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磁共振成像用于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磁共振(MRI)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MRI)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价值
助于临床分期。 5.能较好地鉴别肾周脓肿、含尿囊肿、淋巴囊肿等。 6.可判定肾脏损伤的部位、范围、肾周血肿或尿液外渗以及术后并发症。 7.MRI可比较敏感地、无创性诊断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不用对比剂诊断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坏死、
输尿管狭窄,MRI优于螺旋CT增强扫描。 8.MRI和螺旋CT一样,对肾实质性肿块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尿路造影、B超
加用眼眶表面线圈扫描,以提高影像分辨力。 3.扫描时,嘱病人闭目或注视一个目标,防止因眼球活动产生伪影。 4.先取矢状位定位,然后再取平行于视神经方向的斜位及冠状位T1加权扫描。
三、鼻咽部MRI检查 (一)适应症 1.鼻咽部恶性病变。 2.鼻咽部良性病变。 3.其他部位病变侵犯鼻咽部粘膜间隙者。 4.喉部良、恶性肿瘤。 (二)临床应用价值 就鼻咽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而言,MRI与螺旋CT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进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成像,对鼻咽部的正常解剖或病理解剖情况,比螺旋CT显示得
(二)临床应用价值 1.MRI对颅脑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螺旋CT。目前,
螺旋CT和MRI对脑部疾病的诊断作用仍互为补充。 2.MRI之所以优于CT,是因为MRI软组织对比度高,能准确地分辨脑
皮质(灰质)、髓质(白质)和神经核团,尤其是脑髓质疾病、肿瘤、 水肿等诊断的敏感度更高。 3. MRI能进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定位准确。 4. MRI无骨性伪影的干扰,是诊断垂体、颅神经、脑干、小脑等部位 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5.应用对比剂可以鉴别肿瘤和水肿。 6.头颅外伤的诊断MRI不及螺旋CT敏感。MRI难以发现新鲜出血,不 能显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检查时间长,容易产生运动伪影; 带有监护仪的急症、危重病人不能做MR检查。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1-03-22T09:18:15.3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作者:陈赛婷 ,林英伟[导读] 分析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陈赛婷 ,林英伟沙县总医院福建三明 36505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87例胰胆道系统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磁共振水成像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准确率加以比较分析。

结果: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6.55%,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诊断中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磁共振水成像;胰胆道系统病变;临床诊断胰胆道系统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因为患者的胰胆管较为细小,且开口位置多变,因为影像诊断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对临床确诊和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1]。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磁共振水成像为代表的影像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胰胆道系统病变诊断中,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为进一步明确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87例胰胆道系统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磁共振水成像诊断,现将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87例胰胆道系统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本次研究已经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87例患者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20-68岁,平均(49.8±10.6)岁。

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胆囊结石并胆囊炎20例,胰管结石并胰头区囊胰瘤与胰管扩张6例,胆总管囊肿15例,胆管细胞癌3例,胆总管狭窄6例,胆囊多发性息肉并胆囊肿大7例,胆道结石并胆源性胰腺炎8例,胆囊结石、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8例,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梗阻14例。

普美显增强MRI与CT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普美显增强MRI与CT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学术论著中国医学装备2022年6月第19卷第6期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22 June V ol.19 No.6*基金项目:海南省卫生计生行业科研项目(16A200088)“肝脏特异性MRI对比剂增强联合D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①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放射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简介:黄淑芳,女,(1980- ),本科学历,主管技师,从事胸腹部CT及MRI技术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2)06-0043-06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Gd-EOB-DTPA-enhanced MRI and CT in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HUANG Shu-fang, LI Chang-qing, LUO Shi-shi//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2,19(6):43-48.[Abstract] 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value of Gd-EOB-DTPA-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PHC). Methods: A total of 85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HC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as conducted through Gd-EOB-DTPA-enhanced MRI and CT . T aking the surgical results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diagnoses was analyzed, and Kapp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nsistency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diagnoses. Results: Among the 85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HC, 74 patients (87.06%) with PHC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including 59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2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 3 patients with mixed liver cancer; 11 patients of non-PHC (12.94%). The sensitivity of Gd-EOB-DTPA-enhanced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PHC was 97.30% and 87.84%, respectively. The Kappa values of Gd-EOB-DTPA-enhance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PHC, tumor diameter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PHC lesions and 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0.791, 0.880 and 0.904, respectively, showing good consistency. The Kappa values of CT diagnosis of PHC, detection of PHC tumor diameter and surgical results were 0.431, 0.529 and 0.708, respectively, showing a general consistenc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d-EOB-DTPA-enhanced MRI and CT in the detection of signals in the arterial phase and the delayed phase, howev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signals in the portal venous phase (x 2=22.620, P <0.05). Conclusion: The Gd-EOB-DTPA-enhanced MRI has high accuracy in diagnos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C and the detection of small-diameter lesions.[Key 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PHC); Gd-EOB-DTPA-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Computed tomography (CT); Differential diagnosis[First-author’s address] Radiation Department, Hainan General Hospital (Hain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570311, China.[摘要] 目的:探究普美显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表现及螺旋CT和MRI诊断研究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表现及螺旋CT和MRI诊断研究
C C诊断具有 重要价值 , 临床上结合 C T、 MR I 及临床 实验 室检查 , 可有效提 高 I H P C C早期诊 断率。
【 关键词】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表现
Pa t h o l o g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t r a h e p a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c h o l a n g i o e a r e i n o ma b y s p i r a l
中国实用 医刊 2 0 1 3年 1月第 4 0卷第 2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md o f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3. V o 1 . 4 0, N o . 2

