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全课教案教学设计(16.1;16.2)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教案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

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1《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1《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总结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从箫声中来 从历史人物中来 从个人境遇中来
(政治失意) (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 都感到短暂悲伤。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乌台诗案
•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 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 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 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 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 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 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应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 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 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对照: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

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从 何 来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6.1赤壁赋课件

16.1赤壁赋课件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
惟:只有。色:美景。造物者:自然界。藏:宝藏。适:享有。 更:重新。肴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凌乱。枕藉:互相枕着垫 着。既白:天明。白,明亮。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赤壁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梳理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把握文章紧扣江水、来写景、抒情、说理的写法和 “
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 3.反复诵读,领会通过铺陈、排比形成的整饬之美,进而理解赋的文体特点。 4. 背诵全文,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最终归于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悟“变 与不变”的深刻哲理。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
课文探究
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之诗,歌窈窕之章。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地。西:名作状,向西。东:向东。 缪:同“缭”,环绕,盘绕。方:当。破:夺取。下:攻占。东:名作动,东下。 酮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
译文: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
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 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起初他攻 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 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 今天又在哪里呢?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学习目标】1.赏析散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

2.体会苏轼脱俗超凡的境界。

【学习准备】1.借助学习任务单,完成基础预习。

2.了解视频脚本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

3.课前讨论制定朗诵评价量表。

【学习进程】一、导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一叶一虫、一江一月都触发苏东坡的情致。

一江秋水,一轮明月,一叶扁舟,都镌刻上了情景理的印记,携我们走进缥缈的水上世界,进入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情境任务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赤壁赋》,并撰写“经典中的自然——泛舟游江”视频脚本。

(一)学习任务一:我为视频选画面学习活动1:选择适合作为拍摄画面的语句,进行朗读展示,领会散文的韵味。

过渡语:散文之美在语言,注意从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等角度全方位投入,并在这个旅程中,寻找可作为拍摄画面的语句。

评价量表评价维度具体表现评价等级★★★★★ ★★★★ ★★★ ★★仪态端正大方,举止自然字音熟练正确,清晰标准节奏协调有致,富有韵味效果情感真挚,有感染力评价要点:点评学生是否能够进入作品的语境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过渡:散文之美在情思,《赤壁赋》中对情、景、理的描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契合境界,于是一幅缥缈江边、好友对酌的美景尽数展现在眼前。

品美文需要一双慧眼,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景物的美感、情感的抒发,以及哲理的阐述。

学习活动2:根据自己选取的画面,结合朗读后的体会,概括语句中的景物特点、情感特征、哲理之思,为视频设置分镜头画面。

预设: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物特点静谧、旷远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情感特征哀婉、悲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哲理之思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体会物我无尽。

评价要点:是否能够借助朗读后的直观印象与内心感悟,分别梳理语句的景物特点、情感特征、哲理之思,体会散文描写的艺术,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画面。

统编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本节课重点关注了前三个学科核心素养。

同时,新课标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款、散文、小说、则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

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老教材中的一篇典范之作,收录在统编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16课中。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又集中收录了不同时代诸多名家的散文佳作,《赤壁赋》作为一篇经典的赋体散文,融写景抒情表理于一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品文章,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从而感悟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比较内秀,不是很善于展示自己,为了避免课堂成为“一讲堂”,我多鼓励多引导,有效地利用小组交流推荐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同时,本文文辞优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而有效诵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我特意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文本。

【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变化。

2.把握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文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既望”“冯”“缪”等文言知识。

2.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领会本文铺陈、排比形成的整饬之美。

3. 合作讨论,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方法】任务驱动、评点赏析、诵读体验、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创意】本篇散文赋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发哲理;语言生动,韵律和谐,借主客问答形式阐述思想,极具辞赋体的整饬之美。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文本上述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课堂导入关联本单元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

“对作品情感变化的解读”这一课堂切入点的确定,来自学生阅读疑惑中的共性问题。

课堂主1线顺势而为,依循文本“乐——悲——喜”这一情感发展脉络,紧扣各部分内容,围绕“如何表达情感”展开探究,依托评点赏析、联想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赋体散文整饬之美的同时,体会作品情感,感悟作者乐观的形象,收获与生命成长相关的豁达情怀。

