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童年的成长与消逝的故事。

它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的童年画面。

他们在家乡的小巷里嬉戏打闹,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他们在树林里探险冒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长。

这些画面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童年,我也曾经在那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也曾经有过那样的快乐和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童年的画面渐渐模糊,童年的欢笑也变得遥远。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主人公们成长后的遭遇和困惑,他们面临着社会的压力和人生的挑战。

他们不得不放下童年的快乐,去迎接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让我感到了一丝丝的心酸和无奈,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童年的消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压力。

我们不得不放下童年的梦想,去迎接成年人的责任和挑战。

这让我感到了一种无奈和无力,仿佛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无法逃脱成长的命运。

然而,即使童年的快乐消逝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的回忆,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心灵永远保持童真和纯净。

这样,即使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成长,我们也能够保持一颗童心,让童年的快乐永远伴随着我们。

读完《童年的消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童年的快乐虽然消逝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心灵永远保持童真和纯净。

这样,即使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成长,我们也能够保持一颗童心,让童年的快乐永远伴随着我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一《童年的消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

啥?童年怎么就消逝了呢?这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觉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书里说现在的孩子被各种电子设备、成人化的信息包围着。

我就想,可不是嘛!就拿我身边来说吧,那些小屁孩,一个个拿着个iPad玩得比大人还溜。

我邻居家那小孩,才四五岁,就知道什么是抖音,还会跟着上面的视频跳舞,那熟练的动作,真让人惊叹。

这在我们小时候,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我记得我小时候,童年那是充满了泥土味儿和青草香的。

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的泥土地上撒欢儿跑,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

我们会去河边捉蝌蚪,那蝌蚪小小的,黑黑的,在水里一扭一扭的,可好玩儿了。

我们把它们装在小玻璃瓶里,看着它们游来游去,就觉得特别有趣。

到了晚上,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仰望着星空,听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啊,嫦娥奔月啊。

那时候的星星可亮了,感觉一伸手就能摘到似的。

可是现在呢?孩子们的娱乐好像都被那些电子产品给霸占了。

那些电子游戏、动画片,虽然很有趣,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也许是少了那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吧。

我看到有些孩子,一天到晚就盯着屏幕,眼睛都快变成斗鸡眼了。

这童年啊,好像被那些电子设备给偷走了一样。

书里还提到了现在的教育也有点加速孩子童年消逝的意思。

现在的孩子啊,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我有个表弟,才上小学二年级,就有做不完的作业。

每天放学后,就得赶紧回家写作业,周末还得去上各种补习班。

他那小脸蛋上,都没什么笑容了。

这让我不禁想问,这是孩子该有的童年吗?我们小时候虽然也学习,但可没这么累啊。

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

我在想,童年消逝难道就全是坏事吗?也许也不全是。

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多,知识面广,小小年纪就懂得很多大道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

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

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

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

”“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我们应时刻记住“孩子需要童年”,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童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男孩从
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男孩在童年时的
天真无邪和成年后的成熟稳重,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逝。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宝贵。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和幻想,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责任,童年的那份纯真和快乐渐渐消逝。

小说中的男孩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他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
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但同时也获得了成长和成熟。

这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可以在成长的
过程中保留一份童真和快乐呢?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更珍惜童年
的时光,不让它轻易消逝呢?
通过阅读《童年的消逝》,我意识到了童年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不论是童年还是成年,都要活在当下,
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同时,也要学会成长和承担责任,让
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童年的时光,不让它轻易消逝,同时也要学会成长和承担责任,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更稳健。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童年的消逝》。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童年的消逝”?这到底是个啥意思呢?结果越看越入迷,仿佛被作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作者波兹曼说啊,在以前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童年是有明确界限的。

大人们有自己的知识和秘密,小孩子得慢慢长大才能接触到。

可现在呢,信息到处都是,孩子们早早地就知道了大人世界的那些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会儿可没有手机、平板这些东西。

我每天就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跑玩耍,对于大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现在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抱着手机,刷着各种视频,知道了好多不该他们这个年纪知道的东西。

有时候我看着那些小朋友,熟练地操作着电子设备,嘴里说着一些大人的话,心里就觉得怪怪的。

感觉他们的童年好像被提前“催熟”了一样。

书里还提到,印刷术的出现对于童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印刷品,知识可以被更系统地传播和保存,孩子们得通过学习才能读懂那些文字。

