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概念和性质。
2.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3.掌握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性质。
2.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
2.应用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二》。
2.投影仪、教学PPT。
3.凸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性质以及传播方式。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介绍光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2.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焦距的变化,加深对焦距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进行凸透镜焦距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焦距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光的概念和传播方式,掌握了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校本课程_【中职】物理《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 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课件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 cos 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
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 cos 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教案:高中物理功一、导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能量、力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正确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围绕高中物理功这一主题展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3. 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物理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 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功的计算- 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 外力做功和内力做功的区别;- 功的正负和方向规律。
3. 功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功率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通过示范实验和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解决问题。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际操作和探究性学习。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有趣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力和能量的概念,引起学生对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功的意义。
4. 计算:给学生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方法。
5.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六、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功概念的理解。
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功的计算题目作为作业,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围绕高中物理功的教学展开,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应用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中物理_7.3《功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2.,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2.,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1.重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就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
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
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概念。
通过汽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引入课题二、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主要采用启发式)三、功率和速度的关系四、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通过例题,加深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概念的理解)五、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引导学生自学)六、拓展——汽车的启动师生共同小结板书设计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前一节课学习了功,知道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但掌握不是很熟练,求功也是需要本节中进行渗透。
学生初中学习过功率,但是初中对功率的了解只是对功率的理解有所帮助,比如功率的物理意义,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而对瞬时功率平均功率的理解则需要借助高中建立的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来理解。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功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能量观念,为功能关系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并会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并通过対表达式各量的理解,知道功有正负,理解合力功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功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设计进阶式小梯度问题中依据问题任务进行小范围的探究。
但生活情境与知识链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还需要培养,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涯链接加强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评价题目,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确立,精心设计小梯度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和生活问题。
本节课欠缺在,是学生生活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很好的设计健身计划,因为学生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够,但我把该情境进行了转化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上楼梯问题。
第八章机械能第1节功及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机械能及其守恒《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律》中的第一节功及功率,课标内容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阐述了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功》这节课的要求:第七章机械能第二节功教材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意图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依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通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_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2.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学习目标:1.掌握功和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合力功、重力功、弹力功、除重力外其他力的功、一对摩擦力的功,分别对应的能量转化关系。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梳理:一、功能关系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的转化必需通过做功来实现。
功是,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功关系式变化关系合力的功W合= 合力做正功,增加合力做负功,减少重力的功W G =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除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外其他力做功W其他= 其他力做正功,其他力做负功,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W克=fx相对=∆E 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负功等于产生的内能。
思维拓展:(1)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2)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二、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在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2、表达式:∆E减 =分类探究,各个击破考点一: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例1.下列关于功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就是能,能就是功B.功是能量的量度C.功可以变为能,能可以变为功D.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它们具有相同的单位例2、如图所示,在升降机内固定一光滑的斜面体,一轻弹簧的一端连在位于斜面体上方的固定木板B上,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物块A相连,弹簧与斜面平行.整个系统由静止开始加速上升高度h的过程中( )A.物块A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一定等于mghB.物块A的动能增加量等于斜面的支持力和弹簧的拉力对其做功的代数和C.物块A的机械能增加量等于斜面的支持力和弹簧的拉力对其做功的代数和D.物块A和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增加量等于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做功的代数和考点二:摩擦力做功与能量的关系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度为l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小车的最左端.物块和小车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F f,当小车运动的位移为x 时,物块刚好滑到小车的最右端.若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求Mm间摩擦力对M、m做的功各为多少?两摩擦力总功为多少?变式训练:物块滑到右端后与小车一起沿粗糙水平面向右匀减速运动,又移动了x,求此过程中Mm间摩擦力对M、m做的功各为多少?两摩擦力总功为多少?规律总结:①.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 ;②.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为,且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功》教学设计
邯郸市第三届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必修 2第七章第 2 节《功》教学设计单位:武安市第一中学授课人:***第七章第二节功---《功》教学设计武安一中李湘茹一、教学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功》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是高考常考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介绍功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过功,本节课是让学生加深对功的深入理解。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是对正、负功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在对功的学习中,我会采取合理方法给予引导。
(三).教材特点与学生特征联系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原有的力和位移同向求功的思维基础上,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探索力和位移不共线时的表达式及夹角的含义。
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法上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能够从有趣的实验中感受能量变化,建立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概念。
2、通过观察实例得出做功的两个要素,并形成功的概念。
3、会运用力的分解观念推导功的表达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1、在演示实验的引领下推导归纳功的表达式,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深.教材本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
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
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
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 教学策略选
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 择与设计
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引出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功》
称
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
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
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
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
问题.
