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doc

合集下载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相互观赏各自的视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视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观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观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视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视察一棵树让我们发觉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世界,则,视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接着视察不同的树。
在视察过程中,培育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了解视察的目标和方法,相识到视察的重要性。
对大树的视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分组材料:一些视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视察记录纸。
一、引言
1.校内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内里的植物最熟识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识植物——大树起先视察探讨吧。
2022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则写教案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我看到了什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视察,探讨,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3、生分小组探讨发觉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探讨、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视察一颗树。
1、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假如我们现在到校内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思索: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视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探讨、沟通、争辩――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起先的视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研究大树,鼓舞学生靠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看”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通过观看、描述猎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预备: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看。

(校园内)。

观看记录纸。

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课前预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1.引入。

你喜爱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看过?想去观看吗?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2.如何样观看一棵大树。

假如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看什么?学生讨论。

如何样才能观看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看要有序、有打算,并把观看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3.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学生依照自己想好的观看顺序、观看方法观看大树。

4.要学生把观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白看与观看的不同。

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对比两张记录纸,讨论往常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看到内容有什么不同?什么缘故我再去看会明白的更多?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明白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如此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看活动就开始了。

6.后续研究。

在你家邻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看内容,进行观看。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两篇)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两篇)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现象。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周围世界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周围世界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究和发现。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验和观察,亲身参与和实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2.实验材料: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植物标本等。

3.教学卡片:制作相关的教学卡片,用于课堂互动和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彩虹、日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我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利用PPT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巩固(5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动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光的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探究。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和反射。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光源、镜子等)。

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反射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看到这些现象,是因为有什么存在?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角度,让学生初步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1)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1)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作用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的形成过程。

观察和描述事物的方法。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学生们平时是如何看世界的,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作用。

1.3.2 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用图片或模型展示眼睛的各个部分,解释其功能。

1.3.3 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或图解展示光线如何通过眼睛形成图像。

1.3.4 观察和描述事物: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并尝试用形容词和句子描述。

第二章:观察和描述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观察方法:有目的、有序、细致。

描述方法:使用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目的、有序、细致的观察方法。

2.3.2 练习观察:给学生发放观察卡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3.3 小组交流: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互相学习和改进。

第三章:探索光的传播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反射、折射现象。

3.2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相关实验:激光实验、平面镜实验、透镜实验。

3.3 教学步骤:3.3.1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通过动画或图解展示光的传播方式。

3.3.2 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激光实验、平面镜实验和透镜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3.3.3 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并解释光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光的折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4.2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定义、原因、规律。

光的折射应用:透镜、眼镜、水族馆等。

4.3 教学步骤:4.3.1 讲解光的折射:通过动画或图解展示光的折射现象。

4.3.2 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透镜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因此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然而,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往往缺乏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对于观察到的信息不能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准确描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准确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好奇心,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深入观察,并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物。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和描述。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些事物有什么想法或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课文描述了哪些事物?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的?”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光的反射: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了解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光的折射: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折射定律。

4. 眼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

5.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彩虹、影子的形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光的反射: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4.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5. 眼睛的作用:讲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视力。

6.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彩虹、影子的形成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光学现象,编写观察报告。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的光学问题,如水中物体的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等。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光学实验,如利用镜子进行反射实验,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折射现象等。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课方案教课目标1.指引学生直接参加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谈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教课要点指引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课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谈论.教课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活动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而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谈论:回忆从前在一棵真切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谈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响 .(3)知道归类记录以下内容:树全貌、树自己、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3.此刻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 1)谈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立记录员 .(3)谈论观察的方法 . a.观察是否是只用眼睛看?b.谈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拟定计划 .把谈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报告交流计划 .谈论交流,完美各自小组的方案.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看法进行谈论、记录,知道观察的详尽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7.地观察前准备,回忆拟定的计划.组内分工:记录员、报告员、工具箱.8.实地观察 .(1)带领学生到早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依据自己想好的观察序次、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关注学生的亲自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到见解恩赐一定的谈论.(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经过谈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一样.(1)生回教室,报告交流(分小组谈论看到的内容) .(2)从前的看和此次的看有什么不一样?为何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认识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1.作业 .在你家周边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立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学设计
观察内容
我观察的大树大约有()高,大树的树干有()粗,
大树的树冠下可以站约()个人,还有:
我看到的大树的样子
我捡到的树叶的样子
我的其他发现
我在大树上还发现有树皮、()、()、()、
()、()、()等,树下还有()。
板书设计
看、听、摸、问、量
教后反思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二、想曾经所见。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
科学记录本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让学生明白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




一、看看课文插图。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
级级


1、2、3
课型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等。

2. 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篮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3. 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物,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体。

4. 学生展示: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品。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任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验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堂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观察实物时的细致程度和描述准确性,以及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质量。

3. 家长反馈评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的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练习观察和描述。

2. 开展“小小探险家”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看到了什么》学科领域: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眼睛,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三、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了解光的反射原理。

3.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4.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让学生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运用讲解演示法,讲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眼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速度。

3. 光的反射: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让学生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折射现象。

5.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在生活中观察光现象的积极性。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2.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水、透明塑料尺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4. 教学挂图:展示眼球的各个部分。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光的反射、折射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光的现象。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光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2.1 教师演示光的反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的应用。