1・




肝 内周 围型 胆 管 细 胞 癌 的病 理 表 现 及 螺旋 C T和 MR I 诊 断研 究
行比较 。结果
C T平扫肿块呈近似 等密度或 略低 密度 , 动脉期 边缘 明显者仅 9例 , 延迟后 内部 不均 匀强化 3 3例 。
早期 边缘 强化 , 延迟后 内部
MR I显示 T 1 wI 低信 号, T 2 WI 不均匀高信号 , 3 4例早期 边缘强化 , 延 迟后 内部 不均 匀呈向心性 强化 。联合诊 断的符 合率为 9 2 . 3 %, 显著高于单独应用 C T 、 MR I 的符合率 7 4 . 4 %、 7 9 . 5 %( P< 0 . 0 5 ) 。结论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2, C h i n a

7.0TMRI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

7.0TMRI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

7.0 T MRI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摘要7.0 T MRl显著提高了图像信噪½W空间分辨率,满足了超高分辨率成像和功能代谢成像的需求,为神经、血管、肿瘤及骨关节成像带来突破性进展,在探索疾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年,全球首台临床7.0 TMR扫描仪获得了欧盟CE认证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准入许可,至今全球已有100余台7.0 T MR 设备装机使用。

磁场强度和系统梯度性能的提升使7.0 T MR设备的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大幅提高,满足了超高分辨率成像和功能代谢成像的需求。

7.0 T MR为神经、血管、肿瘤及骨关节成像等多个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在探索疾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笔者就7.0 TMRI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7.0 TMRI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1.脑血管疾病:7.0 TMR血流和血管壁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亚毫米级别,提高了颅内血管整体可视性和对脑血管病变的检出能力,有利于评估多种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等所造成的全脑负担[1 ]。

在脑小血管病中,7.0 T MRl不仅能直接显示穿支动脉或小髓静脉形态,对皮层下微梗死、微出血等多种脑小血管病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的显示也更为敏感[2],还能实现对小动脉管壁功能的量化评估[3],为揭示脑小血管病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

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提高,7.0 T MR血管成像(MRA )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 , TOF ) MRA可敏感检出直径Vl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4 ] ;7.0 T血管壁成像亦能实现对动脉瘤壁微结构的在体评估[5, 6 ]。

在烟雾病中,7.0 T TOF-MRA对深部侧支循环网的显示程度明显优于低场强MRA[7],还能观察到侧支血管中的微小动脉瘤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随之发生形变的动态病理过程[4 ],为早期防治烟雾病出血、评估烟雾病治疗效果提供支持。

