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分类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目的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行为,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以便于发现和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保障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部门和科室。
三、报告内容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除疾病自然过程外,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患者安全隐患或造成的负性后果。
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感染事件、意外事件等。
四、报告原则1. 行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
2. 无责性:实行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无责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觉行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3. 保密性:对报告人主动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科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 非处罚性:凡主动报告者为无责非追究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处罚依据。
五、报告流程1. 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医务科。
3.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对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并根据事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重大事件应及时向院领导报告,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 医务科应定期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向全院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激励与保障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激励机制,对主动报告、及时发现和防范医疗风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医疗机构应保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机构内被工作人员主动发现的,或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除患者自身疾病自然过程之外的各种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状态或造成后果的负性事件。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
本文将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分类、报告流程、处置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机构内被工作人员主动发现的,或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除患者自身疾病自然过程之外的各种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状态或造成后果的负性事件。
2. 分类根据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轻重程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以划分为A至I等9级。
具体来说,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医疗机构主动署名报告的事件:如住院患者失踪、自杀、产房新生儿被抱错、手术及介入诊疗错误等。
(2)自愿报告的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包括药品使用与管理类、诊疗与处置类、检查与诊断类、护理类、医院感染类、设备与设施类、患者与家属类、其他类。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1. 事件上报医护人员在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
2. 科室审核科室负责人收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审核,并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
若事件严重,应立即上报医务科。
3. 医务科调查与处理医务科收到报告后,应在48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并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重大事件,应及时向医院领导汇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 数据分析与反馈医务科应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同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指导科室进行整改。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置措施1. 加强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医疗行为。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病人安全是医疗的基本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方便的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通过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为此我院制定了本工作制度,同时本工作制度对于上报行为是非惩罚性,而且对于重要事件的上报将予以适当奖励。
