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水资源状况

合集下载

济源市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污染原因和治理对策_王亮

济源市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污染原因和治理对策_王亮

济源市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污染原因和治理对策济源市五个责任目标断面分别为黄河小浪底、黄河南山、沁河伏背、蟒河南官庄 、济河西宜作。

2018年济源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为91.7%,主要考核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其中蟒河南官庄、沁河西宜作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度水质达标率为80%,达标率比较低。

蟒河南官庄、济河西宜作考核断面长期以来水质达标压力比较大,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连续出现多次超标报警,市环境保护局多次启动预警监测机制,到各断面及重点企业取样监测,随时分析断面水质。

本文对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2018年水环境治理现状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去年基础上全面开打,要求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减排治污、标本兼治,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动河长责任制落实。

但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河道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

一是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市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部分涉水中小企业存在环保设施老化或运行不正常,恶意偷排漏排或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还有发生,部分工业企业在线监控措施、第三方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不能有效严格监管和及时依法查处。

二是城市河道自然径流方面,我市蟒河、济河两条河流基本无源头水,主要来源为生活、工业和畜禽养殖废水,河流自净能力较差。

同时,当前工业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标准存在差异,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没有天然径流的情况下,即使企业按现行标准全部达标排放,河流断面依然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造成河、济河水质改善压力较大。

三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方面,城市一环路内除中心城区大部分生活污水经市政管网收集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外,其余尚未能有效收集,且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还存在缺陷。

二环路以内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约70公里污水管网未建设到位,其中,城中村污水管网约45公里未实现雨污分流:2个产业集聚(开发)区及城市周边8个镇(街道)的主、支管网未实现全面贯通,造成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对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最新关于河南济源市的介绍

最新关于河南济源市的介绍

,占据了产业链的核
,新兴产业如电子信
2
心地位,为其他产业
3 息、新能源等正在逐
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
渐崛起,为济源市的
障。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
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3. 在环保方面,济源市将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构
3
建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2 1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济源市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 社会保障体系介绍
01
1. 济源市的社会保障 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 疗保险、失业保险、工 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 保险制度,为市民提供 全方位的保障。
02
2. 济源市还设有低保 、特困人员救助、临时 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 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03
3. 济源市社会保障体 系的运行,得到了政府 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不 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 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需 求的变化。
3
源,打造了一批旅游品牌和景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 产业链条分析
1. 济源市的产业 链条主要围绕煤炭 开采、电力生产、 化工产品制造等核
1 心产业展开,形成
了完整的上下游配 套体系。
2. 在产业链条中,
3. 随着济源市产业
煤炭开采和电力生产
结构的调整,产业链
是济源市的主导产业
条也在逐步优化升级
1. 自然景观介绍
01
02
03
1. 济源市地处豫西山区,拥 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其 中最有名的是太行山国家森 林公园,这里山峰峻峭、森 林茂密,是户外爱好者的天 堂。
2. 位于济源市境内的五龙口 风景区,以奇特的地貌和美 丽的水景而闻名,游客可以 欣赏到壮观的瀑布、清澈的 溪流以及独特的溶洞景观。

济源市城市供水水资源利用情况汇报

济源市城市供水水资源利用情况汇报

济源市城市供水水资源利用情况汇报济源市城市供水水资源利用情况汇报一、城市给水现状:济源市现有城市供水厂两座,总设计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日,其中第一水厂设计规模3万立方米/日,第二水厂设计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现实际日供水量为7万立方米。

两座水厂均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共铺设DN75以上配水管网290余公里。

一环内供水管网覆盖率100%。

济源市第一水厂位于天坛路与水厂街交叉口东200米处,水厂街北侧,水厂原设计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扩建后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立方米/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第一水厂目前已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第二水厂位于沁园路与北海路交叉口北约200米处,沁园路东侧,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目前实际日供水量为4万余立方米。

二、城市供水水源现状:第一水厂水源地位于柴庄以西,建有四眼深井,日取水量1万立方米。

在水厂扩建时,由于原水源地不能满足新增2万立方米/日的取水量的要求,又开辟了小庄水源地(又称新水源地),小庄水源地勘测取水量为9万立方米/日,现建有15眼深井,日取水量为7万立方米。