3.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3.1 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的应用。

4. 总结与拓展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4.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2 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准备课后反馈。

6. 课后作业6.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教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科学日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作用,认识到视觉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1.3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作用,如:“你们知道眼睛是什么吗?眼睛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眼睛是感官器官,可以帮助我们看世界,了解周围的环境。

(3)教师总结:眼睛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第二章:探索眼睛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认识各种眼部器官。

2.2 教学内容介绍眼球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眼球的各个部分,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2)学生观察:学生观察模型,了解眼球的构造。

(3)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视觉现象的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学会解释一些视觉现象。

3.2 教学内容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的作用,最终形成图像。

3.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2)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动画,理解视觉的形成。

(3)实例分析:教师举例说明一些视觉现象,如远近、大小、颜色等,学生学会解释这些现象。

第四章:保护眼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健康重要性,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解眼睛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眼睛。

4.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实例说明眼睛健康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眼睛,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等。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眼睛的认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总结眼睛的作用、结构、视觉现象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5.3 教学过程(1)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 年级上册 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三  年级上册 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钟山镇白龙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总第1课时
课题
我看到了什么
周课时数
2
备课人
王成群
执教人
王成群
第1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明白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色卡等。

2. 准备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准备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平时是如何观察事物的,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力的重要性。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解释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提高观察力。

5. 拓展:布置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巩固学生对眼睛如何看到物体的理解。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光线条件下视觉感知的差异。

3.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实践如何运用观察力进行科学探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视觉感知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视觉感知的变化。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观察力。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doc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doc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 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牛的亲身体验,对学牛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牛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1)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1)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活动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
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呢?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7、学生小组交流: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8.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五、作业设计
(一)、我会填空。

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和它们共同的生
长需要是、、。

2、狗尾草是年生植物,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


樟树茎一样的茎叫。

树是____植物,草是植
物。

3、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的物体,叫做。

4、在观察小动物的时候,应做到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

5、树的生长与周围的植物、动物和有关。

6、树是木本植物,草是____植物。

7、树的器官一般包括____、茎、叶、花、____和种子六部分。

8、大树和小草一样,都是有____的,我们要爱护它们。

9、植物的生长都需要____、____和空气。

10、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____组成,叶片上有____。

(二)、我是小法官。

1、大树的树干会越来越粗。

()
2、狗尾草到了冬天就会死去。

()
3、同一种树叶在不同的季节颜色是一样的。

( )
4、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 )
5、像“万年青”这样的植物,它的生命是无限的。

( ) (三)、我会选择正确答案。

1、叶从叶芽长成小的嫩叶,慢慢长大变老,所以叶是____。

①有生命的②没有生命
2、观察到大树的信息我们应该()。

A、记在心里
B、在书上做记号
C、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3、我们要得到大树树皮图案的信息,应该采用()的方法。

A、拓印树皮
B、画树皮
C、从大树上撕下一块树皮
4、以下是木本植物的是()
A、狗尾草
B、车前草
C、柏树
5、一般情况下,判断两片叶是否是同一种叶的标准是()。

A、形状
B、大小
C、颜色
6、以下属于植物共同特点的是()。

A、都需要土壤
B、都能繁殖后代
C、都有木质茎
1什么是树: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观察大树带什么工具:放大镜、皮尺。

六、课堂拓展
观察一棵树:
要求:观察一棵跟课内不一样的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观
察记录本中
课外补充
树皮的作用
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有一层皮。

有的坚厚,有的嫩薄;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这层树皮是干什么用的呢?科学家研究后发现,树皮的作用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

在植物的皮里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组织,韧皮部里排列着一一条的管道,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是通过它运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中去的。

有些树木中间已经空心,可是仍有勃勃生机,就是因为边缘的韧皮部存在,能够输送养料的缘故。

如果韧皮部收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

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道理就在这里。

知道了这些,我们见到有人在树上乱刻乱画,特别是去剥树皮时,应该进行劝阻,自己当然就更不应该那样做了。

现在又知道,树皮不仅可以吸附环境中的许多有毒物质,而且还是一员优良的监测大气的尖兵,可以从历年来树皮吸附的有毒物质多少来监测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

不久前,人们在英国伦敦商业区为一座办公大楼施工时,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裸尸。

这裸尸既没有衣履痕迹,也没有任何陪葬品,其独特之处是尸体用两大片树皮裹着的,而过去从未见过用树皮裹尸的埋葬方法。

从经济价值看,树皮还是一种“宝物”,白白地被丢弃和烧掉是很可惜的。

有人计算树皮约占各种树木木质部的10%,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2.5亿立方米的树皮可被利用,然而已被利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研究者认为,树皮是制作人造板、木砖、化工品、肥料的好材料,白杨的树皮还可当作饲料喂养牲畜。

可以预见到,树皮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杜仲:源于杜仲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干燥树皮,其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可治腰脊酸痛,足膝痿病,高血压……因此它可以药食兼用,葛根煎剂,浸剂和它所含的总黄同等成份,有降压作用,所含的葛根素能使动物血压降低、血肾下降,使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甚至降低……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