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西方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
西方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作者:钟桢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都是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特征,它们对西方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是整个西方文化也是整个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18世纪后半期,人们开始改变重人文轻科学的趋向,把科学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到了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人们普遍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科学万能。
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政治、伦理、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又让人们感到困惑。
因此,从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是西方教育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它们在西方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所占的地位不同,影响各异,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主义;科学精神;西方教育提到西方教育,通常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人文主义,因为人文主义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
如果向上追溯,人文主义一词可以追踪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人而不是上帝为中心,始终把人放在首位。
此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西方古代教育,从总体上说,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偏重于人文,…,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注重于“ 三艺”(文法、修辞学和哲学)。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基本都沿袭了这种传统。
而到了“黑暗的中世纪”,神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教育被宗教神学所充斥,因此无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精神都受到了压制,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一直被看作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在此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此运动中,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力图通过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学以挖掘体现于其中的人文精神,由此人们产生了钻研古代的文、史、哲的极大兴趣,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人文思想的兴起。
人文主义者希望寻求个人自由和解放,并反对中世纪强调神性和来世的观念。
科教融汇的历史变迁
科教融汇的历史变迁
科学和教育的关系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科学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兼任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国古代,私学的老师们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传授天文、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
进入近代,科学和教育开始分化。
随着科学实验方法的建立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同时,现代教育体系也应运而生,学校教育开始系统地传授各门学科知识。
20世纪中叶,科学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人们意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公民参与社会决策、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科学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科教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科学家们也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努力将前沿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公众。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加速更新。
科教融汇有利于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未来,科学和教育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启人类认知的新境界。
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提要
问题不能采取“ 行禁 止” 令 的方 法 。 历 史 地 看 , 元 培 的 大 学 理 念 不 但 奠 蔡
定 了北 京 大 学 1 0多 年 来 在 中国 高 等 教 育 0
并包 ” 。他 说 : 我 素 信 学 术 上 的派 别 , 相 “ 是 对 的 , 是 绝 对 的 ; 以 每 一 学 科 的教 员 , 不 所
些 资 料 , 这 样 的 印 象 :0世 纪 初 , 国 教 有 2 我 育 和 文 化 的 先 驱 者 介 绍 西 方 科 学 、 计 中 设 国 的 科 学 教 育 时 , 们 没 有 偏 见 。 他 们 看 他 在
农 。这就是所谓“ 理轻文 ” 象 。 重 现 这 一 现 象 的 出 现 , 中 等 教 育 文 、 分 和 理
将 这 一 理 念 引 进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 使 并
之成为教 育实践 的, 我 国 2 是 0世 纪 杰 出 的 教 育 家 、 想 家蔡 元 培 。1 1 思 9 6至 1 2 9 3年 他
延 续 下 来 。 中学 的 文 、 分 科 助 长 了 大 学 理
时 , 别 强 调 此 点 。 说 :那 时我 们 又有 一 特 他 “
文 、 分 离 的倾 向 。 理
个 理 想 , 为 文理 是 不 能 分 科 的 。例 如 , 以 文
科 的 哲 学 , 根 基 于 自然 科 学 ; 理 科 学 者 必 而
维普资讯
大 学 科 学 教 育 与 人 文 教 育 关 系 的 历 史 考 察 提 要
张 岂之
一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摘要: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
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
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到抗争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杂关系是教育理论中远没有解决的话题,现在还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似乎只有人文学科内含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似乎就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这种误解遮蔽了科学教育内含的另类人文资源,使人意识不到科学教育独特的价值。