三、水源保护区的划分:1. 小庄地下水饮用源保护区(共15眼井)一级保护区:济克路以西,灵山山峰以东,济世药业以北,济克路交通量观测站以南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柿槟村焦枝铁路桥以西,洛峪新村以东,灵山以北,济源市第五中学以南,一级保护区外的区域。

准保护区:任庄煤矿以南,范寺村以东,至二级保护区边界的区域。

2. 柴庄地下水饮用源保护区(共4眼井)一级保护区:取水井外围245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龙潭寺以西,石牛村以东,济邵路以北,济克路交通观测站以南,一级保护区外的区域。

四、节水措施纲要:1. 工业节水措施包括抓好高耗水工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方向,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工业企业内部水平衡测试、工业废水治理、回用,改进工艺、提高重复利用率等。

2. 城镇生活节水措施包括改造供水管网降低漏失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安装计量设备等。

济源发展情况汇报

济源发展情况汇报

济源发展情况汇报济源,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腹地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面就济源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经济发展。

济源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济源市已建成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20余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同时,济源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二、生态环境。

济源市坚持生态立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好生态环境。

同时,济源市还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质安全。

三、民生改善。

济源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对外开放。

济源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渠道,促进产业对接,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济源市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展外贸市场,提升出口质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济源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绿色低碳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以上就是济源发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

济源市水资源保障问题研究

济源市水资源保障问题研究

SCIENTIST16水资源保障特性表现为量要充裕,不仅总量要充裕,人均量也要充裕;质量上要有保证,即要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资源开发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给配置要与水资源需求的时空分布相适应。

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当地水体是否有被持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的同时,可调控水资源依然能够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济源市“十三五”规划进程中亟待研究分析的问题。

1 水资源可利用量济源市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3部分。

据《河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1]《济源市水资源公报》[2]等资料统计计算,济源市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124万m 3/a,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810万m 3/a,过境水可利用量35000万m 3/a,全市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为49934万m 3。

2 水质评价2.1 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选取资料序列自2014年向前满足10年以上序列标准济源市当地水质化验结果,对蟒河流域曲阳湖站、济源站、沁河五龙口站进行水质趋势分析。

济源站采用流量调节浓度的季节性Kendall 检验方法,其他两站采用非流量调节浓度的季节性Kendall 检验方法,分析各个重点监测项目的变化趋势。

蟒河最上游曲阳湖断面及沁河五龙口水质总体呈上升趋势;济源站断面化学性污染程度较为严重,且断面总硬度呈现高度显著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为上游工矿企业开发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溶解性总固体的增加。

济源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氨氮或总磷为主要超标的指标。

2.2 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同一评价区域的综合评价与往年比较:留村的水质变化幅度为69%>30%呈恶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氨氮、总磷浓度升高;柴庄、青多的水质变化幅度为65%>30%呈恶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氨氮浓度升高。

其他各监测点位水质无明显变化。

据统计分析,济源市地下水质2005-2014年期间,工业区地下水质下降趋势;市内水质基本稳定;柴庄、青多、留村、河合水质波动较多。

济源市万泉寨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济源市万泉寨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20期济源市万泉寨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卫福旺(济源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李春娥(济源市节约用水办公室)□郭沙(济源市王屋山水库灌区管理所)□李林峰(济源市布袋沟供水站)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万泉寨泉域水资源现状和造成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冈,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需求趋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为出发点,具体提出关于万泉寨泉域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以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发展;问题与措施1.万泉寨泉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状况分析万泉寨泉域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部,泉域面积234.1km2,包括万泉寨、龙潭池、珍珠泉、北海池、泉组河等五组泉,涌泉区面积近5km2,泉水出露标高在130 ̄200m之间。

万泉寨泉域是济水的发源地,济水是我国古代“九川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担负着济源市平原地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供给,对济源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济源市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黄河水系,泉域内主要河流有盘溪河、解放河、万泉寨河和珠龙河。

泉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季风进退与四季替换比较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620.0mm,历年最大降水量1033.4mm,最小降水量336.8mm。

