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动力学-生物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研究

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研究

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研究生物化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物质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的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分支。

在生物体内,许多背景下生化反应由许多生物催化剂(酶)促进,使反应更加高效和精准。

酶修饰(Enzyme modifications)是基于酶的生化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

其基础是评估酶催化过程中产生了何种结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研究。

一. 绪论酶是生化反应的主要催化剂,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酶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动力学和结构,其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方案是酶催化反应的探究。

酶催化在人类健康保护和产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酶催化反应研究是分离、纯化酶以及理解其催化机理的重要步骤。

目前,已有许多实验室对酶催化反应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酶催化反应研究中共用的方法和技术。

二. 常用酶催化反应研究技术(一)立体化学立体化学是分析酶催化反应的基础。

在立体化学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催化机理的深入认识。

通过X-射线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能够解决酶催化反应中包括催化剂、底物和产物分子在内的结构性问题。

了解酶的立体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催化机理、催化剂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立体化学的研究给生物化学家提供了解析酶催化反应中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

(二)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和加强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反应速率和方向对准确预测催化作用非常重要。

所涉及的动力学参数包括速率常数、反应次数和反应物浓度。

这些参数被用来推断催化机理以及酶催化反应的限制来源。

研究酶催化反应时可以使用类似化学动力学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公式进行分析,相对复杂的分析需要学习动力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生化计算技术。

(三)半成熟法半成熟法指将部分催化过程转换为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从而简化实验室研究的过程,即在无酶催化的非酶反应中利用半酶解物进行酶促反应研究。

半成熟法的设计基本是通过分析酶催化反应前后,不同产物的变化,来确定酶催化中的化学反应阶段。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得到 平行直线: 增加第2底物的浓度, Km和Vmax同步增 加(对于第1底物)
酶的抑制作用
A.不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结合 ✓ 不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 ✓ 酶的修饰抑制
B.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 ✓ 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的活性恢复 ✓ 三种类型
①竞争性抑制
- 可以测定每一种底物(A或B)的Km,通过饱和[B]而改变[A]测定A的 KAm,和饱和[A]而改变[B]测定B的KBm
- BiBi反应的2种类型:
i) 序列反应:在任何产物释放之前,两种底物必须先结合到酶上
有序反应: 按照一定顺序前后结合两种底物和按前后顺序释放两种产物 随机反应: 两种底物与酶的结合及两种产物与酶的分离没有固定顺序
✓抑制剂与底物相似,可以竞争性地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增加底物的浓度可以解除抑制
②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与底物不相似,抑制剂是与活性中心外结合位点结合 ✓可形成酶-抑制剂-底物三元复合物
③反竞争性抑制
✓酶与底物先结合,然后再与抑制剂结合
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的区别
[I]↑ [I]↑
v0
v0
v0
0
[E]
阴离子(少数) ➢Cl-等
有机小分子(少数) ➢胆汁酸盐等
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学说
1. 酶(E)的结合基团结合底物(S)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
E+S E-S
2. 酶的催化基团催化底物(S)形成产物(P),E-S转变为E-P
E-S E-P
3. 酶的结合基团释放产物P,E-P形成E和P
E-P E + P
B.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 ✓ 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的活性恢复 ✓ 三种类型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实验与分析总结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实验与分析总结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实验与分析总结酶动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酶催化反应速率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实验与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酶的特性和反应机制。

本文将就酶动力学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进行总结。

一、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酶动力学实验的目的是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m和Vmax),以及研究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实验方案a. 实验物质准备:选择适当的酶和底物,准备所需的酶活性测定试剂。

b. 实验条件设置:控制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等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c. 底物浓度梯度:制备一系列底物浓度不同的反应体系,并设置对照组。

d. 反应体系建立:将酶、底物和缓冲溶液等适量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后开始定时记录反应时间。

e. 控制实验时间:观察反应的起始时间以及适当的结束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反应时间。

二、数据分析1. 绘制酶动力学曲线a. 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实验所记录的反应时间和底物浓度,计算得到反应速率。

b. 绘制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曲线:将底物浓度作为X轴,反应速率作为Y轴,用散点图的方式绘制。

c. 拟合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所得数据,采用合适的拟合方法,得到符合实验结果的动力学模型。