一、概念与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医院在诊疗活动中或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诊治的结果,增加痛苦或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或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的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我院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九类:(一)医疗不良事件:诊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二)护理不良事件:病人护理范畴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三)药品不良事件:药物反应、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四)设备、器械、耗材不良事件:使用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五)环境不良事件:是指医院的环境导致的或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
(六)医院感染不良事件:院内感染事件(含意外暴露)。
(七)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事件:是指在予患者服务或沟通时由于服务态度、语言不良或非患者因素导致不能及时就医就诊、或产生投诉。
(八)信息错误不良事件: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九)安全类不良事件各类的具体需要上报的事件见附件二、不良事件分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照事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的永久性功能的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早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目的为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指导各科室妥善处置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推动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全院各科室。
3.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和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4.内容4.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级别按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实施分级管理,包括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其中Ⅰ、Ⅱ级不良事件为重大事件,采取强制性报告管理;Ⅲ、Ⅳ级不良事件应按照一般事件,采取鼓励性报告管理。
Ⅰ级事件(又称警讯事件、警告事件)是指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又称不良后果事件、差错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又称无后果事件、临界差错)是指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又称隐患事件、未遂事件)是指由于及时发现,错误在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未造成危害的事件。
4.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类别按照医疗风险发生前能否预防,可分成可预防类和不可预防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可预防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因过失造成患者、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人身、心理、名誉损害的事件。
不可预防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限制、或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等,在未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情况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事件,属于无过失事件。
按照管理维度和我们医院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共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以下十一大类:4.2.1医疗管理类:医疗文件、手术类、麻醉镇痛类、介入诊疗(导管)类、口腔治疗类、康复治疗类、营养膳食类、孕产保健类、计划分娩类。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1、为什么要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依据2016年11月颁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医院需建立明确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并鼓励医务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积极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在医院管理中属于负性事件的范畴,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不良事件的上报是为了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而采取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它通过事件的上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也让同仁们引以为鉴。
