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1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并记住岩石圈的组成。
(重点)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掌握其主要特征。
(重点)3.能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重难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波速A波(横波) B波(纵波)C 莫霍界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特别提醒]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而后是左右摇晃。
而在水中的人,因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只感觉到纵波作用下的上下颠簸。
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M地壳、N上地幔顶部,主要由岩石组成。
[易错警示] 地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起来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厚度比岩石圈小。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A 岩浆岩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表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B 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砂岩、页岩 C 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a 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3.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1.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 )提示: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鲁教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
鲁教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板书】: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第一目教材宏观展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铺垫。
第二目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绘图和说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通过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岩石圈及地壳的结构特征、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原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注重图文并茂,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近几年高考题出题热点,我确立了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说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结合本校五环思维教学法进行授课。
说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张家界为背景,创设了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岩石圈的奇妙世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地理美感。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思考和分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及地质现象。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5.全面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评价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这一章节。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岩石圈的构成、地壳运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与联系。
3. 让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物质循环的细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图、物质循环图等。
2. 准备相关实例资料,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它们在岩石圈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内部结构。
4.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5.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资料,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6.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生物如何影响岩石圈,以及岩石圈对生物圈的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基本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内部分层及其划分的依据,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此节内容是岩石圈的基础,难度相对较小。
教材对岩石圈进一步进行延伸,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每一类岩石形成过程及涉及到的内外力作用,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的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最后还通过“活动”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说明三大岩类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三大岩类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我也喜欢,而且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捡一些石头,下面咱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我捡到的石头里有没有你认识的?(播放视频)里面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岩石?(学生通过视频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见闻说出一些岩石的名字)这些岩石叫什么,怎么形成的,又为何会“百世轮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摸着岩石、看着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
(ppt呈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意图:以旅行为话题,通过提问问题以及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融入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学习。
)【预习展示】(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两名同学上黑板展示)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历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1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岩石圈作为地球的表层构造,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态岩石部分,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对于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岩石圈的基本组成,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理解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岩石圈组成及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习题和阅读材料,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评价其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岩石圈的兴趣和好奇。
2. 新课讲授:首先介绍岩石圈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然后分别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3. 重点讲解:着重讲解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使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或实例,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组成及物质循环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3. 作业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8),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 风化 侵蚀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变质 作下地幔地 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 液态磁场内核 固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这一部分有着充分的生活体验,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带领学生充分的认识身边的岩石,重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学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4.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石头,我们随处可见,不知道大家对石头是否感兴趣?其实生活中的石头是很可爱的,比如我们流行的石头画,小小的石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石头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以后又将去往哪里呢?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石头记,这里记录了石头的前世今生。
石头记的第一张记录了一块石头的自白,哪位同学能替这块石头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一、岩浆岩一块石头的自白①我叫“小岗”,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22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①》回答问题:(1)“小岗”故乡的名称是什么?熔融状态的小岗和“亲戚朋友”又是什么物质?(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岗”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请结合图1和图2谈谈“小玄”与“小岗”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质作用。
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岩石分类、识别与实际地质现象的联系。
1.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岩石圈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3.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介绍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3.讲解地球物质循环的概念,阐述岩浆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3.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1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图片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壮观的山脉、奇特的岩石景观图片或视频,如黄山、张家界的奇峰怪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二)新课讲授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的分类教师讲解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岩浆岩: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即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展示沉积岩的图片,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讲解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具有层理结构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举例说明变质岩(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2)岩石的特征组织学生观察岩石标本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如颜色、质地、结构、构造等。
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过程教师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2.沉积岩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含有化石。
3.请将下列岩石和对应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石灰岩
岩浆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大理岩
变质岩
4.下列岩石中,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的是( ) A.沉积岩 B.侵入岩 C.喷出岩 D.变质岩 答案 A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岩石分为哪几类?是怎么形成的?
