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PPT
合集下载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a. OPLL b. DISH(弥漫性特发性骨增生症) c. OFL
• 小关节退变 • 椎管狭窄——MR是最佳评价手段,可同时观察
脊髓受压情况及有无变性水肿
14
脊柱退行性病变
15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椎和椎间盘化脓性感染 • 硬膜外、硬膜下脓肿 • 脊髓炎和脊髓脓肿 • 脊柱结核 • 其他感染性病变:真菌性脊柱炎
影相近的影像学效果。
42
成像原理
实质器官——低信号 脂肪组织——利用脂肪抑制技术被抑制 静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高信号
人体内液体特性:具有长T2(300-500ms)
选用长TR(>3000ms)——取得T2效果 长TE (>150ms)—— 增强T2效果
43
成像序列
• 自旋回波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TSE/FSE——显示硬膜囊边界较好 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成像时间短
8
脊柱MR常规扫描临床应用
•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脊柱及脊髓创伤 • 脊柱退行性病变 •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柱及椎管内肿瘤 • 脊髓脱髓鞘病变 • 脊髓血管性病变
9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神经管闭合不全:脊膜膨出/脊髓膨出/脊髓脊 膜膨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背侧上皮窦
• 神经源性囊肿 • 脊髓纵裂 • 脊髓积水及脊髓空洞症 • Chiari畸形 • 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Department of Radiology,P1 UTH
outline
• 脊柱常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 MR全脊柱扫描 • MRM • 纤维环DTI成像
2
脊柱常规扫描
• 部位: 颈椎、胸椎、腰骶椎 • 线圈: 头颈线圈,胸腰表面线圈 • 序列: 矢状位:T1WI(SE)/ T2WI
• 小关节退变 • 椎管狭窄——MR是最佳评价手段,可同时观察
脊髓受压情况及有无变性水肿
14
脊柱退行性病变
15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椎和椎间盘化脓性感染 • 硬膜外、硬膜下脓肿 • 脊髓炎和脊髓脓肿 • 脊柱结核 • 其他感染性病变:真菌性脊柱炎
影相近的影像学效果。
42
成像原理
实质器官——低信号 脂肪组织——利用脂肪抑制技术被抑制 静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高信号
人体内液体特性:具有长T2(300-500ms)
选用长TR(>3000ms)——取得T2效果 长TE (>150ms)—— 增强T2效果
43
成像序列
• 自旋回波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TSE/FSE——显示硬膜囊边界较好 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成像时间短
8
脊柱MR常规扫描临床应用
•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脊柱及脊髓创伤 • 脊柱退行性病变 •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柱及椎管内肿瘤 • 脊髓脱髓鞘病变 • 脊髓血管性病变
9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神经管闭合不全:脊膜膨出/脊髓膨出/脊髓脊 膜膨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背侧上皮窦
• 神经源性囊肿 • 脊髓纵裂 • 脊髓积水及脊髓空洞症 • Chiari畸形 • 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Department of Radiology,P1 UTH
outline
• 脊柱常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 MR全脊柱扫描 • MRM • 纤维环DTI成像
2
脊柱常规扫描
• 部位: 颈椎、胸椎、腰骶椎 • 线圈: 头颈线圈,胸腰表面线圈 • 序列: 矢状位:T1WI(SE)/ T2WI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诊断PPT课件
病例三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如何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6
误诊病例分析
病例一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强 直性脊柱炎。
病例二
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经HLA-B27检测及影 像学检查得以纠正。
病例三
误诊为腰肌劳损,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展 。
2024/1/30
27
2024/1/30
鉴别诊断
需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疾病相鉴别
10
2024/1/30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技术
11
X线平片检查
2024/1/30
脊柱正侧位片
观察脊柱生理曲度、椎体形态、椎间隙及 小关节情况。
骶髂关节正斜位片
观察骶髂关节间隙、关节面及骨质情况。
骨盆平片
观察髋关节及耻骨联合情况。
31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1/30
32
脊柱结核
多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 毒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 、椎间隙狭窄,但脊柱竹 节样改变少见。
脊柱肿瘤
X线可见骨质破坏、椎间隙 高度正常,MRI可发现肿 瘤信号异常。
22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误诊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影像学表现多样,医生对 诊断标准掌握不足;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