学生学习能
对于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 W=Flcosα 包含 cosα
正、负功的概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
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
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表述
的过程,深化概念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
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二、正功和负功
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 W=Flcosα 包含 cosα 这一 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理解功的概念。
2. 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 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 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下面我们共同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1:如图,力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W =Fl 。
问题2: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 ,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2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如图所示:αcos 1F F =αsin 2F F =由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s 。
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功》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就有确定值.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多劳多得?)5.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 ——焦(J).突破难点(三)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的意义如何.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π时,cosα=0,W=0.力F和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2.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3.当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有做功.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讨论总结:力F与物体位移l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1.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正功、负功从效果上和能量上的意义。
2.学会负功的两种等效说法,会比较功的大小。
拓展规律(四)计算总功的方法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例题: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根据例题引出多个力对物体做功的求法: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的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
课题
功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机械功”承接和发展了初中讲过的功的公式W=Fl,是在学生已知的特殊情况下(F与l在同一直线上)的功的公式基础上的扩展,扩展为功的一般公式W=Flcosα时(力F与位移l互成夹角α),突出了力做功的效果。功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在用能量途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功的概念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本章的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解:拉力做功为1.0×105 J
重力做功为-1.0×105 J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1.0×105 J
总功为0
课堂小结
一、做功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二、功的公式:W=Fl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三、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功是标量。
学生回答并板书: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结合教材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找出三幅图片中能量变化过程中的共性,引出功的必要因素,由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功的因素是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练习1:关于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踢出去的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球做了功。
三
维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高中物理《功》(人教版)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凯里三中顾习华授课班级高一( 1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理解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必修 1 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目标分析】1. 教学三位目标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观察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通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③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 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 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_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请学生写出以下功功能关系1.动能定理: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二、导入新课1、提出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板书)2、力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机械能,例举: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展示图片和视频)瀑布(自由落体):重力势能动能高山滑动能重力势能过山车: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射箭:弹性势能动能蹦床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动能……学生描述分析上述各个过程中能量转换及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体会守恒量的存在。
【实验1】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同学靠近,将钢球偏至同学鼻子处释放,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鼻子。
三、新课教学1、探究守恒量【实验2】将小钢球用细线悬挂一端固定在的小黑板上部,让小球摆动,通过实验发现,小球可以摆到跟释放点等高处,再用一钉子固定在小黑板上某点挡住细线,再观察,发现仍等高。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摆动中能量转换,分析实验现象所展示的能量转化特点,实验1和实验2中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通过重力做功,势能与动能互相转换: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设问】小球摆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高度,好像“记得”自己原来的高度,说明在摆动过程中有一个物理量是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呢?重力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也就是机械能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小球受哪些力作用?2.哪些力对小球做功3.猜动能+势能=恒量?4.什么条件机械能守恒?2、探究规律,并找出机械能不变的条件。
提出研究方法:在探究物理规律时,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先对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然后加以推广深化。
