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大大减少了麻疹发病率,但仍然存在麻疹的暴发和流行风险。
为了确保对麻疹疫情有准确的监测和控制,需要建立一套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国范围内的麻疹监测方案,以便及时掌握麻疹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监测对象全国麻疹监测的对象包括麻疹患者、麻疹疫苗接种人群以及潜在的传染源。
主要监测对象如下:1. **麻疹患者**: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传染性等,以及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居住地等)。
2. **麻疹疫苗接种人群**:监测接受过麻疹疫苗的人群中发生的麻疹病例,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3. **潜在的传染源**:监测可能存在的潜在传染源,如未接种疫苗的人、病毒携带者等。
监测内容全国麻疹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疹病例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报告发生的麻疹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治疗情况等。
2.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监测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包括接种人群的年龄、接种次数、接种效果等。
3. **病毒株分析**:对麻疹病例的病毒株进行分析,研究病毒株的变异情况、传播途径等,为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 **暴发疫情调查**:对麻疹的暴发疫情进行调查,追踪病例的传播链条,找出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控制措施。
监测方法全国麻疹监测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实时报告制度**:建立麻疹病例的实时报告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上报麻疹病例的相关信息。
2. **样本采集与检测**:对麻疹病例的样本进行采集,并进行麻疹病毒的检测,以确认病毒感染和病例的归属。
3. **流行病学调查**:对麻疹的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病例进行追踪调查、观察传染链条、分析传播途径等。
4.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布麻疹疫情的报告,以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变化。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3.减少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易感人群。
三、监测对象与范围
1.监测对象:全国范围内的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
2.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
四、监测内容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时,应及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3.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的经济支持。
4.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八、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每年对麻疹和风疹疫情进行评估,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人员保障: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
3.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4.物资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储备足够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2)评估疫苗接种率,分析疫苗免疫效果。
4.疫情分析
(1)定期收集、汇总、分析麻疹和风疹病例数据,掌握疫情趋势。
(2)针对疫情特点,提出防控建议。
五、监测方法
1.病原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麻疹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监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1. 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我国制定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细节和目标。
2. 监测目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 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掌握疫情动态; -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爆发、聚集性疫情; - 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3. 监测指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监测: - 麻疹发病率: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 麻疹死亡率:每年麻疹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所有确诊麻疹病例数的比例; - 麻疹疫苗覆盖率:每年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与目标人群的比例; - 麻疹病例的时空分布:病例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分布情况。
4. 监测方法4.1 确诊和报告所有怀疑麻疹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确诊,确诊结果由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共同确认。
一旦麻疹病例确诊,医疗机构需立即向所在地的疾控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填写相关报告表。
4.2 疫情监测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疫情监测网络,所有医疗机构都应接入该网络,并按时报告当地的麻疹疫情。
疾控部门通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3 抽样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麻疹病例抽样监测系统,每个省份都有相应的样本抽取比例,通过对抽取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判断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