课堂尾声,再次回到学生课前的阅读疑惑上来,首尾圆合,引导学生借助当堂学习收获,自主解疑,深入体悟作者达观、洒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同时,教师点拨提升,从本文的基本内容出发,引领学生了解抒情散文“即景抒情——触发联想——升华思考”的基本特点,由学“一篇文”上升到会读“一类文”,培养审美鉴赏力,提升思维品质。

【课前准备】学生根据预习案的指令任务,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内容(课前回顾、总结苏轼其人其事其作;充分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与工具书,疏通文意,完成文言知识积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理解文意为测量指标的“图说赤壁夜色”趣味语文学习活动;组内质疑、解疑,整合、提交组内无法解答的阅读困惑)。

【学习过程】(课前二分钟全体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文。

)一、导入导入语设计: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坎坷和不幸,钟灵毓秀的山水,往往成为文人治愈内心的栖息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课件

文化常识
赋: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重视辞藻、对偶、问答、铺排。
⊙侧重于写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脱胎 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始于两汉,体制铺排,称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称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称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称文赋。
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观点。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以水 与月设喻,融会古今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山4之、上每,月徘第徊八于日斗为牛“之恒间”。或白“露上横弦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5、每月第十四日“即望”。笼 形6、容每词月词尾第,,…十的五样日子“望”。
小船

转折,却
…的地方 越过
( ) 万7顷、之每茫月然第。十浩六浩日乎“如既冯望虚”御或风“,生而魄不”知、其“所哉止生;魄”飘。飘乎如遗世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称股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 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
写作背景
宋神宗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 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 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 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 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 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 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两次游览黄州
同“缭”,围绕 形容词词尾 这地方 介,被动 疑问语气助词,吗 名作动,攻下,攻占
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答案:A
解析:“让情感最终回扣到‘悲’上”错。
3.全文以何为线索?课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的?
答案:①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②先通过对月夜 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以箫声呜咽 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再从水、月之自然现 象来悟“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 悲转乐。
❷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
⑩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⑪歌而
·
和·⑫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⑬。 舞·⑭幽壑之潜蛟,泣·⑮孤舟之嫠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既望_过_了__望__日__后_的__第__一_天__,__通__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属__劝__请__。______________ ③横__横__贯__,_笼__罩__。_________ ④纵___放_任__。______________ ⑤如___往_。________________ ⑥凌___越_过__。______________ ⑦冯__同__“__凭_”__,__乘__。_______ ⑧虚__太__空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常识 ①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 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 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 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 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 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 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 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6课 赤壁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6课 赤壁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核心素养|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任务群学习目标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主题时文与你为邻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一种意境,一恍然见到的灯火阑珊处的身影。

似乎是醉酒李白眯着惺忪的双眼大吼“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又好像白乐天笔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般袅娜多情;或者又是易安的那丝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薄凉。

偶尔会坐在书房,捧上一阕词,让鼻翼间充斥着茉莉花的芳香。

半闭着目,就仿佛完全沉醉。

那似真似幻的梦境里有的是《饮水词》中纳兰容若对她妻子的缠绵悱恻,又有着《漱玉词》里李清照的那份凄凄惨惨戚戚,曾几何时也看到了曹雪芹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啊。

我不禁梦得痴了,在梦中跌宕起伏,体验人生如南柯一梦。

看那些诗人们,流着眼泪笑、皱着眉头忘,最后终究只留下了这几行墨迹蔓延,直至我们的心底。

我梦到了,梦到李白在我梦境中撒泼,在牡丹簇拥的亭台楼榭里,他命力士脱鞋,贵妃捧砚,却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佳句;在柳条微抚的春风中,他双眼垂泪,无语凝噎,叹息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在皎皎的明月下,他高举酒杯,对影空自怜,只得哀伤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便是爱着他这份率性大方,那一袭白衣,或大气,或清雅;那一樽清酒,也被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到了淋漓。

我便在梦境里,看透了他的红尘梦,不过是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令我心中泛起了一丝狂放后的凄凉。

我梦到了,梦到苏东坡在我梦境里的那略一皱眉。

是初来黄州时,满目的荒芜也敌不过心底的荒凉的那点儿心酸,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凄凉;是东坡心傲时犯下的“乌台诗案”,其实错的并不是那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又或许,那皱眉是对亡妻的思念,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心中的悲切。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1课赤壁赋学案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1课赤壁赋学案

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2.体会意境,感受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3.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自然带给人的生命启迪。

