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沈从文边城艺术特色

浅析沈从文边城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边城》中展现的几种美 (3)(一)《边城》中的山水美 (3)(二)《边城》中的人情美 (4)(三)《边城》中的人性美 (6)二、《边城》中的艺术特色 (7)(一)《边城》独特的结构特色 (7)(二)《边城》中若隐若现的象征意义 (9)(三)《边城》中隐匿的悲剧色彩 (10)三、结束语 (11)四、参考文献 (12)五、总结与体会 (13)六、致谢辞.......................................................................................................... (15)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具有浓郁湘西地方色彩的中篇小说。

他以20世纪30年代四川、湖南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用清淡自然的抒情写法,描绘了湘西边地所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物。

在结构上独具一格,形散而神不散,用反复叙事、倒叙等写作手法,写出一个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场面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真实而深刻。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湘西特色、悲剧色彩、象征、AbstractShen's "Border Town "is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with rich local Hu Nan local color in literature history. Base on the background of boundary town between of Si Chuan and Hu Nan on the 1930s, he describe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west of Hu Nan by using light and nature lyric method. In novel, he creates many characters with unique sprit or shining of humanity. With special structure and use repeated narrative and flashbacks writing methods, he figures out a true and depth story without tide and dramatic scene.Keywords: 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characteristics of Hu Nan’s west, tragedy, symbol.引言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题材的代表作。

沈从文《边城》浅析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浅析沈从文《边城》[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

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

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

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

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

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

[2]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摘要:沈从文,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其创作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1934年10月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通过展现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的画面以及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的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进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物美、人性美、人生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

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是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的风俗画。

正如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1]因此小说用前三章描绘了湘西的山水风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边城》是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桂纶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一种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下面将对《边城》进行分析。

首先,《边城》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孙少安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他们朴实、坚韧而又热爱生活。

小说的描写力求真实,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

书中还通过祭祀、婚礼等仪式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孙少安和桂纶镜是两个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甜蜜和浪漫。

然而,桂纶镜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更富有的人。

这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制度的不公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小说中的桂纶镜勇敢地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接受传统的束缚,这也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此外,《边城》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有善良和纯洁之处,也有自私和懦弱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例如,孙少安是一个聪明、正直而又热爱生活的男子,但他也因儿时的遭遇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自私和冷漠。

桂纶镜则是一个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最终也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结起来,《边城》通过展现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呈现了复杂的人性。

整部小说用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丽的山峦和河流、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样的人物。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白李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

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

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

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

也正是这种“乡巴佬” 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

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

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他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和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和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和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和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以小喻大,新鲜别致,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和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和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通过描写都市的腐化堕落腐朽的生活和乡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美好善良的人性,突出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纯净的人性的爱与追求,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写作提纲:一:沈从文简介二:《边城》简介三:《边城》简析四: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1)语言特色(2)对人性美的追求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集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边城》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

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三:《边城》简析小说《边城》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村的凄美爱情故事,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宁静自如的边城生活,通过描写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以及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和翠翠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边城人民心地善良,性情淳朴,执着追求的美好品质。

边城的艺术特色赏析

边城的艺术特色赏析
人物关系的动态变化
沈从文在构建人物关系时,注重其动 态变化,如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由 朦胧到明朗,天保与老船夫之间的关 系由对立到和解等,这些变化使得人 物关系更加生动和真实。
人物命运的安排
宿命色彩的命运安排
边城中的人物命运大多带有宿命的色彩,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天保的意外死亡等,这些命运的 安排使得故事更加深沉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凉。
主题的深度
边城主题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湘西边境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 情感、命运和文化的探索。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边境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深度使得边城主题具有 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主题的启示
边城主题的启示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边城的艺术特色赏析
目录 CONTENT
• 主题特色 • 人物塑造 • 叙事技巧 • 地域文化 • 情感表达 • 艺术价值
01
主题特色
主题的独特性
边城主题的独特性在于它以湘西边境的小城为背景,描绘了 当地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这种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使得 边城具有独特的魅力。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边境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 描绘,展现了一个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世界,这种对比使得 边城主题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边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抒情小 说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之作。
《边城》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它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大学教材,并被 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边城》所描绘的人性美好和道德伦理观念 ,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 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忽视了精 神生活的追求和道德伦理的建设。

沈从文《边城》评析

沈从文《边城》评析

沈从文《边城》评析《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分享了对《边城》评析,欢迎大家阅读!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摘要:沈从文凭借大量描绘故乡湘西的小说而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边城》更是他乡土叙事的高峰之作。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的审丑,沈从文是以审美式的创作在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很多独特的优秀乡土小说,因此本文将重点以《边城》和《长河》为例,探讨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