4.4 数据分析与报告疾控部门负责对全国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布疫情报告。
疫情报告中包括麻疹的发病情况、疫苗覆盖率、死亡率等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5. 监测结果利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监测结果可以用于: - 综合评估当前疫情; - 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 监测疫苗接种效果; - 监测麻疹变异株的传播情况; - 提供数据支持,为麻疹的流行规律研究提供基础。
6. 结论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全国麻疹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可导致发热、皮疹、咳嗽等症状。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麻疹的传播,国际媒体通讯社AFP (法新社)提供了麻疹监测的要点及指标。
本文将介绍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
一、监测要点1. 麻疹病例报告:监测机构应随时报告所有麻疹病例,包括确诊和疑似病例。
报告应及时、准确,并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症状和流行病学信息。
2. 病例调查和追踪:对于每个麻疹病例,监测机构应进行详细的病例调查,追踪患者的接触人员,并记录他们的接种疫苗情况。
这有助于了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区域。
3. 疫苗覆盖率评估:监测机构应定期评估麻疹疫苗的覆盖率,包括一剂和两剂麻疹疫苗接种的人口比例。
这有助于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4. 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监测机构应将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和确认。
这包括采集患者的血样进行麻疹病毒的分离和检测,以确保确诊的准确性。
二、监测指标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地区麻疹的新发病例数。
可以根据发病率来评估麻疹的传播强度和疫情的严重程度。
2.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由于麻疹导致的死亡病例数与发病例数的比率。
通过病死率可以评估麻疹的致命程度和防控措施的效果。
3. 疫苗覆盖率:疫苗覆盖率是指特定地区特定年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的比例。
疫苗覆盖率的高低对于麻疹的传播和控制至关重要。
4. 病例报告及时性:病例报告及时性是指病例报告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病例报告可以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5. 实验室诊断及时性:实验室诊断及时性是指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实验室诊断可以确保麻疹病例的准确诊断和及时隔离。
三、总结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包括麻疹病例报告、病例调查和追踪、疫苗覆盖率评估、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等方面。
这些要点和指标对于及时监测麻疹的传播情况、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追踪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至关重要。
麻疹、风疹病毒IgM检测详细操作步骤

麻疹、病毒IgM检测详细操作步骤:将试剂盒取出,放室温平衡30分钟以上。
1.收到样本后,大致用天平配平,离心,用一次性吸管吸出血清,放入罗口离心管中。
.2.将血清样本从1开始编号。
3.将写好编号的血清样品,依次排列于麻疹血清盒中。
4.将相同数量的白色塑料管,排列于麻疹血清盒中的血清样本后。
5.用1000毫升的加样枪调至990微升,10微升的加样枪调至10微升。
200微升的加样枪调至100微升。
6.用990微升的加样枪,加样品稀释液990微升(绿色液体)于白色塑料管中,一份样品一管。
7.需要5+样本数量的包被孔。
将这些预包被孔板放于96孔板架上。
8.加样:加10微升第一份血清样本于白色塑料管中,混均,用100微升的加样枪加100微升混匀液于包被孔第6孔中;加10微升第二份血清样本于白色塑料管中,混均,用100微升的加样枪加100微升混匀液于包被孔第7孔中;依次类推。
9.第1孔留做空白对照,加100微升阳性对照于包被孔第2孔,加100微升阴性对照于包被孔3、4、5孔。
10.在微型振荡器以最低震速,震荡几秒钟。
11.放于水浴箱中37度60 分钟。
(温浴时间,打开洗板机)12.取出96孔板架,放于洗板机上,按2键,找到Run Procedure, 按4键,找到MVIGM.按5键,出现8列,按4键,到96孔板架上的列数。
按5键,洗板开始。
13.洗板结束后,拍干。
除空白孔外加酶标记物各1滴。
放于水浴箱中37度60 分钟。
14.洗板同12步骤。
15.洗板结束后,拍干。
各孔(包括空白对照孔)加显色液A 、B各1滴。
置37度水浴箱30分钟。
16.取出后,立刻每孔(包括空白对照孔)加终止液1滴。
17.在微型振荡器以最低震速,震荡几秒钟。
18.擦干包被孔底的水珠,放于CODA中,进行读板。
19.选择桌面上酶标仪,双击,出现酶标仪界面。
选择reading, 点击OK, 出现对话框,选择Single, 450 nm 点击start. 开始读数.20.读数结束后,填出结果, 将结果选中复制.粘贴于公式中,打印.。
麻疹风疹病原学样本处理

二、咽拭子处理
1、商品化含病毒运输液的咽拭子采样管 2、在36小时内带冰运送到实验室 3、在实验室,剧烈震荡5min 4、弃去拭子,液体分装到保存管中 5、–70℃保存
商品化病毒采样管
含病毒运输液的采样 管(一般均含有双抗)
每个小包装中包括: 采样管和咽拭子
三、尿液处理
1、在24小时内带冰运送到实验室(离心前不要勿 冷冻) 2、在实验室,2000rpm,5min离心沉淀细胞 3、弃上清 4、用DMEM或病毒运输液重悬沉淀(2-3ml) 5、–70℃保存Leabharlann 病毒运输液的配制试剂
DMEM(4500mg/L葡萄糖) L-谷氨酰胺200mM NaHCO3溶液(7.5%) P.S溶液(双抗)
量
95ml 1.0ml 2.0ml 2.0ml
麻疹风疹病原学样本处理

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酸和脂溶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风疹病毒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03 样本采集与运输
采集对象与采集时机
采集对象
疑似麻疹、风疹病例的咽拭子、痰液 、血液等样本。
采集时机
在患者发病早期或症状明显时进行采 集,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实验室应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使用,以 确保消毒效果。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消毒,以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07 结论与展望
结论
针对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样本,采用适当的处理 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或灭活病毒,降低感染风
险。
麻疹风疹病原学样本处理对于保护公众健康、控制疫 情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方法