CT与MRI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CT与MRI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岁 。临 床 主 要 表 现 为 右 上 腹 部 胀 痛 不 适 、 乏力 纳差 、 食 欲 减
退、 发 热寒 战和消瘦 , 以及 间 歇 性 皮 肤 、 巩膜 黄染 , 或 者 无 痛 性进行性黄疸伴皮肤瘙痒等 。
采用 S i e me n s S e n s a t i o n 4及 G E L i g h t p e e d 1 6层 螺 旋 机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3 5 . 7 ; R8 1 4 . 4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0 4 — 0 6 3 3 — 0 2
周 围 型 胆 管 细 胞 癌 又 称 肝 内胆 管 细 胞 性 癌 , 其 肿 瘤 位 于 肝 内 较 小 的 胆 管 。可 以是 起 源 于 肝 内 胆 管 上 皮 的 任 何 部 位 , 多 为 单 中心 性 发 生 , 很 少 合 并 肝 硬 化 。周 围 型 胆 管 细 胞 癌 临 床 表现的特异性不明显 , 易 与肝 内其 他 病 变混 淆 , C T与 MRI 是 周 围 型 胆 管 细 胞 癌 诊 断 中较 常 用 检 查 方 法 _ 1 ] 。本 文 对 2 6
例 周 围 型胆 管 细 胞 癌 患 者 的 病 理 检 查 与 C T、 MR I 的 诊 断 对 比分 析 , 提 高 周 围型 胆 管 细 胞 癌 诊 断 的准 确 性 。
1 材 料 与 方 法
表 1 周 围型 胆 管 细 胞 癌 2 6例 分 型
肿 瘤 大 小 范 围最 小 1 . 4 c m× 1 . 9 c m, 最 大 6 . 1 c m× 8 . 1 c m。C T平扫 : 周 围 型胆 管 细 胞 癌 病 变 与 周 围 组 织 界 限 清

磁共振成像剖析

磁共振成像剖析

CT与MRI影像的基本区别
MRI
CT
软组织对比度

稍低
钙化
不敏感
敏感
任意方位成像

不能
骨伪影影响


X 线辐射


功能代谢分析
较高
较低
血流流动效应


病变敏感程度

稍低
磁共振硬、软件的改进与发展:
硬件方面:磁体小型化、低磁场设备、专用型MR扫描仪。 开放式MR机:常规成像和介入操作兼容。
线圈:全相控阵列线圈、相控阵列线圈 与检查床 一体化。
软件方面:
①超高速、时时重建、超高分辨率显示、将图像显示 分辨率提高至微秒水平。②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图像采 集并快速重建。③依次扫描完成采集原始数据后,即 可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图像分割、图像融 合和MR内窥镜等)。
④另外,对于不同扫描序列图像叠加成联合的图像 (如MR胰胆管成像与MR门脉血管成像相结合)。⑤在 图像获取方面,MRI具有多参数和多层面成像的特点, 可用二维或三维获取任意方向、任意层面的影象,通 过工作站也可作导航内窥镜技术,如MR仿真内窥镜。
T1时间~即纵向磁化恢复至平衡态的63%时所 经历的时间。
它是纵向磁化恢复快慢的一个量度,T1长则纵向磁 化恢复慢,MR信号低;T1短则纵向磁化恢复快,MR信 号高。不同组织T1时间不同,释放所吸收的射频能量 的速度各不相同。在纵向弛豫期间,自旋核子释放出 所吸收的射频能量至周围环境(晶格)中,因此纵向 弛豫也称为自旋-晶格弛豫。
弛豫~ 是指系统从非平衡态恢复至其平衡 态的一个动态过程。在MRI中弛豫包括纵向磁 化Mz的恢复及横向磁化Mxy的衰减。
纵向弛豫~ 是指射频终止后,纵向磁化逐渐 恢复至平衡态的过程。纵向磁化Mz的弛豫速 率呈指数曲线形式: Mz=M(1-e-t/T1)

202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磁共振腕胆筐成像自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申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磁共?辰膜胆筐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诊断腰胆管相关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

规范MRCP扫描技术、优化MRCP检查流程、总结图像分析时的要点,将进一步提升MRCP 在膜胆筐疾病的||伍床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患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最新M阳技术和||伍床实际需求,起草了MRCP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并总结图像分析时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前言磁共振膜胆筐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诊断膜胆筐相关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

目前,关于MRCP 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尚无统一标准或相关共识。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织了国内相关专家,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的心得体会,起草了MRCP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期通过该共识规范MRCP扫描技术、优化MRCP检查流程、总结图像分析时的要点,进一步提升MRCP在膜胆筐疾病的||伍床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患者。

MRCP是重T2WI序列,利用长的回波时间便膜筐及胆筐内液体呈明亮高信号,而肝脏及真他实质性器官因信号衰减呈低信号,从而形成类似内镜下逆行膜胆筐成像(endoscopic retrograde c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效果[1,2]。