8
临床表现与分型
早期
下腰背痛伴晨僵,活动后减轻
02
中期
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或发僵,夜间痛 或间歇痛
01
03
晚期
脊柱强直、驼背畸形,髋关节强直固 定
分型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骶髂关节炎 型、腰椎病变型、胸椎病变型、颈椎 病变型、周围关节型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如何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6
误诊病例分析
病例一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强 直性脊柱炎。
病例二
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经HLA-B27检测及影 像学检查得以纠正。
病例三
误诊为腰肌劳损,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展 。
2024/1/30
27
2024/1/30
鉴别诊断
需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疾病相鉴别
10
2024/1/30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技术
11
X线平片检查
2024/1/30
脊柱正侧位片
观察脊柱生理曲度、椎体形态、椎间隙及 小关节情况。
骶髂关节正斜位片
观察骶髂关节间隙、关节面及骨质情况。
骨盆平片
观察髋关节及耻骨联合情况。
31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1/30
32
脊柱结核
多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 毒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 、椎间隙狭窄,但脊柱竹 节样改变少见。
脊柱肿瘤
X线可见骨质破坏、椎间隙 高度正常,MRI可发现肿 瘤信号异常。
22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误诊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影像学表现多样,医生对 诊断标准掌握不足;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
8
临床表现与分型
早期
下腰背痛伴晨僵,活动后减轻
02
中期
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或发僵,夜间痛 或间歇痛
01
03
晚期
脊柱强直、驼背畸形,髋关节强直固 定
分型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骶髂关节炎 型、腰椎病变型、胸椎病变型、颈椎 病变型、周围关节型
脊柱肿瘤
源
布情况
区
椎体部位
恶性
• 转移瘤 • 骨髓瘤 • 浆细胞瘤 • 淋巴瘤 • 脊索瘤 良性
• 血管瘤 • 嗜酸性肉芽肿 • 巨细胞瘤
附件
域
良性
的
• 骨样骨瘤 • 骨母细胞瘤
特
• 软骨瘤 • ABC
征
恶性
性
除了以下之外
• 软骨肉瘤
• 骨肉瘤
• Ewing肉瘤
起源于脊柱两端的肿瘤
• 脊索瘤
起源:斜坡30-50%、骶尾椎 50%、颈椎15%
• 特定好发年龄(需要强调)
<30岁:少见、多为良性(除Ewing肉瘤、骨肉瘤外) >30岁:多为恶性肿瘤(除血管瘤、骨岛外)
• 部分肿瘤有临床特征
年青人、夜间痛、水杨酸缓解—高度提示骨样骨瘤
二、临床特点与外科分期
椎体骨折---提示脊柱肿瘤 Radicular或脊髓压迫取决于部位和病变累及范 围(foramina和椎管) 肿瘤的生长速度: 鉴别高度恶性(生长迅速)--低度恶性和良性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病例4 骶尾椎脊索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男性,48岁,会阴部疼痛、麻木感10个月
起源于脊柱两端的肿瘤
• 骨巨细胞瘤(GCT)
来源不明,病理上见梭形细胞基质和混杂丰富破骨细胞 7%发生于脊柱,骶骨最多,占骶尾肿瘤30-50%(第二位) 20-50岁女性多见,5-10%恶性 影像学特征
椎板骨样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胸椎椎板骨样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骨 软 骨 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胸椎关节突骨软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女 进 力性2行射年,性科肢25体岁无,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高出坠落,脊柱骨折
脊柱良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Benign Spin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
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骨血管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内生骨疣 其它: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纤维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环椎:前后弓及两侧块 枢椎:齿状突、椎体及棘突 第3至第7椎体:逐渐增大,椎孔三角形,椎间关节面近呈水平位,钩椎关节 (Luscka 关节)
胸椎:逐渐增大,椎孔心形,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逐渐增大,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骶骨:骶骨倒立扁三角形,5个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 4个尾椎融合而成
环枢关节半脱位 齿状突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 L1压缩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 单纯脊髓功能损伤,可出现轻微脊髓水肿,愈后良好。
脊髓挫伤: 脊髓水肿、出血、脊髓广泛破碎出血、乃至脊髓横断;
脊髓受压: 骨折脱位或髓外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椎管变窄压迫脊髓;
MRI表现
1、脊髓形态改变 梭形膨大,灶性水肿;脊髓弯曲;完全或不完全横断,伴
elements of T-3
and T-4 and the
posterior soft
tissues
(arrowheads).
