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文章仅供大家的查阅!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二).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教师怎样教学生阅读理解

教师怎样教学生阅读理解

教师怎样教学生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1. 识字技巧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识字。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包括将生词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反复复习,使用词汇卡片来进行记忆训练,以及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以增加词汇量。

2. 预测和猜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上下文信息和自身知识来预测和猜测文章中的含义。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并在课堂上提供相关的练习。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子。

3. 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结构是阅读理解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文章中的主题句、关键词和转折词,并帮助他们构建文章脉络。

通过阐明文章结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分析文章。

4. 细节分析阅读理解的核心是细节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要求他们找到文章中的特定信息或引导他们进行细节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5. 推理和推断推理和推断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关键技巧。

教师可以利用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学会根据已有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6. 反思和总结在阅读理解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策略和技巧,并思考自己的阅读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将帮助他们改进阅读理解能力并增强自学能力。

总结教师在教学阅读理解时,应该采用多种策略和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包括词汇练习、预测和猜测、组织讨论等,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和反馈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教学文案

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教学文案

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散文阅读——表达技巧的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2.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一、考点解读对散文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是常考点。

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二、知识回顾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2.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详见《创新设计》p210--213(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对偶、夸张等。

(2)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3)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联想、想象,以及人称的变化等(4)行文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伏笔、铺垫等。

三、典型分析亲亲麦子(节选)张佐香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方法小结】1规范答题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2.方法点拨:三大意识①审题意识(范围、角度、指向、要点)②文本意识(结合语境、结合主旨)③规范意识(分条解答,步骤完整)四、课堂精练(一)句段的考查梧桐树丰子恺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1.加强语言基础训练语言基础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初中生应加强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教师可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初中生应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著作、自然科学文章等,提高阅读量。

教师可推荐优秀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略读等,使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章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教授学生如何抓住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等技巧。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文章内容,更是对文章思想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如阅读节、读书报告会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应创设宽松、舒适的阅读环境,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阅读。

3.加强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阅读疑惑。

4.开展阅读评价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阅读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注重过程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如阅读策略的运用、思维过程的展现等。

2.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访谈、阅读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价。

2024年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

2024年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

2024年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掌握一定的汉字书写技巧。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进行准确、流利的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文化体验。

5.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 汉字书写: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汉字书写技巧和方法,并能准确写出一定量的基础汉字。

2. 词语积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并巩固课本中的词语,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表达中。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简单有趣的课文,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 作文训练:通过讲解写作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日记、小作文等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语言表达:通过语文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 文学欣赏:选取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儿歌、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活动设计:1.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方法,进行汉字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

2.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课外阅读分享、词语接龙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组织语文角,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定期组织文学欣赏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信心。

5. 鼓励学生进行绘本创作和小组合作创作,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设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

2. 及时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帮助学生发现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家庭作业和学习建议。

五、教师的个人成长计划:1. 继续参加语文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标题的作用有四种:它可以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的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动词的理解是指通过生动的表现来描绘人、事物的特点(情状),或者描绘出一幅场景,反映人物的心情。

句子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二是分析修辞手法和其作用。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和引用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有很多,例如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等,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严密、突出主题、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等。

在文章中,开头可以引起下文、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此段在文中可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可以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可以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旨、照应前文、照应题目,或者引人深思。

文中画线句或段的描写方法有很多种,如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等,它们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1.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运用不同的技巧来解答小学语文阅读题目,包括理解某句话的作用、分析修辞手法、解答句子含义、判断词语是否可以换位等。

2.每个词语或短语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对比、反复、反问等,这些表达方式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对象的特性,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3.在解答句子含义时,需要揭示出词语或短语所指的对象,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句子深层含义,整理语言。

4.在判断词语是否可以换位时,需要考虑其准确生动具体地表达对象的特性,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以及词语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递进关系。

5.段落的归纳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连接词,分析段落的特点和重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一、修辞格与表达技巧在回答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时,需要按照时间、地点、人和事、说明对象和内容、论点等格式进行回答。

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

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

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八年级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语文阅读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始阅读,逐渐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每天阅读,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记录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授学生如何快速阅读、理解*大意、分析*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技能。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思考*中的观点和论据,分析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题、分析题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6.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习*的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或评论*。

7.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

8.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完成阅读任务。

以上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三语文实用教学方法教案以下是初三语文实用教学方法教案:课程名称:初三语文授课人:张老师课程时长:45分钟课程类型:实用教学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初三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阅读理解内容:讲解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中考阅读题型,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练习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资源:中考阅读真题、阅读教材。