一个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隐患之上的冰山一角,而对于一个事件的深入分析,并发现薄弱环节,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隐患,排除隐患进而降低风险。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一)医疗事件主要是指: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误诊误治、麻醉、手术、导管/介入意外、其他。
(二)药品事件主要是指:在管理及调剂药品时出现的不良事件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事件,包括:药品管理应用、药品调剂分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他。
(三)护理事件主要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烧烫伤、压疮、误吸、误咽、导管意外、约束意外、转运意外、输液不良反应、其他。
(四)医学技术检查事件主要是指:在辅助检查过程当中因操作失误或仪器故障等发生的事件,包括:标本采集、功能检查、医学影像、放射安全、其他。
(五)输血事件主要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因操作或记录及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等事件。
(六)医院感染事件主要是指:在院内发生的严重感染等事件。
(七)医疗器械事件主要是指: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工作人员带来的损害等事件。
(八)安全管理与意外伤害事件主要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其他不良事件。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1提供何种服务时发生手术、麻醉、镇痛、分娩、输血、输液、介入诊疗(导管)、处置、医技检查、口腔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转运、住院、门诊、急诊、留观、公共服务设施、洗浴、卫生间、清扫、采集标本、计划免疫、服务项目不明、其它信息传递错误1.医师判定意见;2.护理判定意见;3.医技判定意见;4.口头医嘱;5.书面医嘱;6.其它方式;7.口头医嘱传递;8.书面医嘱传递;9.其它方式传递;10.其它信息与传递。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设备、药品、操作技术、医务人员行为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伤害、病情恶化或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 医疗技术类:包括手术、输血、药物治疗、检验检查等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2. 医疗管理类:包括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3. 医疗设备类:包括医疗设备故障、医疗设备使用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4. 药品类:包括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使用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5. 环境类:包括医院环境不整洁、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流程1. 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医务科。
4.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医务科应在48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院领导。
6. 院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院领导应在72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1.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核实,明确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医疗安全意识。
3.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赔偿,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保密和保护1.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人和知情人员实行保密和保护措施,防止其受到不良影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及奖惩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及奖惩制度背景介绍在医疗行业中,医疗安全事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不良事件的出现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伤害,还会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及奖惩制度,对于保障患者权益、维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和声誉至关重要。
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发现或发生医疗安全事件后,按照规定进行报告、评估和处理的制度。
医疗安全事件的分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的定义,医疗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输血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医疗技术相关的事件;2.病人误诊、漏诊、延误治疗、误用药等医疗服务相关的事件;3.医疗机构管理相关的事件,如医院感染、设施设备不良、医疗纠纷等。
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流程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发现事件并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2.通知相关人员协助应对和处置事件。