如果不走出此种认识上的误区就难以在新世纪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因此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相关的概念,历史地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互关系。
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科学有关,包括科学与科学主义、科学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二是与人文有关,包括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
这些概念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语境性。
贝尔纳(1901—1971)在谈到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时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1]贝尔纳的这一思想对于历史地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很有启迪意义。
一、历史视野中的“科学”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
12世纪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特殊的智能,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在17世纪中叶,science翻译为“格致”,即指分科之学,意为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历史考察
有某种工具价值 ;3 精确 , () 强调 理性 ;现代科 学是经验 科 学, 总结 出了一定理论并且要求所有 理论都要付诸实 践的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西方教 育历 史的不同阶段 的价值取 向上表现 出不同的特征 , 古希 腊时期 它们共生 于一 个知识体
系中, 中世 纪 宗教 教 育使 人 文 教 育 畸 形 发 展 而科 学精 神 被 禁锢 , 文 艺 复 兴 后 表 现 出从 最初 竹 简 单 融 合 , 在 以后 呈 现 出或
20 06
人 文 精神 与科 学 精神 在 西 方 教 育 价值 取 向 中的历 史 考 察
杨建 忠
( 东 南 民族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 校 成 教 处 。 州 凯 里 560 ) 黔 贵 500
【 提
要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 神是 不 同的精神领域 , 学精神 追求 实证 , 文精神 以人 为一切行 为为价 值的 中心。 科 人
分庭抗礼或扬此抑彼 的态势, 直到二 战后二 者才逐步走 向融合 , 他们所衍 生的人 文教育和科 学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 有不
同的 表 现 。 【 键 词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 文 精 神 ; 学 精神 ; 学 教 育 ; 文 教 育 关 人 科 科 人 【 图分 类 号 】 G 2 【 献 标 识码 】A [ 中 0 文 文章 编号 】10 —69 (06 0 — 07— 3 02 9120 ) 1 05 0
平、 政治倾 向、 社会理想 , 不同 的利益 和价值 观念 , 有 因而
论科学与人文的起源
收 稿 日 期 "!""!#"#$$%
!!""!!" 月号!科技进步与对策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彼特拉丸!"但总的来说人文主义者带来了新 的知识"通过翻译希腊和拉丁古典!和新的眼 光" 促进了新兴学问与传统学问之间的融 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者深化了源 自希腊而被中世纪马虎对待的传统四艺$算 术%几何%音乐%天文!#除了强调通才教育外"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 美德和教育青年热爱生活"所以把伦理学"道 德哲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各科都服务 于美德# 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 和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
01234562 这 个 词 虽 然 直 到 *- 世 纪 早 期才出现%但主要用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7123456839 的一般 思 想 倾 向 % 因 而 直 接 来 源 于 它 & "+ 世 纪 后 期 使 用 的 012345683&人 文 主 义 者 9一 词 又 来 源 于 更 古 老 的/人文学习与课程$&681:53 712345838569& 中 世纪后期%随着大翻译运动出现了不少远远 超出传统七艺的学科%如神学*罗马法和教 会法*医学*天文学与占星术*形而上学和自 然哲学等&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通才教 育%尽管他们的/人文学习与课程$着力于语 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五科&实际上 就是我们今天习称的文史哲9%有些人文主义 者可能还对五科之外的学问持抵制态度 &如
第二$ 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 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 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 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 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 科的地盘" 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 会科学这个牌子下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 社 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 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 在一个科 学化的时代$ 为了争得在学术殿堂中的位 置$人文学界也出现了&人文科学’的说法" 这个词组的用意并不是想阐明科学本质上 就是人文$而是说$人文也是一种像近代科 学那样的&力量型’的学问$借以在科学时代 合法地谋得一席之地"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关系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关系说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哎呀,这可真是一个话题大得让人有点头疼,但说来话长,我们就慢慢聊吧。
先别急,大家想象一下,咱们学校里的那些课堂,一个是历史、文学、哲学,听着挺有文化的;另一个就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硬核的学科,没错,就是那个你一听就头皮发麻的化学方程式。
一个重情感,一个重理性,乍一看,似乎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世界对吧?其实不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不仅仅是并行不悖那么简单。
我总觉得,学文科的同学就像是那些在阳光下跳舞的花朵,明明美丽得让人窒息,却常常被一些看不见的规则和框架束缚住了。
这些规则有时候就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维,没错,就是那些学理科的同学常常在做的事情。
科学教育告诉你,事情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用逻辑去解释,精准的公式、严密的推理让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
