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断层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支,故应遵循人体解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但它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欲学断层,先修整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在掌握坚实宽广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以及熟悉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断层解剖学。
2.整体与断层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思维人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断层均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层,从断层出发重塑整体,即建立“从整体到断层,再由断层回到‘整体’”的断层解剖思维,切忌从断层到断层的错误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①在学习某一断层之前,首先应了解其在整体中的位置,还应了解断层标本的制作法和B超、CT、MRI的扫描方式;②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层的所有结构上,而要一个器官或一个结构地逐一连续追踪学习,以求掌握其全貌及连属关系。
3.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不能从实物至实物(缺乏实用性),更不能从影像到影像(缺乏形态基础),而要从实物到影像(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因此要求学生重视实验课,在掌握断层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阅读B超、CT和MRI图像。
4.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断层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好医学影像学等临床医学课程。
因此,要学会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具体知识去解决临床影像学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肺段与肝段的断面划分时,应联系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学习腹膜腔和筋膜间隙时必须联系积液的定位、扩散和介入治疗;学习淋巴结时必须结合癌的转移途径等。
总之,学生应在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发扬勤奋、刻苦和创造性学习的学风,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形成自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
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
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目标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和B超图像。
因我学生未开设局部解剖学,本门课程讲述前需简要介绍局部解剖学内容,如重要器官、结构的位置及毗邻,筋膜间隙的位置及连通等,为学习断层解剖学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各局部断层的常用基线和观察方法。
(2)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
(3)熟悉重要层面上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标本、组织讨论和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绘图能力和运用解剖术语描述的能力。
(2)通过观察断层标本,培养学生与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学横向联系的能力和精确的形态学定位能力。
(3)通过常见病例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标本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3)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断层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课程。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知识。
本文介绍了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实践教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引言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在断层面上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断层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目的1. 使学生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兴趣。
三、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内容1. 断层解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
2. 断层解剖图谱、模型、实物标本的观察和解析。
3. 断层影像图片的分析和解读。
4. 临床病例的断层解剖分析。
5. 实验室断层解剖操作技能的训练。
四、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图谱、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断层解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演示法:教师进行断层解剖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断层解剖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学生针对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5.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临床病例,学生分析病例的断层解剖特点。
五、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安全操作,防止学生受伤。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解剖学中的断层,以及断层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的相关性。
断层是指人体某一特定区域在解剖学上的分割,通过研究断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断层解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1. 平面断层扫描(CT):平面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计算机重建的断层图像技术,通过对人体进行多个平行面的扫描并记录各个平面的重建图像,使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解剖结构。
2. 纵切断层:纵切断层是垂直于身体纵轴的平面,通过纵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前后关系和层次。
3. 横切断层:横切断层是平行于地面的平面,通过横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上下关系和层次。