泉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682.2万m3,地表水资源量为4232.9万m3,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901.2万m3,泉域区水资源总量为7013.9万m3。

泉域区可利用水总量为8004.3万m3。

其中跨流域调沁河水2600万m3,区内可利用水量为5404.3万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为3287.9万m3,地表水可利川量为2116.4万m3)。

现状年需水总量为8676.6万m3,其中工业需水量为3596.7万m3,农业需水量为4500万m3,人畜生活需水579.9万m3。

水量平衡分析,年度缺水672.3万m3。

近年来,泉域淤积较为严重,加上自然灾害,特别是管理滞后及工业发展对地下水的超采,导致万泉寨泉域涌水量大幅下降。

济源水运交通情况汇报

济源水运交通情况汇报

济源水运交通情况汇报济源水运交通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局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开展交通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安全畅通,有效监管、优质服务”的方针,狠抓安全管理,使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发展,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现总结如下:一、济源市水上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基本概况济源市水上交通事业起步于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落闸蓄水后。

几年来,济源市的水上交通事业得到了省交通厅、省海事局和济源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水上运输事业高起点、大规模、高速度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小浪底库区近300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我市已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了张岭码头和孤山峡码头及斜坡道;建成了高标准的河南省交通厅海事培训中心;完成库区码头、培训中心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建成了2个高标准的管理站房;水上运输的配套设施(如趸船、浮动码头、航标)和水上安全监管的配套设施(如无线电发射台和差转台、对讲机、程控电话、GPS卫星定位和电子监控系统)也已到位。

目前拥有船舶总量45艘(钢质客船10艘,快艇19艘,加油船2艘巡逻艇3艘,趸船5艘),总运力1181客位。

总吨2109,净吨位1164,总功率4176.85KW,管理持证船员94人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发展、整改、提高,我市水上交通基本 1上实现了库区建设规模化、安全监管智能化、运输市场规范化、执法窗口形象化的“四化”要求,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

我市海事航务工作先后被国家交通部授予“全国海事系统文明达标单位”、“全省海事航务系统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交通厅先进单位”,同时先后荣获“济源市级文明单位”、“市青年文明号”、受到济源政府通令嘉奖1次等荣誉称号。

2017年又被省局确定为“八个一”试点单位。

今年7月份,国家海事局刘功臣局长视察了小浪底库区的码头、监控室和培训中心后,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三、今年以来济源海事航务的几项主要工作济源海事局、航务处现任班子是2017年初才调整成立的。

小浪底水库库容与降水量与三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库容与降水量与三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库容与降水量与三峡水库摘要:一、小浪底水库简介二、小浪底水库库容与降水量的关系三、小浪底水库与三峡水库的比较四、小浪底水库的实用性分析五、结论正文:众所周知,小浪底水库是我国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濒临黄河。

这座水库的主要功能包括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

本文将从小浪底水库的库容与降水量的关系、与三峡水库的比较以及实用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一下小浪底水库的基本情况。

小浪底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275米,设计库容为126.5亿立方米,调节库容为110亿立方米。

这意味着在正常蓄水位下,水库可以储存大量水资源。

而降水量是影响水库库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充沛的降水量有利于水库库容的增加,进一步发挥水库的功能。

其次,我们来对比一下小浪底水库和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库,总库容达到393亿立方米,远大于小浪底水库。

但在地理位置和功能上,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它们都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资源调控工程,都对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三峡水库位于长江流域,与小浪底水库所处的黄河流域有所不同。

这也使得它们在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同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再次,从实用性的角度分析小浪底水库。

作为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防洪方面,水库有效地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在发电方面,水库为我国电网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在灌溉方面,水库为周边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提高了农业产量;在供水方面,水库为沿线城市和工业提供了水源,促进了地区发展。

总之,小浪底水库在库容与降水量的关系、与三峡水库的比较以及实用性分析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小浪底水库在调控水资源、保障国家水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南省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序言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数据解读报告从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及发展趋势。