关键词:湘西;风情;乡土;牧歌乡土小说发端于20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

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

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沈从文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

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是1924到1927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

1928到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代表作《萧萧》《柏子》,主人公形象开始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目模糊,对题材的挖掘也较第一阶段深刻。

1931年到1938年,成熟阶段,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了,本文要探讨的《边城》和《长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他对湘西社会独具特征的思考。

1939年至1949年,沈从文创作的后期阶段,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湘西创作,更多的是沉浸于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中。

《边城》一部展示乡土风情的杰作

《边城》一部展示乡土风情的杰作

《边城》一部展示乡土风情的杰作《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它生动地展示了浙江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介绍小说中乡土风情的描绘;其次,探讨小说中几个主要角色展现的乡土文化;最后,分析小说中融入的乡土美学元素。

一、小说中乡土风情的描绘《边城》以浙江乡村为背景,刻画了乡土风情的细腻描写。

无论是鲜活的自然景物,还是淳朴的村庄生活,小说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乡土特色。

从农田、田园、农民的劳作场景,到村庄的赶集、庙会,乃至宴饮、乡谣和民间舞蹈,沈从文用才华横溢的文字,将这些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可以感受到田野间旷野的广袤与静谧,以及乡村生活的朴素和勤劳。

二、小说中展现的几个主要角色的乡土文化小说中的郑胜利、陈清扬、关玉珠等主要角色,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

郑胜利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农民,他具备乡土智慧和乡土胆识,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始终对土地怀有深深的依恋。

陈清扬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独立自主的村姑,她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坚守使得她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勇敢地迎难而上。

关玉珠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女性形象,她展现了乡土女性的坚韧与善良,她对家庭的牺牲和对乡土的情感都是乡土文化的鲜明体现。

三、小说中融入的乡土美学元素沈从文在《边城》中巧妙地融入了乡土美学元素,使得整部小说不仅仅是一幅描绘乡土风情的画卷,更是一种对乡土生活易逝美好的思考。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作者通过对乡土风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逝去的乡土时光及其荡气回肠的美感。

乡村的宁静与纯真,让人不禁对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产生深深的思考。

结语通过《边城》这部杰作,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乡土风情,塑造了众多具有乡土特色的角色形象,同时融入了乡土美学元素。

这部作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展示和思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乡村世界,也启发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回响。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边城》中边城的特征

《边城》中边城的特征

《边城》中边城的特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湘西边陲小镇边城
的风土人情,展现了边城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景。

边城的特征可以
从多个角度来描述。

首先,边城地处湘西边陲,地理位置独特。

它位于湖南省西部
的山区,周围被青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赋
予了边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

其次,边城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

小说中描绘了边城居民的
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方言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边城居民勤劳朴实,信仰土地神、妖魔鬼怪,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边城的方
言也是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民俗风情。

再者,边城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特征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边城的
街巷、民居、庙宇等建筑,展现了湘西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民居
的特点。

这些建筑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边城独特的建筑
文化。

此外,边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

小说中反映了边城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如土司世袭制度、祭祀仪式、民间传
说等,这些都是边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边城》中边城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自然风光,也包括人文景观,以及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边城独特的魅力。

浅析《边城》的创作特色

浅析《边城》的创作特色

浅析《边城》的创作特色【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者以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朴素自然的创作风格,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蕴藉含蓄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创作风格语言《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享誉中外的名作。

作品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

小说围绕这个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人情世态做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在展现湘西的风景,风俗,人情美的同时,揭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展示了一种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启示,其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文坛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列宁曾经说过:“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本文就其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别具一格的创作方法首先,《边城》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有没有把现实生活理想化?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和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了,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及浅议《红楼梦》中尤氏姐妹的悲剧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及浅议《红楼梦》中尤氏姐妹的悲剧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色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

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色彩、宿命色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色,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悲剧色彩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

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色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色。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

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色“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①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摘要:《边城》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作为背景,通过描写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地区独特的风俗画卷。

茶峒依山傍水,当地自然风光清新、秀丽。

因为远离战争,不受尘世的喧嚣,那里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那里的人们重义轻利,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平凡的人们世代继承着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故事也在这座小城中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从当地自然风光、人性美、爱情悲剧三个方面来解读边城的小说特色,挖掘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自然风光人性美爱情悲剧一、迷人的湘西风光小说开头,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茶峒”的自然风景画。

一个湘西边境的小城,依山傍水,幸福地躺在山水相依的怀抱中,放眼是山间修长的竹子,翠色逼人而来,这该是一片多么清幽、宁静的地方。

早晨起来时,可以呼吸到大自然最新鲜的空气,聆听到河边码头上运桐油青盐的船只划桨的声音。

无论是远处的青山、绿水,还是眼前河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都可以在吊脚楼上尽收眼底。

