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整理

合集下载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一)小儿的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3.婴儿期:自出生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开始和结束比男孩早2年左右(二)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持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身长在生后一年,尤其是前三个月,青春期为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三)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持续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四)新生儿分类1.根据出生时胎龄分类:胎龄(GA)是指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为止,通常以周表示(足月儿:37周<=GA<42周的新生儿;早产儿:GA<37周,其中GA<28周称为极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34周=<GA<37周的称为晚期早产儿;过期产儿:GA>=42周)(五)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六)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

此时患儿肌张力存在,血压稍升高,伴有发绀。

复苏方案:ABCDE(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七)生理性黄疸特点: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生出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课延迟到3-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 (0.5mg/dl)(八)ABO溶血发生于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九)换血疗法指征: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自己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自己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基础知识1. 儿科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儿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儿科的诊疗特点与诊断思维4. 儿科的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二、新生儿健康管理1. 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及其诊断与处理2. 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保健和早期干预3.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4. 新生儿喂养与生长发育的监测三、小儿常见传染病1.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与传染性腹泻2. 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3. 儿童结核病和传染性眼病的防控策略4.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和家庭护理四、儿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儿童皮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 儿童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儿童生长与发育障碍1. 儿童生长异常的诊断与处理2. 儿童发育迟缓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的评估与干预六、儿童过敏与免疫疾病1. 儿童过敏原的识别与预防2. 儿童过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 儿童过敏病的治疗与预防七、儿童心脏病1. 先心病的分型与诊断2.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干预3. 儿童风湿热及心肌炎的预防与处理八、儿童肾脏病1. 儿童肾疾病的临床分类2. 儿童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与护理九、儿童肿瘤1. 儿童肿瘤的常见类型与发病机制2. 儿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3. 儿童肿瘤的化疗和护理十、遗传代谢病1.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与筛查2.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饮食与药物治疗3.