The lesion
enhances
markedly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FigC the lesion
C
has only
intermediate
38, yr, M of C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with several spinal osteochondromas 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
脊柱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医学课件
女,22岁,反复胸背痛3个月,
双下肢无力2个月
流注
状冷脓肿
女、68岁,胸背部疼痛3月余CT0525805
(T6-T7椎体) 查见慢性肉芽 肿性炎症伴干 酪样坏死及死 骨形成,结核 可能性大。
CT三维重建
脊柱转移瘤
一 般年龄较大,有原发肿瘤病史。 70%以上的脊柱恶性肿瘤是转移性肿瘤,恶性肿瘤的转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医学课件
女、22岁,胸痛2月余 CT0408883
CT
(T9,10椎体病灶)非霍奇金氏B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组 化结果,考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脊柱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魏淋巴瘤,多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类型 的结外淋巴瘤,占所有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1%,结外淋 巴瘤的5%,原发于骨恶性肿瘤的7%。
病变部位于椎体多不累及附件; 扁平椎,严重者呈硬币状,横径和前后径均超出正常椎体
为特征,椎间盘一般正常,MRI病变周围常有不同程度水肿 。 儿童扁平椎首先考虑本病,除非证实其他原因。
嗜酸性肉芽肿:儿童出现单个椎体压缩变扁、密度增高及异常 信号,相邻椎间隙正常,是典型影像学表现。00934204,男10 岁,胸背痛1月,(T10病变椎体组织)符合朗格罕氏组织细胞 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
移中,脊柱转移约占转移总数的10%一15%,是现今最多 见的骨转移类型。 多见成骨性及溶骨性骨质破坏。 脊柱转移瘤椎间盘未受累,呈“椎间盘回避”现象, 脊柱转移灶以胸、腰段多见,颈、骶段相对少见,椎体最 常受累,也可侵犯椎弓,但很少转移至椎管内。脊柱转移 瘤通常表现多椎体受累,呈“跳跃式” 骨髓替代是脊柱转移瘤早期MR特征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变的影像诊断
成骨型转移X线表现
成骨型转移CT表现
成骨型转移MRI表现
THANK YOU
脊椎峡部不连:脊椎关节突间部的缺损, 原因可能为先天性缺损或后天性骨折所 致,慢性疲劳性骨折更为多见。
峡部断裂显示的检查方法为X线斜位片, CT断层扫描可作为辅助检查。
椎弓峡部又称“苏格兰狗的颈”。
腰椎椎弓峡部崩裂症
病因
先天性 外伤性 劳损性
滑脱分度
1度:滑脱<1/4 2度:滑脱<2/4 3度:滑脱<3/4 4度:滑脱>3/4
硬膜囊、神经根、突出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又称椎间盘疝: 包括膨出、脱出、髓核游离、施莫尔结节
椎间盘突出分型
正常
突出
游离
脱出
病理(椎间盘突出)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髓核破裂, 沿纤维环裂隙突出。突出之髓核 大小形态不一,程度和部位各异, 可压迫脊膜囊,也可压迫神经根 鞘和椎管内静脉,造成局部肿胀 或渗出,引起硬膜外纤维化。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颈椎间盘扫描定位片
正常颈椎间盘
正常颈椎间盘(1)
正常颈椎间盘
病理(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松 弛,横断面上表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光滑对称的软组 织影,并产生环状或横行的 裂隙,髓核水分减少,弹性 降低趋玻璃样变性
椎间盘膨隆CT表现
横断面上表 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 光滑对称的 软组织影
颈椎间盘突出发生 依次为:
颈5-6—颈4-5—颈6-7— 颈3-4—颈2-3。
颈3-4椎间盘突出
MRI在椎间盘病变中的 诊断价值
增加空间分辩率:多平面,多角度。 扩大检查范围:不易遗漏其他病变。 在颈部可提高椎间盘病变的显示率。 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MRI和CT大
脊柱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Case22: M,49y;??。
Case23: F,66y;腰痛,右下肢放射痛 。
Case24: M,77y;腰背痛1年,加重1月 。
神经鞘瘤
• 不属于原发椎体的肿瘤,多数为椎管内病变,压迫周围骨 质,或者恶性变引起周围骨质破坏
Case25:M,45y;颈痛4年,加重伴四肢麻木无力、头晕1年 。
Case26:F,47y;腰背痛4年,加重5月 。
谢谢观赏
Chordoma 脊索瘤
• • •
• •
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或迷走脊索组织
好发于30~60y,骶尾部最多见(骶骨3~5节),中轴线 X/CT:溶骨性/膨胀性破坏,瘤内斑片状钙化,边缘硬 化边 可穿破椎间盘累及相邻椎体,伴椎间隙变窄
MRI:T2WI显著高信号(黏液基质);中等度强化,不
均匀
Case6: M,61y;骶尾椎疼痛2年 。
Case7: M,62y;8月前前列腺手术发现骶尾部肿物,无不适,现肿物逐渐
增大,2月前伴局部疼痛。
Case8: M,73y;右臀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2月 。
中间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嗜酸性肉芽肿 骨巨细胞瘤 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