荧光定量PCR采用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通过对扩增产物进行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 ,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定量分析。
注意事项
荧光定量PCR检测需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探针,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同时,实验操作需遵循严格的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 现。
05 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准备
01
02
03
实验器材
准备无菌试管、离心机、 移液器、吸头等实验器材, 确保其清洁无菌。
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适量 生理盐水、细胞培养基、 酶等试剂,确保其质量和 浓度符合要求。
样本
采集麻疹风疹患者的咽拭 子、血液等样本,确保样 本质量和数量满足实验要 求。
样本处理步骤
样本前处理
将采集的咽拭子、血液等样本进行前处理,如离心、去 沉淀物等,以便后续实验操作。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3.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4.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五、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麻疹监测数据。
2.数据分析: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麻疹流行趋势、病毒基因型别等特征。
八、评估与总结
1.定期评估:各级疾控机构应定期对麻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2.政策调整: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麻疹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成果分享:总结麻疹监测工作经验,分享国内外先进做法,推动麻疹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2.政策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成果分享: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4.信息共享:加强麻疹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提高监测效果。
六、预警与应对
1.预警指标:根据麻疹疫情特点,设定病例数、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型别等预警指标。
2.预警发布: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基层做好防控准备。
3.应急处置: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健全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发现疫情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病例核实:县级疾控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标准化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接触史、旅行史等。
麻疹病例监测

监测系统的持续改进
监测系统的评估
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估,了解其运行状况、数据质量和存在问题,为监测系统 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监测系统的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对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数据 质量,为麻疹病例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04
麻疹病例监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受阻;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 运行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
总结词
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和升级以保持其有效性。
详细描述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监测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监测系统需要不 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疾病流行趋势和变化;技术更新与升级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持 续性。
监测数据的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识别麻疹病例的分 布特征、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范围。
监测结果的应用与决策
监测结果的应用
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为制定防控策略、评估防控效果和调 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的决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 开展宣传教育、实施隔离治疗等,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实验室支持系统
建立实验室检测支持系统,对病例样本进行检测 和鉴定,确证麻疹病例的诊断。
02
麻疹病例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毒分离
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或鼻拭子样本,在细胞培养中 分离麻疹病毒。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用于确诊 麻疹病毒感染。
麻疹实验室标本的采集细则

3.尿液标本采集方法
用无菌的50ml离心管收集30~50 ml尿液(但不收集晨尿),用油性记号笔 进行标本编号和登记患者姓名,立即放入 冷藏箱内,尽快送实验室。
4.标本的保存送检 血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尽早送到实验室,使 用有外螺旋盖的血清管保存血清标本,并有标签, 放进塑料袋中密封,将塑料袋放入冷藏包或冰壶, 在0-4 ℃环境下运送 鼻咽拭子/鼻咽分泌物和尿液标本,标本采 集后立即4 ℃保存,24小时能送到省级或市级 麻疹实验室, 4 ℃运输,否则-70 ℃ 保存。 严防标本污染或容器渗漏,避免日光照射。麻疹 疑似病例标本的采集、处理、储存和运输必须遵 守有关生物安全规定。
麻疹实验室标本的采集细则
1.麻疹疫苗的 广泛采用,近年 来不典型麻疹 和轻型麻疹病 例较多 • 2.大年龄组 出疹和不足八 月龄的出疹的 儿童在临床也 越来越多
给诊断带来一定的 困难,也在一定的 程度上影响了治疗 和预防控制工作的 及时性.