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家庭护理与康复以上是儿科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儿科学第一章绪论【各年龄分期】最初8周为胚胎期胎儿期精卵结合→小儿出生,约40周新生儿期出生→28天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围生期:胎龄28周→7天死亡率最高婴儿期出生→一周岁生长发育迅速幼儿期1→3周岁智能发育较快学龄前期3-6→7岁易患免疫性疾病学龄期6-7岁→青春期青春期男孩:13~14→18~20岁女孩:11~12→17~18岁第二章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规律·是连续过程:两个高峰(出生后前半年和青春期)·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先快后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存在个体差异体格生长【常用指标】1.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3-4日达到最低,7-10日内恢复;下降3%-9%·体重计算公式:3~12月:(月龄+10)/21~12岁:月龄*2+8·正常体重:出生(3kg)、3个月(6kg)、12个月(9kg)、24个月(12kg);波动10%异常2.身高:·身高计算公式:2-12岁:年龄*7+70·正常身高:出生(50cm)、12个月(75cm)、24个月(86cm);低于30%异常·生后第一年头部最快·初生婴儿上部量>下部量;2岁中点在脐下;12岁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3.头围(&胸围):·出生33-34cm(比胸围小1-2cm)·1岁时43cm(头围=胸围)·胸围(>1岁):头围+(年龄-1)【各系统的生长发育】1.骨骼发育:·颅骨:前囟闭合:1-1.5岁;后囟闭合:6-8周·脊柱:三个生理弯曲(头、胸、腰):3、6、12月时形成·骨化中心:10岁时出全,共10个;1~9岁=年龄+12.牙齿发育:·乳牙:4~10月萌出、30个月内出齐;月龄-(4~6)·恒牙:6岁出第一颗【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出生时脑重370g;占体重的1/9;占成人脑重1/4;7岁时脑重接近成人·吸吮反射: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拥抱反射:3~4个月消失·3~4个月:兴奋、抑制性条件反射形成·1岁以前巴氏征(+)2.感觉发育:3个月听声转头、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3.运动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5个月可以伸手取物·11-12个月可指自己的手、眼等部位4.语言发育:·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12个月可懂得一些物体的名称5.应人能、应物能:18个月会表示大小便第三章:儿童保健与疾病防治原则计划免疫·卡介苗:生后·脊髓灰质炎疫苗:2、3、4月·乙肝:1天、1月、6月·百白破:3-6月、1.5-2岁、7岁·麻疹:8月、7岁体格检查1.生命体征:·新生儿期呼吸:脉搏=1:3·37-37.5℃;肛温<35℃为体温不升、>39.5为高热初生十天内、体重1kg的早产儿中性温度为35℃2.消化系统:·婴儿腹部可见蠕动波和肠型·肋下1-2cm可扪及肝脏·肠道较长,易套叠小儿液体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液体平衡特点】1.液体重量和分布:·血浆约占5%·新生儿液体总量80%,一岁时70%2.电解质组成:出生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3.水代谢特点:每日需水120-150ml/100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脱水:·轻度脱水<5%、中度5-10%、重度>10%·低渗性脱水易休克、口渴明显;高渗性循坏障碍的脱水症状较轻、口渴明显【小儿液体疗法特点】1.等张液:0.9%生理盐水、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混合液:生理盐水:葡萄糖:含钠液3.口服补液盐:WHO推荐ORS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液体疗法】1.补充累积损失量:·等渗性补1/2张、高渗性补1/3张、低渗性补2/3张·末梢循环障碍、休克应补2: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min内输入·8-12h内2.补充继续损失量:12-16h内3.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一起在12-16h内均匀补给4.原则:·定量、定性、定速·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抽搐补钙镁第四章小儿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小儿营养基础【能量】·糖类供能4kcal/g、蛋白质供能4cal/g、脂肪供能9cal/g·供能比:蛋白质15%、脂肪35%糖类50%·小儿所需能量特点:基础代谢占比最高(60%)、有生长发育所需能量·3岁以内需110kcal/(kg·d),以后每增加三岁减少10 kcal/(kg·d);15岁时60 kcal/(kg·d) 【矿物质及维生素】·微量元素:占体重<1/10000·缺乏V A易导致夜盲、干眼、脱皮(鸡皮)婴儿喂养【母乳喂养】·全母乳喂养:生后4-6个月·母乳100ml产热70kcal1.母乳成分:·初乳:4天以内;脂肪少蛋白质多(SIgA)·过渡乳:5-10天;含脂肪最多·成熟乳:11天-9月;量最多·酪蛋白含量少;不饱和脂肪酸比较多,利于脑发育·糖类以乙型乳糖为主(β-双糖);利于乳酸菌生长·蛋白质:脂肪:糖=1.2:3.8:6.8(牛乳为3.5:3.7:4.6);钙磷比例2:1·乳铁蛋白多,非特异性防御因子3.要点:·生后半小时开奶;4-5个月添加辅食;10-12个月断奶·需另补充V C、V D【部分母乳喂养】·每日喂母乳≥3次【人工喂养】1.