2. 计算酶动力学参数a. Km值计算:通过酶动力学方程和数据拟合得到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m。

b. Vmax值计算:由动力学模型计算酶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常数Vmax。

c. 其他参数计算:如果实验需要,还可以计算酶的催化效率、半饱和常数等。

三、结果解读1. Km值解读Km值表示底物浓度达到一半时酶反应速率的一半,是衡量酶与底物结合力强弱的指标。

较小的Km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较大。

2. Vmax值解读Vmax值表示酶催化反应速率的极限值,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

较大的Vmax值表明酶催化活性较高。

3. 反应机制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和酶动力学方程,可以推断酶催化反应的可能机制,如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等。

酶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动力学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酶在不同温度和底物浓度下的活性变化。

通过测定酶的反应速率,得出了酶的最适工作温度和底物浓度,为进一步研究酶的特性和应用提供
了重要数据。

引言: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不参与反应本身。


的活性受到温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酶样品、底物、缓冲液等。

2.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槽等。

3. 实验步骤:首先将酶样品和底物混合,然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并测定
反应速率。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然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而下降。

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到底物浓度的影响,当底
物浓度过低或过高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酶
的最适工作温度和底物浓度。

结论:
本实验通过酶动力学实验,研究了酶在不同温度和底物浓度下的活性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酶的特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

同时,本实验也为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酶的动力学特性,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酶的研究将会为生物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
本章纲要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了解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㈠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用瞬时速率表示, 单位: 浓度/时间,研究酶反应速度以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准。
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Enzyme kinetics
概述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 种因素的科学,是酶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研究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 制,需要动力学提供实验数据
发挥酶促反应的高效率,寻找最为有利的 反应条件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C是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K为速率常数,是时间的倒数 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2. 反应级数:实验测得的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之间关系的概念。 对于基元反应
1.一级反应单分子反应符合V=KC的反应
蔗糖+水
葡萄糖+果糖 V=KC蔗糖C水
由于水的浓度变化影响可忽略(非限制性因素)则V=KC蔗糖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㈠ 中间络合物学说
L.米歇利斯和L.M.门腾(1913)基于酶被底 物饱和的现象,提出“中间产物”学说:
酶与底物反应时,通过特异识别作用,先 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再形成产物和酶分 子,酶分子重新结合底物。
该学说已得到大量实验证实
012345678
80
60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研究方法酶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在维持生物体内代谢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动力学研究方法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研究方法。

一、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1. 酶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等。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初始速率法、双底物法、双底物片段法等。

初始速率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然后利用米氏方程等进行数据拟合,从而得到Vmax和Km值。

双底物法和双底物片段法则是通过同时测定两种底物的反应速率,得到更为准确的酶动力学参数。

2.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的高通量技术,如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电聚焦(IEF)等,可以用来测定酶底物和产物的结合,进一步揭示酶的催化机理。

二、酶动力学活性的动态测定方法1. 体外实验是研究酶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离体条件下模拟生物体内环境,探究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准确地测定酶活性,并进一步研究酶的底物特异性和催化效率。

2. 另一种常用的动态测定方法是活体成像技术,如荧光标记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酶的活性变化,研究酶在不同生理环境下的活化和抑制机制,为深入理解酶的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三、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1. 酶抑制剂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可以用来探索酶的功能和生理调控。

常用的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生物晶体学、分子对接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酶抑制剂,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2. 酶抑制剂的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为新药的发现和设计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寻找到具有高效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生物化学中的酶动力学研究方法方面,有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酶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动力学

k4
[ES]
(3)推导过程-1 由中间产物学说可知,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在稳态下,ES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即:
VES生成 = VES分解
k1([E]- [ES]) [S]=(k2+ k3) [ES] 令Km = (k2+ k3)/ k1,则
([E]- [ES]) [S]/ [ES]= (k2+ k3)/ k1= Km
第二单元 酶化学
第8章 酶通论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P351)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P355) 三、酶的抑制作用(P368) 四、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P378) 五、pH对酶反应的影响(P379) 六、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P380)
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称 为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2、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 失,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称为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
4、抑制百分数:
i%= (1- a) × 100% = (1-vi/ v0)× 100%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抑制剂: 凡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的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
性质改变而降低酶活力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 称为抑制剂,用I表示,其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一般分为: 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两类。
的速率方程称为本征动力学方程,有具体的物理