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解读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数据解读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 (1)第二节济源市灌溉面积指标分析 (3)一、济源市灌溉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省灌溉面积现状统计 (3)三、济源市灌溉面积占全省灌溉面积比重统计 (3)四、济源市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济源市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济源市灌溉面积同全省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指标分析 (7)一、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全省节水灌溉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同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1)表2:济源市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济源市灌溉面积占全省灌溉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济源市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济源市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济源市灌溉面积同全省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全省节水灌溉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同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济源市节水灌溉面积同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济源简介

济源简介

河南济源市情况简介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邻接山西省 。

工业经济发达,2010 年人均生产总值超 过 5 万元。

面积 1931 平方千米,人口约 68.25 万。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4.3°C,年降水量 641.7 毫米,无霜期 223 天。

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 工业生产体系。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济源市 Jiyuan City 副地级市,按正地级配置 中国中南 5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 沁园街道沁园中路1号 0391 459000 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口: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1931平方千米 68.25万(2008年)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城市发展定位: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 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 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 改 革创新实验区经济情况 :2010 年济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69.5 亿元,比上年 增长 18.4%。

2010 年济源市城镇化率为 50%,比上年增 加 1%。

2010 年济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6481 元,比上年 增长 10.0%。

农民人均纯收入 7784 元,比上年增长 15.1%。

济源小浪底地质报告

济源小浪底地质报告

济源小浪底地质报告1.背景介绍济源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周边,属于黄河南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由于该区域受到黄河冲积作用,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因此对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本次地质报告的目的是对济源小浪底地区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调查,以便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结构、地层组成、矿产资源等情况。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野外地质实物观察、地质探测仪器测试等手段。

3.地质结构与构造济源小浪底位于黄河南岸平原地区受黄河冲积作用的剖面,该地属于黄河洪泛区。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由于黄河的冲击作用、洪水淤积以及冰川作用等因素,使得地质构造随时都在变化。

在地层上,主要以河流过程沉积为主,沉积物主要有泥沙、淤泥和粘土等,是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

4.地层组成该地区地层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下至上主要包括了深层基岩、沉积岩和全新世沉积层。

其中,深层基岩主要为地球内部的岩石,通常由花岗岩、辉石岩、榴辉岩和玄武岩等构成。

沉积岩主要包括灰岩、泥岩和砂岩等,而全新世沉积层则是由黄河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5.矿产资源济源小浪底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漂沙和花岗石等。

其中,煤炭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产量较大,质量优良;漂沙则可以作为玻璃原料等工业用途;花岗石则可以在建筑业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6.结论综上所述,济源小浪底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质构造随时都在变化。

在地层上,主要以河流过程沉积为主,包括了深层基岩、沉积岩和全新世沉积层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漂沙和花岗石等,可以在工业和建筑业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地区地质状况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特征,为相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预防和建设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济源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济源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综合 污染 指数都呈一定 的上升趋势 , 污染 程度有所 加重 ; 而且这 两个 断面的污染程 度 2 0 1 2年较 2 0 0 6年也有 所加重 ; 尤其是 曲阳 湖断 面 2 0 1 0年 、 2 0 1 1年 、 2 0 1 2年氨氮综 合污染 指数增加 幅度较 大, 该断面三个 年度水质类别 均为劣 V类 , 低 于河南省水 环境功 能 区划要求( I I I 类) , 蟒河氨氮污染治理形势严 峻。
1 . 5 . 4生态环境状 况指数变 化情况 : 2 0 0 6年生态环境 状况指 数为 6 7 . 1 5 , 2 0 1 2年 为 5 6 . 9 , 减少 1 0 . 2 5 。 1 . 5 . 5环 境 质 量 指 数 变 化 情 况 : 2 0 0 6年 环 境 质 量 指 数 为 7 8 . 6 6 , 2 2年 增加 为 8 3 . 8 , 增加 5 . 4 7 f 2  ̄ 。 1 . 5 . 6生 态 环 境 总 体 评 价 : 从 以 上 的分 析 可 以看 出 , 济 源 市 生 态 环 境质量总体趋 向变差 , 原 因有 自然 因素 和人 为 因素 , 但 主要 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主 , 人为因素为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加大人 丁改善的同时 ,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资源开发。
1 . 3地 下 水
对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 造成伤 害 , 给社会稳定 带来 隐患 , 虽然 采取 了淘 汰关停 和停产深化治理 ,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遏制 , 但过去污染排放沉积下来 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
2 . 3环境 风 险加 大 、 突发 环 境 安 全 增 多
济源市地下水有 8 个监测水井 , 赵礼庄 、 河合 、 留村三个水井 7年中都 现过 总硬度项 目超标 , 其余 5个水井达到《 地下水质量 标准》 ( G B / T 1 4 8 4 8 — 9 3 ) Ⅲ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 三个 水井 属浅层井 , 位于蟒河南岸约 2 0 0 m, 取水层几乎与蟒 河河床在同一平面 , 井水受蟒河的影 响 , 所 以水 环境 质量较差 。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洛阳、孟津、新安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