ABC (Aneurysmal bone cyst) 动脉瘤样骨囊肿
Case12: F,4y;患儿颈部活动受限1个月 。
Case13: F,4y;腰痛1月余,加重半月 。
Case14: M,6y;双侧髋部疼痛1月余,加重伴不能行走半月 。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骨巨细胞瘤
• 好发于20~40y,起于椎体,向附件发展
• 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有偏心性,膨胀明显;椎体变扁时 肿瘤呈前后哑铃状膨胀(较有特征) • 有骨包壳形成,可伴骨皮质中断,无周围硬化及基质钙化。 • 在骶骨者,好发于上部骶椎(脊索瘤:S3-5)
【医学PPT课件】脊柱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PPT
• 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约占所有结外淋巴瘤 病例中的3-5%,占所有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的5%,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主要见于20-40 岁,男女之比为2:1。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较常见。
脊柱恶性淋巴瘤影像特点
•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好发于胸椎,多先侵犯椎体,呈浸润 性生长,可先累及单个椎体,然后侵犯相邻椎体。
• 肿瘤未钙化部分 T1WI呈低-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
• 肿瘤钙化部分在 T1WI及T2WI上均呈 低信号。
• 增强后强化明显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 1.该肿瘤不太多见,约占骨肿瘤总数的1%,男 女之比为2:1,患者年龄80%小于30岁,25岁左 右为发病高峰。
• 2.脊柱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半数发生于腰椎, 其次是胸椎、颈椎和骶椎,椎骨上的病变多位 于脊柱的后方,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
多发性骨髓瘤
• T2WI上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 或STIR序列上,由 于脂肪信号被抑 制,病灶的高信 号较T2WI更明显 。
多发性骨髓瘤
• MR骨质破坏或骨髓 浸润区在T1WI呈边 界清楚的低信号。 多发散在点状低信 号,分布于高信号 骨髓背景内,呈特 征性的“椒盐状” 改变。
恶性淋巴瘤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 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发病年龄10-40岁,高峰位于20岁左右。 • 男女比例为5:1。 • 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血清组织
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RF阴性。 (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 • 病理基础:关节滑膜非特异性炎症。
竹
强直性脊柱炎
• 中央型突出:为 髓核物质通过纤 维环后部中央突 出,到达后纵韧 带下。
椎间盘突出(后外侧型)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较常见。
脊柱恶性淋巴瘤影像特点
•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好发于胸椎,多先侵犯椎体,呈浸润 性生长,可先累及单个椎体,然后侵犯相邻椎体。
• 肿瘤未钙化部分 T1WI呈低-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
• 肿瘤钙化部分在 T1WI及T2WI上均呈 低信号。
• 增强后强化明显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 1.该肿瘤不太多见,约占骨肿瘤总数的1%,男 女之比为2:1,患者年龄80%小于30岁,25岁左 右为发病高峰。
• 2.脊柱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半数发生于腰椎, 其次是胸椎、颈椎和骶椎,椎骨上的病变多位 于脊柱的后方,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
多发性骨髓瘤
• T2WI上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 或STIR序列上,由 于脂肪信号被抑 制,病灶的高信 号较T2WI更明显 。
多发性骨髓瘤
• MR骨质破坏或骨髓 浸润区在T1WI呈边 界清楚的低信号。 多发散在点状低信 号,分布于高信号 骨髓背景内,呈特 征性的“椒盐状” 改变。
恶性淋巴瘤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 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发病年龄10-40岁,高峰位于20岁左右。 • 男女比例为5:1。 • 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血清组织
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RF阴性。 (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 • 病理基础:关节滑膜非特异性炎症。
竹
强直性脊柱炎
• 中央型突出:为 髓核物质通过纤 维环后部中央突 出,到达后纵韧 带下。
椎间盘突出(后外侧型)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PPT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种良性单发骨肿瘤,特点是瘤内有均 匀泡沫状透亮区
