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液中NaHCO3重吸收)
肾脏调节机体酸碱 平衡的过程
2、磷酸盐酸化
上皮细胞分泌H+
正常人血浆中NaH2PO4/NaH2PO4的浓度比为4:1 原尿流经远曲小管和肾小管 PH↓ H Na
过程
NaH2PO4+H NaH2PO4+Na Na + HCO3ˉ NaHCO3 回收入血
二、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一)血浆缓冲体系
NaHCO3 H2CO3 Na2HPO4 NaH2PO4 NaPr HPr Pr代表蛋白质,其中NaHCO3 H2CO3体系中的 NaH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碱,它与H2CO3保持一 定比值(20/1),维持血液pH值恒定。(PH=7.4) 由上可知, 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 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 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 储备。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胆色素, 毒物等 皮肤及汗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腺 肾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药物、 毒物、色素等
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 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 的NaHCO3含量,保持血液PH值的 恒定。当血浆NaHCO3浓度降低时, 肾脏变加强酸性物质的排出和 NaHCO3的重吸收,以恢复血浆 NaHCO3的含量。相反,血浆NaHCO3 过高,则增加对这些碱性物质的 排出量,使血浆NaHCO3回降到真 正的含量。
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二、固定酸
除CO2外,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还包 括含硫氨基酸氧化所生成的硫酸,含磷 的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所产生的磷 酸,糖代谢中产生的乳酸和丙酮酸,脂 肪酸氧化所产生的酮体等。由于这些酸 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体外,故 称固定酸,或非挥发性酸.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心房钠尿肽
▪ 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 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 具有减少血容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
▪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的重吸收 ▪ 增加磷酸盐的排出
肾脏泌尿功能的重要性
▪ 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对血浆不断处理 ▪ 具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作用 ▪ 肾脏受损时会出现: ①水电解质紊乱,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出现肾性贫血 ③胆钙化醇分泌减少,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
D.其他物质的排泄 经肾小管还排出肌酐、马尿酸等,以及外来 有机物如对氨基马尿酸盐、酚红、青霉素、 碘锐特等。
临床上利用酚红排泄试验来判断肾小管的 排泄功能。
尿的浓缩与稀释
渗透压: 尿液=血浆→等渗尿 尿液﹥血浆→浓缩尿 尿液﹤血浆→稀释尿
肾脏浓缩和稀释尿的功能是保持机体水 平衡的重要机制。
由于自肾皮质 到肾髓质存在渗透 压逐渐升高的渗透 梯度,集合管正处 在这一渗透梯度之 中。当低渗液流经 集合管时,其中水 分被重吸收,吸收 多少,受抗利尿激 素的调节。
尿的化学成分
水占95~97%,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有 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还有少量蛋白质、还 原糖、酮体及胆色素等。
▪ 肾脏排出水和电解质的速率存在着日周 期变化:
▪ 水:8小时睡眠时间最少; ▪ K+和Na+:夜间排出少,中午至下午较多; ▪ H+:夜间排出多,日间少; ▪ Ca+和Mg2+:夜间排出多。
▪ 了解此昼夜节律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尿在肾生成→肾盂→输尿管→膀胱(暂
时贮存尿液)
贮尿量 膀胱内压 尿意
﹤0.4L ﹤10cmH2O 无 0.4~0.5L 15cmH2O 有 达0.7L 35cmH2O 强烈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课件优秀课件
(二)血液的缓冲作用
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NaHCO3 /H2CO3的比值。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NaHCO3浓度为24mmol/L, H2CO3浓度为
1.2mmol/L, 两者之比为20/1,只要NaHCO3 /H2CO3为 20/1,血浆pH即维持在7.35-7.45之间。 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调节NaHCO3与H2CO3的比值。
前言
人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要保持 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如果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将会引起组织代谢 紊乱,进而影响各种生理功能。
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又不断地从食物 中摄取酸碱物质。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 的含量和比例,将多余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值维持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这一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1.血浆缓冲体系对固定酸的缓冲作用
NaHCO3 /H2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主要有缓冲固定 酸(如硫酸、磷酸、酮体等)的作用。
HA+ NaHCO3 (固定酸)
Na-A+H2CO3 (固定酸钠)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 另外,血浆中其它缓冲体系也有一定的作用:
H2O+CO2
HA+ Na-Pr
1、体内生成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碱
2、食物(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来源。能够增 加体内HCO3-根离子含量。
例如:柠檬酸钠(弱碱性)-分解为有机酸根和钠离子 ①有机酸跟-结合H+——生成柠檬酸——在体内继续氧化为co2和o2或在肝 脏合成唐元-是血中H+降低 ②钠离子——与HCO3-结合——提高血液中碳酸氢盐的浓度
08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缓冲体系( systems) 一、缓冲体系(buffer systems)与缓冲作 用 缓冲体系:由弱酸(如H2CO3)以及强碱生 成的盐(如NaHCO3)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 溶液。 缓冲作用: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 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
二、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 浓度,以维持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调 节体内的酸碱平衡。据研究估计,机体通 过肺排泄CO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 CO 化学缓冲作用的2倍。