这就有了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童年也就有了它独特的样子。

可如今,图像和视频占据了主导,孩子们不再需要那么费劲地去读书、思考,这是不是也让童年变得不一样了呢?我就在想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现代科技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是更多的便利和知识,还是让他们失去了一些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懵懂?还有啊,作者说童年的概念其实是社会构建出来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对于童年的定义和理解都不一样。

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童年,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哎呀,今天就先跟你们聊到这儿啦,等我再有新的感悟,再来跟你们分享!。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点滴回忆,勾勒出了童年逐渐消逝的过程。

这部小说从许多方面展示了童年的珍贵与尊贵,引起了我对于童年的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不同阶段的童年时光。

从最初的追求简单的快乐,到渐渐接触和理解复杂的世界,再到最后的怀念与追寻,主人公的童年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这个过程充满了许多感慨,让人感触良多。

首先,童年是一段纯净而无忧的时光。

主人公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那些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捉迷藏、嬉戏的日子让人心生向往。

童年时代的我们没有太多的烦恼和担忧,只知道追求快乐和无尽的玩耍。

小说中描绘的童年世界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天真无邪的笑声,令人心驰神往,也让我们思考童年的珍贵和难以复制的青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开始慢慢体会到童年的逝去。

他逐渐发现,曾经熟悉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长大了,不再以玩耍为乐,而是沉迷于功课和长辈的期望。

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变得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和成长的重担。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呈现了一个正在逝去的童年时光,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不可逆转的改变。

这种逝去的感觉让我深深反思起自己的童年。

曾经,我也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喜欢跑跳玩闹,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夢想。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我逐渐步入了成长的道路,被各种功课和课外活动填满了我的时间表,童年的轻松和快乐也一去不复返。

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我深感珍惜和怀念,也希望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那份童真与纯真。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也触及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

主人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产生追问,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这种对成长和未来的思考,可以说是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转折点。

我们渐渐明白童年的逝去,并开始追求更为深沉和具有内涵的成长。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者告诉我们,童年的消逝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把握每一个时刻。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
长和失去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的快乐和梦想,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美好的记忆和梦想逐渐消失的过程,
让人感到心痛和唏嘘。

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珍贵。


年是每个人最纯真无邪的时光,是充满梦想和幻想的时期。

然而,
随着成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和责任,童年的美好也渐渐消逝在
岁月的流逝中。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些天真的梦想和幻想。

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尽量保留内
心的童真和纯真,不让时间和现实的压力剥夺我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童年的消逝》让我明白了,童年的美好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消逝,但我们可以通过珍惜当下,保持内心的童真,让童年的
美好在心中永远存在。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让我更加珍惜
每一刻,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回忆。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篇1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

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

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

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

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

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

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

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

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朋友称之为原欲)。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

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

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

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

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

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

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关于童年的消逝篇1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

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

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

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

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一《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我对幼儿教育和童年意义的深刻反思之钟。

书中提到,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快速且广泛的环境下,童年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的纯真和独特性。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在日常工作中目睹了孩子们过早接触成人世界内容的现象。

电视、网络,各种信息无孔不入。

孩子们本应在这个阶段通过游戏、儿歌、简单的故事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可现在,他们口中时常蹦出一些复杂甚至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话语。

这让我感到忧虑,因为童年的消逝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缓冲地带,一个可以在保护下慢慢成长、逐渐理解复杂世界的时期。

我们在幼儿园里努力营造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小世界,色彩斑斓的教室、柔软的玩具、充满童趣的课程,都是为了守护他们的童年。

但当他们走出幼儿园,外界的冲击又会扑面而来。

我们需要和家长更紧密地合作,引导家长控制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让童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有一方净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二读完《童年的消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幼儿园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对于童年消逝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如今的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

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轻而易举,幼儿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环境中成长。

我看到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显示了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在侵蚀着他们本应充满幻想和童真的世界。

童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好奇的旅程,幼儿园应该是这个旅程的起点站。

我们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照顾生活,更重要的是成为守护童年的卫士。

我们要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激发孩子们天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童年独有的乐趣。

同时,要教育孩子们辨别信息的好坏,为他们建立起一道心理防线,抵御不良信息对童年的侵蚀。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三《童年的消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幼儿园教育领域前行道路上的一些黑暗角落,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罢这本书,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那些曾经以为已经遗忘在岁月角落里的点点滴滴,此刻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清晰而生动。

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童年正在消逝。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无孔不入、电子媒介的普及,让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一切,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电脑,也没有网络电视。