但文科的魅力呢,就是它充满了人性、情感和故事。
学文科的人会觉得,理科有点过于机械、冷冰冰,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而学理科的人又会觉得,文科有点“飘”,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像是一种空洞的幻想。
说实话,两者看似对立,实际上彼此却又离不开。
就好比咱们生活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背后,少不了科技的加持,像电影、动画那些“视觉盛宴”,不就是依赖高科技手段么?所以啊,文科和理科,它们其实各自有各自的光辉,放在一起是火花四溅的。
再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这俩领域啊,都有它们的独特魅力。
人文教育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去理解那个扑面而来的复杂世界。
它教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文学、历史、哲学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人生,深刻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
这些人文的东西,不单单是为了学者去研究的,更是为了每个人走在生活中的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想想看,我们都知道世界是大是小,但要理解什么是“世界”,又怎么能仅仅依赖一串串数字、一堆公式?人文教育就像是给了我们一副能够透视生活的眼镜,让我们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看到更多的色彩。
但是,科学教育也不赖!它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真理”。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怎样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要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关键是要从教育本身的改革做起,而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中国从古代起,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典型。
在西方,中世纪出现的大学主要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使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所谓人文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
早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认为,设立大学是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它表明了人文教育是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科技教育在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并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
无论人文教育家们怎样抵制和抗争,科技教育终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
所谓科技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
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科技教育之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取代了人文教育并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这种教育适应了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同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也为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探析
在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领域中 日 代, 它更为关 注人个 体的完美 、 潜能的发展和 自身更具有 “ 人文”的特性 。8 1世纪 的人文教育 益发展起来的野蛮和贪婪 的特性 ,
深受法 国启蒙运动代表卢梭思想的影响。 卢梭尖锐地 科学技术成果用于邪恶 的目的, 从而出现 了所谓 “ 科 提出 : 大 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 以前 就要像儿 童的样 学 的野蛮”。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 “ 子。” 他彻底反对死记硬背 、 禁锢个性 、 体罚摧残学生 与 自然 的冲突 、 人与人 的冲突以及人 内心 的不平衡等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矛盾 的 、 院式学校 教育 , 经 强调 发挥学 生的积极性 和独 立 世界性问题的解决 , 精神 。这种观点顺 应学生 的本性 , 尊重受教育者个体 和冲突更加突 出地表现 出来 。 由于科学 主义强调向世
维普资讯
《 教学与管理 》
20 06年 6月 2 0日
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 融合 问题 探析
◎湖 南怀化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段少 军 李佑 成
一
、
历史 回眸: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和能力 的科学 教育在与人文教育 的较量 中牢牢
白皮书 》 明确地把坚持基 础科学研 究 , 进人 人 ≠ I , 增 就得出此二者是教育 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 面这个结
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 标之一, 鼓励人们在文艺、 论。 1 因为任何不重视教育根本 目的的教育和忽视 实现
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上获得高水平 的学术成就。 : 教育 目的的手段 的教育都是片面的 、不完善的教育。
对后世 的西方教育影 响深远 。文艺复兴 时期 , 随着 资 有 望 科学教育的局 限性集 中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 一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城市生活和商业 的逐步繁荣需 要 更为世俗的教育 , 于是 , 文教育从中世纪的枷锁 中 是科学教 育 自身并不能保证人类就一 定会将科学技 人 解脱 出来 , 它极力反对人生的 目的是为皈依上帝作准 术用于造福人类的 目的。 人们曾一度对于科学产生过 备, 鼓励人们享 受世俗生活 , 相比古希腊和古罗马 时 崇拜 , 认为 只要依 靠科 学技术 , 可以解决人类社 会 就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革进化。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曲线更为曲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文将探讨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体制的演变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富有的人家会聘请私人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盛行,最早的公共学校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政治与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每个人提供基本教育。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宗教信仰和精神道德。
由于欧洲当时是基督教会的核心地带,教育体制几乎完全为教会所掌控。
由于教会的广泛影响,教育的内容受限于神学和读写能力的教育。