是由大小不等充满血液腔隙组成的膨胀 性溶骨性病变,囊壁为含骨样组织、骨 小梁和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的结缔组织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
颈6囊状骨性破化区
动脉瘤样骨囊肿CT表现
颈6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毛糙变粗,内有骨性分隔
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易 发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率不如CT 敏感
脊柱良性肿瘤
骨巨细胞瘤
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
用大 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
后复发率高
骨巨细胞瘤CT表现
病变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可侵及邻近椎体,无成 骨现象
10-30岁: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20-40岁:巨细胞瘤 30-60岁:脊索瘤、淋巴瘤 50-70岁:骨髓瘤 转移瘤:>40岁 血管瘤:任何年龄均可,40岁最多见
脊柱肿瘤的部位特点
骨巨细胞瘤 多始于椎体,向椎弓、关节突等处发展,累及椎体多
骨软骨瘤
常发生于脊柱后柱结构,横突及棘突最常见
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具有以下恶性特征:
1. 位置深在 2. 浸润性生长 3. 偶可发生转移 4. 不易彻底切除
脊柱脊索瘤CT表现
椎体破坏,伴有骨化,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腔,脊柱是其好发部位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占95%以上 好起源于椎体后部,更易累及椎弓根,
常伴较大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X线表现
图像引导的SRSSBRT治疗局部脊柱转移瘤及质量保证PPT精选课件
6.全面系统比较使用增强CT,MRI和PET-CT对靶体积的 定义情况。
4
脊柱SRS/SBRT治疗流程
病例诊断、选择 体位固定
3D图像扫描 3D计划设计 病人复位摆位
疗程结束治疗评估
治疗期间定期影像验证
治疗
认可
实时影像与计划参考影像 有误差 比对、位置修正、验证
治疗前实时影像采集
(模拟机、KV、MV、CBCT…)
Effect of Leaf Width on Spinal SRS/SBRT
图像引导的SRS/SBRT治疗 局部脊柱转移瘤及质量保证
研究背景
国内外大剂量、低分次的脊柱SRS /SBRT已用于临床治疗。 骨转移性肿瘤较常见,继肺癌和肝癌之后,在实体肿瘤转移 好发部位中列第三位。5%-1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脊柱 转移,其中以肺、前列腺和乳腺来源的肿瘤最常见。 RTOG-0631已确定图像引导SRS/ SBRT治疗脊柱转移瘤Ⅱ 期研究的成功性和可行性。
2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比较图像引导SRS/ SBRT(18Gy/1f) 与常规放疗 (30Gy/ 10f),评判治疗结果是否改善。
次要目的: 1.通过NRPS评分确定是否图像引导的SRS/ SBRT比常
规放疗在治疗后的转移脊柱快速止痛、疼痛控制持续时间 方面有所改善。
2.根据癌症治疗评价计划CTEP (Cancer Therapy Evaluation Program) 现行版本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 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比较两种治疗间不良事件的差异。
3
研究目的
3.MRI评估图像引导SRS/SBRT治疗脊椎转移效果和对脊 髓的长期作用(24个月) 。
4
脊柱SRS/SBRT治疗流程
病例诊断、选择 体位固定
3D图像扫描 3D计划设计 病人复位摆位
疗程结束治疗评估
治疗期间定期影像验证
治疗
认可
实时影像与计划参考影像 有误差 比对、位置修正、验证
治疗前实时影像采集
(模拟机、KV、MV、CBCT…)
Effect of Leaf Width on Spinal SRS/SBRT
图像引导的SRS/SBRT治疗 局部脊柱转移瘤及质量保证
研究背景
国内外大剂量、低分次的脊柱SRS /SBRT已用于临床治疗。 骨转移性肿瘤较常见,继肺癌和肝癌之后,在实体肿瘤转移 好发部位中列第三位。5%-1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脊柱 转移,其中以肺、前列腺和乳腺来源的肿瘤最常见。 RTOG-0631已确定图像引导SRS/ SBRT治疗脊柱转移瘤Ⅱ 期研究的成功性和可行性。
2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比较图像引导SRS/ SBRT(18Gy/1f) 与常规放疗 (30Gy/ 10f),评判治疗结果是否改善。
次要目的: 1.通过NRPS评分确定是否图像引导的SRS/ SBRT比常
规放疗在治疗后的转移脊柱快速止痛、疼痛控制持续时间 方面有所改善。
2.根据癌症治疗评价计划CTEP (Cancer Therapy Evaluation Program) 现行版本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 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比较两种治疗间不良事件的差异。
3
研究目的
3.MRI评估图像引导SRS/SBRT治疗脊椎转移效果和对脊 髓的长期作用(24个月) 。
数字影像拼接脊柱全长片课件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应用场景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应用广泛,如脊柱全长 片、四肢关节影像等,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信 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安全监控等领域,数字影像 拼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 的地理信息获取和监测。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也在 不断提高。