牛乳特点:·首选牛乳·乳糖含量低、主要为甲型乳糖,利于大肠杆菌生长·满月前应稀释,满月后可用全奶2.常用乳制品和代乳品:·全脂奶粉:按照重量1:8、体积1:4加开水冲调·酸奶:鲜牛乳加乳酸杆菌或稀盐酸、乳酸制成·婴儿配方奶粉:加入植物油代替牛乳脂肪·羊乳:叶酸、V B12含量少【辅食添加】1.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2.添加步骤:·生后就添加V C、V D·1-3个月:鱼肝油·4-6个月:米糊、蛋黄、菜泥·7-9个月:肉末营养性V D缺乏性佝偻病·体内V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主要特征是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VD的来源和代谢】·内源性:VD3,即胆骨化醇;外源性:VD2,即麦角固醇·评估VD状况的畅通检测指标:25-羟胆骨化醇【临床表现】常见于3个月-2岁的婴幼儿1.初期:主要是精神症状,常无骨骼改变;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2.激期:·6个月以内以颅骨改变为主,5-9个月有方颅·6个月以上可出现四肢畸形(手足镯)·1岁左右可出现鸡胸、哈氏沟和肋骨串珠·1岁以后可出现X、O型腿·活动期可见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30、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毛刷样、杯口样改变3.恢复期【诊断】·早期诊断:血清25-(OH)2D·鉴别诊断:·V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有脱发【治疗】1.VD制剂:·每日2000-4000U,持续一个月后改预防量400U·大剂量冲击:20w~30wVD一次肌注;2-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2.适当补充钙剂【预防】·2周-2岁补充VD营养性V 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6月婴儿【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原因为血清钙离子降低;且甲状旁腺反应迟钝,不能代偿性分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惊厥为最常见症状,多为无热性抽搐且无意识障碍·可有面神经征、腓反射和打气征(陶氏征)·主要死因为喉痉挛,但相对少见【诊断】·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正常2.5)【治疗】1.控制惊厥和喉痉挛:安定、保持呼吸道通畅2.钙剂治疗,严重者静注3.补充VD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水盐代谢异常:脂肪消耗→总水分↑、细胞外液容量↑、外液相对低渗→低渗性脱水,可伴低钾、低钙、低镁和代酸·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最早出现皮下脂肪减少:分度重要指标;二度<0.4;减少顺序为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并发症:以VA缺乏最常见·治疗:调整饮食:轻度每日60-80kcal;中重度40-60kcal药物:苯丙酸诺龙(促进蛋白质合成),持续2-3周第五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分类·足月儿:37-42周·正常出生体重儿:2.5-4kg·适于月龄儿:体重在10%-90%之间新生儿窒息【临床表现】1.胎儿缺氧:·兴奋期: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min·抑制期:胎动减少,胎心率<100次/min甚至消失;羊水混有胎粪2.程度判定:Apgar评分·体征:-皮肤颜色(全身红、四肢青紫、全身青紫苍白);-心率(>100、<100、无);-反射(哭或喷嚏、有些动作或皱眉、无);-肌张力(四肢活动、四肢略微屈曲、无);-呼吸(正常、慢、无)·1min反应严重程度,5min、10min还反映抢救效果及预后【治疗】复苏:1.清理呼吸道:吸出口腔、鼻腔粘液2.建立呼吸:指征:<100次或无规律呼吸时正压通气,频率40-60次/min;吸呼比1:2;压力20-40mmH2030s内无改善需插管正压通气3.恢复循坏:指征:心率<60次或60-80次无增加者120次;按压通气比3: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病因为PS缺乏:10-20周产生,35周迅速增加【临床表现】·多在6h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呼吸呻吟常最早出现·泡沫实验+·PS测定:卵磷脂/鞘磷脂<2提示可疑;<1.5提示肺未成熟·X线检查:-毛玻璃样改变:两肺透过性普遍↓,可见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支气管充气征-白肺·血气分析常见混合性酸中毒(呼酸+代酸)【治疗】·持续气道正压:4-6cmH20;压力过大会导致PaCO2↑,发生肺气肿和气漏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1.生成过多:·红细胞数量多、破坏多·红细胞寿命短2.联结胆红素能力不足3.肝细胞处理能力差:·摄取胆红素能力差,受体Y、Z蛋白含量低·转化胆红素能力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含量和活性均↓·特殊的肠肝循坏:肠腔特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新生儿黄疸分类】1.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2-3天;高峰时间为4-6天;最迟2w消退·血清胆红素升高小于<85μmol/(dl·d)2.