地处北纬34º53´~35º16´,东经112º01´~112º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山西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

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

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

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

区内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范围内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Ⅱ采区Ⅰ采区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2.1.3 地质构造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开封坳陷。

济源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济源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式中 : w 为 规划 区流 域 年 河 川 径 流 量 或 多年 平 均 河 川
径 流量 , ; m。 w 为 规 划 站 控 制 范 同 的年 河 川 径 流 量 或 多 年 平 均 河川径 流量 , F F m ; 为 规 划 区 域 和 代 表 站 的 控 制 面 积 ,
k ; P 为 规划 区域 和代 表站 的年 降雨 深 , m P 代 mm。 经 计算 山丘 区 的河 流年 河川 径 流量 2 7 23 8万 m 。 4 2 平 原 区地 表水 资 源量计 算 . 采 用 山丘 区河 川径 流 量计 算 方 法 , 以平 原 区代 表站 平 均 降 雨量 大于 4 m 的 5月 ~1 0m 0月 的降雨 量作 为计算 基础 , 以
平均 地下 水资 源量 , 时计 算 排 泄量 和 地 下水 蓄变 量 ,进 行 同
水 均衡分 析 。山丘 区地 下 水 资 源 量 采 用 降 雨 人 渗 补 给 法 计 算, 时间序 列为 1 5 2 0 9 6~ 0 0年 。见 表 4 5 、。
6 水 质 评 价
6 1 地 表 水 质 . 6 1 1 水 库 水 质 现 状 评 价 . .
[ 摘 要 ] 完成 了济源 市水 资源调 查评 价 、 资 源开发 利用调 查评 价 、 水 需水 量预 测 、 水平 衡 分析 , 开展 了水 资 源
保 护 、 资 源 配 置 研 究 ; 出 区域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总 体 布 局 和 配 置 方 案 。 水 提
[ 关键 词 ] 水 资源 分 区; 水质评 价 ; 变化 趋 势
26 m 。 0
4 地表 水 资 源量
4 1 山 丘 区 地 表 水 资 源 量 计 算 . 济 源 市 山 丘 区 是 地 表 水 资 源 的 主 要 形 成 区 , 丘 区 占 全 山

济源市水资源状况

济源市水资源状况

一、市域基本情况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河南省西北部边缘。

市域面积1894km2,其中山区面积1303km2,丘陵面积220km2,平原面积371km2。

地貌受构造制约,总体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三面环山,呈簸箕形。

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东为山前平原。

济源市境内河流众多,皆属黄河流域。

黄河流经市境南部,汇纳北岸15 条小支流。

沁河由北向南流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平原,全长485km,济源境内流长约41km,总流域面积13532km2,是济源市东部平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漭河流经市区北部,经孟州、温县,于武陟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漭河口以上为深山区,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漭河口白涧以下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枯水季节,全部成为地下水径流。

济源市地多年平均气温14.0℃,最热为7 月,平均气温27℃,最冷为1 月,平均气温为- 1℃;年均降水量为630.6mm,多集中在夏季汛期(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5%左右,且以大雨、暴雨为主,地区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趋势,北部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西南、南部、东南地区为降水低值区,年降水量54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891.2mm。

二、水资源评价(一)地表水资源量济源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根据区域降水量统计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0.6mm,折合水量为12.13 亿m3。