对以下四种运动进行功能转化分析找出共同点。
乙甲A B CA(1)只受重力作用分析情景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空中自由落体运动,当物体距离地面高度为h 1的A 点时,物体的速度为v 1,当物体距离地面高度为h 2的B 点时,物体的速度为v 2。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能正确定义功;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了解功的单位和量纲,掌握功的计算技巧;4.能够分析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功的单位和计算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技巧。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功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力的功:(1) 作用力为20N,位移为10m;(2) 作用力为30N,位移为5m。
六、板书设计:功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计算方法功的物理意义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功的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分析本文试就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编写修订作简要说明,并逐节对教材进行分析,希望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一、整体结构《课程标准》指出: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为此,教科版《必修2》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章来展开: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作出上述安排,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1.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前移,有利于体现教材的逻辑联系。
对照《课程标准》必修2的内容安排:一、“机械能和能源”;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三、“经典力学的成功与局限性”(含“万有引力”)。
教科版《必修2》是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放在了“机械能和能源”之前。
《必修1》模块主要是两块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力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来看,中间插入能量再回到曲线运动,显得比较生硬,而且学生在《必修1》中刚刚学习了力的分解与合成,这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理解抛体运动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
而万有引力定律也涉及了力与运动的问题,又与曲线运动相关。
学完了运动,对各种不同运动中速度的理解,又将丰富和深化对机械能的理解。
2.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后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拓展。
对照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含“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教科版《必修2》是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单独列为一章,而且放在了教材的最后。
最后以“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作为高中物理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全部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力学内容学习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经典力学。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和作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变力做功的求解,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变力做功的求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重点:功的定义,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车,弹簧测力计。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模型车在不同高度释放后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介绍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分析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引入动能定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恒力做功变力做功3. 动能定理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牵引力所做的功。
(2)分析一辆自行车在下坡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强调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强调公式 W = F × s × cosθ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夹角θ 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1《功》这一课讲完了,留给我的是许多思考。
首先,我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有一个精彩的开场导入。
从自己写讲学稿这个事入手,第一次写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保存,结果“劳而无功”,后来,从头再来终于“大功告成”。
然后话锋一转:生活中说到的“功”,和本节课要讲的物理学中的“功”含意是否相同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其次,讲学稿的版面设计也很重要,我给讲学稿添了一些花边,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插图、有每日警句“我参与、我进取??”、有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动地球”、还焦耳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焦耳”这个单位的由来,设计的都是和本节课有关联的内容。
由“焦耳”这个单位进一步联想到力的单位“牛顿”、“帕斯卡”等,然后话锋一转:遗憾的是这些单位中还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
这样既复习了物理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一个振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
这些花边设计的内容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耳濡目染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其一: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后围绕“小聪”和“小明”是否做了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认为两人都做了功,有的认为一个做了一个没做。
这时我说:两个人到底谁做了功,咱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不去管它,请大家认真阅读讲学稿第二部分列举的例子,先把物理学中“功”构成要素搞清。
可是,等到同学们把功的概念搞清之后,我却忘了回过头去,让学生再来对“小聪”和“小明”的做功情况进行判断,没有做到首尾呼应。
这反映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全局把握上能力还有所欠缺,是以后教学中一个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其二:为了讲清“功”的概念,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从同学们打扫卫生时提水桶上楼到“神州七号”冲出大气层,从工地上的吊车到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等等。
这些做功的例子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本要求:1. 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会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正功或负功的物理意义。
4. 掌握求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方法。
发展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以及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根据讲台上提供的器材:握力器、手拉箱,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对他们做功?握力器的展示可以多次,让学生感觉到累:对器材做了功,消耗了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能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做功过程发生的,我们来一起观看视频。
