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鹤壁市语文高三(上)第一次综合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鹤壁市语文高三(上)第一次综合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鹤壁市高三语文(上)第一次综合检测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

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

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

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

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

中职语文综合检测试卷一(含答案)

中职语文综合检测试卷一(含答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综合检测试卷一(教师版)参考答案姓名:班级:分数: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

卷面满分9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B )A.雾霾.(mái) 档.案(dàng) 庇.护(bì) 并行不悖.(bó) B.角.逐(jué) 瞭.望(liào) 氛.围(fēn) 博闻强识.(zhì)C.便笺.( qiān) 贮.藏(chǔ) 剽.窃(biáo) 舐.犊情深(shì) D.熨.帖(yùn) 罢黜.(chù) 龋.齿(qǔ) 气喘吁吁..(yū)解析:A并行不悖.bèi C便笺.jiān 剽.窃piāo D熨.帖 yù气喘吁吁.. xū x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A.熨帖煞风景老羞成怒文武之道,一张一弛B.暧昧黄梁梦惹是生非有志者,事意成C.针砭荧光屏委屈求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D.摸仿闭门羹得陇望蜀曾经沧海难为水B.黄粱梦有志者,事竟成C.委曲求全D.模仿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1)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___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2)伪制紫砂壶_____,即冒仿名家产品,在新壶上直接冒刻上名人的,是作伪手段之一。

(3)他不愿意再跟他们谈下去,就_____走了。

A.何况款式借口 B.况且款式借故C.况且款识借口D.何况款识借故况且、何况: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且,多用于肯定句;何况,多用于疑问句,何况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复习综合试题测试卷(答案)[001]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复习综合试题测试卷(答案)[001]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复习综合试题测试卷(答案)书写展示。

请你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要求规范、端正、整洁。

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

愿我们课余时间都能捧起书本,领略文字的魅力、汲取成长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犬.牙(quǎn)凹.陷(āo)机杼.(zhòu)初旬.(xún)B.蝈.蝈(ɡuō)和.面(huó)关押.(yā)默书簿.(bù)C.缰.绳(jiānɡ)叛.乱(pàn)琼.结(qiónɡ)唾.沫(tuò)D.榛.子(zhēn)木屐.(jī)蕲.水(qí)学弈.(yì)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报酬趔趄弥慢载誉而归B.遵守渴望急燥各抒己见C.碧宵帷幔屋脊气焰嚣张D.缝隙蟋蟀叱责妇孺皆知依次选择修辞手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_____②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______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________④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__________ A.拟人、拟人、设问、比喻B.比喻、拟人、疑问、拟人C.比喻、比喻、疑问、比喻D.拟人、比喻、设问、拟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夏天的仙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时候。

B.运动员能否认识到比赛的意义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D.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天,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

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

我拿起电话找到了苏珊。

B.“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现代文阅读综合特训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现代文阅读综合特训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现代文阅读综合特训卷(一)(含答案)现代文阅读综合特训卷(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走,”裁缝把顾客叫住,“我知道您是个急性子。

依我看,我做的活儿最适合您这种性子的顾客啦。

”急性子顾客挺纳闷:“为什么?”“照您的性子,您肯定会一拿到衣服就穿在身上,不是吗?”裁缝________说。

顾客________说:“那当然。

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

”裁缝________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

可是您________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________会笑话您的。

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

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羡慕您呢。

”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于是,做衣服的事儿就算说定了。

1.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________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________会笑话您的。

2.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照您的性子,您肯定会一拿到衣服就穿在身上,不是吗?”裁缝________说。

②顾客________说:“那当然。

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

”③裁缝________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

3.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A.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B.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C.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没有道理。

4.从“那当然”“不耐烦"等词语中,你体会到顾客________的特点。

5.你认为裁缝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

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

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1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1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2025届江南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江南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江南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当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论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当中的阶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兴旺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兴旺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依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022全国卷一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全国卷一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1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错误,从第四段“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中可见,雕塑《拉奥孔》没有呈现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

2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说法太绝对,原文无依据。

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

3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

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4正确答案【答案】①材料一,按照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