3.进行事实调查,确立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并形成初步报告单。
4.综合评估事件风险和后果,形成综合报告单。
5.组织内部专家或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和决策。
6.制定方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并报上级部门审核。
7.事件处理结束后,进行归档,形成事件报告和处理档案。
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要求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事件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事件类别、影响范围等;2.事件风险评估,包括事件可能带来的患者伤害、医院声誉影响等;3.事件后果分析,包括对患者、医院等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4.处理措施和责任分配,包括惩戒措施和奖励措施;5.事件的监督和效果评估。
医疗安全事件奖惩制度医疗安全事件奖惩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医疗安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优异和不良行为进行奖惩的制度。
奖励对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安全事件中表现出来优异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安全知识普及和培训;2.科学规范的照护流程;3.敏锐的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4.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和救治;5.实事求是的信息报告和事后处置。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必须上报。
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1. 识别患者错误:患者身份错误或身体部位错误。
(不包括手术患者错误、手术部位错误)2. 医疗处置不良事件:因诊断、治疗、操作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检查操作后异物留置患者体内事件。
3. 手术不良事件:手术医嘱、手术部位、手术申请单、手术患者错误事件;摘错器官;术后异物留置患者体内;手术操作失误或意外致患者器官组织计划外损伤;非计划再次手术。
4. 麻醉不良事件: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量错误;麻醉过程中未认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患者对麻醉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发生麻醉意外等事件。
5. 医嘱错误不良事件:漏下医嘱;辅助检查医嘱错误;药品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医嘱信息错误事件;由于医嘱错误导致患者产生用药不良反应的事件。
6. 医疗文书不良事件:病历资料损坏丢失;未按要求记录;记录内容失实、涂改;无资质人员书写病历;知情同意书未及时行知情告知、告知后未签字同意;患者基本信息错误等。
7. 辅助检查不良事件:检验、病理、放射、B超等辅助检查中,丢失或弄错标本、拍错部位、重复检查、漏报或迟报结果,放射线泄露、放射性物品丢失、未行防护、误照射等不良事件。
8. 医疗沟通不良事件:因医疗信息沟通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传递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和沟通不良事件;医患、医护之间沟通不及时、不充分、信息错误等。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一一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H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一一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机体与功能损害。
In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一一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一一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根据医疗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13类,内容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等部门。
(一)医疗管理类:1>非计划再次手术2、术前与术后诊断不符3、并发症4、非预期心脏骤停5、麻醉类6、镇静类7、医疗文件8、手术类9、介入诊疗(导管)类10、口腔治疗类11、康复治疗类12、营养膳食类13、孕妇保健类14、计划分娩类15、非计划再次入院16、医疗其它17、查对(二)护理管理类:1、跌倒类2、坠床类3、压疮类4、导管类5、处置治疗类6、交接沟通类7、查对类8、护理其它(≡)药品管理类:1、药物治疗类2、药品不良反应3、药品质量4、药品滥用类5、用药错误6、药品存储7、制剂管理8、调剂错误9、分发错误10、药品其它(四)医技管理类:1、医技科室漏诊2、化验结果错误3、病理类4、其他医技检查类5、其他医学检验类(五)输血管理类:1、输血管理不当2、核对不当3、执行不当4、输血其它5、输血不良反应(六)器械耗材类:1、仪器(设施设备)类2、医用耗材类(七)院内感染管理类: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暴露)2、锐器伤类3、医源性感染事件4、特殊医院感染事件5、器械其它感染6、感染其它(八)职业防护管理类:1、化疗药物接触2、环境类3、其他职业伤害类(九)信息管理类:1、网络攻击类2、信息泄漏类3、信息系统故障4、信息其它(十)后勤管理类:1、转运类2、公共服务设施类3、环境保洁类4、物业维修类5、后勤其它(十一)治安管理类:1、安全保卫类2、患者自杀/自残3、患者走失4、婴幼儿被偷窃5、辱骂、殴打、刺(杀)伤医务人员类6、消防安全7、重要通道堵塞(十二)纠纷投诉类:1、纠纷2、投诉(十三)其他类型:1、其他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1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1号)、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04号)执行。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缺陷。