自主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之秋( ) 举酒属.客( )..之章( ) 少.焉( )歌窈窕..徘徊于斗.牛之间( ) 凌万顷.之茫然( )如冯.虚御风( ) 扣舷.而歌之( )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 )余音袅.袅( )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 )于天地( )举匏.樽以相属( ) 寄蜉蝣..枕藉.乎舟中(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 )诗3.纵.( )一苇之.( )所如.( )4.凌.( )万顷之.( )茫然5.倚.( )歌而和之6.舞.( )幽壑之潜.( )蛟,泣.( )孤舟之嫠妇7.正.( )襟危.( )坐8.西.( )望夏口,东.( )望武昌9.此非孟德之.( )困于.( )周郎者.( )乎10.下.( )江陵11.顺流而.( )东.( )也12.酾.( )酒临.( )江13.侣.( )鱼虾而.( )友.( )麋鹿14.挟飞仙以.( )遨游15.知不可乎.( )骤得16.客亦知夫.( )水与月乎17.而卒.( )莫消长也18.盖.( )将.( )自其变者.( )而.( )观之19.虽.( )一毫而莫取20.取之无.( )禁21.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2.客喜而.( )笑23.不知东方之.( )既白.( )三、“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对照字典中“而”字的主要义项,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和意思填到对应的横线上。

而(1)代词。

①你,你的;②他,他的;③这个,那个。

(2)连词。

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递进;④表假设;⑤表转折;⑥表因果。

(3)介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

分析理解第一自然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泰山南面; 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阴:泰山背面。(注: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译: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表方位:“阳”“西”“阴” “东” “南北” 表地点:“汶水” “济水” “谷” “古长城” “日观峰”
泰山的地理形势:
面 汶水和济水的分流
线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 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玉皇顶上的日观峰
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登泰山记》,显然是一篇游记,作者开篇却为什么从“泰山 的地理环境”写起呢?而最后一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作者为什么要单 独描写最高的日观峰?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
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
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 是辛巳年。
会荡造岱 当胸化宗 凌生钟夫 绝曾神如 顶云秀何 ,,,? 一决阴齐 览眦阳鲁 众入割青 山归昏未 小鸟晓了 。。。。
——
望 岳
杜 甫
教学目标 :
1、积累“阴、阳、始、循”等文言词 语,学习翻译文言文。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写景特点。 3、体会本文条理清晰,章法严明,剪 裁得当的写法。 4、领悟登山活动的生活、审美价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教学课件PPT含视频及配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教学课件PPT含视频及配乐
圈划相关诗句并简要赏析。 为什么要用主客问答的情景而不直抒胸臆?(代春晓)
赤壁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夏温静)
圈划相关诗句并简要赏析。 为什么前两段和后三段写法不同?(王毅翔) 必做题:选取《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段,拟写一段视频拍摄脚本,不少于500字。
苏轼
为什么要写主客问答?(耿官铭)
2. 为什么要写主客问答?(耿官铭) 【详解】
【答案】①是薛宝钗和林黛玉。②薛宝钗出生于豪富的皇商家庭。她挂有一把金锁,与宝玉“通灵宝玉”恰成一对。但宝玉倾心于林
3. 为什么要用主客问答的情景而不直抒胸臆?(代春 黛玉,于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使用“调包计”让宝、钗成婚。后来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悟读:感悟形象
此次”赤壁之游”
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
自学质疑
1. 为什么前两段和后三段写法不同?(王毅翔) 2. 为什么要写主客问答?(耿官铭) 3. 为什么要用主客问答的情景而不直抒胸臆?(代春
晓)
4.苏轼写此赋是为了表达什么?(徐宇春)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夏温静) 6.苏轼借主客问答表达了什么情感?(耿雅慧) 7.苏轼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付文博)
赏读:品味词句,理出情感脉络
【合作学习】
夜游赤壁,主与客缘何而乐?
缘何而悲?缘何而喜?
学习要求:1.圈划相关诗句并简要赏析。 2.尝试诵读,读出情感。
苏轼与黄州
赏读:品味词句,理出情感脉络
【合作学习】
夜游赤壁,主与客缘何而乐?
缘何而悲?缘何而喜?
学习要求:1.圈划相关诗句并简要赏析。 2.尝试诵读,读出情感。
夜游赤壁,主与客缘何而乐?缘何而悲?缘何而喜?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二、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浓郁的豪情发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二、指导诵读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州,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3.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做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马积高《赋史》)第三课时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二、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

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

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

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老师引导: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渣的自然之境。

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

“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洗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

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

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

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

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教学反思】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16.2《登记泰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