济源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经计算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2.234 亿m3;平原区地面坡度小,表层岩土多为亚砂土,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较大的降雨,非汛期降雨量小,极难产生径流,经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0.33 亿m3。

合计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

(二)地下水资源量根据济源市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将济源市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两种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济源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御措施改进

济源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御措施改进

济源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御措施改进济源市是河南省一个山区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山洪灾害在该地区经常发生。

本文将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改进。

一、成因分析1.气候条件:济源市位于华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降雨量较大,加之山地地势复杂,地表水很难迅速排除,导致雨水积聚,形成山洪。

2.地质条件:济源市多山地,山势陡峭,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因而引发山洪灾害。

3.人为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土地开荒、采石开矿等活动导致植被减少,土壤脱去保护层,使得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

针对以上成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来防范山洪灾害。

1.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平衡供求。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统计制度,追踪水资源使用情况,并对水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分配。

2.加强山体治理:加大对山地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立山洪灾害信息收集和预警系统,及时进行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

3.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市区和工业园区,避免在易发山洪地段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4.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加强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和响应效率,确保在山洪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5.加强跨区域合作:山洪灾害通常跨越多个地区,需要跨区域合作治理。

各相关地区和部门需加强合作,共同制定防灾计划和应急预案,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针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山体治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

济水探源

济水探源

济水探源济水探源济源市第一中学12级22班张欣然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与毗邻的山西高原形成巨大落差,优良的水源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水文水系,使济源成为济水的发源地。

古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全长2800公里,创造了灿烂的河济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一、济水发源于济源的地理原因济水是一条非常悠久和古老的河流,她的产生是和古代地质演变相关的。

济源所在地域,距今20亿年前,先后经历过嵩阳、中条山、王屋山、晋宁、加里东、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8次造山运动。

特别是第三纪末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西部和北部抬升为王屋山和太行山,东南部凹陷下沉,使市域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现出山区向丘陵、岗地、平原逐级下降的趋势,使济源形成了由太行山、王屋山环抱的、向东敞口的“牛角川”状的冲积扇盆地。

山前平原地形坡降较大,含水层岩性颗粒粗,透水性强,地下水补给充沛,古代济源的冲积扇平原就形成了一个“地下大水库”。

华北平原是早期古湖较发达的地域。

后来古华北巨湖消亡,但在太行山前平原的坳陷带保留有若干古湖,承载了山西高原、太行山前河流的注入与蓄水功能,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各古湖之间贯通,互相补充,济源就处于这些古湖之间。

现今济源市东郊的西水屯、南水屯、北水屯古代的时候就是湖水盈溢、碧波荡漾的湖泊,西码头、中码头、东码头就是当年济水滚滚东流航运的佐证。

济源西靠太行山系,东衔华北平原,太行山系蕴藏着丰富的水源,古华北平原湖泊众多,济源成为诸多水源的汇聚之地,成为古济水的发源地。

二、济水源头分布关于济水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

根据史书记载和留存的现状,济水的具体源头如下:一是初源。

有古人认为济水最初的源头发源于济源市西部的王屋山“太乙池”。

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形成“太乙池”,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斗中,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终年不汲如故。

太乙池水潜流地下,到龙潭、济渎庙流出。

亦有古人认为只有东西二源。

济源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济源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电器生产基 地 和 煤 化 工 基 地、 河 南 省 重 要 的 盐 化
收稿日期:2019 - 07 - 15
基金项目:中原城市群西北部重工业基地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资
助(12120115043001)
作者简介:吴冰华(1989 - )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中级工程师ꎬ主要从事
环境地质方面研究工作ꎮ源自通讯作者:吴冰华重 [3] ꎬ同时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重
行对比ꎬ从而分析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ꎮ
1. 2 评价方法
要的环境要 素ꎬ对 支 撑 经 济 社 会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根据«地下水水质标准» (DZ / T 0290 - 2015) [7] ꎬ
有不可替代 的 作 用ꎬ直 接 影 响 和 改 变 生 态 环 境 状
2011 and 2015ꎬ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was compared with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standard ( DZ / T 0290 - 2015) and was evalu ̄
ated by Nemerow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ing tren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in Jiyuan.
Wu Binghua
(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ꎬ Zhengzhou 450001ꎬ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f 10 representative shallow groundwater wells in Jiyuan City in