该成像方法无创、无辐射、无需额外引入对比剂,MRCP已被广泛应用于膜胆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3,4]。

1 MRCP适应证和禁忌证1.1适应证MRCP适应证主要包括膜腺和胆道两大类型的疾病[2,5)。

1.1.1在膜腺疾病的应用( 1 )膜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租定性,通过判断膜腺囊性病变是否与主膜筐相通从而辅助鉴别导管内乳头状茹液瘤与真他膜腺囊性病变;(2)辅助鉴别膜腺实性病灶的良恶性,通过评估主膜筐梗阻部位及形态辅助鉴别膜腺实性病变,如自身免疫性膜腺炎与膜腺癌的鉴别;(3 )辅助膜管内病变的鉴别诊断,如膜筐内肿物与膜筐内结石;(4 )辅助诊断膜筐发育异常,如膜腺分裂、膜胆筐汇合处畸形、环形膜腺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良性 病 变 , 胆 管 癌 的 AE 即 C值 与 肝 良性 病 变 之 间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0 0 ) P . 1 。在 动 态
增 强扫 描 中 ,5 2 肝 癌 、O 胆 管 癌 与 3 转 移 瘤 病 灶 可 见 门 静 脉 期 及 延 迟 期 强 3 . 8 6
作 者 单 位 7 0 8 陕 西 宝鸡 210 宝 鸡 市 中 心 医 院 MR1 室

1 Z A G L i ÷ 1 H N e: I

13 4 0 0 ..4 .6 12 4O 2 蔷 之 阃 差 异 无 缆 诗 学 意 义 > Q 0 婿 血 . 1- .9 1 2 ±0 1 ,. 6 - . 2 三 P .5
_
管 瘤 、 囊 肿 AD 肝 C值 分 别 为 1 8 ±0 3 ,. 4 0 5 ; 上恶 性 肿 瘤 AD .3 .333± .9 以 C值 均 低 于
化 。结 论 : w1 析及 A C 值 测 量 对 胆 管 癌 及 肝 局 灶 性 良性 病 变 的 鉴 别 诊 断 有 一 D 分  ̄ 定 价 值 , 作 为 一 种 肝 、 脏 器 MR 的补 充 检 查 序 列 。 可 胆 I
通 讯 作 者


_
散 加 权 ; 断 , 别 关 磁 扩 诊 鉴
论 蕈 Or i l rc in t l g a A ie
【 要 】 目的 : 讨 磁 共 振 扩 散 加 权 成 像 ( WI对 胆 管癌 及 肝 良、 性 占位 性 病 变 的 摘 探 E ) 恶 鉴 别 诊 断 价 值 。材 料 和 方 法 : 5 对 o例 健 康 志 愿 者 、5例 胆 管 癌 患 者 及 5 2 9例 肝 局 灶 性 占位 性 病 变 患 者 行 E l 查 , 测 量 表 观 扩 散 系 数 ( DC值 ) 本 研 究 胆 管 癌 组 W 检 并 A 。

MRCP联合DWI检查对肝外胆管癌的鉴别意义

MRCP联合DWI检查对肝外胆管癌的鉴别意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9月第20卷第12期MRCP联合DWI检查对肝外胆管癌的鉴别意义胡国辉(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CT室潮州521011)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肝外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临床拟诊肝外胆管癌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

将患者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比,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单纯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诊断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术后病理显示57例患者中,肝外胆管癌、胆管结石和胆管炎患者分别有39例(68.42%)、11例(19.30%)和7例(12.28%)。

在扩散敏感系数=1%000%s/mm2时,39例病灶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为低信号;扩散敏感系数=500%s/mm2时,有8例近似等信号、26例稍高信号、5例高信号。

扩散敏感系数=0%s/mm2时,39例为低信号。

在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上,随着扩散敏感系数增加,癌灶的肝脏信号强度比升高,表观扩散系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随之降低。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独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外胆管癌患者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得到较高的确诊率,扩散敏感系数越高,诊断价值越高。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12.060肝外胆管癌(EHCC)是指左右肝管、肝总管的原发恶性肿瘤,起源于肝外胆管细胞。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在胆管、胰管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胆胰管水成像对胆胰系统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60例疑有胆胰系统疾病患者,使用GEHDX1.5T超导型扫描仪,腹部线圈,加呼吸门控并使用预饱和技术,行常规上腹部屏气系列扫描,二维及三维磁共振水成像(MRCP)扫描。