3.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个人和家庭在教育的决策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对传统的神学教育进行了颠覆,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标志着一种新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兴起。
4.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加速了教育体制的转型。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精英阶层,而是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此时期,公立教育机构成为教育主流形式,而不再是家庭或教会的传统教育方式。
5. 当代时期在当代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仍在不断进行。
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教育必须适应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同时,现代人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如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人际冲突、跨文化沟通技能等。
二、教育哲学思想1. 人类主义教育人类主义教育是一种希望能够培养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人类主义教育的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延伸,旨在维护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人的尊严。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关系二○一一年四月内容提要: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受教育者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科学教育就是以科学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人们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成果,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两种教育”由对立走向融合;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两种教育”整合的基石。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一种以“自由学科”为内容,以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并排斥任何实用目的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一种教育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两种教育”正由对立走向融合。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源起人文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所谓自由教育者,即适于自由人之教育也。
一加深究,则又可见所谓自由人者,其意义乃谓人之不因实用目的之顾被迫而取得任何特定的技能者,自由人必能使用其时间于其所认为具有特定的修养价值之任何科目之上。
”①自由教育思想最初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
亚里士多德首先将教育分为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两类。
他认为自由教育是一种以“自由学科”为内容,以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并排斥任何实用目的的教育。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自由教育思想。
他认为“就受教育者而言,大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就其本身而言,是理性的开发”,是一种通过“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的“心智的、推理的、思考的活动。
”纽曼认为自由教育胜过任何专业教育,它是一种“真正完全有用的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但在接受自由教育以后,他们的理智水平已足以使其胜任上述任何一个职业。
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冲突与整合
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西方高等 教育中的冲突 与整合
王 炜
( 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武 湖北
摘Hale Waihona Puke 武汉407 ) 3 00
要: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作 为哲学 史 上的两大 哲学流 派对 高等 教育可谓 影 响深远 。从历 史 演进 的角度 来
看, 这两种哲学观在西方高等教育实践 中大致经历 了混沌期 、 冲突期 和整合 期 。鉴 于对二 者矛盾 的整 合和协 调 将是 一个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 , 审视两种哲学观在 西方高等 教育发 展进程 中 的历 史变迁 的基 础上 , 在 分 析 二者在高等教育发展 中的一体化 、 冲突 、 整合 的实践 特征 , 进而探讨 当代科 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 合所面 临的挑
西方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演变
Vo . 8 No 5 Oc o r 20 9 12 . tbe 0
西 方大 学 科 学教 育 与人 文 教 育关 系 的演 变
龚 玉
( 东 师范大 学 , 海 2 0 6 ) 华 上 0 0 2
摘 要 : 西方大学科 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是分是合 , 不能凭主观揣测 , 应从 历 史发展 的角度来 审视 。对 两者关 系的历
之流 。 科 学 产生 于人 们 对 未知 世 界 的 好奇 和惊 讶 , 猜测 、 统 、 笼 思辩 的描述 , 于 自然 界 和人类 社会 的基 对
是与人类 认识 自然 、 服 自然 、 征 改造 自然 的 过 程共 始 本看 法是 一种 “ 素科 学人 文 观 ” 朴 。汪青 松 教 授认 为
“ 文价 值 不 仅 在 科 学 的理 论 构 成 之 内 , 且 可 以 体 系发 动 的一场伟 大 的文 化革 命 运 动 。文艺 复 兴运 人 而
1 古典人文教 育位居主体 , . 朴素科学教育处于从属
在 古代 , 文 与 科 学 都 包 容 于 自然 哲 学 之 中 , 人
育 与人 文教育 孰轻孰 重 , 一直 是大 学教 育乃 至整个社 “ 育是 文 化 整 合 状 态 下 的 以 人 为 主 旨 的科 学教 育 教
会 争论不休 的话 题 。 自从科 学 教育 产生 以后 , 二者几 与 人文 教 育 的 一 体 化 ” 当 时 及 其 后 相 当 一 段 时 ,
乎从 未和谐 共处 , 直存 在 着 矛 盾 和 冲 突。 基 于大 期 , 一 科学 技术 还不 发达 , 科学 知识 也不 够系统 , 文教 人 学科 学教育 与人 文教 育 的关 系是 分是 合 , 能凭 主观 育是 学校 教 育的 主体 。 不
科学教育的人文性
科学教育的人文性19世纪下半叶,近代中国人目睹了西方技术的威力后,开始初识科学。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学校开始慢慢接触并学习西方零散的科学知识,这是与中国传统知识完全不同的一套学科体系。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素养包括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但是没有科学知识。