为更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在采集麻疹标 本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抗体检测标本的采集
2.采集方法: 采集肘静脉或手指尖全血,血标本 量不少于2ml,手指尖全血也不于1ml, 用油性记号笔编号和患者姓名。采集 后的血标本放置到试管架上,保存于 运输用的冷藏箱中。
3.免前免后血清IgG抗体的采集: 主要是对已注射麻疹疫苗前后,对 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进行检测,或对 某一个群体进行抗体调查,需要人群 抗体调查只用采集单分血清做抗体调 查,如果是做成功率的调查就要采集 免疫前血一份,注射疫苗一个月后再 采集一份血,两份血清标本前后作对 照,看是否有抗体升高。
谢谢大家!
1.采集IgM抗体检测标本的时间: 采集时间:目前,国际推广的麻疹早期诊断方法为酶 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查到麻 疹IgM抗体,而患者在过去6周内没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即可 确诊为麻疹野病毒感染。感染麻疹病毒10-15天,机体产 生的IgM抗体应答即可被ELISA法查到,而麻疹的潜伏期 多数为10-11天,因此,多数病人在出疹时即可在血液中 查到麻疹IgM抗体,血标本应在出疹后就诊时立即采集。 一些个体在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可于出疹后714天再采集血检查一次。
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每年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发放组合血清,盲样考核。 每年要求市级送检麻疹IgM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风疹IgM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再证实。
省级接受国家的现场认证或信函认证。 市级接受省级的认证。
承担检测任务的县级和医疗单位麻疹实验室考核方法与市级相同
职能考核(PT):考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血清复核:评价实验室日常检测的准确性。
处理方法:
✓ 采集第二份血清进行IgG检测,如4倍增高为阳性。 ✓ RT-PCR或病毒分离。 ✓ 更换试剂重新检测。
谢谢!
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敬永计
各级CDC职责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省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建立和完善本省的麻疹监测网络; 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 对本省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 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本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 对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对本省麻疹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 组织开展本省麻疹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和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并按相应要求上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 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 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 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一)血标本
5.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历 编号。
6.对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4.标本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 5.其他送检要求与血清标本相同。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三 级CDC麻疹实验室组成
国家级:麻疹病毒基因定型 省级:病毒分离 市级:血清学检测任务
疑似麻疹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

疑似麻疹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一、标本采集(一)血标本。
1.采集出疹后28天内病例静脉血2~3ml,加入到无菌试管中,标明采集日期和病例姓名、编号。
2.有条件地区可用1500rpm/20分钟离心机分离血清。
如果没有离心机,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或冷藏条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5.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例编号。
6.对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二)病原学标本。
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要求是在暴发疫情早期,至少采集2例(<10例病例的暴发)或5例(≥10例病例的暴发)新发病例的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标本(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的鼻咽拭子标本。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
(4)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