②材料二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卷(一)(满分120分)一、字词书写(共2分)1.(本题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 )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lóng( )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 )跃的铁的兽jǐ(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二、选择题(共5分)2.(本题1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行.辈(xíng)怅惘.(wǎng)绅.士(shēn)凫.水(fú)B.归省.(xǐng)絮.叨(xù)撺掇.(duo)争讼.(sòng)C.糜.子(měi)斡.旋(wò)幽悄.(qiǎo)蕴.藻(yùn)D.恬.静(tián)羁.绊(jī)烧灼.(zhuó)冗.杂(chén)3.(本题1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篷勃磅礴束缚大彻大悟B.震撼恬静流苏叹为观止C.瞳仁摹然严峻嘎然而止D.晦暗恢宏山涯惊心动魄4.(本题1分)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请你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选出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相关诗句A.春节贴春联、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C.重阳节登高、赏梅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D.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语文七上阶段综合测试卷一1-2单元(月考一)及答案

语文七上阶段综合测试卷一1-2单元(月考一)及答案

阶段综合测试卷一(月考一)[第一、二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莅.临(lì) 水藻.(zhǎo) 发髻.(jì) 淅淅沥.沥(lì)B.贮.蓄(zhù)澄.澈(chéng)静谧.(nì)絮.絮叨叨(xù)C.攲.斜(qī)姊.妹(zǐ)菡.萏(hàn)各得其所.(suǒ)D.匿.笑(nì)并蒂.(tì)祷.告(dǎo)繁花嫩.叶(nèn)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卖弄静默侠窄呼朋引伴B.花苞造仿灵魂咄咄逼人C.诀别烂漫屋檐喜出望外D.一霎遮敝徘徊翻来覆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令人难以招架。

A.客队的主辩口若悬河,咄咄逼人....。

B.为提高产品质量,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可谓处心积虑....的,笑着,走着。

C.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终不愿意。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2分)牵挂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了妈妈的牵挂,朴素平凡的生活便溢满了温馨的记忆; , 。

6.名句默写。

(6分)(1)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2)《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大量名词组成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清)李葂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2.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3.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商贾。

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3月语文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3月语文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3月语文综合测试卷(一)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2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办大学,应该取什么途径?抗战胜利以后,百废待举,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

工业落后,要建立轻重工业,尤非大量工程人员不可。

在此时,我们大学似乎应该注重技术教育,可是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从前清曾国藩提倡兴建实业,设立上海制造局,派留学生学习制大炮轮船以来,到抗战前夕已七八十年,我国科学仍然不兴,实业仍然不振。

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加考虑。

一般人以为近代文明即物质文明乃西洋功利主义的产品,这是错误的。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道即真理,从希腊提磨克列忒司(德谟克利特),到近今荷兰的阜尔司鲍,英国的汤姆生,他们研究原子,决非因为有什么用处才去研究,而是要晓得自然界物质结构的原委。

科学上将来的发明在哪个方向,既不能预料于事先,我们就单从功利主义着想,也得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我国自战国以来,即有功利主义的哲学。

墨子以能用不能用为善的标准。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细节描写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初”、“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广州市2019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广州市2019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B.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部分技术已从向国外借鉴的阶段走到了自主研发并向 国外推广的阶段。
C.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所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产品 品质是其首要目的。
3
广州市 2019 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D.近年来,在对近海和远洋的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中国不只是重视海洋经济价值,而且主动承担 了海洋治理的责任。
(摘编自杨红生等《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 年第 7 期) 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 7 月 19 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 7 月 18 日发表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 文章,称中国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
文章称,中国的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远洋捕捞渔船数量从 2007 年到 2014 年增长了近 45%,中国也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渔业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控、签发合 法捕捞证等监管措施。此外,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渐凸显。今年 5 月,中国在 1983 年加 入((南极条约》后首次主持主办了条约缔约国年会。随着中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势必也将承担更大的 海洋治理责任。作者认为,大国历来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相信中国会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 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 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 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 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 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2.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送梓州①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

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

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2.拓展阅读静女其姝《诗经·国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综合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B 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分析错误,原文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故选B。

