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 课件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PPT

合作探究: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原因及成就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并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状况等 因素,能对教育发展的原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从而落实基础同时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
访谈活动设计
以小组为单 位,围绕“三代 人眼中的教育” 这一主题设计一 个访谈活动的方 案
教师指导
教师介绍本课课标要求
结合本课历史学习内容,确立访谈 主题
根据访谈主题,列出访谈提纲,确 定访谈对象
对访谈内容记录详细,及时整理成文
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
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 告》
教学重点:建国初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
立;新时期“科教兴国”及教育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切入主题 —引起兴趣与注意
展示介绍前两代从教与我们这一代从教 情况:从年收入、评职称、获奖与荣誉。让 学生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
标题教学-宏观把握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 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 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必修三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970年,福州,小 学生在模仿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主角李玉和的 表演。
本课教学以科学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 施,推动教育的发展为主线;以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灵魂,突出 教育发展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清 华 门 被 砸
北大校长被批斗
南宁市民欢 送知青下乡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
2
1.5
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文盲人数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阅读《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 1957 1960 1965 1971 1997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 (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 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材料二、
-----《共同纲领》第41条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
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
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科教兴国战略

211工程
3、90年代 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阅读下列材料: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指导方针适应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
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模板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管仲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劝学》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贵不足谋也。 ——孙中山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 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中等 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 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 倍
小学
1681000 所
1949年的 11626.9
4.9倍
万人
Hale Waihona Puke 1946年的3.9 倍请回答: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3、成就 (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人才。从而促进了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 类合格人才。”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新知导入
材料三、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四、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复习课件(与“教育”有关的文档共8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复习课件(与“教育”有关的文档共8张)
⑷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 之路。
√《意A关义.背于 :正实景确施处“音科理教乐人兴民国:内”战部反略矛对盾映全的面粉问落题碎实》“科“学四技术人是第帮一”生产的力”歌思想曲,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B技.外和教景育:是决考定场社会门主口义现悬代挂化建着设“成败改的革关键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作文用化:内大教革景育命领:”结域束考的后改场,革中,中国从张教根育本贴界上经有改过变“拨了乱实半反殖施正民,地“平半反科封大建教批的冤兴教假育国错制案度”,,广战实大现略教了育的向工新标作民者主语在主政义治和上社获会得主了义新教生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第D二.特课 写人民:教作育事文业题的目发展“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0世纪70年代 B. ⑴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20世纪80年代 C.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7
第七页,共8页。
8
第八页,共8页。
容。
1
第一页,共8页。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47张PPT)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47张PPT)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 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 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 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 重破坏,濒临崩溃。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3、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4、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5、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确立
(2)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和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 的主要内容?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 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 ,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 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系 于 教 育
第2课
国 运 兴 衰
业人 的民 发教 展育

教育兴办(文革前) 教育挫折(文革间)
教育发展(文革后)
百国 年运 大兴 计衰 教系 育于 为教 本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1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18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一、社会主义 教育的兴办
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 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实施情况
①改革旧学制, ②改革旧课程,
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她就是苏明娟,希 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 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 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 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 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 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 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 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 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 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 完成了小学、初中、高 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 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原因:“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⑵表现:
①1977年恢复高考,“文革”后拨乱发正的重要标志 制定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制度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 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 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进展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 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练一练
1.指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毛泽东
c
2.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 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7张PPT)
三代人的教育梦
高玉宝(1927 -) 中国军队作家
郭路生(1948 -) 苏明娟(1983-)
朦胧诗代表人物
银行职员
教育梦,中国梦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河中学 奚琼琪
旧社会:遥不可及的读书梦
高玉宝的教育梦
高高玉玉宝宝(连1写92带7.4画.6的-入) 中国党军申请队书作家
旧社会:遥不可及的读书梦
中国教育的腾飞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家统计局网站)
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
中国的教育梦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 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
郭路生的教育梦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郭路生(1948 -)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朦胧诗代表人物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 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教育梦,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高中历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3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3人民版必修3
24
第二十四页,共37页。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
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25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广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五华县畲维希望小学,地
处五华县转水镇,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1993年竣工。
26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 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 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
21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22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 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 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 、具
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
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
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
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
本,在于育人。
11
第十一页,共37页。
㈡教育 事业突 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⑴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⑶中等教育实行普教、 职教并举。
12
第十二页,共37页。
高等教育的发展
13
第十三页,共37页。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 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 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PPT课件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学 校。”
根据材料思考: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那 么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田头识字学习
落后地区的教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 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 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扫盲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优质PPT课件 (共65张PPT)
页码
标题
▶九七:过则勿惮改
▶九八:勤学说
▶九九:勤有功戏无益
▶一OO:怎样使身体健康
学思之窗: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小学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在校生 多时增长
67.4万 1947年的

3.3倍
1432万 1946年的

6.9倍
11626. 1946年的 9万人 3.9倍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80993所
168100所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一O一:怎样使身体健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代人眼中的教育” 访谈录
一、三代人眼中的教育
• 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变化折射 出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当时,高小毕业(相当与小学 五到六年纪)就有资格当干部.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越多越 反动”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
二、教学目标设定
•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 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通过三个阶段 的对比、中外的对比,体悟教育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通过论文 及“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理解。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 想。
三、教学策略设计
• 教学重点:通过研究讨论“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 教学难点:设计ຫໍສະໝຸດ 谈活动方案。 • 导入:从“不同时期能否读得起书”的讨论中切入。师生共同讨论、体悟。
• 20世纪80年代,教育第一次被提升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教 育也成为莘莘学子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
• 现在,教育支出高居居民生活支出的第一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 能穷教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心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开始深入人心,”科教兴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教学策略设计
• 总结整理。回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知识体系。根据表格,理清新中国 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 研究性学习活动。布置两个课外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任务,通过查找资料或 访谈活动,增强体验,加深印象,提高能力。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融入新知。 • 出示课题: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 •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
三、教学策略设计
• 了解教育发展整体趋势: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 • 1.理清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变化的根本原因。 • 2.教育方针。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方针出台的缘由及史实。 • 3.措施。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点。 • 4.成果。 • (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 • (2)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 • (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扫盲教育意义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