案例二
总结词
促进科研发展
VS
详细描述
高校利用数字影像拼接技术进行科研项目 ,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了科 研发展。
案例三
要点一
总结词
拓展研究领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某研究机构利用数字影像拼接技术,拓展了脊柱相关领域 的研究范围,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案例三
总结词
深入挖掘数据
详细描述
通过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研究机构能够更全面地挖掘和 分析脊柱影像数据,为研究提供更准确、深入的信息。
在图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点。
图像变换与融合
图像对齐
通过图像变换技术将待拼 接图像对齐到基准图像上。
图像融合
利用像素级融合、特征级 融合等方法将待拼接图像 与基准图像融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脊柱全长片。
细节增强
通过细节增强算法对融合 后的图像进行细节增强, 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视觉 效果。
04
数字影像拼接脊柱全长片的优势与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数字影像拼接技术,提高拼接精度和稳定 性,同时探索更多的创新应用,如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
临床应用拓展
进一步拓展数字影像拼接脊柱全长片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如对于 脊柱肿瘤、脊柱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目录
脊柱良性肿瘤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柱肿瘤的鉴别诊断
概述
脊柱常见良性肿瘤:巨细胞瘤、血管瘤、 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骨软骨瘤 、骨样骨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
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具有以下恶性特征:
1. 位置深在 2. 浸润性生长 3. 偶可发生转移 4. 不易彻底切除
脊柱脊索瘤CT表现
椎体破坏,伴有骨化,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腔,脊柱是其好发部位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占95%以上 好起源于椎体后部,更易累及椎弓根,
增粗的骨小梁T1WI,T2WI均呈低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种良性单发骨肿瘤,特点是瘤内有均 匀泡沫状透亮区
是由大小不等充满血液腔隙组成的膨胀 性溶骨性病变,囊壁为含骨样组织、骨 小梁和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的结缔组织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
颈6囊状骨性破化区
动脉瘤样骨囊肿CT表现
颈6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毛糙变粗,内有骨性分隔
骨软骨瘤
常发生于脊柱后柱结构,横突及棘突最常见
骨样骨瘤
通常位于椎体后半部,尤多见于椎板,峡部及关节突。
血管瘤
常累及椎体,少数累及椎弓,也可原发于椎弓
成骨细胞瘤 好发于椎体后部的附件,椎弓部易先受累
转移瘤
位于椎体中线一侧,常累及椎弓和椎板
脊索瘤
好发于脊柱的两端近中线部位(骶尾部及上颈部)
骨髓瘤
缺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价格相对较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易 发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率不如CT 敏感
脊柱良性肿瘤
骨巨细胞瘤
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
用大 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
后复发率高
骨巨细胞瘤CT表现
脊柱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脊索瘤、骨 髓瘤、淋巴瘤
脊柱常见肿瘤样病变:嗜酸性肉芽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脊柱肿瘤发生节段-Wistein统计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椎
7.3% 40.2% 22% 30.5%
肿瘤在脊柱的分布-Wistein统计
椎体/附件约2:1 椎体良性/恶性约1:3 多为恶性 附件良性/恶性约2:1 多为良性
累及椎体,早期多不累及附件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先侵及椎体后部结构,多不累及附件
脊柱肿瘤的检查方法
常规X线平片: 优点:简便,价廉,观察全面 缺点:重叠,密度分辨率低,早期或小病变易
遗漏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微小 病变;三维重建技术直观显示病灶与周 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医师认同度高
常伴较大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X线表现
颈6椎体密度减低,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骨髓瘤CT表现
病灶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位于椎体内