包括:(一)诊治、操作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等。
(二)辅助检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三)输血、药品、器械问题:包括配输血隐患缺陷、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
(四)手术相关问题:包括手术前准备不足、手术适应症错误、手术患者部位错误、术式选择错误、手术操作不当造成损害后果、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患者术中死亡,术后治疗或监护不当、非计划再次手术、麻醉缺陷等。
(五)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六)服务缺陷: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医护人员因服务或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不良事件或缺陷等。
(七)其他事件或隐患:包括可能损害患者健康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可能给医院带来信誉等各种损失、职业暴露隐患、制度执行缺陷等。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一)Ⅰ级(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Ⅱ级(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原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我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及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执行。
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及报告制度
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及报告制度
(一)不良事件分级
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是指患儿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儿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儿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二)隐瞒不报严惩性:
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50-2000元处罚,扣相应的管理分值;由此引发的纠纷或事故按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试行)》处理。
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如被网络媒体、报纸曝光,对医院及科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按医院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三)不良事件报告形式
1. 口头报告:逐级汇报责任组长、科主任(护士长)、归口科室。
2. 电话上报: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
3. 网络报告:当事人或责任人登陆医院OA网,填写完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经网络发送至归口科室。
4.书面报告:填写书面报告交归口科室办公室。
(四)不良事件报告的时限
1. Ⅰ级、Ⅱ级事件立即上报(完成口头、电话及网络三种形式上报),两个工作日内交书面材料包括讨论分析及整改意见至归口科室。
2. Ⅲ、Ⅳ级事件24小时内完成上报(完成电话及网络两种形式上报),五个工作日内上交书面材料包括讨论分析及整改意见至归口科室。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分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一一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11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一一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n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一一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一一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I级和11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我院相关规定执行。
IILIV级事件属于自愿报告系统范围,是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内容(一)报告事件资料(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受影响的对象、相关人员、事件发生后的不良后果)。
(二)报告事件类别(如治疗、护理、药物、跌倒、手术、输血、感染、公共意外、治安、其它意外事件等)。
(三)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四)上报相关部门立即处置。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一)报告形式不良事件应早发现早报告,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当事科室要积极、主动进行不良事件报告。
1、书面报告,不良事件须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两类不良事件须填报特定报表: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分类