我们的娱乐方式简单而纯粹。

夏天,捉蝉是我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午后的阳光炽热得让人睁不开眼,大人们都在屋里午睡,我们一群孩子却悄悄溜出家门,奔向那片小树林。

蝉在枝头高声鸣叫,仿佛在向我们挑衅。

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屏气凝神,眼睛紧紧盯着树干。

一旦发现目标,便轻手轻脚地举起自制的捕蝉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着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圈,再在圆圈上套上一个塑料袋。

当竹竿慢慢靠近蝉的时候,心里紧张得要命,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吓跑了。

就在蝉毫无察觉的时候,迅速一罩,那蝉便在袋子里扑腾起来。

那一刻,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仿佛赢得了全世界。

我们会把捉到的蝉带回家,放在纱窗上,看着它们努力地想挣脱却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也会大发慈悲,把它们放归自然。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玩具,但却能从这些简单的活动中获得无尽的快乐。

再想想如今的孩子们,他们早早地就学会了玩手机、玩电脑,在虚拟的世界里沉迷。

他们知道的东西或许比我们当年多得多,但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那份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那种在简单游戏中培养出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时候,过年是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进入腊月,就开始盼着过年。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打扫房屋,我们小孩子则天天数着日子。

盼望着能穿上新衣服,吃上美味的糖果和年夜饭。

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饺子。

虽然那时候的春晚节目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样,但我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

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一《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1931——2003),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

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

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

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

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二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

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docx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docx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3000 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

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

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 ipad 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

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

”“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相关推荐《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波兹曼继《娱乐至死》之后,又一部巨作。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

但与别的阐述“童年”消失的理论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因此,波兹曼这这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成为了必然之趋势所存在。

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回望我们那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滚铁圈,我们曾经有过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

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打水漂、滚雪球,而现在碧水蓝天的大自然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

在来看看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儿童的童年,有些儿童处于沉迷于电视剧,有些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些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还有就是几岁的儿童显得老成,急功近利。

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

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逰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嘿!昨天放学后,我翻开一本大人给我看的书,名字叫《童年的消逰》。

我刚看到这名字,心里一咯噔,“童年还能消逰吗?”觉得特别奇怪儿,就接着往下看啦。

书里面讲了一个小朋友的故事,他跟我们一样儿特别爱玩,可是慢慢地,大家都让他学习呀、懂事呀,最后他好像都不记得怎么笑了!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哎呀,这么惨呢!”
今天,我跟幼儿园老师说起这事儿,结果她笑眯眯地摸摸我的头,说:“小明呀,童年就是用来玩耍、开心的,只要你珍惜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就不会让它溜走的!”听了这话,我心里顿时暖呼呼的。

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这些道理真奇怪,可是又觉得挺有意思。

我心想,以后不管咋样,我都要记住今天老师的话,不让我的童年像书里的小朋友一样,“唰”一下儿就消逰了!唉,等我长大了,一定还会记得幼儿园的那些老师和玩伴们吧。

嘿嘿!
—— 1 —1 —。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

在书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童年的美好和逝去,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童年的珍贵。

在书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童年的快乐游戏、纯真友谊、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记忆渐渐消逝,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取代。

童年的天真和梦想也随之消失,留下的只是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宝贵。

我们总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成熟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回顾童年的美好。

童年是一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世界观,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段童年的时光,让自己的内心永远保持着一份童心和纯真。

即使岁月已经不再回头,我们也可以通过怀念和回忆,让童年的美好永远存在于心中。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
这本书,感受到童年的珍贵和逝去,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

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

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
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

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
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
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

”“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我们应时刻记住“孩子需要童年”,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童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新盖了教学楼,到处焕然一新。

有的老师马上提出建议:要严格规范学生在学校中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整个校园才能井井有条。

领导采纳了该老师的建议,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便开始了。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果然有了大变化,原来的农村“土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

可不知何时起,大家都发现我们的校园也慢慢变得沉寂了:孩子都不会“跑”了,走路时也都紧闭着嘴巴,不敢说也不敢笑;即便是
休息时间,走廊上也经常看不到学生;原来见到自己熟识喜欢的老师,有的孩子远远地就会扬起一脸的灿烂,摇着小手亲切地打着招呼:“嗨!老师好!”现在呢,问好依旧,却再无感情,千篇一律。

孩子们俨然成了封闭在教室里的“囚犯”。

还是领导先知先觉,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一番研讨之后,学校决定:把“跑”和“笑”的权利还给学生。