于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在西方“科学〞究竟有何涵义,这对于现代中国的科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对科学的概念的理解会影响教师的科学观、教材的编制、教学教法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点的考核与理解。
国内关于科学观与科学教学的文章非常多,大致分为四类:〔1〕各级各科教师对科学的理解与科学教学实践;〔2〕学生的科学观与什么是科学呢?学校科学教育怎样才能接近科学的本质内涵呢?20世纪初中国人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初识科学时,梁启超就指出: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错误的。
而直至今天,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仍没有多大改变。
我们可以从科学知识的最初定义与科学知识的产生及形成的理论根底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的涵义,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教育。
1科学的人文性特征现代知识体系常被分为科学与人文两类,而从古希腊关于科学知识本质的描述与科学知识的产生中,我们认识到古希腊的科学指永恒确实定性知识。
美育训练的科目就是科学,科学具有纯粹的精神价值。
科学就是人文。
科学一词的希腊文Episteme与拉丁文Scientia,指“事物的永恒秩序〞“普遍的知识真理〞“知识〞“学问〞,是一种确定性知识、内在性知识,而不是经验知识。
德文的Wissenschaft并不特指自然科学,也包括文史哲等人文学科。
拉丁文的各个欧洲语种的相应单词都表达了这个意思。
19世纪早期出现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指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后来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强调人的尊严,尊重人的理性和对真理的追求。
從定义上看,科学与人文两者联系紧密,人理性追求事物的普遍真理及“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的科目就是科学,科学就是人文的。
古希腊人认定的人文教育的必修科目有苏格拉底以来的雅典教育四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它们均是广义的数学学科。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探析
8 3天。 国上下一致认 为 自己是 2 美 0世 纪科学技 术 的超级 大 国, 而事实上,9世纪末 科 学的 中心也 确 实是 在美 国。 系 1 一 列的现代发明创造也都是 在美国完成的。因此, 国教育部 美
门认真反省。1 0年后。 一些教育家提 出这样 的观 点: 国 的 美
2 0世纪科 学技 术 的迅猛发 展推 动 了社 会 的进步, 促进
维普资讯
辽宁教育研究 ・0 6年第 5期 20
科 学 教 育 与人 文教 育 相 融合 探析 ①
郑 旭
(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 大连 162 ) 108
摘 要: 育的终极 目 教 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达到这样的 目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相 融合是 高等 标, 教育的必由之路。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 力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
科学教育是先进的, 艺术教育 落后, 但 是苏联 与美 国科 技人
员不同的文化艺 术素质导 致 了美 国空 问技 术 的落后。 美 国 哈佛大 学的研究者 用 了 2 0年时 问, 验证 了科 学 素质 与人文
的人 , 存在某些片面 的地方。 如所培养 出的人 不注重 人文精 神, 不注重人 与人之 间、 社会 与社会 之间 、 国家 与国家 之间、
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塑造完善人格 的基础 。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 写的人 、 展的 人。 人经 教育 而 舒 使
更加光 明磊落。现代人若要真正走好浸浸人生路 。 人文 素质
①本 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大学知识格局 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研 究> 题号: I 00 5 ) ( FB 5 5 1 的部分研 究成果。 作 者简介: 郑旭( 9 3 , 山东莱西人, 连交通大学高教所所长。 16 一) 女。 大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 高等教育 管理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综述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综述人文与科学之争所涉及的知识问题、人的问题,同样是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囿于时代的限制,人们在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看法上一度存在偏颇;在处理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关系上一度失之于简单。
近年来,论者们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基础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等问题上多有论述,提出了不少的见解与建议。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对这些问题也有过梳理。
本课题则重在基础教育范围内,分析应如何使教育具有人文性、如何实践科学教育的人文追求。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含义(1)人文教育及相关概念①人文考据“人文”的词源,人们发现,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有论者认为,它有两层含义:其一与天文相对应,即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其二则泛指人事,即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也有论者认为,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
在西方,按照古希腊人的想法,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
在文艺复兴中,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其人文指的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这一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权力,人的尊严、价值、情趣,以及人性、人道等内容。
②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三种含义:一是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也称人道主义教育。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从现代学科而言,人文学科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或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学科。
三是指关于人的教育,其哲学基础是包括存在主义的新人本主义,其根本目标是要从人本身发现并培育完整的人,其核心思是肯定作为受教育者的人在教育中的主题地位并主张最大限度得弘扬个人的主体性。
(2)科学教育及相关概念①科学就其本质来讲,科学是人类对所观察或认识到的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或说明。
科学还是认识的过程与方法,是一种批判性的探索和创造活动。
有论者强调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认为科学是人们探究自然现象内在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科学理论知识只是这种探究活动的成果。