4. 胸腔断层:胸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胸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心脏、肺部、食管、大血管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5. 腹腔断层:腹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腹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6. 骨盆断层:骨盆断层是下肢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骨盆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骨盆内部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7. 被膜断层:被膜断层是通过对人体进行不同位置不同岗位的切片,了解整个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器官分布。
8. 光学断层扫描(OCT):光学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断层成像技术,通常被用于眼科领域的研究,可以以高分辨率观察和评估眼部组织的内部结构。
9. 超声断层:超声断层是利用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产生的回声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的断层图像。
超声断层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科、肝胆外科等领域。
10. 断层解剖图谱:断层解剖图谱是将断层扫描和解剖学知识相结合,将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与解剖结构进行对应,形成可视化的图谱,使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断层图像所呈现的解剖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与应用对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非筋膜间隙、脑池、海绵窦非筋膜间隙(纵膈间隙)指脂肪、淋巴结等低CT值的间隙。
以胸骨角水平线为标志,可以分为胸骨角水平线以上的3个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适于胸骨角水平的为主动脉肺动脉窗;胸骨角水平线以下的3个CT间隙:气管叉下间隙、左房后间隙、膈脚后间隙。
1、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内含舌骨下肌群、成人有胸腺剩件(小儿含胸腺)、脂肪、淋巴结。
上通上纵隔,下通下纵隔,向后通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
此间隙正常CT影像不应看到淋巴结。
2、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
内有奇淋巴结,多为一个。
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
右为右肺,左上为左肺,左下为主动脉弓。
内含食管,胸导管等。
4、主动脉肺动脉窗:在主动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度约1—1.5厘米,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主动脉肺动脉淋巴结、脂肪。
引流左肺淋巴液、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淋巴液,间接引流右肺淋巴液。
此区正常影像看不到淋巴结。
5、气管叉下间隙:位于气管杈至右肺下缘之间,高达2厘米。
两侧界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奇静脉、食管以及奇食窝。
6、左房后间隙(后纵膈间隙):仅指气管杈以下的后纵隔,为一不规则的空隙:前界为左心房后壁、后界为脊柱(第6胸椎椎体)、右为右肺背段、左为降主动脉。
此间隙内有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后纵膈间隙扩大,多见于食管肿瘤、食管扩张,还可见于淋巴结肿大和右肺背段肿瘤等。
7、膈脚后间隙:此间隙位于左右膈脚之间,脊柱之前,两侧为纵膈胸膜所围成的区域。
它是纵膈最低垂的部位,也是连接胸腔和腹腔的最主要途径。
该间隙内包含以下结构: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脂肪和淋巴结等。
断层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断层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在不同断层上的______。
A. 形态B. 功能C. 位置D. 动态答案:A2. 在断层解剖学中,常用的断层类型有横断面、冠状面和______。
A. 斜面B. 矢状面C. 纵断面D. 切面答案:B3. 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哪项?A. 疾病诊断B. 外科手术规划C. 影像学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断层解剖学中,______是将人体沿前后方向切割得到的断层。
答案:冠状面5. 断层解剖学中的______是将人体沿左右方向切割得到的断层。
答案:横断面6. 在进行断层解剖学研究时,______是将人体沿上下方向切割得到的断层。
答案:矢状面三、简答题7. 简述断层解剖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断层解剖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理解人体结构的三维形态,从而在疾病诊断、外科手术规划以及影像学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四、论述题8. 论述断层解剖学与常规解剖学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答案:断层解剖学与常规解剖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方法和视角。
常规解剖学主要通过观察尸体的宏观结构来了解人体,而断层解剖学则通过在不同层面上切割人体,研究其在特定断层上的结构特征。
例如,在进行脑部手术前,医生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原理,通过MRI 或CT扫描获得脑部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从而更精确地定位病变区域,规划手术路径,减少手术风险。
五、案例分析题9. 某患者因车祸导致脑部损伤,需要进行脑部手术。
请根据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分析手术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工作,并说明其重要性。
答案:手术前,医生需要根据断层解剖学的原理,获取患者的脑部断层图像,包括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
这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于:- 帮助医生全面了解脑部损伤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 确定最佳的手术路径,以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断层解剖学 绪论2
一、什么是断层解剖学?
(一)断层解剖学: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 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
(二)断层的方法:1.冷冻切片技术;2. 生物塑化技术;3.火棉胶切片技术;4.CT; 5.MRI;6.计算机重建三维成像;7.超声成像 等。 。
二、研究断层解剖学的 影像学方法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Computed