病理性黄疸:·病因:溶血、感染、胆道畸形、新生儿肝炎·出现早:生后24h之内出现·程度重:足月儿>222μmol/d l,早产儿>257μmol/dl·加重快:升高>85μmol/(dl·d)·持续长:足月儿>2w;早产儿>4w·质变: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dl·d)·退而复现新生儿溶血病1.ABO溶血:·我国常见,我国新生儿溶血病应首先考虑·多在2-3天内出现2.Rh溶血:·抗原强弱一次为D>E>C>c>e·指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多在24h内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治疗】1.产前治疗:孕妇预产期前口服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2.新生儿治疗:·光照:波长425-475的蓝光;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和颅高压的神经症状新生儿颅内缺血·常见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B超诊断灵敏·常用辅助检查为CT新生儿寒冷综合征(硬肿症)【病因】·体温调节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寒冷耐受差·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易凝固·严重感染和颅脑疾病耗能·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表现】·反应低下:拒乳不哭不动·低体温:<35℃;轻症30-35℃;重症<30℃·皮肤硬肿:下肢(小腿外侧)→臀部→面颊→上肢→全身·重症可并发休克、DIC、急性肾衰和肺出血【诊断】·重度硬肿:低温<30℃、硬肿范围>50%新生儿败血症·我国常见金葡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特点:无特异性症状(常有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黄疸:有时可为唯一表现·肝脾肿大、休克、呼吸窘迫及暂停·常合并脑膜炎【治疗】·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有耳毒性故不宜使用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杆菌:G+菌;抵抗力强,煮沸30min可消灭·潜伏期多为4-7天第六章遗传代谢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临床表现】·智能低下:最突出、最严重的表现·特殊面容:头小圆、表情呆滞、陆丰款、前囟大、眼距宽、鼻梁低、张口伸舌等·生长发育迟缓·多发畸形:先天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皮肤纹理学改变:贯通手苯丙酮尿症·典型机制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第七章小儿免疫与免疫性疾病小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及特点·补体系统胎儿期即存在·IgG:唯一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脐血中≥母体水平支气管哮喘·小儿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阵发性的喘息发作,发作时咳嗽咳痰伴呼气性的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可见吸气性三凹征,满肺哮鸣音;重症时寂静胸·治疗:一经确诊立刻使用糖皮;可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风湿热·风湿热性心肌炎心电图变化:最常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ST下移和T波平坦倒置·抗链球菌抗体:大多数ASO(抗透明质酸)和ASK(抗链球菌激酶)>500U·风湿热活动期实验室指标: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黏蛋白↑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可有关节肿痛和腹痛·紫癜多见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可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腹泻便血·可有肾脏症状,程度决定预后川崎病(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动脉·可有发热;皮肤黏膜麻疹→水肿→脱屑;草莓舌→杨梅舌;冠状动脉炎等·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常因冠状动脉和动脉瘤发生心梗猝死【诊断】·持续发热·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硬肿、多形红斑、皮疹颈淋巴结肿大【治疗】·阿司匹林:首选药物,与血沉恢复后停药第八章感染性疾病麻疹【流行病学】·高峰在2-5月份·出疹前后五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潜伏期6-18天·前驱期可见Koplik斑(早期确诊)·出疹顺序为头→躯干→四肢;为不伴痒感的玫瑰色斑丘疹;出疹期发热加重·恢复期疹退后可见糠麸状脱屑和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预防】·麻疹疫苗:8个月、7岁时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意识障碍、谵妄躁动,可有频繁抽搐和惊厥持续状态神志昏迷·肠道症状不明显,可无腹痛腹泻·外周血象示白细胞10-20*108/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核左