评估方法:通过阅读练习和讲解,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主题2:写作技巧内容: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分析中考作文题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写作练习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

事半功倍点石成金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方法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有趣的文章,如科幻小说、传记、故事寓言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1.浏览法: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略过,待全文阅读完毕后再进行针对性阅读。

2.猜读法: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或难句时,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猜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精读法:对于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精彩片段,要进行精细化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表达技巧。

4.反思法: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总结文章主旨,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

三、加强词汇和语法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词汇量和扎实的语法基础。

教师要注重学生词汇和语法的训练,通过背诵、默写、翻译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理解生词和难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开展阅读实践活动1.课堂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中短篇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并进行阅读指导。

2.课下阅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可选择一些经典名著、现代文学作品等。

3.阅读交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4.阅读写作:结合阅读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阅读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策略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成果评价: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阅读教学要点和建议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阅读教学要点和建议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教学要点和建议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教学要点和建议一、教学要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掌握拼音的基本用法,认识常用汉字,建立初步的语感。

2、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建议1、创设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3、注重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朗读等,并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和阅读目的进行选择。

4、注重感悟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阅读视野。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涉猎多种文体,拓宽阅读范围,丰富知识储备。

三、实践建议1、阅读计划。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

2、阅读活动。

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朗读比赛、阅读游戏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3、阅读评价。

建立完善的阅读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教学要以基础知识、语言能力、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为教学要点,注重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指导、注重感悟体验和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的教学建议。

还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并建立完善的阅读评价机制,以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要点和建议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要点和建议一、核心主题本文旨在探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识字教学要点和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二课时 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二课时 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二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二表达技巧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内容口诀及解题思路。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二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目标1.巩固内容口诀与运用;2.了解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牢记一句有关表达技巧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表达技巧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导语】表达技巧,也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卒章显志,象征,衬托、反衬、烘云托月,想象、联想,照应,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高考中涉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多数集中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诗歌鉴赏中,也在语言综合运用中有所考查。

这里所讲的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主要是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其他的知识点(如结构、人物形象等)另有专章阐述。

【解题策略】考查表现手法历来受到高考出题人的青睐,多数考卷都直接或间接地问到该知识点。

对此,我们的解题策略是:第一步,检查有无修辞,确定运用了哪种(哪些)修辞手法;这里的修辞是宽泛意义上的修辞,包括一些写作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烘托、叠字、顶真、双关、通感、仿词等第二步,检查有无描写,确定运用了哪种(哪些)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人物描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描写等描写角度。

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技巧

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技巧

二、 在 阅读 中学 习立 意
立 意 是 确 定 中 心 和 揣 摩 如何 表 现 这 一 中心 的思 维 过 程。 这 一点对 提 高小学 生 的作文 能力 是至关 重要 的 。 要 使小
学 生把 握 立意 的要 领 , 在 作文 立意 方面 有 所进 步 ,最 重要
的一 点是 让学 生读 懂课 文 , 从 中得 到这 方 面 的教益 。课本

出的 教 益 : 马 还是 原 来的 马 , 策 略 稍作 改 变 , 就 出现 了 迥然 不 同的结果 。这样 的立 意 , 比单 纯地 写热 闹的场 面深 刻 。 在 读懂 课文 的基础 上 , 广 泛 阅读名 篇佳 作 , 从 中领 会作 者在立 意上 的 匠心 , 是对 课 内学 习的深化 。 教师 要有意 识地
指 导学 生 品味 阅读 材料 在立 意方 面 的新 意 ,并 通 过读 书笔
方面 要在 课外 阅读 中不 断地 感悟 、 记录。 在课 外 阅读指 导
中, 教 师可 指 导学 生 用删 词 法 , 即删 除 某词 , 看 文 章 有无 变 化; 也可 用替 换法 , 即换 掉某 词 , 看 文章是 否有 改变 。 那 些生 动 形 象 的词语 ,即所谓 的神 来 之笔 , 可 以给学 生 留 下深 刻 的印象 , 如“ 春风又 绿 江南 岸 ” 的“ 绿” 的使 用 。“ 满 园春 色关 不住 , 一枝 红 杏出墙 来 。 ” 这样 的千 古绝 唱 , 会给 学生 的遣 词 造 句 以极大 的启 迪 。 为 了更 好地理 解 名家 的佳 旬 ,并逐 步 内化 为 自己 的功 力, 一个 重要 的办 法就是 在熟 读 的基 础上 背下 来 , 然 后在 写 作 中运 用 。久而 久之 , 学 生的 读书 兴趣 必然 大 增 , 写 作能 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阅读教学让理解与表达指向三层次三过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阅读教学让理解与表达指向三层次三过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阅读教学让理解与表达指向三层次三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将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理解”,而是要将“理解”指向终极目标“运用”,让“理解”指向“运用”的三层级:内容、形式和效果三个层级。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可见,“理解”如影随形,不可能缺席和退场。

