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要情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要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9d99cf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d.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要情节。
摘要:一、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背景介绍二、别里科夫人物特点及形象分析三、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爱情故事四、别里科夫套子里的世界及其影响五、别里科夫死亡事件及其原因六、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正文:【一、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背景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描述了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小人物,他的生活被套子紧紧地束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这部作品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强调了人性的束缚与解放的重要性。
【二、别里科夫人物特点及形象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的人。
他害怕新事物,抗拒改变,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害怕与人交往,尽量回避社交活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的恐惧不仅限制了自己的生活,还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别里科夫的套子不仅是指他生活的环境,更是指他内心的恐惧和束缚。
【三、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爱情故事】在别里科夫生活中,唯一的一丝亮光是他与华连卡的爱情。
华连卡是一个年轻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女子,她的出现为别里科夫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然而,由于别里科夫的恐惧和套子里的世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开花结果。
【四、别里科夫套子里的世界及其影响】别里科夫的套子不仅限制了他的生活,还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他的恐惧传染给了身边的人,使他们也陷入恐惧和压抑之中。
这种恐惧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作品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揭示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五、别里科夫死亡事件及其原因】别里科夫的死亡是由于他无法承受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越发感到生活的无奈和绝望。
最终,他在孤独中选择了结束生命。
别里科夫的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束缚,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冷漠。
【六、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强调了人性的束缚与解放的重要性。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62bd7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8.png)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PPT课件人教版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PPT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bb176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d.png)
③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明确:别里科夫既固执又虚弱的两面性 实际上反应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两面性— —一方面沙皇专制统治在瓦解与崩溃前 作垂死挣扎,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的高涨对沙皇专制制度造成严重威胁, 沙皇统治正处于气息奄奄、摇摇欲坠的 危机之中。别里科夫的死象征着腐朽的 反动势力必将灭亡。
别理科夫性情的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
又是 牺牲品 。
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
又是 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
可恶之处:性情上的固执保守、 躲避现实、畏惧变革和人格上的卑鄙
可怜之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 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 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 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也是受害者。
处方:
推翻专制统治,解放思想。
讽刺手法运用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画。如大热天穿雨鞋 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稳无 恙。反应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 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应他的腐 朽落后,畏惧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照。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 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暴露和批评了别里科夫腐朽丑陋的灵魂。
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 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 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 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 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尽力维护腐朽没落 的沙皇统治。课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三、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1、概括地写别里科夫的特征。 2、具体地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婚事的失 败。 开端:别里科夫认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交锋。 结局:婚事失败,别里科夫一病不起。 3、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并指出像别 里科夫这样的套中人还有很多。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756e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1.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守旧形象——别里科夫。
他身上的保守、固执、畏惧变革的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套中人,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来。
同时,通过描绘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契诃夫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主题表达《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批判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上。
通过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三、叙事技巧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以客观、冷静的语言描绘了别里科夫的故事。
此外,小说中的时间跨度较大,通过倒叙、回忆等手法展示了别里科夫的人生轨迹。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小说更加紧凑、有力。
四、语言特色契诃夫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他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富有幽默感,使得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五、社会寓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社会寓意十分深刻。
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塑造,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批判了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时,小说也暗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呼唤人们摆脱套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六、现实意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小说启示我们要勇敢地摆脱套子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同时,小说也警示我们应当警惕那些试图将整个社会装进套子里的人和行为,维护社会的自由和独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4b87ec1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9.png)
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令制度、生活环境(生
活圈子)。如何辨证看待“套子”?
人是社会人,都要与别人产生各种各样
的关系。社会为了维持一种秩序,会制定各
正
种各样的套子,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 人一产生,好像都要落入套子,生活在各种 套子之中。社会没有套子不行,人不受套子 的束缚也不行。如果天下人都各行其是、为
一个普通的教师,竟然让整座城市里的人变 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 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
念书写字,为什么这个人身 上,有着那样大的魔力?让 我们一起走近他。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契诃夫
•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评现实 主义作家,乐趣隽永、文笔锋 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 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 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暴露和批评了 别里科夫腐朽丑陋的灵魂。
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 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
别 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 科 里 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 瓦 科 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 连 夫 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 科
思考:尾声部分,别里科夫这么一个人,他的死 却使人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为什么呢?
