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2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2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篇1看小说的人给差评,看小说读历史的朋友会给好评,我这种文盲当然要读历史啦。
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点,比如人物刻画的比较极端,历史脉络主要是靠这一时期的几个名人撑起整个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地人来说,读书一定会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长平之战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极心无二虑?”“范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读者会通过一个个疑问自己去发掘这段历史背后的细节。
所以对于看小说以读历史的人,这一系列的书无疑是五星的,耐看的。
作者也通过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情串联起来,无关历史主线,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品也要鉴,筛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
大秦帝国是部有意思的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2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
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
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
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
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
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
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相关推荐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
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
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
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
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2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
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
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一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二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
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大秦帝国读后感1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
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
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
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
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
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
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优秀7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优秀7篇)电视剧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字篇一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
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
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
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
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
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
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
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
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
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
《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二大秦帝国这本书看了不下六遍(电视剧没看过),不仅仅因为我是陕西人,对秦帝国的亲切感,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做企业管理咨询的朋友说,这是当年他们入行要读的第一本书,而且是教科书般的存在!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秦帝国》读后感1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
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
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
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
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
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
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2秦帝国,经历过从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堕落,最后飞灰烟灭。
历史证据几乎没有。
但是孙皓晖先生却把历史证据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写成了大秦帝国这本书,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这本书里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孙皓晖先生的勇气。
故事的开头就描写了秦魏河西大战,秦朝失败还失去了函谷关,那时的秦孝公断指用血在碑上刻了两个字:国耻。
如果要收复失地,就要招贤纳士变法图强。
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篇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的扉页写着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部分之一。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也个个鲜活动人。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当代人写下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小说。
不仅是国家治理、宫廷权变,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也描写得唯美、感人。
最后一幕,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
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几乎是戎马一生,与父辈一起,挣扎在秦国与各国的战争纷争之中,虽是勇将,面对父亲数十年征战留下的满目苍夷的弱秦,砥砺心志,求贤天下,终于用诚意谋得卫鞅,其对法家改革,鼎力支持,全情投入,不仅与卫鞅成为励精图治、合二为一的君臣,而且出面扫清改革障碍,为秦国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鞅,一名世子,更是本书着意描述的战国世子的典型,他以卑微之身在魏做一名书生和谋臣,虽有治国之才,却没有立身之处,终于奔往秦国,与孝公相得益彰,在一个贫弱之国,展开法家治国大略,一心谋国,心无两虑,将法家之思想实践于治国大道,是最成功的法家理论实践者。
明君与强臣,铸就了强国的基础。
然君与臣的默契,仅有一代而已,孝公死,商鞅亡,令人感慨。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时近四个月终于读完这套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
选择读《大秦帝国》仅仅是想对自己国家的每个朝代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期然却真的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朝,是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
诚然历史有的时候是会被歪曲,但是纵使隔绝了几个时空,历史的原本面貌依旧存在,不会因为人为原因而泯灭于世。