济源私自打井取地下水案例

济源私自打井取地下水案例

案例:济源私自打井取地下水案例1. 案例背景济源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济源市的水资源供应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满足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一些私人企业和居民私自在地下打井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严重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2. 案例过程2.1 过度开采地下水由于城市发展和用水需求的增加,济源市的地下水资源逐渐变得紧张。

一些私人企业和居民为了获取更多的地下水资源,私自在家庭、工厂和农田中打井取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这些私自打井取水的行为没有经过审批和监管,严重违反了水资源管理法规。

2.2 地下水位下降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济源市的一些地下水井甚至已经干涸,居民和农民的用水和灌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地下水位下降还导致了土地沉降、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生态环境破坏地下水位下降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用水需求,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地下水是维持湿地、河流和湖泊水量的重要来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湿地退化、河流干涸,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4 社会问题引发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居民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引发了水源紧张的问题。

其次,地下水位下降还导致了农田干旱,农作物减产,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私自打井取水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相关责任人面临着法律的制裁。

3. 案例结果3.1 环境恢复和保护针对济源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保护环境。

首先,加强了对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打击私自打井取水的行为。

政府加强了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巡查和监测力度。

其次,推广节水意识,鼓励居民和企业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湿地和河流的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市域基本情况
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河南省西北部边缘。

市域面积1894km2,其中山区面积1303km2,丘陵面积220km2,平原面积371km2。

地貌受构造制约,总体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三面环山,呈簸箕形。

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东为山前平原。

济源市境内河流众多,皆属黄河流域。

黄河流经市境南部,汇纳北岸15 条小支流。

沁河由北向南流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平原,全长485km,济源境内流长约41km,总流域面积13532km2,是济源市东部平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漭河流经市区北部,经孟州、温县,于武陟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漭河口以上为深山区,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漭河口白涧以下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枯水季节,全部成为地下水径流。

济源市地多年平均气温14.0℃,最热为7 月,平均气温27℃,最冷为1 月,平均气温为- 1℃;年均降水量为630.6mm,多集中在夏季汛期(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5%左右,且以大雨、暴雨为主,地区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趋势,北部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西南、南部、东南地区为降水低值区,年降水量54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891.2mm。

二、水资源评价
(一)地表水资源量
济源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根据区域降水量统计计算,多
年平均降水量为630.6mm,折合水量为12.13 亿m3。

济源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经计算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2.234 亿m3;平原区地面坡度小,表层岩土多为亚砂土,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较大的降雨,非汛期降雨量小,极难产生径流,经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0.33 亿m3。

合计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

(二)地下水资源量
根据济源市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将济源市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两种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采用补给量法计算。

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入渗、山前侧向入渗3 项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山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是以总排泄量来计算。

山丘区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

经计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0.93 亿m3,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0.04 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89 亿m3;山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9 亿m3。

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0.43 亿m3,济源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8516 亿m3。

(三)水资源总量
济源市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82 亿m3,扣除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0.85 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54 亿m3,产水系数为0.29,产水模数为18.7 万m3/km2。

(四)过境水资源
沁河、黄河属济源市的过境河流。

沁河五龙口以上流域面积9245km2,年径流量12.6 亿m3;黄河小浪底以上控制面积69.5 万km2,年径流量543 亿m3。

黄委会原分配给济源市的取水许可指标为5.28 亿m3。

引沁灌区一般年引用沁河水2.74 亿m3,偏旱年引水3.29 亿m3,干旱年引水3.95 亿m3;黄河沿岸仅有小型提灌站10 余座,年总提水量约30 万m3。

根据河南省人民批转的《河南省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分配给济源市的取水许可指标为3.50 亿m3,耗水指标为2.63 亿m3。