四、肾脏排泄及其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 节作用
(一)肾脏的排泄功能 1.肾小球滤过作用 (1)滤过膜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毛细血 管基膜 +肾小囊脏层 上皮细胞
Good luck examination!
1.肾小球滤过作用
(2)滤过膜通透性 ①机械屏障:可通过 > 1.8 3.6 nm >不能通过; ②电屏障 :正性>中性>负性。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②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滤过平衡点后移→GFR ③重吸收方式。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思考题: 思考题:
通常人体每天产生的原尿和终尿为多少?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
P211
(二)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1.分泌H+、回收Na+ 2.碳酸盐酸化 3.NH 的分泌 运动性蛋白尿? P216 4.排出多余的碱
3
(二)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特点
一、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的变化规律 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 的变化规律 规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 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 低0.4~0.6pH单位。 原因: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是乳 酸)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量低于血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酸碱平衡与肾脏功能的关系
酸碱平衡与肾脏功能的关系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关键过程,而肾脏则扮演着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酸碱平衡与肾脏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工作机制。
一、概述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指维持人体内液体酸碱度的稳定状态,使其处于一种适宜的酸碱环境中。
人体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维持在狭窄的酸碱范围内,即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
若酸碱平衡失调,将导致多种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二、肾脏的酸碱平衡功能肾脏作为人体内主要的排泄器官,承担着调节酸碱平衡的重任。
其主要作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1. 氢离子的排泄肾脏能够通过肾单位调节尿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从而对血液中的酸碱平衡进行调控。
当血液pH值偏低时,肾单位能够通过分泌更多的氢离子,使其排入尿液中,从而减少血液中的酸性物质。
反之,当血液pH值偏高时,肾单位减少氢离子的排泄,保持血液中的碱性物质平衡。
2. 碳酸氢盐的再吸收肾脏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也是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碳酸氢盐是一种可以将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其再吸收可以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完成。
当血液pH值偏低时,肾小管会增加碳酸氢盐的再吸收,从而补充血液中的碱性物质。
3. 氨基酸代谢肾脏还能够参与氨基酸的代谢过程,并对血液酸碱平衡产生影响。
一些酸性氨基酸代谢产物,例如硫酸氨基酸和磷酸氨基酸,会被肾单位通过尿液排出,以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4. 碱负荷处理肾脏能够根据身体的需要,调节对碱负荷的处理。
当身体摄入过多的碱性物质时,肾脏通过尿液将多余的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以保持酸碱平衡的稳定状态。
三、酸碱平衡失调与肾脏疾病肾脏功能异常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与肾脏功能损伤相关的酸碱平衡失调:1.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体内酸性物质积聚,导致血液pH值下降而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
肾脏功能异常是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常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
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
肾脏是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
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是指血液及细胞内液体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对于维持许多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如果酸碱平衡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包括酸中毒或碱中毒。
肾脏通过调整酸性和碱性的排泄来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调节酸碱平衡:
1. 离子交换机制:肾脏可以通过交换氢离子(H +)和钠离子(Na +)来调节酸碱平衡。
如果血液中的氢离子过多,肾脏会排出氢离子并保留钠离子。
如果血液中的碱性物质过多,肾脏会保留氢离子并排出钠离子。
2. 碳酸酐酶机制:肾脏中的碳酸酐酶可以将碳酸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氢离子,从而使血液和细胞内液体变得更加酸性。
如果血液过于酸性,肾脏会减少碳酸酐的分解,从而减少氢离子的释放。
3. 氨基酸代谢机制:肾脏中的氨基酸可以与氢离子结合成为氨根离子(NH4 +)。
这个过程可以将血液中的氢离子排出体外。
总之,肾脏通过这些机制来维持酸碱平衡,以确保身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如果肾脏功能不良,酸碱平衡可能会失调,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 1 -。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二)尿的理化特性
比重一般介于1.015~1.025之间。
渗透压:50~1200mOsm /血浆300mOsm
尿的浓缩:高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
它与集合管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 段肾来自髓袢降支细小 管
髓袢细段
段 髓袢升支细
段
髓袢升支粗
远端小管
段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 位和肾血管 的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数量 体积
小A口径 髓袢长度
A出后的 毛细血管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 自身调节
– 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10.7~24.0kPa/ 80 ~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
持相对稳定。 – 机制:肌源学说 (Q = 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改变 –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概述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第五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八节 排尿活动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 入机体内环境的异 物,经一定的排泄 途径排出体外的过 程。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ppt课件
