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
摘要:本文对天津大学“卓越计划”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业建设和和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等,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的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卓越计划
天津大学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学校之一,一直致力于高素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学校瞄准国际前沿,研究了国内外未来5~50年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工业发展需求,跟踪世界一流大学最新的改革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完善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并且在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工程教育改革试点
1. 制定培养标准,完善培养体系
2007年开始,学校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借鉴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产业界对未来创新人才的整体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学校经过问卷调查,多次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个维度、24个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为全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指导[1]。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对未来创新人才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在未来5~50年对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标准进行了升级与完善。新的人才
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包含心身素质(即以心理素质为主,也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知识4个方面、28个要素,即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在心身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自控力、自信心、毅力、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情心、包容心,以及优良的身体素质,并能够准确体察别人感受。品德素质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远大理想、战略思维,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爱国奉献,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待人友善等美德,以及会感恩等内容。在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中外语言交流能力、运用计算机和仪器仪表的能力,以及专业前沿理解力和洞察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人文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以及政治和哲学知识、法律与知识产权知识、经济与组织管理知识。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集中反映了学校最新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未来卓越人才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学校逐步完善了包括心身素质提升系统、品德素质提升系统、能力强化系统、知识优化系统和创新支撑平台的“四系统一平台”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从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路径出发,建立了包括学习动力提升系统、学习过程保障系统及学生全程评价反馈系统在内的学生成长成才推进系统。力求使学生能够自信、高效、愉快、圆满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实现其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与知识的最佳成长。
2. 开辟改革实验区,传播工程教育理念
为了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门成立了实体化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验中心”——求是学部,负责制定和实施学校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总结和提炼经验,推广改革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持续发展。求是学部自成立以来,以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注重效果”的指导思想,树立“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天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38项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大部分改革成果已经开始在其他学院逐步推广。
学校以国家试点学院——精仪学院为依托,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针对人才培养的制约性因素,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核心,牢牢把握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在学生招录选拔、课程教学质量、产学研合作和教师岗位流转等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1)实施工程科学“夏令营”和“冬令营”,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引入多元化评价、着眼于学生发展潜力的录取选拔机制,从唯分数论转向重视基础、兼顾专业志趣与创新潜质。通过自主设立的评价环节,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口语、实践能力、研
发潜质、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2)积极推进“课程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强化课程综合训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开展讨论式教学,强化建立课程组研讨与师生沟通,加大教学岗位津贴力度。(3)深化产学研合作。企业通过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措施,直接参与学生校内培养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校企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企业认识实习、企业项目设计、工厂生产实习、企业毕业设计等举措,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实践。(4)在教师岗位流转方面,采用自愿申请、资质认定、科学评价、合理流动的方式实现岗位的择优聘任,力争做到让最好的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同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未能获聘教学岗位的教师将自动进入专职科研或其他系列[2]。
二、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模式和方法
1. 学校、行业、认证机构共同参与专业建设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本科生综合培养方案每年进行局部调整,每4年进行一次大范围修订。2007年学校对本科生综合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修订。在课程结构上,新培养方案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方案,将课程划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创新与研修类6个大类、19个小类,优化了知识结构,强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法制安全教育、管理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诚信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法律、经管、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要求学生选修其中四个不同类别的课程。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将研究与创新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列入培养方案。学校选派各专业学术水平最高、科研成果突出的教授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产业界人士担任创新课主讲教师,向学生讲授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以及与产业界结合情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兴趣。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专项资金,制定了完善的申报、评审、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管理规定,以及项目完成后学生的学分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办法等。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国家、地方和产业界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
2011年,我校按照“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加强综合、突出创新”的原则,开展了新一轮本科生综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依据“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参照世界顶尖大学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按照“综合化、多样化、国际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原则,落实培养标准要求。本次修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调整,强调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课程综合化程度,增加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到国内外大型企业做毕业设计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