读《大秦帝国》的同时,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战国说客双雄》、《战国七雄》,《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顾》、《丹砂女王之谜》、《真实秦始皇》、《先秦百家争鸣》、《孟子的智慧》。
看的越多,觉得自己的历史越是匮乏,越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着迷。
我想从我看到的秦国历史、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军事、以及众多人物和历史谜团说下自己浅薄的看法,谨以此读后感献给自己这几个月的苦读,更献给让自己膜拜的作者孙皓晖。
一、秦朝发展史西周初分时并沒有秦国,在周孝王时秦人部落有一首领叫非子,养马养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赏,就封了甘肃陇西一带,继承祖先的贏姓,这可以看做是赢世一族的起点。
后来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有了叛乱,在没有多少诸侯救援的情况下,秦襄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拼死护主。
虽然西周灭亡了,但东周时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国,将西戎之地镐京,及甘肃陇西之地赏给秦国,此时的这块封地西戎之兵占领着,秦襄公多次征战都没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得到了此封地,这就是所谓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实".秦穆公去世后经过了15代国君,秦国均碌碌无为。
在后来的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到来之时,秦国并不强大,直到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秦国崛起成为大国,由原来的封锁函谷关之内变成可以抗衡六国的大国。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3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秦帝国读后感1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
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
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
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
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
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
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
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2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
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
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
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
《大秦帝国》15篇《大秦帝国》15篇《大秦帝国》1秦武王是个被观众读者误会的历史人物。
现代人因为他举鼎而死,就觉得他滑稽可笑。
其实,从“武”这个谥号看,当时的人对他评价还是不错的。
谥号,是君王死后给他上的终身评价。
混蛋的君王真的会在死后得到一个“黑暗”“昏聩”“暴戾”这样的恶谥,比方周幽王周厉王齐湣王等。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制曰“武”。
____武都是个好谥号啊。
再看历史上谥号是武的其别人——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每一个都是牛哄哄的。
就算是被大家公认为任性的.明武宗,人家也是真的亲自带着大军跟蒙古人干过一仗的,据他自己说他还上阵亲自斩杀了一个敌人。
秦武王的政绩比明武宗显然好多了,人家平定了巴蜀叛乱,又在宜阳大败韩国。
大家笑他最终举鼎而死,实在是不明白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
鼎是天子势力的象征,天子拥有九鼎,而诸侯只能有七个。
秦武王不是要作死,他拿走天子的鼎,是想要表示秦灭周取而代之的意思。
假如当时不死,下一步估计就要让周天子退位了。
他的死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大秦帝国》2终于看完孙皓晖教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描绘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____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场,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
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
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荣耀和梦想。
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目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彩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彩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一在中国的历史中,除了三国,最喜欢的就是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了。
乱世之争方显英雄本色。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这个大争时代除了从历史书上学到的几个键人物之外,还有那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和事。
就实而论,大秦帝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史书,而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除了为了增加书的可看性,将战国四公子的出现写在了同一时代之外,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无明显违背历史资料的瑕疵。
书的六卷中,从情节上讲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一部《黑色裂变》和第三部《金戈铁马》。
第一部是对奠定秦国根基,从人治到法治彻底变革的描写。
这一部将我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鞅变法,变的不仅仅是当下,更是在勾画秦国和后续中国历史的治理架构。
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延续,不乏对明君雄主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体系与游戏规则,商鞅的变法已经是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的虽然是战时法制,却是后世治国的根基。
这个理念在现在也是被广为认同,在刚刚读过的《理想丰满》中,冯仑就专门有一章在讲到这个问题,一个好的CEO可能会在在任期间让公司达到95分的高水平,然而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一旦遇到一个平庸的CEO,这个公司就会沦落为差等生。
而如果一个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即使CEO的作为平平,整体分数也应该在80分以上,不求突飞猛进,只求稳步提升。
商鞅变法,秉持的则正是这个理念,建立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这里的平等,不能解决起点公平的问题,但解决了制度公平的问题,正是民心所向。
黑色裂变这一部,也极大地将商鞅这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便是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当然,任何的变革乃至革命,都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而秦孝公和商鞅的强强联合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变法得到了彻底的实施,就此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二《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
大秦帝国读后感11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11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
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
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
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
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
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
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
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
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我陆陆续续将六部十一册《大秦帝国》看完,期间大概还看了七八本书。