其中:黄河干流取水许可指标为0.7 亿m3,耗水指标为0.53 亿m3;沁河取水许可指标为2.8 亿m3,耗水指标为2.1 亿m3。

流域分配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即为过境水资源量。

(五)水资源特点
济源市境内产生的水资源很有限,多数水资源均来自上游境外产流。

济源市过境水量多达558.6 亿m3(其中黄河干流过境水量为543 亿m3,沁河过境水量为15.6 亿m3),但过境水的利用受国家水资源调配和工程措施限制,分配给济源市的水资源量极为有限。

水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1.年际变化大。

全市水资源因受气候、降雨的影响,年际变化较大。

根据历年降水、径流资料分析统计,全市丰水年(P=20%)水资源量为4.7592 亿m3;平水年(P=50%)为3.242 亿m3;枯水年(P=75%)为
2.33 亿m3,特枯年(P=95%)为1.5025 亿m3。

丰枯年份相差较
大。

2.年内分配不均。

济源市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进退与四季交替比较明显,导致水资源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全市6~9 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8%。

洪水期河水量大,却无骨干拦蓄工程,水量白白流失,而枯水期河水很小,甚至断流干枯,无水可用。

3.人均占有量很低。

根据现有状况估算,济源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54 亿m3,全市总人口66 万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37m3/ 人,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40m3/ 人)的1/4,不及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16。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水量500~1000m3为重度缺水,低于500m3/ 人极度缺水的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标准,济源市属重度缺水地区。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济源市1997~2009 年济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全市年均用水量为2.21 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逐年上升,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全市多年平均开采地下水9515 万m3,已经产生一些严重问题。

(一)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造成农用井吊泵报废
根据地下水观测资料和取水管理资料分析,全市平原地区每年超采中、深层地下水4200 多万m3,加上这些年干旱少雨,得不到有效的降雨补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与1980 年比较,下降最大的达8.11m,己在市区西北部形成约20km2 的地下水漏斗区,每年有近30 眼机井吊泵报废,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还造成生态环
境恶化。

(二)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泉源干枯,济水无水
由于全市每年平均开采地下水8000~10000 万m3,加上克井辖区煤矿每年采煤抽排1500 多万立方米矿坑水,致使平原地区地下水位普遍、持续下降,大批农用机井吊泵报废,泉源涌水量锐减或干枯。

名列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泉组总涌水量已从1970 年前的3.5m3/s 减至目前约0.3m3/s,龙潭池、济渎庙内的北海池和龙池长年无水,万泉寨泉组早已干枯,枯水期年年要从沁河调水补源。

作为济水发源地的济源市,如今却陷入济水无水、济源无源的状况。

这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很大,对弘扬济水文化,提高济源的形象和知名度也极为不利。

(三)以前排放污废水,污染地下水,后果严重
虽然济源市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市区排放的部分污废水集中处理,但仍有部分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特别是以前排放污的污废水,污染地下水,现在后果日益显现。

根据1997~2000 年资料统计,全市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1938 万m3,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1918.75 万m3,总计为3856.75 万m3,加上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漭河水严重污染,水质多为五类,失去任何使用功能;平原地区地下水特别是漭河两侧的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得到改善,进一步加剧了济源市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四、水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一)深化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应从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市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将所有涉水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并到一起,交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从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治理到中水回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利用的监督与实施,统一由一个部门负责,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从体制上保证全市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厉行节约、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继续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工作,以水权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市节水法规体系和技术体系,进一步调整全市农业经济结构和工业产业布局,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加强工业节水技改工作,加大污水治理力度,严格限制和压缩高耗水、重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强制推行中水回用,大幅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三)继续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1.在境内北蟒河、大店河尽快建设蟒河口水库和西坪水库,在其他河道建设骨干坝等工程,层层拦蓄,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2.尽快推动建设河口村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提高过境水的利用程度。

济源市水资源十分短缺,而加大对外来水的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

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每年可提供水量1 亿m3,河口村水库每年可提供0.65 亿m3。

通过跨流域调配水资源,远期我市水资源也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3.建设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实现污水资源化。

2010 年济源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到10 万m3/d,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9%。

应同步规划建设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充分利用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污水,实现污水资源化。

另外,对市区北部23 家煤矿排水,也要规划建设回用设施,对这些煤矿排水集中处理,年可利用800 余万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