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把握的教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把握正确教育观
什么是教育观?它是一个人关于教育的根本看法、认识和价值取向,也就是我们怎么理解教育,怎么看待教育的问题。著名的学者布拉德说:“我们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隶。”它的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样的观念思想,你的行为都会受他来控制。那么,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他怎么理解教育,怎么看待教育,其实决定了他所有的课堂里的教学行为,决定了他怎么和学生打交道,怎么来看待师生关系等等。教育观涉及到很多内容,他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
一、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有广义的教育,也有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就是我们人类社会中所有的经验传承都可以理解成教育。比如:古代时候,爸爸教会儿子打猎,其实这没在学校里进行泰山式教育,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教育呢,更多的是狭义的教育。就是我们在学校里面,在教室里面要完成的教育。这可能和我们最贴近它,也最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讨论。那么狭义的教育它是和我们的教育过程相关,和我们教室相关。所以对教育的理解直接离不开学生。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的,把儿童一代社会化。”
二、构成教育的三要素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教育,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传递信息、受教育者。
(一)教育的主导者——教师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先从教师的育人职责来看,教师就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他把握了引领的方向,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往什么方向发展,往哪里发展,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室里面传授知识的同时,他把他的价值观念,他把他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和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会了,把技能教熟了,这个过程当中教得很好,同时一定要让这个人做好人,这可能是教育更重要的终极目标。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告诉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品格的人,这是我们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时候最要考虑的价值的引领方向,做人的教育方向。那么这个引领作用的发挥除了方向以外,还与老师怎样看待自己的地位有关。我发挥主导作用是不是我就要控制学生,我就是要为所欲为,是不是我要说的事学生必须都得要听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中国最早的著作《学记》中说到老师的主导作用的时候,它
“导有这12个字经典的表述: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而弗牵”意思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是牵着她走,不是拖着他走,
导而弗牵是让他自己走不是牵着走;“强而弗抑”指的是教师这头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风头不要盖过学生,通俗地说,在这堂课上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应该是配角。如果老师的这堂都是在摆布学生,都是在归置学生,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的发挥,那么这堂课老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堂课一定是失败的课;“开而弗达”,讲道德的境界,他说道理不是越明白越好,不是一遍遍老讲。他说好的道理一定要有启发性适可而止。甚至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虽然只有简短的12个字,单他特别精辟地论述了老师在师生关系当中,在我们说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的教育信息的整个体系当中,他应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作用。老师去体会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到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这个传递的信息。那么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老师的教育行为当中、教育过程当中要认真考虑的教育理念教育观。
(二)教育的主体——学生
学生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彰显主体性,那么这个主体性是什么呢?我在这里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受教育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发展中的个体。独立的个体指的是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权利、主体性和个人意志。独特的个体,就是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模板来教育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
个体,就是要看到学生他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在个别学生的教育当中不断地去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呢,就是因为他有改变的可能性。那么他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他让我们看到什么呢,他要在尝试错误到当中成长,他在成长当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会了的东西,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犯错误,而且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我们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要考虑到这个现实,要有耐心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帮助他不断地在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他就在进步就在成长。我们的教育就在有效的进行。在教育当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就不好僭越孩子的主体性。什么是僭越主体性呢?就是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老师想当然的把老师的意愿强加给了学生。大家知道在某个学校曾经有这样的事件,给学生戴绿领巾的问题,学生入队了,进步了,都戴了红领巾;那么,差一点的学生呢,让他们也进步,给他们戴上绿领巾,但是绿领巾戴上去之后,孩子们很不舒服,走在大街上他们也觉得很难受,因为这个绿领巾很扎眼,让孩子心理产生了我是差生的心理焦虑,爸爸妈妈看到了孩子戴着绿领巾,心理也很不舒服。我们表面上是督促他们进步,其实是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的权益,忽略了他们的尊严。绿领巾事件虽然是一个个别的案例,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有连接他们之间的信息的这
三种之间的联系。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说:教育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打凉铁。大家都知道,打铁一定要把铁烧红了才行,如果你凉着打那个铁,把你累死也没有用。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我们的学习内容呢能被学生理解,被他们喜欢,那么这个课才是有效的。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让我们的课符合学生的需求,那么调动学生的兴趣,考虑到他们的意愿,实质上我们就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眼里有学生,我们的眼里有学生的成长。那么,这样去看待我们的另一端受教育者,我们站在教室里的时候,处理一个教育细节,去规划一个教育过程,可能会有不一的判断,有不一样的做法。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连接——信息传递
我们传递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我们站在教室里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教会他会唱一首歌,会画一幅画。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是在传递教育信息,实现我们的教育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仅仅把知识、技能传递出去了,把一个知识信息传递出去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传达了很多隐性教育。显性育人:以课程为载体,广泛存在于各种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隐性育人:存在于学科教学、师生交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等等。老师讲一堂课,虽然是在传递知识,但是这里面可能有价值的引领,情感教育的关注。另外在师生关系中通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