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唐末以后一种重 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
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取鉴。
一、书院的产生
(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军阀割据 的局面,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 芽的直接原因。 2、宋初官学低迷而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书院应运而生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二)大学教育
1、教育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 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 “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 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 已);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两汉之后,儒家经学学术旨趣越来越 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 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尽管韩
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
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这
一发展在宋朝实现,即理学的产生。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一)理学之发展
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学本体论) 2、张载、程颢、程颐:理与气、道与器、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宋朝文化教育政策
2.了解金、辽、元民族学校的 设立及推行“汉化”的政策 3.掌握宋朝的兴学运动 4.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学校制度;了解中国宋代特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制度的整个兴衰过程,以及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影响;了解北宋时期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思想;重点掌握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教育理论在宋辽金元时期进一步深化。

二、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学校制度(次重点)2、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重点)3、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师讲授重点部分4学时,学生课后自学次重点部分。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研讨法。

四、授课讲义第一节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文教政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因此宋代确立了“重文贱武”的国策。

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崇尚理学、重视科举、鼓励兴学等内容。

1、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宋代推行“兴文教”的政策,势必要尊孔重儒。

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下令修复孔庙,塑绘先圣先师之像。

二年下令贡举人至国子监拜竭先师,并永为定例。

三年又令以一品礼祭祀孔庙。

宋真宗以后,尊孔重儒尤为突出。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宋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立国伊始,便实施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建隆元年,下令修复废寺,塑造佛像。

道教在宋代是仅次于儒学的宗教。

宋太宗时在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多方收集道教经典。

宋徽宗更是提倡道教,他导演册封自已为“教主道君皇帝”,以政教一体的身份管理国家,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事,令各州县设道学。

宋代统治者尊孔重儒,又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而其积极倡导的结果,使三教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共同立场上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四、朱子读书法
(二)熟读精思
1、熟读是精思的基础
(1)“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
(1)“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朱子读书法
(三)虚心涵泳
1、“虚心” 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
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理学基本范畴)
3、朱熹:全面总结和发挥,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
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二)朱熹简介
1、学术:程学真传,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2、仕途:18岁中进士担任地方官职;宁宗入朝 兼任侍讲,免职,被列入伪学逆党,去世九年后 才得以翻案,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3、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撰写 《白鹿洞书院揭示》 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一)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二)实行殿试制度 (三)改善考官任用制度 (四)设置“别头试”
(五)建立弥封誊录制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六)扩大及第名额 (七)确定考试周期 (八)确定考试阶段 (九)确定殿试待遇
(十)改革考试内容
第三部分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1、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采用“三舍法” 3、拨给学田,保证经费 4、少数民族请建番学;开创了外国人入 地方官学的先例
二、教育制度