10 酶促反应动力学-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10 酶促反应动力学-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 主要利用作图法测定 (1) 测定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初速率, 以v-[S]作图,可以得到Vmax,再从1/2 Vmax,可求得相应的[S],即Km值。 v
½ Vmax
Vmax
[S]
Km
(2) 双倒数作图法 •将米氏方程式两侧取双倒数,以1/v-1/[s]作图,得出一直线.
1 V = Km Km+[S] Vmax[S] 1 V
竞 争 性 非 竞 争 性 抑 制 作 用 机 理 示 意 图
底物与酶专一性结合
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2、可逆抑制作用的动力学(重点)
(1)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特征
Vmax不变,Km增大Fra bibliotek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与底物竞争 性地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2. 激活剂对酶作用的特点
• (1)激活剂对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 性 ;即一种激活剂对某种酶起激活作用, 而对另一种酶可能起抑制作用 • (2)有时金属离子之间也可相互替代 • (3)激活离子对于同一种酶,可因浓度 不同而起不同的作用,低浓度激活,高 浓度抑制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 的影响(重点)
酶的活力单位
国际单位(IU):在标准条件下,
一分钟内催化1umol底物转化的酶 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Kat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每 秒钟转化1mol底物所需的酶量
酶的比活力 酶的转换数
(Kcat)
每毫克蛋白所含酶的活力单位数
(常常作为酶制剂纯度的指标)
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 umol数
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竞争性抑制
可逆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实验报告 生物体内酶的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实验报告 生物体内酶的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实验报告生物体内酶的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要点一:引言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活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底物浓度是其重要的一项。

通过研究底物浓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酶的催化作用机制,并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实验旨在探究生物体内酶的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性。

要点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底物:XXX(具体名称)- 酶:XXX(具体名称)- 缓冲液:XXX(具体名称)- 反应体系:XXX(具体组合)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一系列底物浓度不同的反应液,如0.1M、0.2M、0.3M等。

- 步骤二:将相同体积的底物和酶溶液混合,使其反应起始。

- 步骤三: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分析反应液中产物的浓度变化。

- 步骤四: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要点三:结果与讨论1. 数据记录:- 在不同底物浓度下,记录反应液中产物浓度的变化。

- 对每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底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

- 对曲线图进行趋势分析,研究不同底物浓度下酶活性的变化。

- 利用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

- 分析不同底物浓度下酶活性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特性。

3. 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得出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趋势,并解释相应的生物化学机制。

- 探讨不同底物浓度下酶活性的最适条件,并讨论相关生理环境中的底物浓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要点四: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生物体内酶的底物浓度与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的值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底物浓度是调控生物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点五:实验意义与展望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酶活性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生物化学专业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

高校生物化学专业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

高校生物化学专业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在高校生物化学专业中,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技能。

通过分析反应速率、酶底物浓度等参数,可以深入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本文将介绍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以及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原理酶促反应动力学描述了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经过一系列的过渡态,最终生成产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计算酶的催化效率和酶底物的亲和力。

二、数据处理方法1. 构建酶促反应动力学曲线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通常会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

在实验中,将不同浓度的底物与一定量的酶反应,在一定时间内记录产物的生成量。

根据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得到反应速率。

绘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曲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 计算酶催化速率常数和亲和力根据酶促反应动力学曲线的数据,可以使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等计算方法,计算出酶催化速率常数(Vmax)和亲和力常数(Km)。

其中,Vmax表示在酶饱和时每单位时间内酶催化的底物的最大转化速率,Km表示在酶催化速度达到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3. 统计分析数据酶促反应动力学数据处理还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确定实验结果的置信水平。

三、注意事项1.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在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底物浓度范围、控制反应时间等因素。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在处理实验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应排除实验误差对结果的影响,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数据的偏差。

3. 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在完成数据处理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文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文
验方法; • 验证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
酶促反应酶动促力反学应: 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酶 促反应速率和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V)的因素:
1.底物浓度 [S] 3.温度[T] 5.酶的激活剂
2.酶的浓度[E] 4.pH
6.酶的抑制剂[I]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K:消光系数Extinction coefficient
• T ( Transmittance,透光率)=I/I0
• Percent T=I/I0x100
(百分透光率)
• A (Absorbance,消光度,吸光度)=-lgT