PPT课件
32
血管升压素(AVP) 又称抗利尿激素(ADH) ,由下丘脑的视 上核和室旁核分泌。 作用: 1、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2、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利于尿浓缩。
ADH分泌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图水利尿) 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痛刺激、冷刺激、缺 氧等。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2、髓袢(图) 重吸收20%的Na+、Cl-和K+。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Na+不通透,水通 透。 升支细段: Na+和CI-易通透,对水不通透。 升支粗段: 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机制是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l-同向 转运体主动重吸收。能量来自基底侧膜的钠 泵。 这过程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 重要意义。速尿、利尿酸通过抑制同向转运 体发挥利尿作用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 二、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 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 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 滤入肾小囊腔而形成滤过液(原尿) 的过程。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包括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水的溶质 拖曳 主动转运: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质子泵、钠泵、钙 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试题及答案2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单选题] *A.肠道B.肾脏(正确答案)C.肺脏D.皮肤212.正常成人每天的尿量为() [单选题] *A.1000~2000mL(正确答案)B.1000~2500mLC.100~500mLD.500~1000mL213、无尿是指每天的尿量在() [单选题] *A.1000~2000mLB.200~600mLC.100~500mLD.少于100mL(正确答案)214.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单选题] *A.血浆晶体滲透压B.血浆胶体滲透压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正确答案)D.囊内压215,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的是() [单选题] *A.肾交感神经兴奋B.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正确答案)C.静脉注射高滲葡萄糖液D.注射抗利尿激素216.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单选题] *A.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B.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正确答案)C.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D.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217.下列滤过分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不能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好坏B.滤过分数约为29%C.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确答案)D.每分钟两肾生成的终尿量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218.某患者因外伤急性大出血,血压降至60/30mmHg,尿量明显减少,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正确答案)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D.肾小囊内压升高219.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单选题]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B.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D.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减少或消失(正确答案)220.可主动重吸收CI的部位是() [单选题] *A.远端小管B.髓袢升支粗段(正确答案)C.近端小管D.髓袢降支粗段22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单选题] *A.葡萄糖含量B.尿素含量C.蛋白质含量(正确答案)D.肌酐含量22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单选题]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滲透压+囊内压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正确答案)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223.在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水被重吸收的比率是() [单选题] *A.99%(正确答案)B.95%C.85%D.67%224.在正常情况下,影响尿量最主要的因素是() [单选题] *A.肾小球有效滤过压B.抗利尿激素(正确答案)C.肾血流量D.醛固酮225.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 [单选题] *A.水利尿B.渗透性利尿(正确答案)C.尿失禁D.尿崩症226.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C.血浆滲透压升高D.小管液滲透压升高(正确答案)227.小管液中葡萄糖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单选题] *A.近端小管(正确答案)B.远端小管C.髓袢升支D.集合管228.肾糖阈的正常范围是() [单选题] *A.3.90~6.10mmol/LB.5.55~7.77 mmol/LC.8.88~9.99 mmol/L(正确答案)D.6.66~8.88mmol/L229.下列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无选择性B.凡机体需要,全部重吸收C.肌酐不被重吸收(正确答案)D.葡萄糖部分被重吸收230.关于水的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原尿中的水99%被重吸收B.水主要是主动重吸收(正确答案)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与抗利尿激素有关D.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与溶质的重吸收有关231.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主要是由于肾小管() [单选题] *A.H+-Na+交换增强B.H+-K+交换增强C.K+-Na+交换减弱(正确答案)D.NH4+-K+交换减弱232.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单选题] *A.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B.促进远曲小管和髓袢对钠的重吸收C.促进远曲小管和髓袢对水的重吸收D.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正确答案)233.