于是,大课间,我们的操场上有了激动人心的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活动;有了老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老鹰捉小鸡”“贴膏药”等团体游戏;还有了接力、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每每此时,孩子们的笑声、呐喊声很快便响彻校园,整个操场一下子沸腾起来,欢乐无处不在。

我们应该始终谨记,学校中的孩子正身处童年,他们需要成长,更需要快乐。

规范的管理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有选择地多开展一些适合发展儿童天性的活动,让每一个正处童年的孩子都能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从而记住自己的童年。

还孩子一颗自由的童心
一个孩子若是没了童心,童年便彻底消逝了。

寒假过年走亲戚时,我正好读着《童年的消逝》这本书。

看到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无聊地磕着瓜子,吃着水果,却没什么可聊的话题,我一时心血来潮,便问他们:“孩子们,你们的童年里最开心、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为了鼓励几个孩子踊跃发言,我还以红包作为奖励。

上初四的大外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玩(手机)游戏。

可姥姥家没有网,我喜欢的‘王者荣耀’玩不了,真没意思!早知道这样,
我还不如不来呢!”大姐工作忙,经常用手机陪着孩子玩,如今,这电子产品硬生生地侵蚀了孩子的一颗童心。

大外甥一脸的沮丧,懊恼、无聊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

若是换了平时,我或许会劝慰几句,但想到在孩子眼中,这血浓于水的亲情竟不如一款游戏来得重要,我的心中既郁闷又不免感慨。

曾几何时,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过年的时候,和舅舅、姨妈家的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玩耍,一起捉迷藏,一起放鞭炮,一起分糖吃……
性格外向的外甥女一向直爽,她告诉我们,跟着爷爷赶海是她最开心的事。

外甥女的话题很快引起了我女儿和小外甥的兴趣。

他们不断地追问着,外甥女便激情洋溢地讲起了自己赶海的经历。

什么地方能抓到小鱼,什么地方能捡到海螺,什么季节的螃蟹肥美,什么样的海星不能吃……
滔滔不绝中,半个小时悄然而过,外甥女却依然讲得眉飞色舞——第一次抓到章鱼的快乐,第一次捉到热带鱼的惊喜,即便是被海胆扎、被螃蟹夹、被牡蛎划破手指的伤痛,在外甥女的眼中,流露出来的也全是快乐和幸福。

没有经历,便没有记忆;没有体验,便没有真情。

外甥女神采飞扬的“演讲”不但赢得了红包,而且打动了我们这些“听众”,就连一直在摆弄手机的大外甥也来了兴趣,与之相约暑假一起赶海。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想到大外甥对网络游戏的热衷,想到女儿三言两语便可道尽的练舞蹈的快乐,想到小外甥谈及的练书法时的言
不由衷,我深刻地意识到:让孩子享受童年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爱孩子,不如把童心还给孩子,多陪伴一下孩子,让孩子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感受亲情中自由成长,享受美好。

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我们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制度、考核的细化,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成了教育竞争的手段和牺牲品。

为了提高班级教育教学成绩,许多老师们都是煞费苦心,见缝插针。

综合实践课被占用,班会课被占用,就连音体美课程也进行了缩减。

看着同事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年考,我的心也随之浮躁起来。

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的小脸,我始终说不出那句“这节课上语文”的话。

一次美术课,恰逢美术老师外出学习,我感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占用,可谁知刚踏进教室,我就发现孩子们早已准备好了橡皮泥,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座位上。

其实他们早已从邻班同学那里得知了美术老师不在的消息,这样做,是孩子们无声的抗议,也是童心对快乐的渴望,而我却无法选择忽视孩子的心声。

那节课,我客串了一次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做了玫瑰花、百合花、牵牛花,还做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孩子们显得异常开心,不但完成了许多手工作品,而且欣然接受了我的“有偿”代课,当天晚上每人都写了长长的一篇作文——《一次有趣的手工课》。

得益于此,我不再执着于如何想着去占用孩子们的课时,而是经常思考着可以为孩子们开展哪些有益的活动……
年终考试,我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由分班摸底时的第四成功逆袭,成为第一。

或许,这只是一次偶然,又或许,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但无论成绩如何,我都始终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身处童年的孩子,是即将消失了童年的孩子。

可能尼尔·波兹曼对美国的学校和老师有些失望,因此他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家长。

虽然我找不出证据证明,但我始终相信,我们中国的学校和老师愿意也能比家长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而用心写下这样的一些文字,至少表明,我是那一个愿意竭尽全力坚守童年消逝最后一道防线的人。

作者:刘昌乐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