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分析错误,文中对此未阐述。

故选D。

3. C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A项,“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分析错误,原文是“甚至有可能”。

B项,“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D项,“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卫星信号显示为导航参数”错误,结合原材料“它与前两……,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可知,“卫星信号”显示为“导航信息”,而非“导航参数”。

故选D。

5. C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一二则材料展现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错误,扩大范围,原文“在包括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几大国际主流导航系统中,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城处于领跑地位”,是“部分功能性指标”。

故选C。

6. (6分) ①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导航系统,体现了我国在世界上自主科技发展的水平。

②北斗导航系统中的卫星数量远超美国GPS,部分功能已处于该领域的领跑地位。

③北斗导航系统“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了中国导航的服务。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卫星导航系统”,即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导航系统,体现了我国在世界上自主科技发展的水平;“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等几大国际主流导航系统中,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城处于领跑地位。

2017年至2018年,中国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10箭19星超高密度发射”,即北斗导航系统中的卫星数量远超美国GPS,部分功能已处于该领域的领跑地位;“近年来,中国北斗系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体验到‘中国智慧’。

很多专家。

都十分看好北斗系统在精准交通与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即北斗导航系统“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了中国导航的服务。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 “但内心是热的”“他的冷是为了掩饰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错;第一次听到深夜的呻吟时,“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后来何彬慢慢转变,受爱召唤从冷漠中苏醒。

8.①“超人”在小说中是指何彬是一个冷对社会、与世隔绝、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冷心肠的人;②小说通过写“超人”何彬的转变过程,受爱召唤从冷漠中苏醒,表现了爱的力量这一主题。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超人’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一般先分析表层意,然后再分析深层意。

“超人”的字典意是指“智能、体力、行为等超越常人的人”,从文中来看,“超人”指的是何彬,他超越常人最大的表现是“冷”,“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

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冷对社会,冷对他人,几乎是与世隔绝。

这样的“超人”受爱召唤最后从冷漠醒来,转变的过程表现“爱”的力量之大。

小说标题类的题目属于常考题型。

一般考查的形式如下:标题内涵、标题作用、标题比较。

对于内涵类题目,考生应抓住标题中的词语,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9.(6分)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窗内窗外的描写呼应了前文对回忆母亲和禄儿送花的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②从人物塑造看,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何彬由一个冷漠,内心灰暗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有爱心,心灵亮堂的人。

③从主旨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爱可以改变人生,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④从艺术表现力看,小说以窗内窗外的描写结尾,委婉含蓄,意境深远。

(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解析:题干要求“小说以对‘窗内窗外’的描写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

首先明确结尾的内容,“清香还在。

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这是写景式结尾,故分析的时候还要关注写景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结构、人物形象、主旨、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

从情节来看,“窗内是清香、泪光”,窗外是“月光、星光”,这样的内容在上文也有,如“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前后写景形成呼应,让情节浑然一体;从形象的塑造来看,上文的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而此处“清香”“泪光”的描写,体现出人物形象的改变,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从主旨上来看,这些景物凸显文章主题——爱能改变人生净化心灵;从手法来,此处属于写景,以景结尾,含蓄委婉,意蕴悠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 A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做出选择,一般用排除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句中,“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BD;“旦暮祝诅”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分句,“然”是转折副词,要放在下一个分句前,排除C。

故选A。

11. 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叙复,┄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理解有误,叙复只是恢复官职,并不是晋升官职。

故选D。

12.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曲解文意,陈仲微在莆田时,只是县尉,原文说“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

故选A13. (10分)(1)陈仲微把推荐信归还了他,信的封口还和原来的一样,那个人惭愧地道歉离去,直到陈仲微任职期满再没敢因私事打扰。

(2)邻县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没有决断,郡里命令陈仲微审理此案,他一次审问就马上裁决了。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牍”名词,书信;“缄封”名词,封口;“谢”动词,道歉;“终其任不敢挠以私”状语后置;“挠”动词,干扰。

(2)中的“狱”名词,案件;“按”动词,审理,审判;“问”动词,审问;“立”副词,马上;“决”动词,解决。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