第二十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ppt课件

第二十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ppt课件

三、文学艺术
(一)两宋时期文学艺术 (二)元代文学和艺术
(一)两宋时期文学艺术
1、文学
两宋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新兴的词。宋代词人中影 响最大的有:柳永、苏轼、李清照等。 柳永是北宋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浓厚 的市民气息,风行一时。 真正使宋朝词别开生面的文学家是苏轼。苏轼不仅 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豪迈奔 放的精神追求 。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 蓄、风格清新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元代文学和艺术
1、 元代文学突出的成就是元曲。元曲包括剧曲和散 曲两种。剧曲又称杂剧,在元代盛行一时。著名剧作 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王实甫也以 《西厢记》而名闻天下。散曲是元代的民歌,当时也 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当时,还有流行于南 方地区的南戏(又称传奇)。元代还产生了许多优秀 的少数民族史诗,如蒙古族的《元朝秘史》、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和《米拉日巴传》等。 2、元代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不 少成就。如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等画家,各 具特色,对明清山中期以前以宗教 题材为主,是对唐吴道子宗教人物画传统的继承。 北宋宫廷有翰林图画院,徽宗时发展到鼎盛,有大 批画家在画院供职。 宋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宋以前的绘画以色彩为主, 宋代开始重视水墨画,从热烈转向深沉、成熟。绘 画技法内容的精细,到宋代已达极致,不能再细了; 所以转向追求韵味,抽象的色彩渐转向黑白了。
(二)元代的科学技术
1、天文学 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修的《授时历》,创造了简仪、 仰仪、高表、候极仪及景符等多种天文仪器。数学也取 得了辉煌的成 就。 2、数学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对多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有独 到之处。产生了珠算。 3、在地理学方面 都实曾受命考察了黄河源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 写出《河源志》。是现存最早的河源勘察报告,纠正了 过去黄河源的错误认识。朱思本的《舆地图》、汪大渊 的《岛夷志略》,也是重要的地理学著作。 4、在农学方面 王祯的《农书》;元朝官方编纂的《农桑辑要》。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 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 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3.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 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 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三、元朝的教育发展
(二)地方官学 元朝统治者注重学校教育,积极创办地
方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学田的设立,使 元朝的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有了一定的 保证。
(二)宋代地方官学制度
1.学校种类
宋代的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但路不设学, 只有府州学和县学
2.始设诸路提举学事司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职责是制定规 章、任免教师、查核学务、管理经费
3.实行学田制
始于1040年,仁宗诏赐兖州学田,熙宁年间诏给各州学田40顷
4.限制入学条件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太学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设祭酒、司业、博士、学正、 学录;太学成为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分校,后来成为太学的外舍 小学招收8岁至12岁儿童入学,创办于宋哲宗时期。
2.四门学、广文馆
四门学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广文馆是为四 方游学之士所设
3.专科学校、贵胃学校
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宊辽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理学产生于北宊,宋成于南宊。北宊初胡瑗、孙复、石介
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 为“北宊五子 ”,即周敦颐( 1017—1073 年)、邵雍 ( 1011—1077 年 ) 、 张 载 ( 1020—1077 年 ) 、 程 颢 ( 1032 - 1085 年)、程颐( 1033—1107 年),至南宊 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廸立了一个比较宋整 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
*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 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 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一、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3)认识论:“格物致知”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 2 人教版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 2 人教版

3、豪放派词人及特点 A、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 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 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 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 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 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 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5、世俗文学 兴起原因
特点
影响
6、元曲
含义: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和《窦蛾冤》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有 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录 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 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
这是宋朝时期出现的罗盘针,它是将磁针装在有方位标 记的罗盘上制成的。罗盘针运用于航海,使航海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大大提高。
C、火药
炼丹家——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北宋广泛
应用军事——南宋管形火器出现
3、建筑技术 A、李戒《营造法式》 B、代表作
3、A、沈括和《梦溪笔谈》 111贡献和历史地位: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PPT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优质课件

PPT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优质课件
①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
“地天位理:”宋。 朝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 远②影人响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
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
的精神境界。 ③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
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4.四大发明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材(料1一)造“纸火术药、、印罗刷盘术、:印促刷进术了——人这类是文预明示的资传产播阶和级发社展会,到促来进了
欧的洲三文项化伟的大发发展明,。推火动药了把文骑艺士复阶兴层和炸宗得教粉改碎革,。罗火盘药打:开欧了洲世资界产阶
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 (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3).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 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 广泛应用于航海。
这 三大发明在 宋朝基本成熟 , 为人类文明的 进步作出了重 要贡献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北宋)
◎罗盘
三、科技 3. 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4.沈括(北宋)
沈 括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眉头,却上心头。 以寄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文学艺术 2. 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文学
(2)元曲 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
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
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指南针:促使 (2)胜利:1781年,英将康华利在约克镇率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共106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共106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3、一切节省,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H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H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3.分斋教学
(1)内容 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胡瑗在主持湖 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 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 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 另选一科为副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 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 管理人才。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以佛修心, 以道养生, 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二、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
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 构,又是最高学府。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 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 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 人之俊异者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 得比国子学有成效。 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1102 年)。 小学招收8-12岁儿童入学,创办于宋哲宗时期, 实行三舍法

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
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

辽代也依照唐制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于辽圣宗统和 六年(988年)正式开科取士。但辽代科举只对汉族考生
开放,录取的人数很少,契丹人用任子制作官,不得应 进士举。辽代的科举和学校实际上都是专门用来笼络汉 族士人的手段,并未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

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精品PPT课件2 〔人教版〕

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精品PPT课件2 〔人教版〕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这是元朝的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活字按音 韵排布在轮船上,排版时,只需坐着转动轮船,拣出要 用的字。
印刷术的传播: 向东:朝鲜、日本 向西:埃及、欧洲
B、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
缕悬法指南针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 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 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 向南方,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灵敏度较 高,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