常用的病毒运输液包括:pH 7.4~7.6的Hank’s液:在90ml蒸馏水中加入10mlHank’s,然后加入10ml牛血清和0.2ml 0.4%酚红溶液,过滤消毒。
加1ml青/链霉素溶液。
分装到无菌管中,于4℃储存备用。
组织培养液:DMEM液加入青/链霉素使其终末浓度分别为500~1000IU/ml和500~1000ug/ml,加入胎牛血清使其终末浓度为2%,加入谷氨酰胺至浓度为1%;加入7.5%的NaHCO3调节pH至7.4~7.6。
2.尿标本(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尿标本10~50 ml。
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2~8℃保存。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在24小时内离心。
4℃,转速500g(约1500 rpm),离心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值报告。 对临界值结果的患者必须取第二份血清与
第一份血清同时进行检测。
麻疹风疹双阳性结果的处理
原因:
✓ 患者1-2月前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 ✓ 试剂的特异性不够。 ✓ 类风湿因子的干扰。 ✓ 其他病毒感染(EBV)导致假阳性。
国家麻疹实验室在收到毒株标本14天内完 成基因定型,并将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
实验室生物安全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 录》,麻疹病毒的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
病毒培养和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 BSL-2级实验室进行。
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级 实验室进行。
麻疹病毒相关标本的运输属于B类包装,航空 运输UN编号为UN3373。
承担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实验室
收到血清标本后3天内完成麻疹IgM检测,
麻疹IgM阴性标本,应进行风疹IgM检测
血清IgM抗体检测统一应用ELISA方法
检测结果的报告及反馈
本方案第四部分“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病原学检测
省级麻疹实验室负责麻疹病毒分离工作
接到标本的28天内完成病毒分离 分离到的毒株28天内送国家实验室基因定型
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敬永计
各级CDC职责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省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建立和完善本省的麻疹监测网络; 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 对本省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 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本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 对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对本省麻疹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 组织开展本省麻疹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和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并按相应要求上
实验室质量控制
国家负责对省级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估。
每年向省级发放麻疹IgM和风疹IgM组合血清,进行盲样考核 每年要求省级送检麻疹IgM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风疹IgM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再证实。 每年用WHO认可的组合血清对麻疹、风疹试剂进行质量评估,并
将评估结果向省级反馈,供各级参考。
(二)病原学标本
2.病原学标本应尽快送达省级麻疹实验室。48小 时内能送达的,可在2~8℃保存,否则-70 ℃保存 。无-70 ℃保存条件者,可在-20 ℃保存,但要在 1周内送达。在-70 ℃条件下保存的标本,1个月 内送达省级麻疹实验室。
3.标本应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运输,严防标本污染或容器渗漏 。
作IHC。 用0.45um滤器过滤除去细菌、杂质等干扰物质。 一次准备12个月使用量,分装到血清管,每管
30ul,于-20℃保存备用。
IHC“失控”的该次检测结果无效,要对该 次试验所有的标本进行重新检测。
常规质控图的优点:
✓ 简单易行,便于基层使用。 ✓ 只需一个质控。
常规质控图的缺点:
为什么不用试剂本身的对照?
✓ 不能监测标本处理过程。 ✓ 试剂对照本身的局限性,不能用于不同试剂。 ✓ 有些试剂对照不是真血清。
IHC的制备和保存
收集新鲜的无溶血、无黄疸、无细菌污染的阳性 血清,56℃加热30min灭活。
用阴性血清将收集的阳性血清进行一系列稀释。 检测稀释标本并绘制标准曲线。 选择Cutoff值1.5至3倍OD值所对应的稀释度,制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CDC 县CDC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送达本地麻疹血清
学实验室
血清和标本送检表
发现暴发疫情时,血标本要快速送检。
并采集出疹早期病原学标本送省CDC进行病毒分离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
出疹后28天内采集, 血清量不少于0.5ml, 无溶血,无污染; 2~8℃条件下保存、运送。
重复不能较少系统误差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校正 还纠正误差。
系统误差来自:孵育水浴锅温度失调;移液器不 准;洗板机堵塞等原因。
仪器校准、质控能减少和监测系统误差的产生。
实验室内部质控血清(IHC)
什么是IHC?