A=-lgT=-lgI/I0=kcl
即 A=kcl
Lambert-Beer定律
许多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颜色,也有许多 物质本身无颜色在加入适当的显色剂后生 成有色物质。
溶液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因此可以利用 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测定有色溶液 的浓度。
可见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 也称为比色分析法。
SPECTROPHOTOMETER 分光光度计结构
光源
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器
吸收杯
加入0.5Mol/L NaOH 1.0 ml(迅速混匀,终止反应) 加入0.3%4-氨基安替比林1.0ml
加入0.5%铁氰化钾2.0ml.(氧化作用),充分混匀 室温放置10分钟
510nm比色,测定OD值(6号管校正零点)
结果处理: 以pH值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 标绘图,描述pH值对酶促反应速率 影响,找出该酶的最适pH。
操作步骤(二) 1.首先按照下表加样
表2
(加入酶液立即计时,迅速混匀)快,准 37℃ 水浴15分钟

生物化学第8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第8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10.2 酶的抑制作用
酶的失活与抑制的区别
酶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
酶抑制作用的类型
可逆与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鉴别
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一些重要的抑制剂
10.2 酶的抑制作用
10.2.1 酶的失活与抑制的区别
凡是使酶蛋白质变性而引起酶活力 丧失的作用称为失活作用;由于酶 必需基团化学性质的改变,但酶未 变性,而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 而称为抑制作用。
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10.1.3 Km的意义
酶 底物 Km/moLL-1 1.2 2.0 2.5 1.8 10-4 10-3 10-5 10-5
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酸 -酮戊二酸 NAD+ NADH
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 HCO3ATP
4.0 10-4 1.0 10-3 6.0 10-5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的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
合。L-Phe,L-Arg等对碱性磷酸酶的
作用是反竞争性抑制,肼类化合物抑 制胃蛋白酶、氰化物抑制芳香硫酸酯 酶的作用也属此类。
10.2.4 可逆与不可逆抑制的鉴别
Shi, G.,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9. 117(3): p. 379-86
最适温度 受诸多因 素影响
温度系数Q10:2左右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过高酶蛋白变性
10.3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rate of reaction (µmol /min)
1 min incubation
10 min incubation
0 20 40 60 80 100
temperature (° C)

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动力学2

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动力学2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 能降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被 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抑制 两大类。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生成共价结合的复合物, 或以其他结合方式生成结合牢固且难于再解离的复合物。 可逆性抑制剂如一般与酶的底物的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 (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使酶 与其底物结合的比例减少,降低酶促反应速度,但当加 大底物浓度时,可逆转其抑制。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Biblioteka 酶标准液最终底物液(不加)

1

2

4

6

8

16

20

24




加入酶液后,立即计时,混匀后37℃水浴中准确保温15min, 保温后,立即加入碱性溶液以终止反应
碱性溶液 1.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1.0 1.0 2.0

米氏常数Km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
取米氏方程式的倒数形式:
1.0
斜率=Km/Vmax 1
0.8
1
Km
1
= + V Vmax [S] Vmax
1/v
0.6
实验时选择不同的[S],测定相对应 的V。求出两者的倒数,以1/V对1/[S] 作图,则得到一个斜率为Km/Vm的 直线。将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 横轴截矩为:-1/[S]=1/ Km,由此 求出Km值。该法比较简便。

生物化学第章酶促反应动力学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生物化学第章酶促反应动力学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由于V = k3 [ES],代入前式 [ES] [E]0[S]

V k3[E]0[S]
KS [S]
KS [S]
由于当所有E都成为ES时,可达最大反应速
度,即Vm = k 3 [E]0 ,因此 这就是米氏方程。
V Vm[S] KS [S]
第11页
米氏方程
V Vm[S] Ks [S]
米氏方程是一个双曲线方程,若以[S]为自变 量,V为因变量,能够作出双曲线,与试验测得结 果相符。
第22页
kcat /Km意义
Kcat /Km表示酶催化效率,Kcat /Km越大,催
化效率越高。
k3 Km
,k其1k3最大
k2 k3