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mL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 [单选题]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滤增加C.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正确答案)234.下列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B.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均可刺激其分泌C.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D.血钠升高或血钾降低均可刺激其分泌(正确答案)23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血浆晶体滲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血浆晶体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正确答案)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236.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血浆晶体滲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血浆晶体滲透压增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正确答案)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D.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237.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单选题] *A.保钾排钠B.保钠保钾C.保钠排钾(正确答案)D.排钠排钾238.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 [单选题] *A.醛固酮分泌减少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肾NaCL排出减少(正确答案)239.高位截瘫病人的排尿障碍是() [单选题] *A.尿频B.尿潴留C.尿失禁(正确答案)D.尿崩症109.肾不仅起排泄作用,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 D.Cl-
22.肾小管分泌H+需要哪种酶的催化(
)。
A.脱羧酸
B.羟化酸
C.碳酸酐酶 D.磷酸化酶
23.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 A.肾小球滤过 C.髓袢降支分泌的
)。 B.近曲小管分泌的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24.酸中毒时,常伴有高血钾,主要是因为(
)。
A.肾小管重吸收K+增加
B.H+-Na+交换增加
A.无机盐
B.葡萄糖
C.血浆白蛋白
)。 D.氨基酸
4.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
5.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的上
B.髓袢升支细段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6.重吸收Na+最多的部位是(
A.远球小管
B.近球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细段
)。
)。
17.葡萄糖的吸收部位是(
A.近球小管
B.远球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
18.肾糖阈数值为( A.6~7mol/L C.8.96~10.08mol/L
)。 B.7~8mol/L D.10.08~11.9mol/L
8.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250ml/min
C.125ml/min
D.660ml/min
)。
9.形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 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 H2CO3浓度,以维持NaHCO3/ H2CO3的 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运动性蛋白尿
•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 一过性蛋白尿。 • 特点:暂时性,休息→消除 •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 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而 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 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 3.个体差异 • 4.机能状况 • 5.年龄与环境
运动性血尿
•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
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
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
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
形成运动性血尿。
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
(随尿排出)
• 2.改变尿液磷酸盐浓度比值,使尿液 • 酸化 Na2HPO4/NaH2PO4=4/1
1/99 • 3.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H + +NH3→NH4+
(三)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2)循环血量的改变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件
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病程较长,表 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 肿和高血压等症状。
肾小管-间质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电解质紊乱等症 状。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肾功能缓慢减退、夜尿 增多等症状。
肾小球滤过率
指单位时间内(通常为1min)流经肾小球的血液量 ,是衡量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
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突细胞构成 ,是肾脏排泄功能的关键结构。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压力差,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部分组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80%
副交感神经调节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升高,尿量产生增加。
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能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该系统兴奋,导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 量产生增加。
肾脏自身的反馈调节
压力反馈
药物排泄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液中 的药物滤入原尿中,进入肾小囊。
肾脏通过排泄尿液将药物排出体外, 通过被动扩散或主 动转运方式进入尿液。
04
肾脏排泄的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 低,尿量产生减少。
当肾入球动脉压力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产生增 加。
容量反馈
当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产生减少。
05
人体酸碱平衡的调控机制
人体酸碱平衡的调控机制人体由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一定的pH环境。
