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即景》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即景》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即景》导学案【导学案】话题导入:1. 看图,听音乐,活跃课堂气氛。

2. 针对主题:“即景”,提问学生:“你们对‘即景’是什么理解?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即景’?”3.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 理解“即景”的含义,并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2. 学会运用五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即景”,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3. 了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如主题、结构、修辞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问答,引出学习目标。

2. 张贴有关“即景”的图片,唤起学生对即景的记忆。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通过导入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它,让学生写下感受。

2. 引出“即景”一词并解释其含义。

3. 给学生展示一些简短的描写文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修辞手法。

4. 诵读短文《夜晚的田野》,了解描写即景的特点。

三、讨论与实践(25分钟)1. 分组活动,让学生围绕给出的场景展开讨论,利用五感去感受即景,并记录下来,准备写作:a. 在雨中游泳;b. 约上三五好友,在花海里畅游;c. 站在山顶观赏日出。

2. 学生轮流发言,推选优秀作文,进行集体批评与展示。

四、总结(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核查学生对“即景”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对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

3. 布置作业:针对个人遇到的即景场景,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4. 课堂检测:以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即景”的理解,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扩展思考:1. 让学生在家中,用五感感受不同即景,认真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带到课堂进行交流。

2. 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并向同学们推荐。

板书设计:课题: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即景》导学案主题:即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学以致用:用五感感受即景,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作要素:主题、结构、修辞作业:写一篇300字的即景作文小结: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善于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的艺术性。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习作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习作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习作
一、教学目的
1.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板书及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放映故事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体验)
2.新课讲解
介绍本单元文学作品,并讲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3.示范演练
请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演示情感表达。

4.分组练习
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感表达训练,共同探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5.自主练习
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6.展示分享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班内分享和评价。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七、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习作。

2.阅读文学作品并总结情感表达方式。

八、拓展延伸
结合其他文学作品或实际情境,继续探讨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

以上为本文档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合集15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合集15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合集15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长相思》教案一、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诗句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这首词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准确,后两遍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念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读。

谁来读一读?(指导句子内部停顿。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4.同学们,《长相思》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思念家乡)(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1.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问题一: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崇山峻岭上、船上、营帐里)问题二:作者的心在哪里?用一个词回答。

(故园)2.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作者的内心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四)展开想象,读出词情?1.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读上阙,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翻山越岭的画面、辗转反侧、风雪交加)读下阙,如果是身在故园,此刻又会是什么样的画面?2.对比引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第七单元单元
单元内容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第【1】篇〗【设计说明】《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

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

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一梳理课文,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

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

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我不禁感叹:“!”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

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预设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设计意图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

21、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语文)审核:李志伟王俊霞班级姓名编制王新果编号5yws201871课型课志组名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体会这爱恨交织的情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

(重点)4、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难点)自学提示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通过反复品读,悟读,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课文语言优美,我想用心地把课文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好词抄写两遍,并会用上其中的一两个造句。

三、通过读文,我理解了一些生词的意思。

我会在书上写下来。

四、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想用自己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

质疑。

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与同学讨论。

合作探究1、通过阅读,圆明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描写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小结: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圆明园是在_____年___月_____日至_____日被_________、_____侵略者毁灭的。

他们闯进圆明园,先是掠走______,接着毁坏_________,最后放火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实践我还搜集到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我想与大家分享。

24。月迹(教师版)

24。月迹(教师版)

2022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七单元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李华艳审核人: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24* 月迹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第七单元《月迹》课标要求: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学习目标: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资源建议: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代表作品有《满月儿》《秦腔》《废都》等。

【课前预习】1.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重点关注加点字的读音。

qù shū mù jí dù面面相觑.忽倏.羡慕.嫉.妒.qì cāo xī tān wēi雕栏玉砌.粗糙.清晰.沙滩.偎.依2.标一标:标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

画出文中描写月亮变化或人物语言等句子并作批注。

3.想一想: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文中哪些属于动态描写,哪些属于静态描写?4.我会多音字组词。

qiāo ( 静悄悄 ) léi ( 果实累累 )悄累 lěi ( 累计 )qiǎo ( 悄然 ) lèi ( 劳累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认读生字,选择正确读音。

袅袅( niǎo liǎo ) 嫦娥( cháng cáng ) 嫉妒( jíjì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会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赏月),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

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ɡūliánɡxiāo huǐzhuǎn yízhuìluò
()()()()ɡuībǎo yǎn hùháo mài jìn fàn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再接()()任重()()舍生()()众志()()披荆()()力挽()()三、用直线搭配词语。

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情软弱
不可磨灭的障碍性格虚弱
不可逾越的功绩身体脆弱
四、选词填空。

即使……也……既然……就……只要……
就……不仅……还……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爸爸( )技术高明,( )积极肯干。

再难的活儿,一到爸爸的手中,( )能化难为易。

( )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他( )从不推辞。

他觉得做难度大的活儿( )人累一点,( ) 能提高自己的技术。

五、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不重复)。

一()水一()西瓜一()学校
一()线一()老马一()圆月
一()战斗一()飞机一()军舰
六、下列四句话,停顿后仍不能排除歧义的一句是()。

A、你了解/我不了解。

B、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C、王熙凤/看见林黛玉又哭又笑。

D、你讲不过他/也得讲。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给”比“拿”好
有一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

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爸爸。

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儿子就跟着妈妈回俄国了。

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放了。

高尔基看着窗下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了。

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朋友,你喜欢这封信吗?我愿每个小朋友都能随时随地做好事,给人留下像花一样美好的回忆。

1、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高尔基的儿子去看望他时做了什么事?用“”画出来。

(2)高尔基希望儿子怎样做?用“”画出来。

(3)“我”愿每个小朋友怎样做?用“”画出来。

2、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写出题目中“给”的意思。

3、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八、作文。

你一定读了很多书,把自己的感觉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