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抹杀自由和进步,他 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环境中,他 的死使大家有了一种解脱感。
思考: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 ?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 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 样子。
怕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 恐惧生活中的新事物,恐惧社会变革,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cadde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b.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4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质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教学目标] 1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六、小结(师生齐读)致别里科夫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你活着——是一只口袋,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70d6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5.png)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剌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共30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e22c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9.png)
03
跳出小说,联系 生活实际,扩展 小说的主题内涵 。
01
认识作者, 了解背景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俄国作 家,剧作家。
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 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 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 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
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 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 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 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 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 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 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 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 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 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 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
全文总结
契诃夫写“小人物”,本意是要揭示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 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 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 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
导入
网上有一篇文章——《<装 在套子里的人>:100年过 去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还活着》。
的确如此,这篇文章塑造了 一个永远生活在套子里的人, 这个人物对今天的我们,依 然具有警示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学习目标
01
了解作者及 其小说成就 ;
02
梳理情节,分析 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掌握小说塑 造人物的手法;
看见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 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 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c9e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的,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挖苦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鞭挞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惹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开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络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的1、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化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挖苦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根底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泼的思维才能和承受新知的才能;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化地考虑和理解。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fde7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0a.png)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读完这篇小说,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那个别里科夫,可真是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角色。
他整天把自己裹在各种套子里,不管是有形的雨衣、雨伞,还是无形的思想套子,都让他活得战战兢兢。
你说这人咋就这么胆小怕事呢?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能把他给吓破胆。
出门怕出乱子,回家怕不安静,就连跟人交往都怕得要命。
我就在想,他这样活着累不累呀?每天神经兮兮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紧张半天。
其实咱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总是给自己设各种限制,不敢迈出那一步去尝试新的东西。
这让我明白了,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把自己困在小圈子里,得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而且啊,这小说也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大家好像都被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笼罩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居然还能“辖制”别人。
这是不是说明那个社会有点不正常呢?这篇小说让我又笑又叹,还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
咱们可不能学别里科夫,得把自己从套子里解放出来,痛痛快快地活一场!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读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忍不住要来和你们唠唠。
说起别里科夫,我真是又同情又觉得他活该。
你瞧他,总觉得周围充满了危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好像这样就能安全了。
可结果呢?还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他那种谨小慎微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有些人,明明心里想做一件事,却因为害怕这害怕那,啥也没做成。
我就想说,怕啥呀!大不了就是失败,总比一直缩在角落里强吧。
还有啊,别里科夫的爱情也是够悲催的。
好不容易对瓦莲卡有点意思,结果自己那套子思想把这一点点美好也给毁了。
这让我明白,要是心里有想法,就得大胆去追求,别被那些莫名其妙的顾虑给挡住了。
反正读完这书,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个自由自在、敢想敢做的人,才不要像别里科夫那样,被一个又一个的套子困住,你们说是不是?。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9e7d1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1.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2023最新-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7篇
![2023最新-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195a8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f.png)
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7篇穿着雨鞋,带着雨伞。
总是把脸藏在衣领后面,他就以这样古怪的打扮,封闭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他歌颂过去,歌颂从来不存在的东西。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装在套子里的人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2.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卑鄙无耻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篇小说是《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一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1.学习目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学习什么呢?★展示目标,见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创作背景人物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呢?★小说发表于1898年。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固守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也出现在知识界。
★人物形象,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呢?因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电子课本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电子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d1f737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8.png)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电子课本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电子课本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在米罗诺西茨村边,在村长普罗科菲的堆房里,误了归时的猎人们正安顿下来过夜。
他们只有二人: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员布尔金。
伊凡伊凡内奇有个相当古怪的复姓:奇木沙-喜马拉雅斯基,这个姓跟他很不相称1,所以省城里的人通常只叫他的名字和父称。
他住在城郊的养马场,现在出来打猎是想呼吸点新鲜空气。
中学教员布尔金每年夏天都在П姓伯爵家里做客,所以在这一带早已不算外人了。
暂时没有睡觉。
伊凡伊凡内奇,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留着长长的胡子,坐在门外月光下吸着烟斗,布尔金躺在里面的干草上,在黑暗中看不见他。
他们天南海北地闲聊着。
顺便提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说这女人身体结实,人也不蠢,就是一辈子没有走出自己的村子,从来没有见过城市,没有见过铁路,最近十年间更是成天守着炉灶,只有到夜里才出来走动走动。
这有什么奇怪的!布尔金说,有些人生性孤僻,他们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这种人世上还不少哩。
也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即返回太古时代,那时候人的祖先还不成其为群居的动物,而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也许这仅仅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异──谁知道呢。
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这类问题不关我的事。
我只是想说,像玛芙拉这类人,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哦,不必去远处找,两个月前,我们城里死了一个人,他姓别利科夫,希腊语教员,我的同事。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
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千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
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00d926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4.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理清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寓意:讽刺被习惯束缚或不接受新事物的人。
这位老人家因循守旧,总是害怕接受新事物。
在19世纪的俄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总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是谁呢?他就是别里科夫。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看看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想借助这个形象表现什么主题。
要想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那么,你对“契诃夫”了解多少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契诃夫先生。
《装在套子里的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9994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d.png)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 意深刻,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他的早期 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后期 同时致力于小说和戏剧的创作,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等。《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②“套子”对故事情节的作用:“套子”串联起小 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套子是文章的线索,是“套子” 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别里科夫的爱情,是“套 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造成 了他的毁灭。
③“套子”对小说环境的作用:“套子”点出了人们 所处的社会环境。小说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 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社会上像别里科夫这 样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 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 呢”!