脊柱骨髓瘤MRI表现
病变呈弥漫性灶状、夹杂正常骨髓信号
脊柱淋巴瘤
是较少见的结外淋巴瘤 好发年龄为50-60岁 可压迫脊髓
脊柱淋巴瘤CT表现
穿凿样骨破坏,骨密度增加
张的血窦,是错构瘤的一种
脊柱血管瘤X线表现
椎体横行骨小梁吸收 纵行骨小梁增厚 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
腰2椎体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CT表现
椎体呈圆点状、花纹 状改变
病灶呈低密度溶骨区 ,境界清晰
增厚的骨小梁呈多数 圆点状高密度,
骨皮质完整
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胸12椎体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MRI表现
CT和MRI有助于评估骨内病变的程度和软组织累及的 范围
CT空间分辨率高,是评估脊椎内病灶程度的精确手段 ,精确显示松质骨和密质骨的破坏程度,评估椎体塌 陷的风险
MRI组织分辨率高,显示病灶内组织成分和肿瘤基质 MRI有助于显示病灶在椎管和硬膜内外的情况
MRI新技术
常规MRI序列与脂肪抑制技术鉴别椎体脂 肪堆积,脂肪瘤及其他不含脂肪成分肿 瘤(如血管瘤)的鉴别
病变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可侵及邻近椎体,无成 骨现象
正常骨分界清晰 有或无硬化带,有或无分
房结构 突破皮质+软组织肿块—
侵袭性 多房+骨壳完整+边缘硬化
—非侵袭性
骨巨细胞瘤MRI表现
MRI上显示等、低信号的病灶
脊柱血管瘤
比较常见的椎体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青壮年,以胸椎下段和腰椎上
段多见 病理学表现为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扩
脊柱肿瘤的年龄特点
10-20岁: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肉瘤、骨样骨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10-30岁: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20-40岁:巨细胞瘤 30-60岁:脊索瘤、淋巴瘤 50-70岁:骨髓瘤 转移瘤:>40岁 血管瘤:任何年龄均可,40岁最多见
脊柱肿瘤的部位特点
骨巨细胞瘤 多始于椎体,向椎弓、关节突等处发展,累及椎体多
MRI抑脂序列
T1WI
T2WI
抑脂序列
MRI新技术
常规MRI序列与新序列结合(SEMAC)可 显著减少以往金属植入物带来的伪影, 可应用于术后的评估
MR新技术
脊柱肿瘤术后复发图像
脊柱肿瘤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型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型骨折
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小梁 破坏,皮质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应 力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 折的危险性升高
溶骨型转移瘤MRI表现
T1WI偏低信号
T2WI偏高信号
成骨型转移瘤
多见于前列腺癌脊柱转移 溶骨型转移放疗后也可呈骨硬化征象
成骨型转移瘤CT表现
椎体前方高密度硬化灶
成骨型转移瘤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
混合型转移瘤
兼具溶骨及成骨改变
混合型转移瘤CT表现
溶骨灶中存在成骨
小结
常规X线多为CT和MRI补充,全脊柱负重X线有助于评 估脊柱平衡和稳定性
脊柱淋巴瘤MRI表现
病变侵入椎管,但不累及椎间盘
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柱转移性肿瘤分类
溶骨型 成骨型 混合型
溶骨型转移瘤
椎体呈癌的脊柱转移
溶骨型转移瘤X线表现
胸10溶骨性改变伴压缩性骨折
溶骨型转移瘤CT表现
胸3、胸4椎体呈虫蚀样破坏伴压缩性骨折
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目录
脊柱良性肿瘤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柱肿瘤的鉴别诊断
概述
脊柱常见良性肿瘤:巨细胞瘤、血管瘤、 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骨软骨瘤 、骨样骨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
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具有以下恶性特征:
1. 位置深在 2. 浸润性生长 3. 偶可发生转移 4. 不易彻底切除
脊柱脊索瘤CT表现
椎体破坏,伴有骨化,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腔,脊柱是其好发部位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占95%以上 好起源于椎体后部,更易累及椎弓根,
增粗的骨小梁T1WI,T2WI均呈低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种良性单发骨肿瘤,特点是瘤内有均 匀泡沫状透亮区
是由大小不等充满血液腔隙组成的膨胀 性溶骨性病变,囊壁为含骨样组织、骨 小梁和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的结缔组织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
颈6囊状骨性破化区
动脉瘤样骨囊肿CT表现
颈6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毛糙变粗,内有骨性分隔
骨软骨瘤
常发生于脊柱后柱结构,横突及棘突最常见
骨样骨瘤
通常位于椎体后半部,尤多见于椎板,峡部及关节突。
血管瘤
常累及椎体,少数累及椎弓,也可原发于椎弓
成骨细胞瘤 好发于椎体后部的附件,椎弓部易先受累
转移瘤
位于椎体中线一侧,常累及椎弓和椎板
脊索瘤
好发于脊柱的两端近中线部位(骶尾部及上颈部)
骨髓瘤