结果60例病例在MRCP图像上均清楚、三维立体显示出病变形态、位置,所有患者均得到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证实。

结论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图像清晰,对胆道结石、胆道系统病变、胆道先天发育异常等疾病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效果优于CT、超声检查。

标签:超导磁共振;水成像;胆胰系统病变胆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胆胰管细小,位置较深,开口位置多变,周围有较多组织重叠,在影像诊断方面带来很大困难。

胆管、胰管磁共振水成像能清楚显示胆管、胰管系统全貌,本文就该技术在胆胰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怀疑有胆胰病变而需要进行进一步明确诊断的60例患者,年龄18~75岁,男性29例,女性31例。

1.2 扫描技术1.2.1扫描前准备排除磁共振检查禁忌患者,检查前禁食4~8h,训练患者闭气。

1.2.2 扫描方法使用设备:采用GEHDX1.5T超导型扫描仪,腹部线圈,患者仰卧,加呼吸门控、使用预饱和技术、脂肪抑制技术。

上腹部常规扫描范围上界包括肝顶,下界包含胰头全部。

行冠状FIESTA屏气扫描,T2WI脂肪抑制序列,胆胰管2D连续单层厚块水成像、3D-MRCP薄层水成像。

1.3 图像后处理技术所获3D-MRCP原始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三维后处理。

1.4 其他检查60例患者同时行上腹部B超检查,42患者例行上腹部CT检查。

2 结果2.1 60例患者中,胆囊结石并胆囊炎15例;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梗阻16例;胆囊结石、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7例;胰管结石并胰头区囊腺瘤、胰管扩张2例,胆囊多发性息肉并胆囊肿大3例;胆道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4例,胆总管狭窄3例,胆总管囊肿6例,胆管细胞癌4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证实。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和MRI诊断效果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和MRI诊断效果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和MRI诊断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CT和MRI检查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4月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CT及MRI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CT诊断准确率高,且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

结论:采用CT及MRI在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IHPCC 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诊断效果;应用原发性肝癌在临床有多种类型,其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原发性肝癌中占5%-15%,是原发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初期较为隐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极易出现误诊现象[1]。

相关临床研究报道,IHPCC疾病如可以早期发现,并给予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增强临床疗效,改善IHPCC患者预后[2]。

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是CT和MRI检查。

本文研究了CT和MRI检查应用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诊断中应用价值,现做出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2月~2019年4月50例我院接收的疑似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7.43±6.38)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4个月,平均(1.42±0.57)年。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寒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症状。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影像学检查。

CT检查,选择西门子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设置层厚为5mm、层距10mm,电流设置为150mA、电压设置为120kV。

磁共振成像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2020年12月第18卷第24期ONCOLOGY PROGRESS,Dec2020,V ol.18,No.24*综述*磁共振成像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进展邢金子,宋扬#,龙钰函大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摘要摘要::肝癌是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MRI是肝癌检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对肿瘤不同能量区域进行对比成像,对肝癌的密度及信号变化、肿瘤的强化程度进行观察,尤其是多种新型MRI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延迟成像、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成像等,可以从分子水平、细胞功能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

因此,进一步对比分析肝癌的MRI表现及其病理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肝癌;磁共振成像;病理特征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5735..7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20.18.24.04肝癌是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分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细胞与胆内管细胞混合性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肝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7.0万例,病死例数约为32.6万例,肝癌发病率位居中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病死率居第二位[1-2]。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临床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手段确诊肝癌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有积极意义。

影像学是肝癌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等。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临床分析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临床分析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评估和分析磁共振(m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mri平扫及其动态增强表现。

结果:所有病灶基本表示满意。

单纯依靠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3.3%;但联合有动态增强时,其符合率升高到了83.3%。

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能较好揭示患者病灶和胆管即时扩张情况,当平扫合并动态增强检测时能大大提高胆管细胞癌的定性符合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胆管细胞癌;肝肿瘤中图分类号 r57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068-01胆管细胞癌(pcc)是指在肝内胆管内(即左、右肝管第1级肝内分支以上)的癌肿,是归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1-2]。

即从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

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硬。

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胆管瘤)及肝门部胆管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标准化对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c病例18例。