极限是
k,
1
而k 是酶与底物结合速率常数,此常数受到底
1
物在溶液中扩散速度影响。
第23页
作图法求Km和Vm值
(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
将米氏方程两边取倒数得
第35页
可逆克制作用3种类型
(2)非竞争性克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I 与 S 能够分别与酶结合,谁先结合都能够,
形成 ESI 三元复合物,但 ESI 中 S 不能转变成产 物。这类克制剂是与酶活性中心之外某个部位结 合。
第36页
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克制剂克 制机理
第13页
依据稳态学说推导速度方程
产生[ES]速率
d [ ES ] dt
k1 ([E]0
[ES]) [S]
消耗[ES]速率
d[ES] k2[ES] k3[ES] dt
稳态时 d[ES] 0
dt
因此 k1 ([E]0 [ES]) [S] k2[ES] k3[ES]

生物化学实验4.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专科

生物化学实验4.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专科

酶液
0.1
0.1
0.1
0.1
-
Tris缓冲液
-
-
-
-
0.1
各管混匀后,在37℃保温15min,取出, 立即加入NaOH溶液1.0mL,终止反应。各 管中分别加入0.3%4-氨基替比林1.0mL及 0.5%铁氰化钾2.0mL,充分混匀,室温放置 10min,以第5管调零,于波长510nm处比色 测定。
2、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取试管4只,按照下表加入试剂
试剂
1
2
3
4
碳酸缓冲液
0.9
0.9 0.9
0.9
底物溶液
1.0
1.0 1.0
1.0
预温5min 室温(20℃) 37℃ 70℃ 室温(20℃)
酶液
0.1
0.1 0.1
-
Tris缓冲液
-
-
-
0.1
保温15min 室温(20℃) 37℃ 70℃ 室温(20℃)
100mL酶活性=释放出的酚量 (ug)X1/0.1X100X1/1000=释 放出的酚量(mg)
(一)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称为酶促反应动力学。
影响因素:
1、pH 2、温度 3、底物浓度
4、抑制剂 5、激活剂 6、酶的浓度
1、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最适pH
酶催化活性最 酶 高时反应体系的pH 活 称为酶促反应的最 性
适pH值。
胃蛋白酶
淀粉酶
胆碱酯酶
甘氨酸缓冲液: pH8.0、9.0、10、11.5
0
246源自8 10pH图1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m(1+[I]/Ki)/Vm Km/Vm
(1+[I]/Ki)/Vm
(1+[I]/Ki)/Vm
-1/Km
-(1+[I]/Ki)/Km
酶的分类
1、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 2、转移酶(transferase) 3、水解酶(hydrolase) 4、裂解酶(或裂合酶lyase) 5、异构酶(isomerase) 6、合成酶(synthease)或连接酶(ligase)
最适 pH 1.8 7.6 7.7 7.8 7.8 9.8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酶的活性中心,使酶 活性降低或丧失。 抑制剂:凡能降低酶活性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 物质。
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牢固的共价键结合, 使 酶丧失活性, 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 使酶恢复活性.
•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过程:
S E
ES
E+P
I
I
I E
S
I ES
•非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方程:
1 v
=
VKmmax(1+
[I] Ki
)
1 [S]
+
1 Vmax(1+
[I] Ki

•非竞争性抑制的特征曲线:
1 v

[I]
1
[I]
Vmax (1+ Ki )