缺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价格相对较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易 发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率不如CT 敏感
脊柱良性肿瘤
骨巨细胞瘤
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
用大 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
后复发率高
骨巨细胞瘤CT表现
脊柱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脊索瘤、骨 髓瘤、淋巴瘤
脊柱常见肿瘤样病变:嗜酸性肉芽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脊柱肿瘤发生节段-Wistein统计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椎
7.3% 40.2% 22% 30.5%
肿瘤在脊柱的分布-Wistein统计
椎体/附件约2:1 椎体良性/恶性约1:3 多为恶性 附件良性/恶性约2:1 多为良性
累及椎体,早期多不累及附件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先侵及椎体后部结构,多不累及附件
脊柱肿瘤的检查方法
常规X线平片: 优点:简便,价廉,观察全面 缺点:重叠,密度分辨率低,早期或小病变易
遗漏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微小 病变;三维重建技术直观显示病灶与周 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医师认同度高
常伴较大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X线表现
颈6椎体密度减低,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骨髓瘤CT表现
病灶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位于椎体内
脊柱骨髓瘤MRI表现
病变呈弥漫性灶状、夹杂正常骨髓信号
脊柱淋巴瘤
是较少见的结外淋巴瘤 好发年龄为50-60岁 可压迫脊髓
脊柱淋巴瘤CT表现
穿凿样骨破坏,骨密度增加
张的血窦,是错构瘤的一种
脊柱血管瘤X线表现
椎体横行骨小梁吸收 纵行骨小梁增厚 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
腰2椎体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CT表现
椎体呈圆点状、花纹 状改变
病灶呈低密度溶骨区 ,境界清晰
增厚的骨小梁呈多数 圆点状高密度,
骨皮质完整
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胸12椎体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MRI表现
CT和MRI有助于评估骨内病变的程度和软组织累及的 范围
CT空间分辨率高,是评估脊椎内病灶程度的精确手段 ,精确显示松质骨和密质骨的破坏程度,评估椎体塌 陷的风险
MRI组织分辨率高,显示病灶内组织成分和肿瘤基质 MRI有助于显示病灶在椎管和硬膜内外的情况
MRI新技术
常规MRI序列与脂肪抑制技术鉴别椎体脂 肪堆积,脂肪瘤及其他不含脂肪成分肿 瘤(如血管瘤)的鉴别
病变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可侵及邻近椎体,无成 骨现象
正常骨分界清晰 有或无硬化带,有或无分
房结构 突破皮质+软组织肿块—
侵袭性 多房+骨壳完整+边缘硬化
—非侵袭性
骨巨细胞瘤MRI表现
MRI上显示等、低信号的病灶
脊柱血管瘤
比较常见的椎体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青壮年,以胸椎下段和腰椎上
段多见 病理学表现为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扩
脊柱肿瘤的年龄特点
10-20岁: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肉瘤、骨样骨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10-30岁: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20-40岁:巨细胞瘤 30-60岁:脊索瘤、淋巴瘤 50-70岁:骨髓瘤 转移瘤:>40岁 血管瘤:任何年龄均可,40岁最多见
脊柱肿瘤的部位特点
骨巨细胞瘤 多始于椎体,向椎弓、关节突等处发展,累及椎体多
MRI抑脂序列
T1WI
T2WI
抑脂序列
MRI新技术
常规MRI序列与新序列结合(SEMAC)可 显著减少以往金属植入物带来的伪影, 可应用于术后的评估
MR新技术
脊柱肿瘤术后复发图像
脊柱肿瘤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型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型骨折
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小梁 破坏,皮质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应 力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 折的危险性升高
溶骨型转移瘤MRI表现
T1WI偏低信号
T2WI偏高信号
成骨型转移瘤
多见于前列腺癌脊柱转移 溶骨型转移放疗后也可呈骨硬化征象
成骨型转移瘤CT表现
椎体前方高密度硬化灶
成骨型转移瘤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
混合型转移瘤
兼具溶骨及成骨改变
混合型转移瘤CT表现
溶骨灶中存在成骨
小结
常规X线多为CT和MRI补充,全脊柱负重X线有助于评 估脊柱平衡和稳定性
脊柱淋巴瘤MRI表现
病变侵入椎管,但不累及椎间盘
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柱转移性肿瘤分类
溶骨型 成骨型 混合型
溶骨型转移瘤
椎体呈癌的脊柱转移
溶骨型转移瘤X线表现
胸10溶骨性改变伴压缩性骨折
溶骨型转移瘤CT表现
胸3、胸4椎体呈虫蚀样破坏伴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