人文、科学教育的历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人文、科学教育的历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粟高燕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5
【摘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是西方教育史中两条最明显的主线,也是推动西方教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从工业革命以前、19世纪、20世纪初至80年代、80年代以后这几个发展阶段中可看出它们经历了相互交替震荡、左右摇摆、主从变奏、由对峙最终走向融合的历史逻辑.这种逻辑反映了教育与社会、人、自然的辩证发展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及教育本质的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粟高燕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9
【相关文献】
1.被"读经热"遗忘的角落科学教育的人文性——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J], 宗小芸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历史反思--评胡适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J], 徐稳
3.应用型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理论逻辑 [J], 颜睿
4.应用型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理论逻辑 [J], 颜睿;
5.以“学生的名义”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浅析增强历史课堂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 [J], 宋志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李甫贵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西方历史上,人文教育以人的心性完善为目标,注重理智的培养,率先在历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成了科学教育的形成,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取代了人文教育的社会主导地位。
然而,科学教育的过度膨胀带来了对文明社会的破坏,人们重新呼唤人文教育的复归。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相互排斥逐步走向相互融合是一种趋势。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轻孰重,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对二者概念、特征、功能的探讨以及对二者融合趋势的展望,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却鲜有提及,这对我们全面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从概念入手,通过阐述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这对矛盾。
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人文。
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
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
它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概念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科学教育也最早在西方国家兴起。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了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其实,人文精神总是延伸到各个层面,包括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人对自身、对生命、对超自然的态度[2](P72)。
科学知识,从其根本的目的来说,就是为缔造人类幸福的社会而服务的。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
又由于科学总是要为人所用,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特点,人文主义者也提倡科学。
科学好比人的身躯,人文好比人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离。
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毕竟是科学,人文毕竟是人文,既彼此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即“和而不同”。
这表明二者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地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共同致力于人的发展,使人不仅具备完整的知识基础,又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者携手同行,相得益彰,才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图景。
(一)古典人文教育的盛行和科学教育的产生人文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主张教育不应以功利、致用为目的,而应该追求德、智、体的完善,这种完善本身就是目的。
他把全部课程分为有用学科与文雅学科,认为前者为实际所必需,只服务于实利,是不高尚、不文雅的。
它不仅使心灵得不到闲暇,而且还将心灵往下拖。
后者专供闲暇和享受之用,是增进心灵活动的科目。
他重视文雅学科而轻视实用学科,重视文雅教育,轻视职业培训,从而开启了非功利教育目的的先河。
中世纪大学是人文教育的忠实执行者。
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强调大学远离喧哗的城市,与时代变迁保持一定的距离,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以获得心性的纯洁与智慧的高扬。
牛津和剑桥大学固守人文教育的宗旨,在它们看来,设立大学是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了萌芽状态。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
它不是古代文化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
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比如,天文学领域有哥白尼的“日心说”;物理学领域,伽利略发现了落体、抛物和振摆三大定律。
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和科学的进步,学校教育内容随之扩大,学习科目大大增加。
学校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神学、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文科学科的教学,也不满足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科教学,而是逐渐将人类科学知识成果不断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二)科学教育正式地位的确立及对人文教育的冲击到了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对教会控制的封建的、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坚决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改革腐朽的旧教育,使教育适应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这是人类知识革命时代,它的思想倾向是一切要诉诸于理性的批判,讲究科学的实用,认为过去那种仅仅满足于一般文化陶冶,不注意知识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价值的教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爱尔维修在其著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着力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提倡科学与知识。
