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

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

2.教师配乐诵读

3.学生自由朗读

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

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学生读,评价)

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

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

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干----------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词连用,点出了亲人的痛

苦和无奈痛不欲生。哭声直上干云霄,夸张手法,直上,这些送别亲人的哭声可谓“撕心裂肺”啊。哭是一个中心意象,作者写到牵衣哭,再是顿足哭,然后是拦道哭, 情感内涵一层深过一层。作者写出了眷恋、无助、绝望、愤恨、悲怆的送别者的情态。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悲痛

④古来无人收烦冤哭声啾啾---------描绘了触目惊心的画面:白骨遍野,鬼哭凄厉。古来无人说明时间之长寂寞之深,阴沉原野鬼哭凄切。加上天阴雨湿,气氛更是悲凉至极。

(联系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悲凄

4.小结:开头人哭揪心,结尾鬼哭凄厉,首尾呼应,更将悲痛之情推进一层,悲凄之情缭绕不尽。这正表现出杜甫诗歌章法绵密的特点。

四.三读诗歌----读主体,品味层层悲愤

1.学生展示诵读并发言:哭声笼罩全诗,他们为什么而哭呢?让我们到行人所诉的主体部分来寻求答案!请你任意选择自己想读的句子,并谈谈它最有表现力的地方。

①点行频-----简洁的三个字,点出了出征的原由与行人的无奈痛苦

②十五四十------数字对比,可见一生青春都献给了战争

③去时归来与裹头还戍边------对比,入伍年龄之小,入伍时间之长,笔墨俭省,却写了长长几十年的生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④成海水--------死亡人数之多,夸张手法,触目惊心。

意未已-----与‘成海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边庭都血流成河了,统治者仍奢欲未已,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怒的情感。|也和全文所有的悲惨的图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联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⑤二百州千村万落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农村一片荒凉。(联系<十五从军征>相关内容)

⑥犬与鸡----------自述人不为人的生活,透出征人的无奈和满腔的哀怨。

⑦敢申恨?----心中满腔怨愤,想要诉说,受官府的压迫又不敢诉说,但心中怨愤太重,又忍不住一吐为快。一个字将这种矛盾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⑧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战争让老百姓观念转换,他们只是为了过不失去亲人的太平日子。但他们能盼到吗?这是多么卑微的祈求啊!(东汉末年陈琳的”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2.思考主旨:这一部分里,我们读出了更深的悲痛,还有抑制不住的愤怒。种种种种,交融笔端,汇聚成了汹涌的情感。这条悲愤的河流汹涌而来。你看戍边时间之长是士兵个人一生遭遇的悲苦,牺牲人数之多直指最高统治者是愤怒控诉的喷发----一句“君不闻”家乡经济凋敝父老生活无依是进一步的控诉,家乡亲人的生活与远征生活同样艰难,怎不让人悲愤无言?役夫敢申恨啊,官府催逼急迫怎能压抑得住?而重男心态的改变,更告诉我们战争为人们带来的灾难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伤害!层层悲愤,一波一波,冲击着千百年来读者的心!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读一遍这一部分!(配乐)

五.四读诗歌——读诗人,触摸圣哲灵魂

1.请学生谈:读完全诗,你感受到怎样的一个诗人?

2.师生共同勾画诗人情怀

要点:杜甫把愤怒的笔指向的就是“开边意未已”的最高统治者,勇气无畏。

他的心灵永远和人民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忧愤深广。

六.小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用来形容杜甫非常合适。为什么杜甫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大唐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对大唐的百姓爱得深沉!再看如今这个世界。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课后练习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