人体的健康与否与维持身体内部的酸碱平衡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人体酸碱平衡的调控机制。
一、什么是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指体内液体中,维持正常pH值的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
pH值是指液体酸碱度的度量标准,它指示液体的酸性或碱性强度。
pH值的正常范围是7.35至7.45之间,当pH值低于此范围时会导致酸中毒,当pH值高于此范围时会导致碱中毒,这两种情况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二、酸碱平衡调控机制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酸碱中和、呼吸和肾脏功能。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三种机制:(一)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将酸性物质转化为碱性物质,或将碱性物质转化为酸性物质,从而维持血液和细胞液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水和盐。
这些盐经过肾脏排出,而水则被重新吸收到体内血液中。
(二)呼吸呼吸是另一种重要的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
呼吸作用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从而减少酸性物质在体内的积累。
呼吸功能对维持人体酸碱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呼吸不足时,二氧化碳在肺内积聚,导致酸性物质积累,从而产生酸中毒。
当呼吸过度时,过量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导致体内碱性物质过多,产生碱中毒。
(三)肾脏功能肾脏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第三种机制。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酸性物质和盐,同时保留身体内的碱性物质。
肾脏排泄酸性物质的作用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完成。
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过多时,酸性物质会在体内积聚,而肾脏便会通过排泄尿液来清除这些酸性物质,保持正常的酸碱平衡。
三、人体酸碱失衡酸碱平衡紊乱是指pH值超出正常范围造成的症状。
当血液和细胞液的pH值不断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一)酸中毒酸中毒是指人体血液或细胞液中的pH值低于正常范围。
酸中毒的症状包括疲劳、呼吸困难、头痛、肌肉疼痛等。
酸中毒的原因可能是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也可能是肾脏和呼吸系统的失调。
肾脏排泄功能
功能: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 调节钙磷代谢的活性维生素D3
三、肾脏的功能解剖及血液循环特征
一、肾的基本结构 (一)肾单位(nephron)和集合管
Renal corpuscle
Renal tubules
nephron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肾小管 髓 袢
远曲小管
滤过
滤液 (原尿)
降支粗段 降支细段 升支细段
升支粗段
近球小管 远球小管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管 集合管
重吸收 分泌与排泄
终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rtical nephron
皮质肾单位
Juxtamedullary nephron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FUNCTION OF THE KIDNEY
南通大学医学院 生理学教研室
第一节 概 述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最 终产物、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和有害物 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 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但是,未经体内代谢和血液循环的排出物如 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由大肠排出不属于 排泄的范畴。
近髓肾单位
两种肾单位比较
数量 肾小球体积
A口径
髓袢长度 出球小A后 的毛细血管 肾素含量 主要功能
皮质肾单位
多(85-90%) 较小
近髓肾单位 少(10-15%) 较大
A入∶ A出= 2∶1 差异甚小
短(只达外髓层) 长(深入内髓层)
【免费下载】运动生理学习题08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 及 ,维持体液pH 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
3.pH 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 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 +]=[OH -];pH 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 [OH -];pH 值 7为碱性,此时,[H +]<[OH -]。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 +含量的食物称为 ;能够增加体内HCO 3-含量的食物称为 。
5.由 以及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 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
6.NaHCO 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 ,简称 。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经过血液循环由 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 + )。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 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 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 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 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 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 血液,而其 低于血液所致。
12. 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和 ,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处理是体内酸碱平衡的关键。
( )7. 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
( )8.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缓冲。
( )9. 通常情况下,323CO H NaHCO 的比值保持在120,血浆pH 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
( )10.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
( )11. 肺排泄CO 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 CO2、[H +]或pH 值和P O2变化有关。
( )12. 据研究估计,机体通过肺排泄CO 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化学缓冲作用的4倍。
( )13. 因H 2CO 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 )。
14.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压高,这是因为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对血流的阻力较小,而出球小动脉细而长,对血流阻力较大。
