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划”理论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入手,生态用地的布局是在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法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把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生态用地的布局很难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反规划”理念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对确立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1-02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肌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目前,在城市的发展中,大多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注重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种方法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闲置,实际都导致了城市扩

张的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城市空间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即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能够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生态景观格局,从而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

2 “反规划”理论概要

“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与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规划”(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反规划”理论的核心在于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规划程序上实施逆向规划,强调城市发展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即至区域和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试讲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包括涵养水源、旱涝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乡土文化保护、游憩与审美体验等整合在一起的关键性的网络状的土地空间格局。“反规划”是对传统规划发放的一种逆向思维过程,即变“城市与环境”至“图与底”的关系为“底与图”的关系,以环境为图,以城市为底,即城市规划与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

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3 “反规划”理论在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的应用

3.1 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城市生态空间建构的目标

现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上侧重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两个方面,以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优先保障经济利益大且见效快的建设用地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目标比较单一。同时,由于建设用地的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不周全,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负向性的外部影响,且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潜在性的特征,缺乏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长远考虑。这种单一的规划目标必然会导致生态社会等其他效益的损失,将“反规划”理念引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现行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非建设用地规划,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规划要素,注重对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考虑及生态过程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规划。在构建城市生态空间时,强调对不同的时空中土地利用及覆盖的变化研究,将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重要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以经济、社会、生态为核心的多目标模式,实现在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使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得以可持续发展。

3.2 着力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反规划”理论认为,生态安全格局强调生态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上的有序排列。在构建城市生态空间时应该做到:(1)对城

市空间的自然、生物及人文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城市空间的自然资源分析着重在降水径流、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生物资源的分析侧重通过分析生物适宜的栖息环境着手,通过探讨生物生存、觅食、迁徙的自然过程,在把握各类动物习性、空间运动规律和选择栖息地的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潜在的生物栖息地格局。人文资源的分析主要是对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市扩张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的研究和评价。(2)对城市土地的生态过程的适宜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分成若干个相对等级,以阐明采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土地在各种利用方式下的质量和价值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包括对水土流失的敏感性、生物环境的敏感性等。(3)对城市空间的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归根结底是为规划和管理服务,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并综合分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要素相似性和分异性特征,划分不同生态功功能区。它揭示了城市各生态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优劣势和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向以及生态整治的方向和途径,可为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城市空间中山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城郊防护林系统和城市绿地系统的结

合等问题。同时,应尽量把城市外围的农田、城市规划内部的开场空间等要素纳入生态安全格局,用以促进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3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建设用地

近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主要源于城市化、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建设用地的规划主要通过预测人口总规模以及各类建设在规划期限内的用地需求,在根据国家的相关的建设用地标准,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在整体布局上,偏重于以城市经济发展为指导方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规划和开发,导致城市生态空间的严重畸形发展。依据“反规划”理论,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等应该首先在城市的整体空间平台上展开,以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结合城市本身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增加建设用地的安全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依据对城市生态空间状态的合理分析,设定合理的、多层次等级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充分分析在不同的生态基础设施水平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到生态基础设施、基本农田、道路、水系、现有建成区和坡度阻力因子的影响程度,从而形成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格局,在宏观尺度上协调了城市扩展与自然、生物、人文等生态景观过程的相互制约关系,达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目的,实现了城镇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