移猩红热·有溶血链球菌(产红疹毒素A族)引起结核病·迟发型变态反应:4-8W发病·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5单位PPD后48-72h观察结果<5mm(-);[5,10)(+);[10,20)(++);≥20(+++);还伴其他症状(++++)迟发变态反应前期(4-8W内)可阴性【治疗】异烟肼肝毒性全杀菌药利福平肝肾毒性链霉素耳神经损伤半杀菌药丙嗪酰胺肝毒性、高尿酸血症乙胺丁醇视神经炎抑菌药【预防】·卡介苗:灭毒活牛型·预防性化疗:异烟肼6~9个月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肺部原发灶+淋巴管炎+局部淋巴结病变【临床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特点)·高敏小儿可见眼部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一过性关节炎结核脑膜炎·脑底部结合结节常明显:炎性渗出物易在脑底池聚集·糖和氯化物均降低为典型改变·集合酶联反应可准确检测出脑脊液中的结核菌D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难治者可用要穿减压及鞘内注药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水的排空时间为1.5-2h;母乳2-3h;牛乳3-4h·小儿胃略水平位,开始行走后变为垂直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表现】·喂奶后立即或不久吐,逐渐变为喷射状;吐出物为带凝块的奶汁·胃蠕动波:左季肋下到右上腹部移动·右上腹可触及枣核-橄榄大小肿物·可伴黄疸肠套叠·3个月-6岁见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小儿腹泻【病因】1.易感因素:·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少、活性低·生长发育迅速,胃肠负担重·胃内酸度、免疫球蛋白和胃肠型IgA均较低·尚未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2.感染因素:感染因素肠内感染细菌: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大肠杆菌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肠外感染肠胃蠕动↑、消化酶分泌↓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过多过少、换食气候因素:冷、热·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常见,主要侵犯婴幼儿的近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微绒毛【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轮状病毒秋冬易发;婴幼儿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长并发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产毒性菌蛋花汤或水样便侵袭性菌粘液脓血便,有腥臭出血性菌稀便、水样便→血水便抗生素诱发金葡菌黄色或暗绿色海水样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也称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真菌带粘液的黄色稀便,可见豆腐渣样的菌落稀块隐孢子虫【治疗】1.饮食:由米汤、粥、面条等过渡到正常饮食2.补液:·第一天补液:-总量(包括累计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种类、速度-第一阶段-改善循环:中重度脱水现予等张含钠液(2:1)20ml/kg、30-60min滴入-第二阶段-继续纠正:8-10ml/kg、8-12h-第三阶段-维持输液:5ml/(kg·h)、12-1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量3.对症治疗:·一般不用止泻剂·腹胀:常与缺钾有关,可补充钾盐;可用肛管排气或肌注新斯的明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呼吸生理特点·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小儿鼻咽腔:鼻道狭窄,无鼻毛·新生儿呼吸:40-44次/min,年龄越小频率越快·小儿肺活量50-70ml/hg;潮气量10-15ml/kg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咽腺结膜热)、柯萨奇A病毒(咽峡炎) ·常有SIgA和IgA↓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常表现为伴哮鸣音及少量粗湿罗音·镇咳药少用异丙嗪(非那根),可使痰液干燥不易排出支气管肺炎·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肺炎·基本改变为低氧血症,可在缺氧的基础上发生CO2潴留和呼衰·代谢紊乱可有混合性酸中毒及低钠血症·重症肺炎的表现:常伴其他系统的障碍;常为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还可呕吐咖啡渣样物·抗生素治疗:一般症状体征消失后3日停药;支原体总疗程至少2-3周;葡球菌正常后至少2-3周停药第十一章循坏系统疾病小儿循环系统的生理·心尖搏动:正常范围不超过2-3cm2·心脏发育:胚胎时期第2-8w完成四腔心·胎儿血液循坏出生后改变:胎儿期血氧浓度最高的器官是肝脏(脐静脉→门脉血流)出生后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6-8周闭锁,形成韧带卵圆孔闭合时间5-7个月;动脉导管闭合时间不超过12月【先心病分类】·左向右分流:左右心