现凭记忆简单回顾如下:第一部,魏齐争霸期。
魏国虽强,但人才流失严重,包括前期的吴起,后来的孙膑、卫鞅。
魏王爱珠宝器物而不重视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吴起之楚、孙膑投齐、卫鞅入秦,可以说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典型。
卫鞅原本卫国人,从学于魏国,习法家,兼兵家。
卫鞅入秦后,获秦孝公信任,坚决支持并维护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大抵包括禁私斗、奖耕战、去封建、废奴隶、行郡县,将原本一盘散沙,私斗成风的秦人凝结起来。
商鞅变法是以剥夺世族王室的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产力,是以变法成功后,秦人瞬间强大起来了。
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层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贵族。
变法期间,齐国借助孙膑之谋两败魏国,魏国遂衰,商鞅趁机收复秦魏边界的河西之地。
秦国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继位,老世族起而车裂商鞅,秦惠王趁机一举铲除老世族。
《大秦帝国》开篇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始,以车裂商鞅为终,塑造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千古法圣影响。
商鞅几乎是整部《大秦帝国》里毫无缺点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还具备一定的兵将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崛起而奋斗,即使身死也为秦国铲除旧贵族做了铺垫。
第二部,合纵连横期。
秦国的崛起,引起了山东六国的关注。
洛阳苏秦、大梁张仪顺时而出,张仪相楚齐,苏秦入秦国。
然而苏秦因大略不逢时,而孓然一身出咸阳,张仪也因不堪谈兵错断秦国而险遭楚国世族迫害。
阴差阳错,两人均无奈退出各自阵营,再次各谋前程。
苏秦说燕王,与山东六国结成合纵抗秦之势。
此时张仪相秦国,提出连横破合纵之策。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读《大秦帝国》有感1放暑假前,佳欣姐姐送了我一整套孙皓晖著的《大秦帝国》书籍。
这套书总共有六部,十七本书,一本比一本厚,约五百万字左右。
我曾看过《历史漫画》《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可从来没像《大秦帝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的。
我怀揣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翻开了这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黑色裂变》。
故事的开头就让我热血沸腾:秦魏河西大战,秦国节节败退,丢失了国家最重要的屏障———函谷关。
此时新君秦孝公即位,他断了自己一根手指,在石头上写下了“国耻”两个血字,誓要收复失地并变法图强。
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代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霸道”,并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全权负责变法,他对田制、官制、徭役制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山东六国,卫鞅被封为商君。
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
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昙花一现。
后来,这部小说又生动地描写了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弃商从政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当然,《大秦帝国》并不是只有这些纯粹的历史剧情,更多的是为我们展现了那段磅礴历史的百科全书。
从卫鞅变法的宗旨内容、白起的战事分析、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到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为我们揭示了这段历史的详细细节,让我感觉这分明是一部十分完善的.“历史小说教科书”。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的写作手法也令人心醉。
无论是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还是每个人物心中的一念一想,他都给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后感将一位位当世豪杰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这些尘封许久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反而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们为秦国的逐步崛起、强大而兴奋,为山东六国的不断没落、灭亡而惋惜。
大秦帝国读后感30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3000字篇一:《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翻开《大秦帝国》,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诗扑面而来,自孝公商鞅变法定大秦天下基业,到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再到帝国大厦一朝倾颓,秦帝国的兴盛与衰亡不禁让我们唏嘘不已。
以至于两百年后的汉初学者贾谊这样感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次接触《大秦帝国》,是上高中的时候,《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当时被拍成电视剧播出来,也让我有幸得以接触到这部巨著。
一般情况下我是很少看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的,但电视剧却不是很排斥,只看电视剧我就直接被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吸引了,接着我又看了看小说。
直接导致了一直到现在的我都对战国那段历史兴趣盎然。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黑色裂变那一段。
献公之后的秦国,是内外交困的秦国,是在悬崖边上行走的秦国,一不小心就可能万劫不复。
年少而颇有魄力的嬴渠梁继任秦公以后,也不禁为秦国的现状头疼不已。
因此,委派亲信景监为密使出访山东,在与六国的邦交斡旋中为秦国留得一丝喘息的机会。
就在这时,魏都安邑蛰伏五年的治国大才卫鞅进入了景监的视线。
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已经成为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目标,士子们勤学多年为的便是能寻得明主,助其成就一番不世功业,同时自己也能青史留名。
多方勘查后卫鞅心灰意冷,山东六国竟无一个可以任自己施展拳脚的国君。
秦孝公求贤令应时而生,恳切而不乏大志的文笔令卫鞅深深震撼,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所在。
深访秦地三月,卫鞅走遍了秦国的一山一水,对秦国的认识也更加清晰,胸中也有了治秦的具体方略,三面秦公后便被秦孝公的恢弘胸襟所折服,将自己胸中所学尽皆倾吐,书中这样写到“闪念之间,卫鞅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国君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
他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
对于寻常人等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是极为难得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任海波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学学习了《周秦汉唐文明》,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现在的秦人,了解自己祖先奋斗的历史、生活的足迹、经过的苦难、辉煌的成绩等,都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就这理所应当的事在知天命的时候才想到,是不是有点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点忘本了,无论怎样,我还是想到了,并且行动了,还来得及。
借局机关开展的读书活动,我选择了由孙皓晖先生历经十六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从公元前362年开始到公元前207年,历时156年,经过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先河。
虽然秦朝只存在了
十五年,但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不可质疑的意义。
看《大秦帝国》,前五部给人的感觉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无意中对祖先的奋斗史抱以无比的崇敬和骄傲,战国时期七国,唯有秦国统一了天下,就是用现在的历史价值观来评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谁愿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谁不愿自己的祖国领土完整,同属中华民族,长期的内斗,只能是国弱民穷,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国强民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愿。