没有“理解”,哪来“运用”?“理解”蕴含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

一、内容层级:聚焦重点难点内容是文章的血肉,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信念。

对内容的理解是理解的最低层次,也是教学课程内容最为基础的部分。

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

理解是探究表达,学习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没有对内容的理解,就去探究作者的表达秘妙,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倍感虚无缥缈。

1.理解关键词句。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弄清关键词句的含义是读懂文章的起码要求。

面对关键词句,要引导学生采用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言外之意等方法,把握词句的思想内涵。

如《桥》一课有这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抓住动作和语言想一想,就知道老汉对小伙子的态度凶狠,毫不留情,甚至铁面无私。

2.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是考察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指标,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一个概括能力不高的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和要义,也很难形成阅读能力。

教师授课教案: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喜欢文学阅读

教师授课教案: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喜欢文学阅读

教师授课教案: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喜欢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文学阅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做出一定的努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喜爱文学阅读。

一、掌握教学技巧教师的教学技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1、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作为一名文学阅读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教师自己熟悉文学作品,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

教师应该继续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文学作品的深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理解。

对于每一个文学作品,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故事的情节,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对学生的思考做出及时的反馈。

3、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自主阅读的同时,教师应该做好跟踪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喜欢文学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喜爱文学阅读。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选取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学阅读教师,在选取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一些有关学生生活、有情感色彩的作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产生共鸣。

例如:《红楼梦》、《围城》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讨论、小组合作阅读、角色扮演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

例如,采用导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竞赛等。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10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10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0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教学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类别及作用,了解诗歌的结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鉴赏分析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

教学过程一、题点知识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是诗歌鉴赏中的高频考点,务必掌握。

二、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1.熟记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鉴赏表现手法“三注意”1.注意题目问题指向。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3.关注表达效果。

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

题型对点[例](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了这首诗在勾勒精卫形象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答题时要围绕对比手法的使用分析。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阅读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着很高的比重。

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开阔文学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创新与改革需求,下面就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提出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一)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构建,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品位。

要求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语言表达范式的理解,从中发现语言的智慧与魅力。

语文教师在实际指导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语言构建能力的训练,带领小学生一起来认真研究阅读素材中的语言特征,并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词语的应用含义,也可以感受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小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阅读内容,同时也要下意识去提升小学生的拓展能力与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需要从文章的行文结构或者关键词句着手,先引导小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再针对性培养小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情景鉴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阅读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描述去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建立起语言所描述的诸多情境。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析文本内容来提高小学生的情景鉴赏水平,进而在无形之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建议语文教师将更多的关注力集中到诗歌阅读方面,通过赏析诗歌内容来引导小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与情境。

(四)学习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读思达教学法心得体会

读思达教学法心得体会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不断深入,其中,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读思达教学法以阅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这种教学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读思达教学法,即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法。

它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观点,锻炼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读思达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阅读环节:教师精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思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表达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心得1. 阅读环节在阅读环节,我注重以下几点:(1)精选阅读材料: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阅读方法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跳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2. 思考环节在思考环节,我注重以下几点:(1)问题引导: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思维训练: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评价反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思考方法。

3. 表达环节在表达环节,我注重以下几点:(1)鼓励表达: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表达技巧指导:教授学生表达技巧,如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3)评价反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四、读思达教学法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思达教学法以阅读为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要注重表达技巧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

”王尚文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的表达秘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表达技巧,破译表达秘妙,体悟言语规律,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表达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通向表达迷宫的金钥匙,以便更好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切实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促动学生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注重表达技巧的基本内涵阅读教学要聚焦“言语形式”,注重表达秘妙,体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以及文体特征,紧扣“表达秘妙”探究教学,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水平,形成语文素养。

表达秘妙的基本内涵何在?来神笔,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

阅读教学对待那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要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用心品析字词的精妙所在,想象作者脑中景,感悟心中情,透视胸中境,体会笔中意,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猫》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这个“蹭”字值得推敲:“蹭”的本义是“摩擦”,但课文中的“蹭”是一种轻轻地“摩擦”,温柔地“摩擦”。