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55.5±2.7)岁。

在所有病例接受磁共振检查后2周内进行肝穿刺活检证实其所患真实病况。

1.2 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机。

18个病例均用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进行动态扫描。

每个视野都采用(30~35)cm×(25~32)cm,矩阵256×128或256×160,激励2次左右。

其中的参数有:te1.5 ms,反转角90°,层厚5.0~7.0 mm,间隔1.5~3.0 mm。

t1witr 380~600 ms,te 18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t2witr 2000~4000 ms,te 80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程度、鉴别是复发还是放疗后组织坏死的新的成像技术,甚至可
做到毛细血管血流的半定量测定。
扩散成像(DWI)
DWI是一种测量自旋质子的
微观随机位移运动的较新技术。
目前在活体中主要是测量水分子 的运动,其图像对比度主要关系
于水分子的位移运动并非水的内容物,它通常是在标准的
MRI序列上再加上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来获得,可以鉴别弥散 受限的细胞内水肿和弥散不受限的细胞间隙水肿。
180°
180°
TI
回波
TE
反转时是间指(反TI转)恢复脉冲中180°反转脉冲与 90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因此TI的长短对最终的信
号和图像对比度都有很大影响。
参数 5
翻转角 (FA)
<90 º
翻转角在R(FF脉A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
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 角 。用小翻转角激励时,系统的恢复较快,因而 能够有效提高成像速度。
通过测定质子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这一弛豫过程中
的横向磁化矢量Mxy,可得到生物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
★★★
然后,将得到的信号通过二维傅立叶变换后, 进行重建得到核磁共振图像。
这一过程和结果称之为核磁共振成像
Mo
RF
☆ ☆ ☆
磁共振成像检查适应症(1)
磁共振成像检查范围已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的 诊断和功能检测:
参数 6 信号激励次数(NEX)
180° 90 º
180° 90 º
180° 90 º
-----
TE
TE
TE
NEX
信号激励又次叫数信(号N采EX集)次数(NA)它是指每次 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 NEX取得越大,所需

普美显增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普美显增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9年第12期作者简介:胡海,男,医学学士学位,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诊断。

通讯作者:刘四斌,男,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诊断。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2日。

普美显(Primovist )是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化学名为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 )。

肝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一些有机转运体(如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B1、B3,OATP1B1、OATP1B3)特异性摄取普美显[1]。

因此,普美显不仅具有传统对比剂的动态增强显像特点,也能提供肝胆系统功能特异性显像。

有研究显示[2],普美显具有较高的弛豫效能,可以在注射后的T1WI 等序列中提供良好的诊断图像。

在静脉注射后数分钟内,普美显可以通过细胞间质及肝血窦进入肝细胞内,并在肝细胞内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普美显在注射后10-40分钟能够特异性显示肝胆系统,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肝胆细胞特异期或肝胆期。

在肝胆期内,若肝细胞受损或癌变,对普美显的摄取产生障碍,相应区域的肝实质信号强度较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低,因此可以显示病灶位置。

普美显可通过肝细胞膜上的出口转运体(如多重耐药蛋白,MRP )排泄至胆管。

同时,肾脏也可竞争性排泄普美显,约有50%的普美显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排泄[3]。

当肝功能受损时,普美显通过胆道系统排泄受阻,与之对应的是泌尿系统排泄增强。

1正常肝胆系统普美显增强磁共振成像特点1.1正常肝脏增强扫描特点正常人注射普美显后的初始期,肝实质信号强度在第1分钟内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接近20分钟的缓慢上升期及一个持续至少90分钟的平台期。

有研究[4]显示,在注射2分钟后,大部分造影剂已经进入肝细胞内。

在肝胆期,正常肝细胞特异性吸收普美显,相应区域的肝实质呈均匀高信号。

1.2正常胆道系统增强扫描特点正常肝细胞在摄取普美显后,大约有50%的普美显通过胆道系统排泄进入十二指肠。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MRI影像分析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MRI影像分析