Tomography)
2.磁共振成像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3.超声(B超)
三、复习“三个面”: 1.水平面; 2.矢状面; 3.冠状面。
四、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1.断层:依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做的具 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2.断面:断层标本的表面。 3.横断面:又称水平断面,是与水平面相平 行,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断面;断层标 本和CT、MR图像多从其下表面进行观察。
五、学习该课程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1.欲学断层解剖,先修大体解剖;提前复习
所讲章节人体解剖学知识。
2.锻炼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结构的连续变化。
2.“桥梁课程”
达到“孺子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
3.内容多、课时少
课容量大
转变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fracture anatomy)是指通过解剖学知识研究和描述断层(fracture)的形态、类型、分类及其中的特殊结构特征的学科。
断层解剖学主要包括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态特征、类型特征以及解剖学标志等内容。
以下是对断层解剖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断层(Fracture): 指在岩石或地壳中由于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导致岩石产生的破裂面。
断层分为隐断层(隐蔽断层)和露头断层两类。
隐断层在地表以下,无法直接观察到;露头断层则在地表上露出。
2. 破裂面(Fault plane):断层上形成的具有相对尺寸较大的破裂面。
3. 断层面(Fault line):断层的破裂面所在的线状空间。
4. 覆盖层(Ov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上部的岩层,是相对于断层面下部的岩层而言的。
5. 下伏层(Und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下部的岩层。
6. 主要滑移面(Principal slip surface):指相对滑移量最大或主控滑移的断层破裂面。
7. 副滑移面(Secondary slip surface):指断层上次重复滑移所留下的破裂面。
8. 断层覆盖岩层(Fault cap rock):指位于断层附近上方形成的由于断层运动而对地壳造成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岩层。
9. 平移(Translation):指断层滑移方向与断层面的倾角为零,即断层面平行于地表。
10. 褶皱(Folding):指由于断层运动所导致的岩层弯曲现象。
11. 凹斑(Saddle):指由凸斑(high point)和凹斑(low point)构成的断层形态,凹斑即为断层中线两侧向上弯曲形成的部分。
12. 断距(Vertical displacement):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垂直位移的距离,在地质学上常用来度量断层活动的剧烈程度。
13. 断层滑移(Slip):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位移量,可分为正滑移(正运动)和倒滑移(逆运动)。
断层解剖学常用知识点整理
断层解剖学常用知识点整理一、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1.解剖平面:是指人体在特定的位置和姿势下,通过对应的照片、CT 或MRI扫描图像上的特征结构进行标记,确定解剖结构的具体位置。
2.断层:是指沿着解剖平面进行切片,将人体分为前后、左右或上下两部分。
3.断层图像:是指使用CT或MRI等断层成像技术获取的一系列平行切片图像,用于观察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
4.结构识别:是指根据断层图像上的特征结构,将其与正常解剖结构进行对比,进行结构识别。
二、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内容1.器官解剖学:包括各个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形变等解剖学特征。
2.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3.临床断层解剖学:研究断层图像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手术断层解剖学:研究断层结构在手术过程中的变化,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三、常见的断层解剖学知识点1.外科解剖学知识点(1)解剖平面的划分:可按水平、冠状和矢状三个方向进行划分。
(2)腹腔脏器的解剖结构:包括胃、肠、肝、胰、脾等内脏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3)胸腔脏器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脏、肺、食管等内脏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4)解剖学标志物:如肩胛骨、腰椎骨等,用于确定解剖平面和解剖结构的位置。
2.神经解剖学知识点(1)脑部解剖结构:包括脑叶、脑室、脑底、脑神经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
(2)脊髓和脊神经的解剖结构:包括脊髓和脊神经的形态和位置。
(3)神经系统的解剖平面:可通过蝶鞍、耳孔、枕骨外凸点等标志物来确定神经结构的位置。
(4)解剖与神经功能的关系:研究神经结构与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
3.血管解剖学知识点(1)主要血管的分布和走行:包括主动脉、肺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等血管的分布和路径。
(2)血管的解剖平面:如腋窝、腹股沟等解剖平面用于识别血管结构。
(3)动静脉关系:研究动脉和静脉的相对位置和关系,对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学复习要点
1、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门重点的连线,又称人类学基线、下眶耳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
2、连合间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3、禽距:为距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是识别距状沟的标志。
4、小脑延髓池:又名枕大池,位于小脑半球后下方、延髓背面和枕鳞下部前方。
池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5、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及两侧大脑后动脉组成的血管环。
该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6、咽后间隙:位于咽和食管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向后纵隔。
其感染多来自咽后淋巴组织的炎症,若形成脓肿则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障碍。
7、主动脉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之。
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其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主动脉胸部。
此区含有动脉韧带、左下气管旁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