猫“蹭”主人的腿,就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有一种撒娇的味道。

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娇,说明猫和老舍的关系特别好。

“蹭”出了顽皮,“蹭”出了乖巧,“蹭”出了活泼,“蹭”出了友谊。

透过“蹭”字,不但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

2.注重精美的句段。

精美的句段往往是课文言语形式上的亮点,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重的内容之一。

句段之所以精美,或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鲜明特点,或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或采用了议论抒情手法,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比如《桥》中写道:“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个语段刻画了老汉的言行,巧用了比喻手法,生动传神,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足见老汉很凶,他严厉训斥违纪的小伙子。

一个“揪”字表现出当时老汉心情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一个“吼”字,表现出对小伙子的十分不满。

教学时抓住精彩句段,品出丰富的意蕴,悟出巧妙的表达。

3.注重巧妙的谋篇。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或讲究前后呼应,或巧设悬念,或构思新奇,或结构严谨。

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必须高度注重。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其谋篇布局别具一格:一是倒叙开头,由果溯因──“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二是空行标段,层次分明──四件事情各自成段,以空行标明,一目了然;三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巧用首尾、对比、互补等多种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四是结尾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解答了开头的疑问,揭示了人物特点,点明了中心。

教学时必须紧扣谋篇布局的特点,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收获语文体验,实行言语实践。

之重要。

标点符号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

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中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妙用。

比如《桥》一课有这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细心品读这句话,把三个感叹号与前面的“沙哑”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即使声音已经沙哑了,即使身体已经很劳累了,还是用响亮、干脆、有力、快节奏的声音指挥大家。

这声音就是老汉的威严、责任、人格的体现。

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5.注重典型的人称。

称呼是情感的传导器,饱含真情实感的独特称呼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品读、体悟,为学生开启一条走进文本的捷径。

写作时选用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显得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倾诉,拉近了距离,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更显真实、自由。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典型的人称使用,引导学生读出人称隐藏的信息,探寻作者的用意,感悟“这样写”的好处。

比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把“老桥”“山泉”“溪流”等山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亲切地称为“你”,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亲密无间、和睦友好的关系。

教学时抓住这个称呼,积极创设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分角色,放飞想象,真情对话,进而体验作者置身山中的自由、快乐、惬意,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注重不同的文体。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能够说是一种文体思维。

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结构、表达手法、语言等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教叙事文,要注重情节、结构、人物;教写景文,要注重画面、情感、顺序;教诗歌,要注重意象、情感、韵律等等。

比如《凡卡》是一篇小说,按写信的过程展开记叙:在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给爷爷写信;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其中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在念他的信。

其表达别具一格:一是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二是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课文以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而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

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对比,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最后,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教学时注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心品味独特的言语形式,以提升言语表达水平。

二、锤炼表达技巧的教学策略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所以,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特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表达水平,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1.在诵读中感悟。

诵读能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在诵读中欣赏景物,感受整体美;在诵读中揣摩句子,揣摩语言美;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美。

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第二句话,然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再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揣摩,从而领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刻画出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时的疯狂、野蛮。

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侵略者那种猖狂、野蛮的形象就荡然无存了。

诵读时,对“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这样诵读以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

2.在比较中领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是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

使用比较,能够领悟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

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这句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首先,聚焦“立刻”一词,让学生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其次,让学生找出“立刻”的近义词“马上、赶紧、迅速、立即”;然后,比较朗读两个句子,体会原句四个“立刻”给人的感受──藏着母亲工作的“忙碌、枯燥、乏味”,藏着母亲的一片“深情”;最后,带着这种感受朗读句子。

这样比较,不但让学生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3.在想象中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经常存有,所以阅读时要放飞想象,以感受事物的形象,体会言语形式的魅力。

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片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首先,读一读,说一说这组句子的表达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改一改(改成通常的说法),读一读,说一说,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你读出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然后,仔细品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背?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作者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张脸?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脸?作者又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双眼睛?母亲啊,你以前挺直的背哪里去了?你以前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你以前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形式”──这组句子主语后置,形成排比,如同电影里的一个个慢镜头,把母亲的疲惫、辛劳、衰老,放大表现在读者面前,把作者的愧疚凝聚在字里行间。

教学时必须紧扣言语形式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生发补充,揣摩探究,层层剥笋,能够深入体察“言语形式”背后深刻的意蕴和浓烈的情味。

4.在联系中品味。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要联系生活实践或人生经验。

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进而理解语言文字的要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

比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这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首先读句子,说意思: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条。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寻找另一条道路。

然后,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有一次,碰到一道数学难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没有成功,只好置之不理,暂时放弃了。

晚上,我请教了隔壁的大哥哥,他三言两语一点拨,我豁然开朗。

这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题的办法不止一个,自己的实力不行时能够向他人请教。

这样联系生活来品味语言,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