神态
语言
心理/动作 性格特点
脸色发青, 比乌云还要 阴沉,嘴唇 发抖……
别里科夫脸 色由发青变 成发白……
脸色苍白, 站起来……脸 上带着恐怖 的神情,……
天下竟有 这么歹毒 的坏人!
难堪极了
难道中学教 他似乎心里乱 师和小姐骑 得很……他老 自行车还成 是心神不定地 体统吗? 搓手,打哆嗦
我得把我们 情愿摔断脖子
保守怀旧
尝试走出套子
恋 爱
华连卡
热情大方 开朗乐观 富有朝气
象征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恋爱失败
“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高中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概括
![高中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57064a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3.png)
高中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概括稿子一嘿,亲!今天来跟您聊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哈。
这故事里有个叫别里科夫的家伙,那可真是个奇葩!他老是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各种套子里。
晴天出门,他得带着雨伞,穿着雨鞋,还得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
就连坐个马车,也要支起车篷,生怕有啥东西会碰到他。
在学校里,他也规矩多得要命。
学生们稍微有点动静,他就觉得受不了,好像世界末日要来了似的。
他还老管着老师们,让大家都觉得压抑得慌。
后来啊,这家伙居然对一个老师和一个姑娘的恋爱横加阻拦。
人家姑娘骑自行车,他都觉得不像话。
再后来呢,他自己也有了点“小插曲”。
他被人推下楼梯,好不容易捡回条命,结果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啦。
这下,大家可都松了口气,感觉像是从牢笼里解放出来了似的。
您瞧瞧,这别里科夫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弄得紧张兮兮的,多滑稽呀!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这个人可太有意思啦!他整天就像个胆小鬼,啥都怕。
出门的时候,那装备齐全得哟,就怕外面的世界伤着他半分。
穿的用的,全是为了把自己藏起来。
他在学校里,就是个让人头疼的存在。
学生们笑一下,他都觉得是大逆不道。
老师们想有点新想法,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好像新东西都是洪水猛兽。
记得有回,一个老师和一个姑娘谈恋爱,他可着急坏了,觉得这简直是世界要崩塌了。
还有啊,他看到人家姑娘骑自行车,那脸拉得老长,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不像话。
可谁能想到,这么小心翼翼活着的他,有一天被人推下楼梯。
本以为没啥大事,结果没多久就去见阎王爷了。
他这一走,大家可高兴坏了,终于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了。
您说,这别里科夫是不是活得太憋屈,也让周围的人跟着遭罪?。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3e80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如下作品别名:套中人、创作年代:1898年文学体裁:短篇小说、作者:【俄】契诃夫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
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
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
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
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
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
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
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
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别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
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
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教学设想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研习新课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议论分段落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段至倒数第37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讨论归纳:(板书)(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①外表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划出、品读标志性的句子。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细读第1自然段,筛选信息。
)标志性的句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原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封闭而怀旧。
)②他思想的套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精读第2、3自然段,找出概括性句子。
)用套子套自己:“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用套子套别人”“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师归纳:套子,它实际上是指限制我们自由思想、行动的规矩、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及其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
别里科夫真是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
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
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提问:他为什么把他装进套子里呢?因为怕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研习新课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讨论归纳:(完成设计表格)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提问:“恋爱”故事的深刻意义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
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 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
但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固,他们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
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整理别理科夫的病历记录,概括人物形象.形象: 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4.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主旨.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人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
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1.完成课件中的几道习题.2.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3.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