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月夜忆舍弟》杜甫理解性默写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月夜忆舍弟(杜甫)●记忆性默写(1)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参考答案』(1)月是故乡明●理解性默写(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出诗中情景交融,抒写思念之情的诗句,。

『参考答案』(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歌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2019年日照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6分)(2019年恩施州)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试题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

②长:一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

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答案:3.【分析】《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比较分析。

从“家书抵万金”、“有弟皆分散”可知,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因战乱亲人分散的悲剧。

从“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可知,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长久、国家动荡。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分析。

这里要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分析杜甫与家人分散,难通音信的个人遭际,也要分析国家残破、动荡不安的现实,最后把杜甫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点明即可。

《月夜忆舍弟》杜甫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1.内容主旨: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1。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

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字,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答案】杜甫唐代子美现实主义李杜【解析】考查与杜甫及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舍()弟②戍()鼓【答案】①shè②shù【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舍弟:(2)戍鼓:(3)断人行:(4)边秋:(5)况乃:【答案】(1)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2)边防驻军的鼓声。

(3)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何况,况且。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

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杜甫偏偏说:“”。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月的诗句是:【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月是故乡明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理解性默写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

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

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名师《月夜忆舍弟》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月夜忆舍弟》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译文、背景、赏析、理解性默写、习题)姓名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已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三、文学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

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最新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最新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阅读练习三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参考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参考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在这首诗中,舍弟是指谁?他曾经和杜甫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舍弟指的是杜甫的兄弟杜審言。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放牛,情同手足。

但杜審言因为劝谏权臣致仕,被贬为湖州司马,后因不满藩王生活而自杀。

2. 诗中的“人困黄沙百战死,马饥黄草连篱啸”是怎样的意境?这两句话写出了唐朝战乱时期的惨状,充满了血腥和惨烈。

士兵们在黄沙中陷入疲惫和饥饿中,草连篱啸的形象描写了马匹和人的悲鸣,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3. 杜甫在诗中所写的月夜是怎样的?他对舍弟怀念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月夜是静谧的,但杜甫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他在夜空之下不停地想象兄弟的存在,回忆他们一起成长的种种经历。

二、简答题1. 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已故兄弟的哀思和思念,也表达了对战乱和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2.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深挚和珍视。

三、解释词义1. “凄凉”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凄凉,形容冷落、寂寞、悲哀,表示悲痛万分,感觉荒凉或寂寞。

2. “永别”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永别,是永远分离、不再见面的意思。

指和某人要分别而且无法再见面。

四、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回答不少于50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兄弟逝去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和群体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诗篇间穿插了对唐朝乱世的描绘,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沉痛和所带来的后果。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压力,这既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月夜忆舍弟》赏析习题

《月夜忆舍弟》赏析习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戍鼓”在诗句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边秋”是如何描绘季节的?它与诗中的哪个意象相呼应?3. “露”在这里有何象征意义?它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4. “故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诗人情感的?5. “分散”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它与诗的主题有何联系?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露”与“月”这两个自然意象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

3. 请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

4. 请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突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______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解释这句诗的意境。

2. “露从今夜______,月是故乡明。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分析这句诗中的对比手法。

3. “有弟皆______,无家问死生。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讨论这句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

4. “寄书长不______,况乃未休兵。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阐述这句诗对战争状态的批判。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详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具体分析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两句诗句进行深入赏析,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八、主旨剖析(10分)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主旨,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
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