2 结 果
全部病例均为单发性肿 块 , 块位 于肝左 叶 2 例 , 叶 肿 1 右
本组 2 9例中 , 1 , 1 ,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3 ~7 岁 , 7 1 平均年 龄 5 . 岁 。临床 主要 表 现为右 上 腹不 适 , 疸 、 46 黄 乏力 、 消瘦
在我 国肝包虫 病 主要流行 在新疆 、 内蒙 、 藏 、 西 青海 、 宁 夏、 甘肃等牧业 发达 地区 , 为一 种人 畜共 患 的寄生虫 病。包
包虫病一般无强 化。单纯 肝囊 肿 与肝包 虫病 在影 像上 较难 鉴别 , 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 无合并症 的 包虫 囊肿 以外科 治 疗 为主 , 可选 择 排 空囊 肿、 用杀灭头节药物 灌注 以及单 纯 闭合囊 肿 , 或扩 大切 除囊 肿, 连同囊壁周 围肝组织一并切 除。胆道 包虫病 可采用 内窥
肝 内周 围型胆 管细 胞 癌 ( thpt e pe l hl g - i r eacpr hr o ni na i i ac a o
cri m , mc ) ac o an c 是肝 内原 发恶 性肿 瘤 , n 占肝 内原 发恶 性肿 瘤的 5 ~1 %, 次于肝 细胞 癌L 】 % 5 仅 1 。本研究 回顾性 分析经 五
镜治疗 。对包虫囊肿并发感染及胆 漏者 , 残腔 内置引 流管 引
流。
虫 病有两种类型 : 一是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引起 的囊 型包虫病 ( 棘球 蚴 、 单房型包 虫 )另 一种 是 由于多 房棘球 绦虫 感染所 , 致 的泡型包虫病 ( 泡球 蚴 、 房包 虫) 此 型罕见 , 占 1 ~ 多 , 仅 %
2% L  ̄ J 14。
包 虫病 可 累及全 身脏 器 , : 、 、 、 腔等 部 如 肝 肺 脑 腹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非侵入性医学诊断技术,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和评估非常有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MR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MRI技术的进展MRI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其中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不断革新。

硬件方面,高场强磁共振系统的出现使得MRI拥有了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

同时,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MRI对于血管、肿瘤等病变的检测能力。

软件方面,新的成像序列的开发使得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此外,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MRI图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1. 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通常指的是大于1.5T的系统。

相比于低场强系统,高场强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

高场强系统的出现也为功能性MRI(fMRI)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大脑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功能区域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情况,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 磁共振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磁性物质来增强病变信号的技术,主要用于血管和肿瘤成像。

近年来,新型的磁共振造影剂不断涌现,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像效果。

例如,超顺磁铁氧体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等。

这些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提高了MRI在临床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随着成像序列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对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灌注成像技术则可以评估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血流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在肝吸虫性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在肝吸虫性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Diagnostic
Value of
dymlIIic
eIIlIanced
MⅪand MRCP
iII
chol粕gio衄rci肿ma
cau∞d by
do舯rchi嬲is
L,£i,£,以觎叶矗锄吕X似ⅣG劢i—mi%G叫ⅣG
陆p叭舭几£矿R蒯io地莎脚&m埘日∞础以GⅡ勰舻危D“5JJ40D,∞i删
explore diagnostic clonoI℃hiasis confinned value of dynamic enhanced
tumors were
in
mass—type,
on
in
irmltrative—type
and

on
in
intracavitary—type.The and
hypointense
TlWI and inhomogeneouly hyperintense
enhancement.Thmors of showed slight
in
and by the
possible
or
pathogenesis.IⅥetlIods: enI.olled in
cholangiocarcinoma MRCP fea—
tumors,
were
surgery
pathology were shape, 9
the
study.Their
were
retrospeetively
is
ducts. Conclusion: of of
Clonorchiasis bile
cause
The
an
feature

DWI技术在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DWI技术在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Radiology2019Sep 鸦42穴5雪:565-568DWI 技术在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牛雅欣刘爱连*李烨【摘要】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 )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胆系统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扩散加权成像(DWI )是反映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常用无创性成像方法。

近年来,DWI 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 )、扩散张量成像(DTI )及扩散峰度成像(DKI )等衍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EHCC 的诊断、病理分期预测和监测以及疗效评估。

就DWI 及其衍生序列对EHCC 应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局限性和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体素不相干运动;肝外胆管癌中图分类号:R735.8;R445.2文献标志码:AApplication of the DWI in diagnosis,staging and treatment efficacy evaluation of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noma NIU Yaxin,LIU Ailian,LI Ye.Department of Rad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11,China【Abstract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HCC)is the second primary hepatobiliary tumor,with high degree ofmalignancy and poor prognosis.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is a non-invasive imaging method to explore the diffusion motion of water molecules in tissues.In recent years,DWI,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 (IVIM),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and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have been used to diagnose EHCC,predict pathological stages,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icacy.W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limitations,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DWI and its derived sequences in EHCC.【Keyword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ntJMedRadiol,2019,42(5):565-568基金项目:首都科技领导人才培养工程(Z181100006318003)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大连116011通信作者:刘爱连,E-mail :liuailian@ *审校者DOI:10.19300/j.2019.Z7088综述腹部放射学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 -ma,EHCC )通常是指发生于肝门区左右肝管至壶腹部的恶性肿瘤,占胆道恶性肿瘤的75%,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为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 ,DCC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场磁共振成像用于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3-06-04T17:13:17.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邓永泉付少芳
[导读] 其他特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还包括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

