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大学之道全文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白对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现在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
文白对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 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 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 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 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百度文库
问题探究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领”“八条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则用 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 “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 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探究
“三纲领”
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 一亳人之欲之私也。 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 至乎其极的意思”; 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 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妥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问题探究
“三纲领”
“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中庸》:“天命之谓 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问题探究
“三纲领”
“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 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 民众"。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 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 认识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壹是:一概,一律。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 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 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 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 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 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 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 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 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 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 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 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 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 根本。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