起重机在起吊货物时,拉力对货物做了功,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卫星在强大推力作用下速度迅速增大,卫星的动能增加等等例子,都说明了能量转化都伴随着做功的过程。
但是,我们要如何来定量的描述能量的转化过程呢?那就是做功。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
首先看导学案之自主导学,并让学生学习小组回答答案,引出这节课主要探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1、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2、正功和负功3、物体实际受力不止一个,如何求解做的总功?(二)进行新课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归纳初中学习的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一、决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以及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所以,提着水不动或者在平地上匀速行走,都不会对物体做功。
从高中的角度看,有了力,还必须要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力才做功。
提问:初中学过的功的计算公式吗?(个别提问) 学生答: W=F l结合上图,教师从高中角度再次解释公式中的F 、l 的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初中学习的功的计算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作用力的方向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不是一定要在一直线上的,录像中的那位同学在上楼梯的过程中,拉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就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功的表达式:同学演示:人通过绳拉储物箱,保持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使储物箱在水平方向通过一段位移。
教师演示并说明:(绳保持一定的倾角斜拉木块在水平桌面上滑过一段位移)这样的力在作用过程中不仅大小保持不变,而且力的方向也不变,抽象物理模型,设置探究的问题:在力F 和位移l 成角度α的情况下,力F 的 功应该怎样计算呢?由小组讨论后上讲台分析和讲解:把F 沿位移方向和垂直位移方向进行正交分解。
F不做功(或做的功为零),所以力F 的功等于力F 1W = F 1l = F l cos α教师现场提问答辩:你在推导过程中采用了把力进行正交分解,再利用初中学习的功的计算公式。
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力分解为两个正交方向的分力,用求这二个分力F1和F2的功来表示力F的功呢?回答的思路是:力是矢量,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是力之间的等效替换,在效果上是相同的。
文字叙述(见P4黑体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讨论:当α= 0时, cosα=1, 则W = F l当α=π/2时, cosα=0 则W = 0 Array这就是初中学习的二种特殊的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从决定功的二个因素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考虑推导?回放决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作图分析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进而说明功的定义仍然可以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来表达功;教师再深入分析:其实分解力的方法相当于用“在位移方....向上的力和位移的乘积..........”来表达功。
功的单位由力的单位和位移的单位合成:国际单位制中:N·m——J三、正功和负功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F和位移l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了它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请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加以讨论。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课文P 58,思考老师的问题。
α=π/2时,cos α=0,W =0。
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②当α<π/2时,cos α>0,W >0。
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① π/2<α≤π时,cos α<0,W <0。
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负功。
教师总结: α的取值 cos α W 的值 功的正负 α=01 W =Fl 力对物体做正功 π<<0α2大于0 W =Fl cos α 力对物体做正功 α2π=0 W =0 力跟位移垂直时,不做功 ππ2α<< 小于0W =-Fl cos (π-α)力对物体做负功四、总功的求法现在大家思考:功到底是什么量,标量还是矢量,为什么?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60 kg 的滑雪运动员,沿倾角为30°的斜坡下滑100 m。
若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80 N,求这一过程中运动员所受各力做的功和总功。
点拨: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受到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由功的公式可计算出每个力做的功,然后再求出总功。
解析:运动员受力如图所示。
解法一:支持力F N与运动方向垂直,对运动员不做功,即W F N=0重力对运动员做的功W G=mgl·cos60°=3×104 J阻力对运动员做负功W F f=-F f l=-8×103 J各力对运动员做的总功W=W G+W F f=2.2×104 J。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运动员受的合力F合=mg sin 30°-F f=600×0.5 N-80 N=220 N所以合力做的功W=F合l=220×100 J=2.2×104J。
答案: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做功分别为3×104 J、0、-8×104 J,总功为2.2×104J可见求多个力做功的方法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题后反思:求合力做功有两种方法,到底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而定。
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时,或者已知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合力为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力不做功,有的力做功,而且方便求得该力做的功(如重力做的功)时,选择W合=W1+W2+…+Wn简单方便。
教师活动:合力做功和分力做功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教师活动:发现W=W1+W2不等于根号,我们只是简单的将它们进行数学相加减,并不遵循矢量的相加法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小结:功是标量,正负号表示力的作功效果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力的做功应该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对功概念的理解,并会用功的公式计算难点:正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对功标量型的理解。
【课堂达标】见导学案-----检测学习收获【课堂小结】: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二、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L cos α三、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力对物体做正功,该力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力对物体做负功,该力成为为物体运动的阻力四、总功的求法1、先求每一个力所做的功,再求它们的代数和;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之课后案---课后练习与提高《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画受力合成分解图的能力。
但学生对为什么要用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来定义功仍心存疑惑,直接给出又显得突然,所以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建立这一概念。
学生对比值定义法已经较为熟悉,可是乘积定义法接触还不多,这里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乘积定义法的价值。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人教版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