邓永泉付少芳(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500)
【摘要】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5例,对患者进行MRI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结合高场磁共振影像学结果和相关文献,作者分析和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要点。

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周围型胆管细胞癌高场磁共振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41-01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为起源于肝内Ⅱ级以远末梢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胆管细胞癌的10%[1],且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因其临床表现隐匿,病症不明显,因此对于该病的诊断困难,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我院应用MRI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对该病患者进行诊断,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病人的MRI图像特点与疾病诊断要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5例其中9例男性,6例女性。

年龄31-77岁,平均(54±
2.6)岁。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同程度黄疸、发热、纳差、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等。

所有患者均无肝硬化、肝炎史,甲胎蛋白未有增高迹象。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所患者进行MRI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

患者禁食8小时,进行上腹部横扫及冠状位平扫,轴位T2Wl采用FSE抑脂序列;轴位T1WI采用FSPGR同/反相位;冠位T2WI采用SFSE序列。

增强扫描采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为Gd—DTPA[2],注射剂量15 ml-30ml,经手肘静脉手推注射,流速2 ml/s;选用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AVA)技术。

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 s、60~70 s。

2 结果
所有15例患者,多数为单发(13例),个别为多发(2例)。

包块型8例,胆管周围浸润型2例,胆管内生长型2例,混合型3例。

病灶位于肝左叶居多(12例),少数于肝右叶(2例),双叶生长为1例。

瘤体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边缘模糊不清,大小直径2.3~10.1cm不等。

(1)所有患者MRI平扫表现为:11例边界较清楚,4例边界较为模糊。

T1wI反相位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信号减低,其中10例信号未见明显减低,5例轻微减低,肿瘤坏死液化减低程度较高。

然而T2WI肿块则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其中9例病灶中心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或略低信号(星芒状提示为肿块与周围胆管同时强化所致),6例内部见斑片状或大片状更高信号区(粘液腺瘤多见),肿块坏死液化信号增高程度较高。

所有15例患者肿块模糊,与肝组织分界不清,其中13例患者不同程度胆管扩张,TIWI显示条状低信号。

(2)MRI增强特点: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呈不同程度周边强化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伴不规则线状或网格状强化。

门脉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延迟期逐渐呈向心性强化,周边部强化减退或持续强化。

3 讨论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多数无肝炎及肝硬化史,与原发性肝癌及其他肝脏疾病区别。

但是由于其早期起病隐匿,诊断困难,常常被误诊为肝癌或肝脓肿等,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痛苦。

作者通过分析患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合中外文献报道,作者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整理,要点如下:
3.1 MRI平扫特点肿块型IHPCC多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边缘模糊不清,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周围可伴有大小不一的卫星灶。

T1wI反相位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信号减低,而T2WI肿块则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

有学者研究报道,T2WI比T1W1更容易发现病灶,且T2W1在检出肝内小卫星灶方面优于CT增强扫描心。

患者在T2Wl周边部多呈高或稍高信号,中心可见条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区,提示肿瘤细胞分布,以及这些胆管癌的组织学特点,是与其他肿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3.2 增强扫描特点早期肿块呈不同程度周边强化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伴不规则线状或网格状强化。

门脉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延迟期逐渐呈向心性强化,周边部强化减退或持续强化。

我院患者其中11例表现与之相符,4例动脉期周边和中心均出现强化。

并且研究发现,本组平扫T2WI病灶中心的低信号区在延迟期均呈不同程度强化。

3.3 其他特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还包括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

原发性肝癌90%发生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4],MRI平扫肿块形态及信号与IHPCC相似,但是边界较IHPCC清晰,且前期病症明显,影像学原发性肝癌在早期增强明显,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即消退。

参考文献
[1]何振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2):125。

[2]李莉,转琴,陈涛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5):7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