但看到第六部时,就使人心里滴血了,秦人用无数生命和鲜血造就的帝国,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毁灭了,在秦法森严的国度里,一个太监赵高、一个白痴的胡亥皇帝,就将泱泱的大秦帝国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虽然从以前的历史知识中已经知道了结果,但还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后真的有
点看不下去,那种气愤、惋惜、鄙视、无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还是想看下去,也许是替古人担忧吧。
可以说《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巨著,作者孙皓晖先生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节将事件连惯起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有了灵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挑战已成为历史定论的”暴秦”论,并对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将历史问题的争论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是需要勇气的。
总之,这部作品是值得读的,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正源的人们。
关于秦政,我在上学的时候也看过有关的书籍,总之感觉秦政是残酷的,苛捐杂税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说些不好的,特别是焚书坑儒事件,更将秦始皇描写成残暴的皇帝。
今天看了《大秦帝国》后,好像将原来的记忆推翻了,原来商鞅变法的意义那么伟大,
它开创中国历史上依法治国的先河,一切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通过变法,使弱小的秦国在战国七国中居于强国。
战国时,列国对秦国的看法是: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
这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背景,弱小贫穷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这就是”求变图存”,不变就要灭国,可以说是逼出来。
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不但雪耻,而且还扩充了疆土,最终一统天下。
对秦政无论有何种看法,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其一商鞅变法在秦国实行了141年,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成为其它列国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继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别是西汉时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历史的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分裂”,并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这里就不再累赘。
一个政权要推翻另一个政权,必须要找出其推翻的正当理由,那么秦政就成了这个理由的牺牲品,而大多数攻讦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与秦国的矛盾众所周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是显赫的,也是公众对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历史上对秦政的攻讦之词了。
商鞅变法的思想原则,对我们现在也是很有启发的。
像”法以爱民”的立法思想;”去强弱民”的立法目标原则;”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则;反对”滥仁”的司法原则;”刑无等级”的公平执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
与”王道”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法则,在古老的秦帝国就已经抛弃了,但这个问题至今我们还在讨论着,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还是人治争论,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解决了,面对如此问题,我们不觉得脸红吗?依法治国,关键是执法,而执法的关键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不
是依法办事,其一是示范引领作用,对太子赢驷犯法的处理;其二是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只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就会为老百姓认可和接受的。
用商鞅变法的思想和原则来反思我们现在依法治国中存在问题,不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学派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为一门学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有这么多的学派,为什么秦国变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时,秦国处在战国时代,天下大势是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并列,东周的王朝在洛阳,但对其它七个诸候国已经失去了约束力,每个诸候国只有靠自己国家实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而此时秦国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来自魏国、楚国的侵犯,就关中华山以东的大片土地,
被魏国长期霸占,在这样的大争之势下,怎样使秦国立足于战国之列,是摆在秦孝公前面必须面对的问题,唯有一条路”求变图存”,因为魏国、韩国的变法在前,已经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进行变法,这为秦孝公选择商鞅变法提供了参考;其二,每一种思想的运用都要与所处的时代相符,在战国时的大争之势下,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达到国强民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统治者优先的选择。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秦孝公选择商鞅变法。
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都是自成体系的,都闪耀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来说,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对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当统治阶级夺取天下后,需要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而此背景正适合于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为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学,是修身齐家之学,是克已正身之学,要求天下庶民遵纪守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同样
在这样的天下大势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讲求的是个体的修炼,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近。
所以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批判的继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也是需要讲求方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治国理念上更需要创新,这是政治家的事情了。
战国时期,有三对人物也想说说。
第一对是庞涓与孙膑,同师同门,学的都是兵法,同效力于魏国,到头来却成为死敌;第二对是李斯与韩非子,也是同师同门,在韩非子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为李斯所害,小说中对韩非子的死归于本人的愚腐,宁可将自己的著作奉献于秦始皇,而不愿效力于秦国,以表示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还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推理,李斯还是有可能救下韩非子的。
归根结底还是应了洵子所说的”人性本恶”论,人一旦自私起来,什么事情都能
干出来,而这种自私随着个人欲望的大小不断升级,最后达到毁灭人性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欲望,那么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伤害与自己有同样理想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对苏秦与张仪,也是同师同门,都是纵横家,苏秦效力于六国,合纵对抗秦国,张仪效力于秦国,连横破解六国的合纵,服务的主子不同,但并未影响两人的个人感情,这就是个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对方的选择,而不影响各自才能的发挥,这何乐而不为呢?前人的教训应该为后世人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