林小径:庐山月照松林的松林密布,小道穿梭在茂密的松林之中,景色宜人,非常适合漫步。
地质特征庐山月照松林所处的地区属于岩溶地貌,整个区域横跨庐山三大岩区之一的虎头岩。
在地质学上,月照松林为山地岩溶峰丛地貌,地层主要以太古纪的变质岩为主,其中包括片麻岩、千枚岩等。
总结庐山月照松林是一处拥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的风景名胜区,它的雄伟壮丽和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是一个非常适合亲近自然和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生态环境庐山月照松林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植被群落。
在松林中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松树,形态优美,有的树龄已经超过千年,是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
此外,庐山月照松林中还分布着许多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豹猫、麻雀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验。
旅游资源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月照松林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体验到的旅游项目包括:观光、登山、徒步、露营、野外探险和水上运动等。
庐山月照松林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放松和休闲的好去处,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
庐山地质
![庐山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c3991b3801f69e31433294ed.png)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
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类型:一)褶皱构造: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①正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
庐山地貌
![庐山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af2617e964bcf84b8d57b20.png)
1、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1、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险、秀闻名。
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另外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庐山的地质概况(一)庐山的形成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下面将列举一些庐山在强烈上升的证据:1、庐山东西两侧的断层崖高峻、陡峭,未遭破坏,只有少数被沟谷切成三角面。
庐山地质构造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构造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f16a7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f.png)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实地考察与实习在地质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庐山,作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地质构造遗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地质构造实习的理想场所。
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庐山地质构造实习,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构造特征。
二、实习目的1. 认识庐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地质构造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 培养实践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三、实习内容1. 庐山地质构造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地质构造上,庐山属于华夏地块的一部分,主要地质构造类型为褶皱和断层。
庐山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边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2. 褶皱构造庐山褶皱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背斜和向斜。
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庐山地区的五老峰背斜、大月山背斜等典型褶皱构造。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了解了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如轴面、翼部、枢纽等。
3. 断层构造庐山断层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庐山地区的庐山断层、牯岭断层等典型断层构造。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掌握了断层构造的基本特征,如断层面、断距、断层线等。
4. 地质构造与地貌庐山地质构造与地貌密切相关。
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庐山地区的五老峰单面山、青莲寺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等典型地貌。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5. 实习方法实习期间,我们运用了地质锤、罗盘、测绳等工具进行野外调查。
通过实地观察、测量、记录,我们掌握了地质构造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对庐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2. 掌握了地质构造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庐山土壤——精选推荐
![庐山土壤——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c00d26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2.png)
庐山土壤1、庐山地貌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西北濒临一泻千里的长江,东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庐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周围是低矮的丘陵和湖泊,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最高汉阳峰海拔1474m比周围的平原高出大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另外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2、土壤概括庐山土壤形成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
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
另外,许多隐域吐,像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石质土等在庐山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 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
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
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
庐山地理知识
![庐山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a4c855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5.png)
庐山地理知识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庐山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峻,自然景观独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之一。
庐山位于庐山区南部,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东经115°52′-116°02′,北纬29°21′-29°45′之间。
庐山北临长江,南接鄱阳湖,东接洪泽湖,西临湘赣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庐山总面积为3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地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山脉绵延起伏,最高峰为庐山主峰——天台山,海拔1474.2米。
庐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峰峦叠嶂。
整个山脉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主要由南峰、西峰、北峰、东峰组成。
山脉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石灰岩也有分布。
庐山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是中国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山区常年多云雾弥漫,云雾缭绕的景象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庐山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
春天,山脉披上一层翠绿的衣裳,山谷中百花争艳;夏天,山上凉风习习,成为人们避暑的胜地;秋天,庐山的枫叶变红,美不胜收;冬天,山上银装素裹,美丽如画。
庐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被繁茂。
山上有多个瀑布和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四大瀑布之一的龙虎瀑布,瀑布水势汹涌,声势震撼。
此外,庐山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如古松、银杏、红豆杉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庐山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众多的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其中,庐山金丝猴是庐山的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猴王”,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此外,庐山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除了自然景观,庐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庐山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庐山上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庐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庐山大佛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庐山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发展。
庐山还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到访。
望庐山瀑布科学原理
![望庐山瀑布科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92614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6.png)
望庐山瀑布科学原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这令人陶醉的美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庐山瀑布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地质构造的作用。
庐山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
这里的岩石地层经过挤压、褶皱和断裂等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
其中,断层的存在为瀑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当河流流经断层时,由于地势的突然落差,水流便会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瀑布。
水的流动特性也是庐山瀑布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重力作用,在地球引力的影响下,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庐山瀑布所在的位置,地势高差较大,水在重力的驱使下,沿着陡峭的山坡奔腾而下,形成了湍急的水流和壮观的瀑布景观。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庐山瀑布的水流在下落过程中,涉及到能量的转化。
水从高处落下时,其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当水流下落时,高度降低,势能减少,而速度增加,动能增大。
这就是为什么瀑布的水流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冲击力也越来越强。
此外,瀑布的水花和水雾的形成也有其科学道理。
当水流高速冲击下方的水面或岩石时,会产生强烈的碰撞和破碎,形成无数细小的水滴和水雾。
这些水滴和水雾在空气中飘散,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水花和水雾。
同时,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也会影响水花和水雾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如果空气较为干燥,水汽容易蒸发,水花和水雾可能相对较小且短暂;而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水花和水雾则会更加明显和持久。
庐山瀑布的景观还受到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在降雨量丰富的季节,瀑布的水量会增大,水流更加汹涌,瀑布的气势也更加壮观。
而在干旱的季节,水量减少,瀑布可能会变得相对平缓。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庐山瀑布对于周边的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瀑布的水流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周围的植物和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的地质一
地层遗迹
庐山最重要的地层遗迹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
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
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
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
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庐山还有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
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剖面遗迹在庐山出露最全。
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
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
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
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
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岩石遗迹
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晚元古代。
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
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
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群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
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
庐山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
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
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色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色网纹状石灰岩等。
水文地质遗迹
庐山山南黄龙山下的星子温泉、鸟儿崖的报春泉、海会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 200t/d,均为断层带内的上升泉。
庐山的瀑布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闻名于世。
地质地貌遗迹
一是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巉岩等地貌遗迹;二是冰川地貌遗迹,这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笕、冰坎、冰溢口、冰阶、冰川条痕石、冰桌、表皮构造、冲断构造、冰川压入构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三是峡谷地貌
遗迹,重要的
有石门涧、栖贤大峡谷、锦绣谷、青牛谷、康王谷、剪刀峡、龙门沟、卧龙岗等;四是洞穴遗迹,包括砂岩潜蚀洞穴遗迹、岩块崩塌堆叠洞穴遗迹、石灰岩溶洞遗迹三类。
庐山的地质旅游资源即丰富又奇特,具有极高的美学、旅游与科学考察品位。
在长逾1 400m的“江南造山带”范围内,惟独在庐山出露了一小块古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成为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
庐山的南半部,几乎全由新元古代火山岩组成,北半部又几乎全由震旦纪砂岩组成,山之四周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
中生代,庐山地区的断裂、岩浆活动特别强烈,形成了罕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造就了庐山的雏形。
至新生代新近纪后期,庐山才以断块山的形式快速上升为一座巍峨雄峻的高山。
在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在断块山的基础上,经过冰川的刻蚀及冰后期流水的冲蚀,使其地貌形态绚丽多姿、险峭绝伦,著名于世。
因此,庐山地质旅游资源具有久远性、系统性、完整性、品位高、内容丰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