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3c3dcad6bec0975f465e2bf.png)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
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
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
“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
”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
”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de1e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3.png)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其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生态学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系统生态学,再到如今的现代生态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本小节通过概述生态学发展的历程,回顾生态学的演进过程。
三、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框架,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2. 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节将综述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3. 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节将综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进展,并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
五、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生态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等。
本节将综述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态学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研究热点以及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https://img.taocdn.com/s3/m/6de3d03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3.png)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1.引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民生的不断改善,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和民众的共同责任。
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2.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生态文明,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
生态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气候、地质、水土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造环境,如城市、道路、建筑等。
而文明,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环境污染和生物大灾害的发生。
第二,资源节约和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科技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和利用资源。
第三,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和谐共处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国内外生态文明的发展国内外生态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于新世纪初,此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在西方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调控机制。
4.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双赢选择,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5.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政策制定和法律保障,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
6.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和贡献。
生态文明思想论文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思想论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4821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7.png)
生态文明思想论文总结范文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总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指出,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例如,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空气和水质量有所改善。
生态文明思想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强调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度压迫。
他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例如设立了大量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
生态文明思想还强调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务,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合作。
中国还承诺将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到2005年的60%~65%。
总的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人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a292b320b1c59eef8c7b453.png)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学者们从各个视角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高校教育一、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理论界定彭秀兰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目的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运用生态文明的方法、原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最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理性生态人。
李静、路琳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它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生态情感认同、意志强化、信念培养及行为方式养成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目的的新兴文化素质教育。
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刘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诠释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其广义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最终目标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其狭义上的含义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活动。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中将重点放在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面。
曹迎在《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37f7e7bf242336c1eb95e5a.png)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在阅读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之前,我对“生态”这一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
在搜集和阅读了部分关于生态研究的资料之后,又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头绪众多,极其庞杂,我还是读得一头雾水。
怎样才能理出个头绪来,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生态研究的演进过程和研究现状,我想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研读资料。
第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研究和教育生态研究?(为什么)第三,教育领域中怎样开展生态研究?(怎么办)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1.望文生义及一般性理解几乎所有的生态研究文献,都要对“生态”一词的来源和概念的演进过程作一番介绍和评述。
那么生态是什么呢?望文生义,“生态”一词的字面意义,应该是指生物体的存在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举的例子是:保持生态平衡。
《辞海》中未收入“生态”一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生态”一词。
一般而言,用法有两个:一作为名词使用,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教育生态、城市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危机、生态补偿、生态平衡,等等。
这里的生态是一个中性词。
它的外延和内涵约莫等于生态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生态和生态系统一词可以互换。
二作为形容词使用。
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公园、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甚至是生态鸡蛋。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生态化或生态的,词语的感情色彩趋于褒义,是用来修饰那些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健康和谐的,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既有利于生物体成长,又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事物或系统。
这个意义上的生态和生态化(生态的)一词可以互换。
通俗点儿理解,近似于绿色、无公害。
2.教育科研视界中的界定“走向共生的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这一课题中的“生态”显然指的是前者,把研究的范围规定在小学教育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之内。
课题的开题报告中对“生态”、“教育生态”,以及“小学教育生态”,做了明确的界定。
参阅众多的研究文献,发现这一界定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cc3ddd866fb84ae55c8d81.png)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前言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
“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态文明论文3000字(最新4篇)
![生态文明论文3000字(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204ca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png)
生态文明论文3000字(最新4篇)教育生态文明论文篇一一、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定位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
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
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
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
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
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
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一)集约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
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
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高校环保社团的发起与运作,普遍都是凭着大学生的一腔热情,较少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骨干成员,且多数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常常导致环保实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64ffb8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1.png)
土壤的健康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 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保护土壤免 受污染和退化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 本需求。
生态平衡的维护
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生物多样性是 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
气候变化
环境保护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对全球生 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对于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至关重要,过度开发和 滥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经济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个美丽的自然 环境能够吸引游客并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
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健康的土 壤和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持续努力与展望
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 环保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
发展环保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的 环保共识和行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会参与与倡导
社会参与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 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志愿服务等。
倡导绿色生活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例 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
04
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企业责任与行动
企业责任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 责任。企业应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推广绿色 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49f0f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8.png)
交流与探讨2020年9月(下)/ 总第269期115引 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并正式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迫切。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大学生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有效性地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高校能够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政策制度的宣传,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丽校园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终将聚力于伟大的“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本文主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思考。
从纵向的角度回顾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了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思考进一步研究的策略。
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界定1.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佳叶谦吉教授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0623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7.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的论文
![生态文明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b1115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a.png)
生态文明的论文
生态文明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的背景、概念和关键要素,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
第一部分是生态文明的背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巨大破坏引发了生态危机。
全球暖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迫使人们意识到改善环境状况的紧迫性。
第二部分是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键要素。
生态文明是指建设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关键要素包括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生态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国内外投资也越来越注重环境因素,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然而,中国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过快和生态保护意识不足等挑战。
最后,本文总结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能保护环境、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落实,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挑战。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共同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a45d721711cc7931b716b8.png)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4c3668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9.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5d5e1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1.png)
生态文明论文1000字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不仅与环保相关,还包含着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系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人类文明水平的一种新型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性任务,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又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模式。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对于我国而言,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对于环境破坏进行治理外,还要在深度的文化和制度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生态与环境为核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必须进行全社会的资源再利用、排放量减少、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努力。
尤其是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各个方面的治理,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文化方面,我们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类的发展。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各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制度创新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虽然在迅速改革和完善中,但在绿色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浪费性的生产,鼓励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关注环保事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03867771fe910ef02df864.png)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
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
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
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
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毁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edcbcab14e852458fb575b.png)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
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
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
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
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
“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
”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
”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要素说”否认生态文明为独立的文明类型,其从文明构成的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任何文明都存在的生态维度,其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
”⑤“生态文明是任何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具有的结构维度。
”⑥要素说所定义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普遍性,贯穿文明始终;(2)内容上的局部性,只涉及社会结构中与生态直接相关的那部分;(3)价值上的基础性,是任何文明得以存续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
“类型说”与“要素说”的区别是显然的。
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整体?是从来就有、不断发展的,还是尚未实现、有待完成的?是中性的、开放的,在任何伦理思想、观念、制度、科技水平、生产力程度、生产关系下都存在的,还是“高级的”、有“条件的”,只有当社会发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出现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要素的关系是独立、并列还是交叉融合?对这些问题,在类型说和要素说的不同框架下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这说明,二者的分歧实已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