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根与魂培训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根与魂》培训心得体会
《中国人的根与魂》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精粹,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借着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巡讲活动的东风,我校有幸邀请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专家,海口经济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刘兴林教授做客七棵树讲堂,以《中国人的根与魂》为题,畅谈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色。
讲座中,刘兴林教授从民族性和人民性两个角度解读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色。
刘教授由华夏姓氏文明的起源谈起,在与印度种姓制度的比较中,刘教授表示,印度种姓制度略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当代印度法律取消种姓歧视,但实际上根深蒂固。而华夏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有万余年历史。三代以前姓氏有别,姓区别婚姻,氏区别贵贱。姓氏文明决定了贵贱与时俱进,变化无常。谈及传统礼乐制度,刘教授说,礼乐制度严格区分等级,维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尊卑关系。用礼区别等级,用乐调节情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乐相辅相成,
成为华夏文化的主要精髓,改朝换代,薪火相传。礼仪只是形式,礼义才是本质。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其中“礼”只是外在的形式,并不是内心的修养。他指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外在形式的“礼”,但如果仅仅停留“礼”,那就只是皮毛而已,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华夏文明的民族性是礼仪之邦的源远流长,而人民性是以民为本,本固邦宁。刘教授引用《论语》中的“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和《左传》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引用《国语》中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强调古人对广开言路的重视。
讲座中,刘兴林教授强调,真正的文化是一种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讲座尾声,刘兴林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刘教授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在五
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体现着中国风格,蕴含着中国精神,彰显着中国气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大家传承和弘扬!
《中国人的根与魂》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精粹,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借着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巡讲活动的东风,我校有幸邀请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专家,海口经济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刘兴林教授做客七棵树讲堂,以《中国人的根与魂》为题,畅谈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色。
讲座中,刘兴林教授从民族性和人民性两个角度解读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色。
刘教授由华夏姓氏文明的起源谈起,在与印度种姓制度的比较中,刘教授表示,印度种姓制度略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当代印度法律取消种姓歧视,但实际上根深蒂固。而华夏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有万余年历史。三代以前姓氏有别,姓区别婚姻,氏区别贵贱。姓氏文明决定了贵贱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