✓ 在每次试验时都要加入一个实验室自制的IHC 。通过对IHC检测结果的监测,来确保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的相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 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 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 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一)血标本
5.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历 编号。
6.对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二)病原学标本
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要求是在暴发疫情早期,至少 采集2例(<10例病例的暴发)或5例(≥10例病例 的暴发)新发病例的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标本。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鼻咽拭子标
本。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
新方案修改计划
病例分类定义中直接写明采血时间 合格血标本定义仅限于标本状态 对于3天内鼓励采血,阴性血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第
二份血标本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就诊病例血标本采集
填写标本送检表,通知CDC
县CDC负责组织未就诊病例血标本采集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主动搜索发现
拭,获得上皮细胞。
(二)病原学标本
(4)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 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常用的病毒运输液包括 :
pH7.4~7.6的Hank,s液:在90ml蒸馏水中加入10ml Hank,s,然后加入10ml牛血清和0.2ml0.4%酚红溶液,过滤 消毒。加1ml青/链霉素溶液。分装到无菌管中,于4℃储
医疗单位
负责麻疹病例的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工作, 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工作; 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
发生。
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 防和控制疫情。
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 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感染
出疹
免疫抑制
出疹后天数
随机误差,是一种偶然的、未能预料到的 误差,是难以避免和校正的误差。检验工 作中随机误差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重复能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来自:如移液器加样误差;孵育 时间改变等人为因素。
培训、上级复核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能加 少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一系列测定结果与真值 或靶值存在有同一倾向的误差,有明显的规律性 ,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
4.标本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 5.其他送检要求与血清标本相同。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三 级CDC麻疹实验室组成
国家级:麻疹病毒基因定型 省级:病毒分离 市级:血清学检测任务
有条件的县级CDC或医疗单位,经省级CDC认可, 可承担麻疹血清学检测工作。
血清学检测
省级负责对市级进行质量控制。
每年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发放组合血清,盲样考核。 每年要求市级送检麻疹IgM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风疹IgM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再证实。
省级接受国家的现场认证或信函认证。 市级接受省级的认证。
承担检测任务的县级和医疗单位麻疹实验室考核方法与市级相同
职能考核(PT):考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血清复核:评价实验室日常检测的准确性。
存备用。
组织培养液:DMEM液加入青/链霉素使其终末浓度 分别卫500~1000IU/ml和500~1000ug/ml,加入胎牛血清使 其终末浓度为2%,加入谷氨酰胺至浓度为1%;加入7.5% 的NaHCO3调节pH至7.4~7.6。
(二)病原学标本
2.尿标本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尿标本
10~50ml。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2~8℃保存 。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 在24小时内离心。4℃,转速500g(约1500rpm), 离心5分钟。 (3)弃上清,并用3~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 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4)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二、标本运送
(一)血标本 1.标本采集后应在48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严防标本
污染或容器渗漏。标本标签应清晰、防水。 2.标本运送时附带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
例编号。安排运送日期并通知实验室,说明标本 送达时间。 (二)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尿液等病原学标本采集后应立即置 2~8℃保存。尿液离心后重悬的沉淀可在2~8℃保 存。
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 播轨迹。
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 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合格血标本问题
2003版方案中规定: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 定义为不合格血
合格血检测结果作为病例分类的依据 3天内采血检测麻疹阳性却是不合格血 不利于提高血标本采集率 不适合作为直接考核指标
出疹后3天内血标本麻疹IgM阴性或可疑病 例
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
(一)血标本
1.采集出疹后28天内病例静脉血2~3ml,加入到无 菌试管中,标明采集日期和病例姓名、编号。
2.有条件地区可用1500rmp/分钟离心机分离血清 。如果没有离心机,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或 冷藏条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处理方法:
✓ 采集第二份血清进行IgG检测,如4倍增高为阳性。 ✓ RT-PCR或病毒分离。 ✓ 更换试剂重新检测。
谢谢!
✓ 需要进行20次IHC的检测,才能做质控图。 ✓ 只有一个质控,规则简单。
省级麻疹实验室
✓ 统一制作IHC,分发给各地市、县级实验室使 用,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20次的IHC检测结 果,制作常规质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