医疗平安〔不良〕事件报告分类1、提供何种效劳时发生:手术、麻醉、镇痛、分娩、输血、输液、介入诊疗〔导管〕、处置、医技检查、口腔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转运、住院、门诊、急诊、留观、公共效劳设施、洗浴、卫生间、清扫、采集标本、方案免疫、效劳工程不明、其它2、所报告医疗平安〔不良〕事件的名称:3、所报告医疗平安〔不良〕事件的主要情况:〔1〕信息传递与接受1〕正确信息,传递与接受错误2〕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延迟3〕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不准确4〕错误信息/或传递错误5〕信息传递与接受其它错误形式〔2〕治疗1〕患者选择错误2〕部位选择错误3〕器材选择错误4〕其它选择错误〔3〕方法/技术1〕遗忘,未治疗2〕中止3〕延期4〕时间错误5〕程顺序错误6〕不必要的治疗7〕灭菌/消毒错误8〕体位错误9〕其它诊疗错误10〕误吸11〕误咽12〕其它〔4〕药品调剂分发1〕多给药2〕少给药3〕重复发药4〕配伍禁忌5〕发药时机错误6〕拿错处方7〕其它8〕用药速度过快9〕用药速度过慢10〕其它用药速度错误11〕用法/途经错误12〕取药对象错误13〕用药剂量错误14〕未核对药品15〕其它16〕调剂管理17〕重量错误18〕规格错误19〕包装错误20〕数量错误21〕违规调剂22〕其它23〕与说明书不一致24〕发药时错误告知患者25〕过期药品26〕血液制剂ABO不符合27〕其它错误28〕异物混入29〕细菌污染30〕混合错误31〕包装破损32〕其它33〕装错药袋34〕药袋破损35〕药袋说明错误36〕药袋无说明37〕药品丧失38〕其它调剂错误〔5〕输血1〕输血前检验工程未执行2〕未输入3〕血型错误4〕配型错误5〕输错患者6〕放射线照射错误7〕记录错误8〕其它〔6〕器械使用1〕设置错误2〕无电源3〕条件设置错误4〕故障5〕修理状态6〕停止运行7〕操作失控8〕漏电/触电9〕未接地10〕未定期检修11〕未行剂量检测12〕违反操作规程13〕其它〔7〕导管操作1〕静点滴漏/渗2〕导管脱落3〕导管断裂4〕连接错误5〕未连接6〕错误速度7〕三通方向错误8〕导管闭塞9〕导管内异物10〕混入空气11〕其它〔8〕医学技术检查1〕检查人员无资质2〕患者识别错误3〕方法/技巧错误4〕技术不熟练5〕有禁忌症6〕无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室内质控〕7〕使用“计量〞检测不合格设备8〕标本采集时机错误9〕标本采集储存错误10〕采集标本破损11〕采集标本丧失12〕采集标本不合格13〕未抗凝14〕标识错误15〕部位识别错误16〕非医师检查申请单所要求的检查内容17〕试剂管理18〕分析仪器/准备19〕检查仪表/准备20〕图像编码错误21〕信息记录错误22〕记录信息丧失23〕计算机系统故障24〕结果传递错误25〕结果报告丧失26〕结果未报告27〕造影剂过敏反响28〕患者病情意外变化29〕无应急抢救药械30〕需有医师随同监护而执行31〕未执行“危急值〞报告制32〕其它〔9〕根底护理1〕摔倒2〕坠床3〕误吸4〕误咽5〕误食6〕禁食/禁水医嘱不执行7〕行动限制医嘱不执行8〕其它控制医嘱不执行9〕约束固定无医嘱10〕约束固定未告知11〕约束固定后未做到观察病情12〕错误获取13〕延迟14〕遗忘15〕行动在先,未通告16〕其它错误行动17〕患者自带药品:忘服,忘注射,自带药品用完,带药未告知医师18〕患者自动出院19〕患者自行留宿院外20〕未告知院方的其它行动〔10〕营养与饮食1〕饮食类别错误2〕未按医嘱用餐3〕数量错误4〕未按医嘱禁食5〕未按医嘱禁水6〕未按治疗饮食医嘱执行7〕肠道内灌注给食错误8〕其它〔11〕物品运送1〕延迟2〕遗忘3〕丧失4〕破损5〕未按急需急送6〕品种规格错误7〕其它〔12〕放射平安1〕放射线泄漏2〕放射性物品丧失3〕未行防护4〕误照射5〕其它〔13〕诊疗记录1〕疗记录丧失2〕记录而未记录3〕录内容失实4〕改记录内容5〕资质人员书写记录6〕其它〔14〕知情同意1〕知情告知不准确2〕未行知情告知3〕未告知先签字同意4〕告知与书面记录不一致5〕未行签字同意6〕其它〔15〕设备设施1〕停止运行2〕故障3〕损坏4〕违规操作5〕其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简称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机构运行和医疗活动中对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安全和医疗机构医疗安全造成或即将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正常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发生本可避免的涉及医疗安全的不良事件/缺陷。
包括:(一)、可能损害患者健康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事件;(二)、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事件;(三)、各类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事件;(四)、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五)、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的事件;(六)、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的事件;(七)、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八)、可能给医院带来信誉等各种损失的事件;(九)、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或隐患。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一)、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所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名称信息传递错误1.医师判定意见;2.护理判定意见;3.医技判定意见;4.口头医嘱;5.书面医嘱;6.其它方式;7.口头医嘱传递;8.书面医嘱传递;9.其它方式传递;10.其它信息与传递。
药品管理药品准备错误药品用法:1.皮下注射;2.肌肉注射;3.静脉注射;4.动脉注射;5.周围静脉滴注;6.中心周围静脉滴注;7.外用;8.口服;9.直肠内用药;10.滴眼、滴耳、滴鼻;11.其它用法;调配与管理:1.内服药调配与管理;2.外用药调配与管理;3.注射药调配与管理;4.血液制剂管理;5.其它。
种类:1.抗肿瘤(细胞毒化)制剂;2.血液制剂;3.循环制剂;4.制剂;5.抗菌制剂;6.抗癫痫制剂;7.镇静制剂;8.麻醉制剂;9.其它。
输血:1.输血前检查;2.放射线照射;3.实施输血。
