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李甫贵
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在西方历史上,人文教育以人的心性完善为目标,注重理智的培养,率先在历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近代科学的发展促成了科学教育的形成,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取代了人文教育的社会主导地位。然而,科学教育的过度膨胀带来了对文明社会的破坏,人们重新呼唤人文教育的复归。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相互排斥逐步走向相互融合是一种趋势。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轻孰重,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对二者概念、特征、功能的探讨以及对二者融合趋势的展望,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却鲜有提及,这对我们全面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从概念入手,通过阐述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这对矛盾。
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人文。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它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概念
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
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由于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科学教育也最早在西方国家兴起。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了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其实,人文精神总是延伸到各个层面,包括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人对自身、对生命、对超自然的态度[2](P72)。科学知识,从其根本的目的来说,就是为缔造人类幸福的社会而服务的。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又由于科学总是要为人所用,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特点,人文主义者也提倡科学。科学好比人的身躯,人文好比人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离。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然而,科学毕竟是科学,人文毕竟是人文,既彼此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即“和而不同”。这表明二者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地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共同致力于人的发展,使人不仅具备完整的知识基础,又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二者携手同行,相得益彰,才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图景。
(一)古典人文教育的盛行和科学教育的产生
人文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主张教育不应以功利、致用为目的,而应该追求德、智、体的完善,这种完善本身就是目的。他把全部课程分为有用学科与文雅学科,认为前者为实际所必需,只服务于实利,是不高尚、不文雅的。它不仅使心灵得不到闲暇,而且还将心灵往下拖。后者专供闲暇和享受之用,是增进心灵活动的科目。他重视文雅学科而轻视实用学科,重视文雅教育,轻视职业培训,从而开启了非功利教育目的的先河。
中世纪大学是人文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强调大学远离喧哗的城市,与时代变迁保持一定的距离,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
化遗产,以获得心性的纯洁与智慧的高扬。牛津和剑桥大学固守人文教育的宗旨,在它们看来,设立大学是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了萌芽状态。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它不是古代文化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天文学领域有哥白尼的“日心说”;物理学领域,伽利略发现了落体、抛物和振摆三大定律。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和科学的进步,学校教育内容随之扩大,学习科目大大增加。学校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神学、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文科学科的教学,也不满足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科教学,而是逐渐将人类科学知识成果不断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二)科学教育正式地位的确立及对人文教育的冲击
到了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对教会控制的封建的、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坚决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改革腐朽的旧教育,使教育适应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这是人类知识革命时代,它的思想倾向是一切要诉诸于理性的批判,讲究科学的实用,认为过去那种仅仅满足于一般文化陶冶,不注意知识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价值的教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爱尔维修在其著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着力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提倡科学与知识。狄德罗在其草拟的《俄罗斯大学计划》中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科学科目放在了重要地位。他认为掌握多方面知识能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精神文明,就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他还提出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认为应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对自然进行观察,再经过思考和实验,从而获得可靠的知识[3](P109-114)。
18世纪60年代前后,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帷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近代科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使科学开始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从此,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都先后由古典主义学科的人文教育转向了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4](P9)。
19世纪以前,在教育内容上,古典人文教育向来在大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英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