教育史课件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教育史课件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 诸路蒙古字学
▪ 诸路医学 ▪ 诸路阴阳学
▪ 阴阳学:
▪ 元代至元28年创设,隶属于司天台,所学 为天文、术数等科。学有成就者录于司天 台就职。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历算 人 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 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 一、朱熹和理学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
改为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 理学家,继承和开展了二程学说,成 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 他亲自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 院,并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提 醒?。一生还编撰了许多教材,如?近 思录?、?小学?、?四书章句集注?等。
朱熹
考亭书院
四书集注
▪ 从世界观上划分,理学分为两派:陆王派(主 观唯心主义)和程朱派(客观唯心主义) 。
▪ 〔二〕尊崇理学
▪ 广泛搜集伊洛诸学,并建太极书院和 “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
▪ 令蒙古国子生学习程朱理学
▪ 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 题,以朱熹的注解为准。
二、元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一〕中央官学 ▪ 1、国子学 ▪ 这是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创立于世祖
至元六年〔1269年〕,招收七品以上朝官 子孙及卫士子弟。元代的国子学实行“升 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 (二)教育作用
▪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 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种善 性就是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自然合于天 理的,“性即理也〞,然而每个人又都受 “气质〞的偏蔽,使其本然之性不能充分 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先觉者的教育,变化 其气质,去蔽明善,使受到偏蔽的善性得 以明复。
▪ 公布?十三经正义?作为学校法定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四、书院的作用
• 为广大士子提供了学习的场所。 • 促进了古代学术的繁荣。 • 书院的形式和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形
成有一定的影响。
五、书院的官学化
• 以学舍入官与地方官兴学 • 既刺激了书院的发展,也强化了政府对书院的控
制。
第二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 正分明,不可潦草。”
2.大学教育 ➢ 年龄:15岁以上 ➢ 内容:理(“事物之所以然”) ➢ 目的:在坯璞基础上,加光饰,精雕细刻,成为对国家有
用的人。 ➢ 方法: • 重视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
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存 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 61岁离任,迁居建阳,定居于考亭,建“竹林精 舍”。3年后改为“沧州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 道付沧州”。不料,当年知潭州。
• 65岁时,修复岳麓书院,满二年,为焕章阁待制兼 侍讲。帝厌之,出。不久,“庆元党禁、学禁”发生。 1200年逝,死后九年,取消学禁,谥曰文,称朱文公。 1210年,追赠中大夫,宝谟阁学士。
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抨击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三、教育阶段论
1.小学阶段: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 年龄:8-15岁。
➢ 任务:培养“圣贤坯璞(pī pú )”
➢ 内容: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 ➢ 方法: • 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 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 《须知》《学则》,培养兴趣
• 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伊洛渊源录》 《朱子语类》等。
二、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1.理一元论。 • 性即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2.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 天命之性禀受天性,深厚至善,完美无缺。 • 气质之性由理气相杂而成。 • 气有清浊,故人性有异。
3.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明明德, 实现“明天理,灭人欲”。
五、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 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不要颠倒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 •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 熟读: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读书成诵 • 精思:无疑-有疑-无疑
3.虚心涵泳 • 虚心: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 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 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 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 14岁,父病逝,遗命朱熹赴五夫里,以“籍溪胡原 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为师。
• 19岁中进士,20岁授泉州同安县主簿,整顿同安县 学,并师事李侗,学理学,完成了《论语要义》《论语 训蒙口义》。
• 32-47岁,退居武夷山寒泉精舍讲学,客观唯心主义 理学体系建立。鹅湖之会。
• 51岁回崇安故里,58岁在武夷山授徒讲学,同陈亮 展开论战。同年,赴正和殿奏事。第二年,出知漳州, 《四书集注》刊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生平
• 生卒年:1130-1200,字元晦、仲晦,晚年号晦翁、 沧州病叟等。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祖辈为“婺源著 姓”。父亲朱松,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李侗为 其挚友。
• 自幼聪颖过人,五岁读《孝经》,六七岁时接触到 八卦知识,曾坐沙画卦,十岁始学“圣贤之学”,日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间断,立志做 “圣人”。
6.居敬持志: 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树立远大志向,顽强毅力坚持。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元的书院
一、萌芽 1.背景 •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 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 佛教禅林的影响
2.萌芽:最初的书院 • 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
理图书的机构,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 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如唐末梧桐书院即为罗靖、罗简讲学之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