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马原复习重点(精)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
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i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和判断题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是指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辩证法是指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学说,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二。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其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思想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资料和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随着大一学期的结束,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也将迈入期末考试阶段。
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原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一些马原的重要知识点,并为期末复习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包括了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学好马原至关重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解放人类,它主张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等一系列与社会革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原则。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而产生的。
历史辩证法则是研究这种矛盾的方法和工具,它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非常有帮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强调公有制主导、按劳分配、政府调控等特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对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进代表,具有指导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它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来贯彻这个指导地位。
如何进行马原的复习?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首先,对于马原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精编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绝密★绝密南京邮电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本复习提纲共9页;考试时间110分钟;班级090060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理性认识的三种方式:概念、判断、推理8.生产力、生产关系三方面、四环节:“三方面”是指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形式;“四环节”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4)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1.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2.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一、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尼古拉·布哈林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观点毕竟是简单易懂,一诏破千愚”。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的一大飞越,它使历史的科学性大大加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预见的。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而无需盲目地按照偶然的、非必然的方式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规律法则无从掩盖。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指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俄国革命家列宁在分析俄国社会矛盾时,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为社会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
4、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还引起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是由物质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这就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促使人们正视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
5、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的规定性和意识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要靠人们的行动去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准确把握社会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实践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规律 :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认识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 :v 表示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1921年 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实行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主要措施有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 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以租让,租凭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加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 :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暴露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 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这就是诠释了矛盾的特殊性。
4,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 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 底子薄, 生产力水平低, 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走自己的路, 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六、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七、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 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 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 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 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 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 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 如果失败了, 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八、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九、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 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的目的, 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十、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 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在上层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
其次,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 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服务, 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 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 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 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
归根到底, 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 从方式上看, 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 从内容上看, 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 从性质上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 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 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 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2,在私有制商品的经济条件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