狄德罗在其草拟的《俄罗斯大学计划》中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科学科目放在了重要地位。
他认为掌握多方面知识能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精神文明,就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他还提出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认为应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对自然进行观察,再经过思考和实验,从而获得可靠的知识[3](P109-114)。
18世纪60年代前后,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帷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近代科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使科学开始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从此,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都先后由古典主义学科的人文教育转向了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4](P9)。
19世纪以前,在教育内容上,古典人文教育向来在大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英国教育家纽曼、阿诺德是古典人文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论述了自由教育的价值,即理智培养的重要性,认为“自由教育是好的,也必然是有用的”。
阿诺德也认为,古典语言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是最能发展人的精神力量的学科,教育应坚持古典主义的传统。
随着科学教育的兴起,古典人文教育论者竭力维护自己已取得的地位,试图与科学教育思想抗争。
从19世纪开始,科学教育思想向古典人文教育发起了奋力冲击,科学教育思想的先锋斯宾塞在其论著《教育论》中提出了一个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3](P337)他批判了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排斥科学的保守与落后的英国教育,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广泛的学科范围。
赫胥黎的思想更具有进步性。
他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道德、政治、社会生活伦理及历史知识的总和,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自然与事务的过程中能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科学知识的分化与发展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决定了在学校中,古典人文学科必然逐步让位于科学学科。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牵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以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空前重视。
这一时期,学校进行科学教育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其目的也是十分清楚的,就是要急学先用地培养可直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以提高国力。
科学教育开始具有了实用主义的倾向。
为此,一些教育学家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学会运用科学。
杜威认为像斯宾塞那样只重视科学知识是不够的,主张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他看来,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量,而是学生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4](P16)。
进入20世纪,科学教育在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
科学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将教育引向了注重职业性和专业性训练的实用主义轨道。
然而,人文教育又牵制着科学教育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的失衡发展。
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它不能代表一切,教育如果只重视对经济发展的功能,而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功能,就会助长功利主义的倾向,从而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和文明社会的腐败。
西方教育史上出现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等就是在抨击科学主义教育理论缺陷和教育实践失误的基础上捍卫了人文主义教育观。
比如,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塑造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属于第一性的价值等级;造就社会有用的公民是教育的第二位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教育的首要目的。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人文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思想之间开始有了结合的趋势。
(四)现代人文教育对科学教育的反击和二者逐步走向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进入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
从50年代末起,各国相继开展了规模巨大的教育改革,其中,科学技术革命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由此,发展科学教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和重点。
不过,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比如,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的全球环境危机就是科学发展的后遗症。
因此,人文教育又重新得到了重视,人们试图以此来统整文化、平衡社会,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文明带来的刺激和挑战。
同时,一些教育家也强调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赫钦斯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针对美国大学功利主义和职业主义的倾向,他指出大学应该注重理性的培养和理智的训练。
弗莱克斯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批评家和改革者,也是20世纪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