8、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
此间隙内有肝尾状突、网膜孔、门腔淋巴结、胰钩突及其他结构。
因结构总舵且常见变异,是影像学诊断中易致误诊之处。
9、Glisson系统:指由肝内结缔组织包绕于一起走行的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该系统的三中管道在肝内的分支和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Couinaud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将肝分为“两半五叶八段”。
1、试述胼胝体干层面的结构(P22)关键结构:胼胝体干、侧脑室、尾状核。
断面中部可见两侧呈“八”字形的侧脑室的前角、中央部和后角,其内侧有胼胝体干,其外侧紧贴的有尾状核前大后小的两个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3段(侧裂段、外侧沟段):分 为眶额动脉和额顶升动脉,后者又 分中央沟动脉、中央前沟动脉和中 央后沟动脉,合称为蜡台动脉
M4段(分叉段):外侧沟上端至分出颞 后动脉、角回动脉、顶后动脉处;
M5段(终末段):即角回动脉。
2)分支与分布:有二组: A、 外侧豆纹动脉:供应壳的大部、苍 白球外侧段、内囊前、后肢上2/3及其 邻近辐射冠、尾状核头和体
2.组成: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 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 及大脑后动脉。
3.分型:有五型,近代型——中国人 最多,占64.68%,原始型,过渡型, 混合型,发育不全型。
三.脑的静脉 分浅、深两组。 (一)大脑浅静脉:分布于大脑
半球表面,主要收集大脑皮质和 皮质下髓质的血液,注入各硬脑 膜窦。 1.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上方,有 8-12条,收集大脑背外侧面和内 侧面血液,注入上矢状窦及其外 脑外侧沟 附近,收集大脑外侧面血液,注入海 绵窦。亦可经上吻合静脉注入上矢状 窦,经下吻合静脉注入横窦。 3.大脑下静脉:有1-7支,收集大脑 半球外面下部和半球下面和血液。向 前发支与大脑上静脉吻合,注入上矢 状窦,向下与基底静脉和一些深静脉 吻合,注入海绵窦、岩上窦和横窦。
2)分支与分布:三组分支 A、 穿动脉,供应脑干、背侧丘脑、下丘脑 和外侧膝状体。 B、 胼胝体压支,供应胼胝体后半上面。 C、 皮质支(半球支),供应颞叶的底面和 内侧面以及枕叶。主要分支有:
①颞下前动脉 ②颞下中(间)动脉 ③颞下后动脉 ④距状沟动脉 ⑤顶枕动脉。
(三)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位置: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 灰结节和乳头体等。
V1段(横突孔段),第6~2颈椎
横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V2段(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开始 横行向外的一段;
V3段(寰椎段),从V2外端弯曲向 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为止的 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 弯,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再弯向上垂 直上行入枕骨大孔;
V5段(颅内段),入枕骨大孔至延 髓脑桥沟平面。
(5)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后行 跨至小脑幕上经胼胝体压部下方 进入距状沟分为距状沟动脉和顶 枕动脉。
1)造影分为四段 P1段(水平段), 为水平向外的一段。 P2段(纵行段), 是围绕中脑上行的一 段。 P3段,为从P2段 向外发出的颞支。 P4段,为从P2段 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 和距状沟动脉。
(二)大脑深静脉:主要收集基 底核、深部髓质、间脑及脑室脉 络丛等处的血液。
特点是从周围流向中央,最后集 中于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注入直窦。 1.大脑大静脉:左右大脑内静脉 在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合成,向 注入直窦。
断层解剖学
贵阳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脑血管应用解剖
一. 脑血管的特点: 1.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 脉,两者在脑底吻合成Willis环。 2. 行程极弯曲,是无搏动的主要 原因。 3. 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 大小的静脉。
二.脑的动脉系统 顶枕沟为界或以小脑幕为界
(一)颈内动脉系 1.行程及分段: 颅外段:颈部两侧,甲状软骨上缘至 颈动脉管外口 颅内段: C5段(岩骨段、颈动脉管段),外 口至内口 C4段(海绵窦段),内口至前床突
C.皮质支,营养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
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额、顶叶上 外侧面的上部。
主要分支有:
a、额底内侧动脉 b、额前内侧动脉 c、额中间内侧动脉 d、额后内侧动脉 e、胼周动脉 f、中央旁动脉 g、楔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 1) 行程及分段:
M1段(水平段、眶后段):起始 部至外侧沟以前
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jnejcl xh 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1)脊髓前、后动脉 (2)延髓动脉 (3)小脑下后动脉,分布于小脑 下面后部,走行弯曲,易发生血 栓。
4.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1)小脑下前动脉,分布于小脑 下面的前部。
(2)迷路动脉,供应内耳。 (3)脑桥动脉,每侧3-7支,供 应脑桥基底部。
(4)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
(1)眼动脉:C3段发出 (2)后交通动脉:C1段发出,管径变 异大,可直接延续为大脑后动脉。
左>右 28% 左=右54% 左<右22% (3)脉络丛前动脉:C1段发出,皮质 支主要供应海马和钩,中央支营养内囊 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球等。
特点: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
(4) 大脑前动脉: 1) 行程及分段: A1段(水平段)起始部向前内经视交 叉背面至前交通动脉。
B、 皮质支(半球支):大脑半球上 外侧面的大部及岛叶,主要分支有:
a、额底外侧动脉 b、中央前沟动脉 c、中央沟动脉 d、中央后沟动脉 e、顶后动脉 f、颞极动脉 g、颞前动脉 h、颞中间动脉 i、颞后动脉
j、角回动脉。
(二)椎-基底动脉系 1.行程: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 向上穿第6~1颈椎横突孔、寰枕后 膜和枕骨大孔入颅,至延髓脑桥 沟处与对侧同名动脉合成基底动 脉。 2.分段:
A2段(上行段)至胼胝体膝下方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 A4段(胼周段)扣带沟内 A5段(终末段)即楔前动脉,
大脑内侧面
2)分支和分布:可分为三组: A. 内侧豆纹动脉,包括返支 (Heubner动脉)和基底支,供应 壳、尾状核头、内囊前下部及下 丘脑;
B. 胼胝体旁支,7-20支,分布 于胼胝体和透明隔;
C3段(膝段、虹吸弯、前膝段),C4 至C2间转折部 C2段(前床突上段、交叉池段),水 平后行
C1段(终末段、后膝段),后床突前 向上走行至分叉部。
C2+C3+C4为虹吸部,多为U型和V型。
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 在动脉造影前后位上呈T型。
2.分支: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