手术:1.开颅 2.开胸 3.开腹 4.四肢 5.内窥镜下 6.眼耳鼻 7.口腔 8.其它麻醉:1.局部麻醉 2.全身吸入麻醉 3.静脉全身麻醉 4.脊髓与硬膜外麻醉 5.全身吸入+静脉全身麻醉 6.其它产科:1.人工流产 2.其它其它处置:1.血液净化 2.放射线治疗 3.化学治疗 4.康复治疗 5.针灸按摩 6.其它导管插入:1.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2.周围静脉导管插入 3.动脉导管插入 4.静脉导管插入 5.支气管导管插入 6.导尿管插入 7.导管插入 8.腹腔导管插入 9.膀胱造痿导管 10.血液净化回路导管11.脑室引流导管插入 12.其它急救处置:1.气管插管 2.气管切开 3.心脏除颤 4.胸外心脏按摩5.创伤处置 6.其它诊疗:1.门诊 2.急诊 3.住院 4.健康检查 5.其它医疗设施/设备:1.人工呼吸机 2.氧气吸入装置 3.主动脉反博装置 4.净化装置 5.内窥镜 6.电刀 7.输血器(加压泵) 8.输液泵9.注射泵 10.除颤装置 11.心电图仪 12.超声诊断装置 13.吸引装置 14.电疗装置 15.康复治疗装置 16.超声聚焦治疗装置 17.热疗装置 18.放射线治疗装置 19.监护仪 20.床边电解质/生化检测装置 21.血气分析装置 22.其它医疗装置导管/介入:1.中心静脉导管 2.周围静脉导管 3.动脉导管 4.静脉导管 5.血管内介入 6.神经系统血管介入 7.腹腔脏器血管内介入 8.肾脏血管内介入9.四肢血管内介入 10.其它口腔:1.口腔义齿 2.根管治疗 3.口腔填充物 4.其它标本采集:1.血标本 2.尿标本 3.便标本 4.痰标本 5.体液标本6.其它标本检查:1.心电图检查 2.超声波检查 3.脑电图检查 4.负荷运动检查 5.肌电图检查 6.肺功能检查 7.电生理检查 8.其它检查内窥镜:1.上消化道内窥镜 2.下消化道内窥镜 3.呼吸道内窥镜4.尿道内窥镜 5.腹腔内窥镜 6.胸腔内窥镜 7.关节内窥镜 8.其它内窥镜医学影像:1.X线透视 2.一般摄影 3.断层摄影 4.CT 5.MRI 6.血管造影 7.上消化道造影 8.下消化道造影 9.泌尿系统造影 10.其它功能检查:1.眼科检查 2.耳鼻咽喉检查 3.口腔检查 4.其它检查:1.普通体格检查 2.核医学检查 3.糖耐量检查 4.病理检查5.其它护理:1.气管内吸痰 2.口鼻腔吸痰 3.翻身 4.清扫床单位 5.测体温 6.更衣 7.排尿 8.排便 9.康复活动10.搬运、转运 11.沐浴 12.其它进食:1.经口进食 2.经胃管道进食 3.经造瘘管道进食 4.其它方式其它情况:1.院内活动 2.离院不归 3.轮椅 4.平车 5.患者、物品搬运 6.电梯 7.自动扶梯 8.放射防护 9.其它诊疗记录文件:1.医师记录文件 2.护理记录文件 3.影像记录文件 4.营养记录文件 5.康复记录文件 6.出院与随访记录文件 7.患者知情同意记录文件 8.患者授权委托记录文件 9.病危、病重、死亡通知 10.住院病历 11.门诊病历 12.急诊病历 13.留观病历14.其它记录文件诊疗常规/指南/操作规程:1.有,但未执行 2.有,过时未更新 3.有,更新未培训 4.未建立 5.其它四、所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要情况(一)信息传递与接受1)正确信息,传递与接受错误 2)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延迟3)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不准确 4)错误信息/或传递错误 5)信息传递与接受其它错误形式(二)治疗1)患者选择错误 2)部位选择错误 3)器材选择错误 4)其它选择错误(三)方法/技术1)遗忘,未治疗 2)中止 3)延期 4)时间错误 5)程顺序错误 6)不必要的治疗 7)灭菌/消毒错误 8)体位错误 9)其它诊疗错误10)误吸 11)误咽 12)其它(四)药品调剂分发1)多给药 2)少给药 3)重复发药 4)配伍禁忌 5)发药时机错误 6)拿错处方 7)其它 8)用药速度过快 9)用药速度过慢 10)其它用药速度错误 11)用法/途经错误 12)取药对象错误 13)用药剂量错误 14)未核对药品 15)其它 16)调剂管理 17)重量错误 18)规格错误 19)包装错误 20)数量错误 21)违规调剂 22)其它 23)与说明书不一致 24)发药时错误告知患者 25)过期药品 26)血液制剂ABO不符合 27) 其它错误 28)异物混入 29)细菌污染 30)混合错误 31)包装破损 32)其它 33)装错药袋 34)药袋破损 35)药袋说明错误 36)药袋无说明 37)药品丢失 38)其它调剂错误(五)输血1)输血前检验项目未执行 2)未输入 3)血型错误 4)配型错误5)输错患者6)放射线照射错误7)记录错误 8)其它(六)器械使用1)设置错误2)无电源 3)条件设置错误 4)故障 5)修理状态 6)停止运行 7)操作失控 8)漏电/触电 9)未接地 10)未定期检修 11)未行剂量检测 12)违反操作规程 13)其它(七)导管操作1)静点滴漏/渗 2)导管脱落 3)导管断裂 4)连接错误 5)未连接6)错误速度 7)三通方向错误 8)导管闭塞 9)导管内异物 10)混入空气 11)其它(八)医学技术检查1)检查人员无资质 2)患者识别错误 3)方法/技巧错误 4)技术不熟练 5)有禁忌症 6)无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室内质控)7)使用“计量”检测不合格设备 8)标本采集时机错误 9)标本采集储存错误 10)采集标本破损 11)采集标本丢失 12)采集标本不合格13)未抗凝 14)标识错误 15)部位识别错误 16)非医师检查申请单所要求的检查内容 17)试剂管理 18)分析仪器/准备 19)检查仪表/准备 20)图像编码错误 21)信息记录错误 22)记录信息丢失 23)计算机系统故障 24)结果传递错误 25)结果报告丢失 26)结果未报告 27)造影剂过敏反应 28)患者病情意外变化 29)无应急抢救药械 30)需有医师随同监护而执行 31)未执行“危急值”报告制 32)其它(九)基础护理1)摔倒 2)坠床 3)误吸 4)误咽 5)误食 6)其它 7)禁食/禁水医嘱不执行 8)行动限制医嘱不执行 9)其它控制医嘱不执行 10)约束固定无医嘱 11)约束固定未告知 12)约束固定后未做到观察病情 13)其它 14)错误获取15)延迟 16)遗忘 17)行动在先,未通告 18)其它错误行动 19)患者自带药品Ø 忘服Ø 忘注射Ø 自带药品用完Ø 带药未告知医师Ø 其它 20)患者自动出院 21)患者自行留宿院外 22)未告知院方的其它行动(十)营养与饮食1)饮食类别错误 2)未按医嘱用餐 3)数量错误 4)未按医嘱禁食5)未按医嘱禁水 6)未按治疗饮食医嘱执行 7)肠道内灌注给食错误 8)其它(十一)物品运送1)延迟 2)遗忘 3)丢失 4)破损 5)未按急需急送 6)品种规格错误 7)其它(十二)放射安全1)放射线泄漏 2)放射性物品丢失 3)未行防护 4)误照射 5)其它(十三)诊疗记录1)诊疗记录丢失 2)应记录而未记录 3)记录内容失实 4)涂改记录内容 5)无资质人员书写记录 6)其它(十四)知情同意1)知情告知不准确 2)未行知情告知 3)未告知先签字同意 4)告知与书面记录不一致 5)未行签字同意 6)其它(十五)设备设施1)停止运行 2)故障 3)损坏 4)违规操作 5)其它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
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
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 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 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