-1
1
Km
[S]
•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1、I与S分子结构不同; 2、Vmax 减小,表观Km不变; 3、抑制程度取决于[I]大小。
注:表1~表3中,基质液即底物液(磷酸苯二钠) 表1
1. 加入酶液立即计时,迅速混匀置37℃水浴15min。 注意:酶促反应开始,从加入酶液起计时至下一步加入碱性溶液停止反应,各管反 应时间应准确一致,均为15分钟。 2. 保温后各管立即加入0.5M NaOH溶液1.0ml,快速混匀,防止局部浓度过高。 3. 各管混匀之后再分别加入0.3%4-AA1.0ml及0.5%K3Fe(CN)62.0ml,混旋仪充分 振荡混匀,使显色完全。室温放置10min后以6号管校正零点,在分光光度计中比色 (λ=510nm) 注意:必须立即混匀,否则显色不完全。
• 底物浓度[S] • 酶浓度[E] • 反应温度 • pH 值 • 抑制剂 • 激活剂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E+S k1 k2
ES k3 E+P
中间产物学说
v
Vm
0.3
0.2
[S]与v关系:
Vm
当[S]很低时,[S]与v成比例-- 一级反应
2
当[S]较高时,[S]与v不成比例
例1: 巯基酶的抑制
SH E + Hg2+
SH
SH Cl E + As-CH=CHCl
SH Cl 巯基酶 路易士气
S
E
Hg + 2H+
S
S E As-CH=CHCl + 2HCl
S
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疏松结合引起酶 活性的降低活丧失, 结合是可逆的, 能够通 过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使酶恢复活性。
品系的遗传性差异。
表2 以下操作同表1步聚中1、2、3、步
表3 以下操作同表1步聚中1、2、3、步
• 拓展
1、可通过以后要学习的实验,开展酶的分离, 纯化,理化特性分析研究。
2、纯化酶可进行结构、序列分析。 3、可通过修饰等方法掌握酶的活性中心。 4、可进行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5、可进行同功酶分析,了解不同物种、品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特点:独立性,广泛应用性。 范畴: •几种常用生物大分子制备技术 •光谱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分子克隆、外源基因表达、分子杂交 要求:
实验报告书写
实验目的: 原理: 操作: 结果: 分析/讨论: 注意事项:
实验七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Enzyme; Ribozyme
[I] 正常
1 [S]
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 I与S分子结构相似; • Vmax 不变,表观Km增大; • 抑制程度取决于I与E的亲和力 ,
以及[I]和[S]的相对浓度比例。
(二)非竞争性抑制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概念 抑制剂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其它部 位结合而抑制酶活性,I和S与酶结合不存在竞争 关系。
1/V
斜率= Km/ Vmax
1/Vmax -1/Km 0
1/[S]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A
B


2
8 10 pH
pH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A: 胃蛋白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酶的最适pH: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的pH。
一些酶的最适 pH 值
酶 胃蛋白酶 过氧化氢酶 胰蛋白酶 延胡索酸酶 核糖核酸酶 精氨酸酶
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
酶促反应动力学
概念:
•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 其影响因素。
• 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底物减少或产物 增加的速度,常用初速度来衡量。
初速度
产 酶促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0
时间
酶促反应的时间进展曲线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4. 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 酶浓度呈正比;
5. k3为酶的转换数: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 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或活性中 心)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1~10 4/s
Km值与 Vmax值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又称林-贝氏作图法(1934)
1
Km 1
1
=
+
V Vmax [S] Vmax
思考题:
1、概念:酶、酶活性、反应初速度、酶活性 中心、必需基团、Km、最适温度、最适 pH、竞争性抑制、
2、比较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 性抑制作用特点及林-贝氏图;简述竞争性 抑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可逆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比较
作用特点 无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
• 与I结合组分
• 动力学参数
表观Km
可逆抑制类型: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ve inhibition) 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一)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概念 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 似,与底物竞争同一种酶的活性中心,从而 影响E与S的结合。
0.1
当[S]很高时,[S],v不变--零级反应
0 1 2 3 4 5 6 7 8 [S]
米---曼氏方程 (Michaelis-Menten equa+ [S]
米-曼氏方程解释: 当[S]Km时,v=(Vmax/Km) [S], 即v 正比于[S] 当[S]Km时,v Vmax, 即[S]而v不变
S E
I
ES
v 无I 有I
EI
E+P
• 竞争性抑制作用过程
[S]
• 竞争性抑制的底物浓度曲线
• 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方程:
v=
Vmax[S] Km(1+[I]/Ki)+[S]
1 v
=
VKmmax(1+
[I] Ki
)
1 [S]
+
1 Vmax
• 竞争性抑制的特征曲线: 1 v
1 Vmax
-1
-1
Km
[I] Km(1+ Ki )
Km
表观Vm
Vm
• 双倒数作图
斜率
Km/Vm
纵轴截距 1/Vm
横轴截距 -1/Km
E
Km(1+[I]/Ki) Vm
Km(1+[I]/Ki)/Vm 1/Vm 1/Km(1+[I]/Ki)
非竞争性抑制 E、ES
反竞争性抑制 ES
Km Vm/(1+[I]/Ki)
Km/(1+[I]/Ki) Vm/(1+[I]/Ki)
矩形双曲线:
v
v =(Vm/Km) [S] v=Vm=K3[E]
V= Vmax [S]
Vm
Km + [S]
2
Km
[S]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Km与 Vmax的意义
1. Km值等于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 Km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大小, Km
与酶对底物亲和力大小成反比;
3.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Km值范围在10-6 ~ 10-2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