( )15. 肾血浆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有效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
( )16. 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 值一般为6.0左右。
( )17. ADH 是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尿浓缩,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
( )18. 磷酸肌酸分解伴有对H +的摄取,而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不伴有有对H +的摄取。
( )19. 通常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 值高于血液。
( )20. 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 )(三) 单选题1. 机体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 2,然后呼出体外,故称碳酸为A 固定酸B 挥发性酸C 强酸D 弱酸2.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 A 323CO H NaHCO B Pr Pr H Na C 323CO H KHCO D 22HHbO KHbO 3. 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A 排汗B 排尿C 呼出二氧化碳D 排出大便4.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D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5.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A 葡萄糖B 蛋白质C 钾离子D 钠离子6.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 入球小动脉血压B 出球小动脉血压C 肾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7.引起ADH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A 循环血量减少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 以上都不是8.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A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B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C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D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9.由于乳酸的pKa<4,故在体条件下可解离成H+和乳酸根负离子的乳酸数量为A 1%B 99%C 40%D 50%10.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的A 磷酸盐化合物B 重碳酸盐C 蛋白质和氨基酸D 以上都不是(四)名词解释每题2-4分,共20-40分1.酸碱平衡2.酸、碱和pH值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4.碱贮备5.排泄6.肾小球滤过作用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8.运动后蛋白尿9.酸碱平衡紊乱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五)简述题每题4-6分,共20-40分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硷调节作用的原理。
3.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硷平衡中的作用。
4.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六)论述题每题8-10分,共16-40分1.试论述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论述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骨骼肌细胞内的酸硷缓冲作用。
3.试论述肾脏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一)填空1.含量比例2.酸碱3.小于大于4.成酸食物成碱食物5.弱酸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6.碱储备碱储7.排泄器官8.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9.上皮细胞10.ADH11.高于酸硷缓冲能力12.乳酸13.细胞内血液缓冲体系(二)判断题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对 12.错 13.对 14.对15.对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对(三)单选题1.B;2.A ;3.D ;4.B ;5.B;6.D ;7.B;8.A ;9.B; 10.C。
(四)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和pH值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而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
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4.碱贮备 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
5.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6.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8.运动后蛋白尿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
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
9.酸碱平衡紊乱人体因某些疾病的影响,可使机体物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甚至缓冲体系以及肺、肾功能受到影响,这些均可引起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简称酸碱失衡。
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因NaH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
(五)、简述题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安静条件下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即(1)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的CO2和H2O进一步结合形成的碳酸;(2)含硫氨基酸氧化所生成的硫酸,含磷的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所产生的磷酸,糖代谢中产生的乳酸和丙酮酸,脂肪酸氧化所产生的酮体等。
由于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体外,故称固定酸;(3)人体也可从外界获得一些酸性物质,如调味用的醋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但这些外源酸性物质数量很少,不是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2. 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
血浆缓冲体系包括:323CO H NaHCO 、 4242PO NaH HPO Na 、PrPr H Na (Pr 代表蛋白质)。
其中,323CO H NaHCO 体系中的NaHCO 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碱,它与H 2CO 3保持一定比值,维持血液pH 值恒定。
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323CO H KHCO 、 4242PO KH HPO K 、 HHb KHb 、 22HHbO KHbO (Hb 代表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巨大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