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是苗族人勤劳智慧的象征;它因地制宜,一半着陆、一半临水。

站在楼上,可以看见平静的白河笼罩在一片烟雾中,天放晴时,河水碧绿、鱼儿游来游去。

茶峒自然风景十分迷人,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的享受。

而翠翠一家就住在沿河而上约三里处的一条小溪边,溪流像弓背,溪水清澈。

这一家普通人靠摆渡为生,日子过得平淡而有味。

边城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环境赋予人的灵动,使生长在“边城”中的苗家儿女有一副山雀般婉转、好听的嗓音。

中秋节,青年男女在月夜下相互对歌,自由表达爱情。

正月十五,全城人舞龙、耍狮子和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赛龙舟,这一天人们吃鱼吃肉、全家出动。

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们,齐声喊着强有力的口号,在鞭炮声下、擂着鼓,箭一样让船射下下游去了。

他们的肌肉矫健、朝气蓬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到处都是看热闹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色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

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色彩、宿命色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色,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悲剧色彩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

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色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色。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

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色“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i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

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边城》中也还有表现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人的心头。

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

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

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悉悉做声。

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洪大。

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

”ii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翠翠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小说在表现《边城》的自然美景之时,也不断表现了独具湘西地方特色的一些风物,如湘西苗乡的典型建筑——吊脚楼、水车、古城墙等。

所有这些景物的描写全都离不开水,水是这些景物之源。

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二、淳朴的人文风俗边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川湘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地方,那里依然保留着中世纪小山城淳朴的民风。

《边城》中的人物个个都是诗化的。

“这些可爱的人,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中。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无不先有人而后自己。

这些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

”iii边城人个个都正直、善良、纯朴、淳厚、诚挚,关心他人胜于自己,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唯利是图,一片玉洁冰清,极为和谐。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

她为人率真,坦诚,“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iv幼小的翠翠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她像爷爷一样,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淡泊的传统美德。

尤其是在后来与傩送的朦胧的爱情中,更是自然地流露出她的纯情。

天保个性豪爽坦率,即使对翠翠的暗恋,也是那样率真,充满真情实感,没有一点点的拐弯抹角。

他以直接的方式向翠翠的祖父表明了他对翠翠的爱慕,“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志,像个观音样子。

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有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吉他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

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

‘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的好’,唉,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他对自己的内心是毫无保留的。

傩送则是一个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漂亮、精明,富有想象力,他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德体现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乡村小镇所特有的淳厚风情。

两兄弟爱的是同一个姑娘,相互却毫无嫉妒怨恨之心,也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地竞争,两人唱歌“决斗”,这里没有裁判员,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道德,和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很大度地成全弟弟,怀着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弟弟,浓重的手足深情让人敬畏。

爱情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谁又能割舍下自己心中的痴爱而拱手相让?按照当地人生活的习性,这一切只能用一场血腥来解决,可怕的手足相残在人们的印象中即将发生,但峰回路转,兄弟俩公平地裁决了这场伟大的爱情。

在矛盾交织的爱情中,不但没有血腥,反而折射出了一束人性的和谐的光彩。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过客摆渡,风里来雨里去,总是想着方便别人,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劳苦。

他用勤劳的双手摆渡着每一位乡民,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每次过渡有人抓把钱掷到船板上时,他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v”这纯正的善,让人感动。

老船夫的“善”还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翠翠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老船夫目睹了翠翠母亲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

”“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才不委屈她?”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女儿殉情后,他毫无怨言地爱抚外孙女,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

因此,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虽然遭到冷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一直寻找机会撮合外孙女和傩送的婚姻。

这种努力直至他逝去。

从老船夫对翠翠无私的爱,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古朴的人性之善。

老船夫宽厚善良,是“人性善”的化身,是至善的生命个体。

《边城》中的淳朴民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边城人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

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死了儿子的他,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反而安慰着老船夫:“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

我这里有大兴场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一点去喝吧。

vi”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

作者还特意在《边城》的故事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

茶峒人的婚姻方式是很有特点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走车路;《边城》中的大老天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翠翠求亲的。

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

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歌唱才能。

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

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

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

走马路、唱歌、求爱,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俗啊!《边城》中还对端午节龙舟赛的壮大场面进行了两次着重的描写。

龙舟赛可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

”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画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是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再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只船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赛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

赛舟过后,还要放30只大雄鸭到河里去,军民人等,谁都可以下水捉鸭子,谁捉住就归谁。

从早到晚,热闹一天。

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悲剧性的情感特色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体现,也是人类超越死亡超越自身的最高形式。

“美丽总是愁人的”这句话在沈丛文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它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爱的悲剧性的深刻体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