素养培优
(地理实践力)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请分析 下列问题。
(1)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 能找出证据吗? (2)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 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提示 (1)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是沉积岩。 (2)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 的。
原有岩石
(2)常见岩石
变质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过程
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可 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构成地壳物质循环,转化时的作用或条件是:① 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
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 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思维导引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岩石特点和用途→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及 岩石类型。
高中地理鲁教版(2023)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23)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综合思维: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2.地理实践力:结合野外观察,识别、描述常见岩石,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性岩石。
探究活动一岩石圈的组成[新知导入]《石灰吟》——明朝诗人于谦[思考](1)诗中描述的岩石是____________岩,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____岩。
该类岩石具有哪些典型特征?(2)该岩石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变质岩,形成的变质岩是________岩。
提示:(1)石灰沉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原有的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1.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岩类型形成过程常见岩石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3.沉积岩(1)形成过程(2)常见类型: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主要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4.变质岩(1)概念: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作用→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2)常见类型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示意提醒:变质岩多分布在岩浆和岩浆岩附近[微思考1]花岗岩和玄武岩的生成有何不同?提示: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玄武岩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气温、气压急剧变化,导致岩浆中气体溢出,形成气孔。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对比分析三大类岩石:类型成因特点代表性岩石岩浆岩上升冷却凝固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大,岩石坚硬花岗岩沉积岩外力作用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变质作用具有片理结构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某中学背山面河。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1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鲁教版高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地理实践力)2.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理实践力)3.通过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通过三大类岩石成因、特征的比较,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地理实践力)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1.岩浆岩 (1)形成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岩(2)常见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
2.沉积岩 (1)形成裸露岩石――――――――――――――――――→风吹、日晒、雨打及生物作用形成碎屑物质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2)常见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
(3)主要特点 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在岩层中能找到化石。
3.变质岩(1)形成原有岩石――――――――――――――→高温、高压作用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变质岩(2)常见岩石[图表点拨] 1.教材第23页图2-1-2,该图展示了花岗岩与玄武岩。
由图可知花岗岩颜色浅,组成物质颗粒较大,没有气孔;玄武岩颜色很深,为黑色,有气孔。
2.教材第23页图2-1-3,该图展示了沉积岩的形成。
由图可知沉积岩的岩层是一层层沉积而成,先形成的岩石在下层,后形成的岩石在上层,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3.教材第24页图2-1-5,该图展示了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大理岩是变质岩,位于和岩浆接触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具体过程(1)岩石类型: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
(2)地质作用:a 上升冷却凝结,b 、c 外力作用,d 变质作用,e 重熔再生。
3.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活动3:①了解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核心素养目标】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合作学习、观察法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泰山景观视频,为本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导入时展示五岳位置图及泰山岩石图片,既让学生对泰山的位置进行区域认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泰山岩石的直观印象。
教师: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华文明赋予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那么泰山有那些岩石组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出示课标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一】目标一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岩石圈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
那么泰山主要由哪一类岩石组成?它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填空总结泰山主体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学生:展示答案泰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它是由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侵入,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随着深度变浅,温度减低,岩浆逐渐冷却凝固形成。
正是由于泰山花岗岩坚硬致密的特点,使泰山石成为闻名天下的建筑材料。
教师:结合动画模拟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征。
学生:整理岩浆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 变质岩教师:泰山还有哪些岩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泰山的主体岩石是_______,它是由地下_______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_______,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 :①__________,实线N :②________。
名称 特征 界面 A 层 ③__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 a ⑨________ B 层 ⑤_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c ⑥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b 古登堡界面 C +D 层 地核 分C ⑦______、D ⑧______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类型形成 常见岩石 A ⑪____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玄武岩 B ⑫_____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形成 石灰岩、砂岩、页岩 C ⑬______岩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⑭________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 a 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作用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⑮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⑯________。
(3)实现了⑰________和⑱________,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某地地下5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 .纵波,上下颠簸D .横波,左右摇晃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 .温度的垂直变化C .内部压力的变化D .物质密度的变化考查点二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3.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 .砾岩 大理岩B .页岩 石灰岩C .砂岩 玄武岩D .石英岩 花岗岩4.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方法技巧练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
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
总结:
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1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沉积岩能很好
叶虫是远古海洋的一种生物,咱们当地有三叶虫化石,说明临沂曾经经历过沧海变桑田的过程,化石才得以水落石出。
总结:
形成变质岩。
师: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生:
师:
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 :1探究活动.
读“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经小组讨论,由中心发言人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探究活动2:
绘制简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学生在黑板绘制。
生:阅读课本,说说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当堂达标】见课件、学案
【板书设计】
一、岩石圈的组成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过程
2、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