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说课稿修订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4古寺《夜书所见 》说课稿(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4古寺《夜书所见》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白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四、说学情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根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白己的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所见之景,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
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秋风落叶、儿童挑促织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在本单元中,《夜书所见》与其他几首古诗共同构成了一组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的诗词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体会还不够深入。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的主要内容是部编《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讲述故事与解读诗意,让学生体验唐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达到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文言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唐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 通过阅读、理解和赏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2.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录音。
3. 材料准备:教案、PPT、黑板、粘贴纸。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课程(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方法,创设一个寂静的夜晚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特点和我们在夜晚能看到什么。
2. 熟悉诗歌背景(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3. 听诗朗读,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律和美感(10分钟)播放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律和美感。
让他们专注于诗歌中的意象、音韵和节奏,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感悟。
4. 阅读诗歌并展开讨论(15分钟)将《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诗歌。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学生展示与分享(10分钟)请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并互相交流。
6.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教师对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讲解。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
7. 配置诗歌中的词语和表达(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出诗歌中的各种词语和表达。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
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
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说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说课
《夜书所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之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地游玩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可能是小孩在捉蟋蟀,这不禁让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因此那种孤独郁闷的情感被一种亲切的感觉所取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同时,该课程标准也强调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能认读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这篇优美的文章,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特别是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一起探讨自己不懂的词语和诗句,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学生在本册书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我将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后两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
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夜书所见》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下团城学校李兴梅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说教法学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精品说课稿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语文课,由庞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文学家、诗人。
擅长七言绝句。
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2、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品读诗文,明诗义,悟诗情。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 梧叶/ 送寒声,江上/ 秋风/ 动客情。
知有/ 儿童/挑促织,夜深/ 篱落/ 一灯明。
2、多音字:挑tiǎo挑战tiāo挑水tiǎo ①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③一种刺绣方法。
④拨弄,引动。
tiāo ①用肩担着②挑、担的东西。
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④选,拣。
3、明诗义,悟诗情。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②,江上秋风动客情③。
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古诗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萧萧)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清冷萧条)江上秋风动客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说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一、板书课题,释题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再透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个性注意生字的字音)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4.齐读[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
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透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忙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说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3.解诗题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说课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夜书所见》说课稿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
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过程设计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
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
(《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和作者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二)二读绘意境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
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设计理念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说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
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说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说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说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
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3.教师用课件展示《夜书所见》,然后介绍叶绍翁的生平。
(如果学生课前搜集过叶绍翁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
)4.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5.我们知道诗人客游在外。
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咱们先来说说这首诗的背景。
叶绍翁这个人啊,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他在异乡漂泊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在他乡触景生情的画面。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您想想,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那萧萧的风声,心里该是多么的孤寂和惆怅啊!就像我之前有一次出差,晚上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窗外的风呼呼地吹着,树叶沙沙作响,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里就特别想家,想念家里温暖的被窝,想念妈妈做的热乎饭菜。
这种感觉,和叶绍翁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很相似的。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一幕本该是充满童趣和欢乐的,可在诗人眼中,却更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在家乡时,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样的夜晚玩耍。
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会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站在那个秋夜的江边,感受着秋风的吹拂,听听那梧桐叶的声音。
然后引导他们去体会诗人的心情,为什么看到儿童捉蟋蟀,诗人会更加思念家乡。
对于生字词的教学,我会先让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出不认识的字,然后重点讲解。
比如“促织”的“促”,我会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时候会用到“促”这个字,加深他们的记忆。
在理解诗意的环节,我不会直接告诉同学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我会问同学们:“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朗读指导方面,我会让同学们先听一段配乐朗诵,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让他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出那种孤独、思念的感觉。
最后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读,大家一起评价,互相学习。
2023年《夜书所见》说课稿6篇
2023年《夜书所见》说课稿6篇《夜书所见》说课稿1今日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
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夜书所见》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依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问、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爱好。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驾驭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意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实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忱。
找准拓展点,延长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改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心情。
1还记得我们学过很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学问驾驭的不错哦。
古诗夜书所见说课稿
古诗夜书所见说课稿(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古诗夜书所见说课稿古诗夜书所见说课稿【说预习】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有什么强烈的感受。
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
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
(其中二三项选择完成)【说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说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音乐:二泉映月)【说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生回答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
(板书:客情)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是还是阳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寒冬腊月)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诗人可能看到了听到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感觉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让生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说课稿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
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
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
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
B.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
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
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
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
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
)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
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
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
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
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
四、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