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肺循环血量↑时诱发青紫;如室缺房缺·右向左分流:左右心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及分流,临床上持续青紫;如法四·不分流:左右心之间无异常通道及分流,如肺狭主缩【手术】·指征:动力性肺高压前(左向右分流)·禁忌症:梗阻性肺高压·时机:学龄前常见先心病房缺·右心血流量↑→右房右室增大、肺血增多→梗阻性肺高压·右房含氧量常较上下腔静脉高1.9%以上·听诊可见肺动脉段听诊区轻柔、喷射状、收缩期杂音;P2亢进,可有固定分裂室缺·肺动脉扩张、左房左室扩大→右室扩大(以左右心室扩大为主)·听诊可见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粗糙、Ⅲ级、全收缩期杂音,P2亢进动脉导管未闭·听诊可见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粗糙、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可有股动脉枪击声法四·特征表现为持续性青紫和蹲踞·可有阵发性缺氧发作:活动+肺狭加重缺氧导致肺动脉肌部痉挛,出现一过性肺动脉梗阻·听诊可建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Ⅱ-Ⅲ级、粗糙喷射状、收缩期杂音,P2减弱·常见并发症为脑血栓、脑脓肿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常见柯萨奇B组(和A组)感染【临床表现】·肌肉痛(有提示作用)·心脏受累症状:胸闷乏力、面色苍白、心电图异常等·早搏为常见后遗症【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1):LDH1>LDH2>LDH3>LDH4>LDH5特异性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充血性心衰·诊断依据:呼吸加快>60次/min、安静无缓解心率增快,婴儿>180次min、幼儿>160次/min肝肿大至肋下3cm以上心音低钝或出现奔马律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和发灰;少尿或下肢浮肿·治疗:洋地黄类地高辛<0.05-0.06mg/kg;西地兰<0.03-0.04mg/kg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肾脏:位置低(L1-4),分叶状·输尿管:长、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差·膀胱:位置高、容积小·尿道:女婴尿道短,约1cm、靠近肛门【生理特点】·出生时肾小球平均直径仅为成人的1/2·肾小球滤过率低;1-2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正常尿量】·婴儿每日排尿400-500ml;每日15-16次·最初数月表现为反射性排尿【肾功检查】·肾小管功能:常用酚红排泄实验(P.S.P.实验)判断近端肾小管的分泌功能和肾血流量·肾活检:禁忌症有囊肿、脓肿、孤立肾、肾盂积水、肾肿瘤及全身状况低下等【肾小球病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孤立性血尿/蛋白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紫癜性、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弥漫性毛细血管内渗出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特征性改变: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方电子致密物”驼峰样”沉积【临床表现】·多见于3-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血尿:最常见、最晚消失;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水肿:先累及颜面部,晨起明显·重症病例可见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肾衰【实验室检查】·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透明、颗粒、RBC管型)·早期即出现总补体和C3↓【治疗】·自限性疾病,对症治疗·抗生素:主要目的为清除体内的感染灶肾病综合征·包括微小病变肾病(常见)、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预后差)、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生理】·选择性蛋白尿:微小型中由于滤膜静电屏障的破坏导致小蛋白进入原尿·非选择性蛋白尿:其他类型肾病中,滤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诊断】·大量蛋白尿;定量每日>50mg/kg,定性3+~4+·白蛋白<30g/L·胆固醇>5.72mmol/L·血沉增快·不同程度的水肿【治疗】·首选糖皮:激素敏感服用8周内尿蛋白转阴激素耐药服用8周内尿蛋白无减少或减少未转阴激素依赖减量过程或停药2周后尿蛋白再次转阳维持阶段:隔日顿服,以减轻肾上腺抑制·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同时注意碱化和水化,以防出血性膀胱炎泌尿系统感染·小儿尿感常见大肠杆菌·尿培养中菌落计数≥105/ml者可诊断尿感·急性尿感的抗菌治疗疗程约为1~2W第十三章造血系统疾病小儿造血系统特点·髓外造血:小儿造血代偿不足,可出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如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故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红细胞·生理性贫血:因适应外界环境,生后2-3月出现的轻度贫血·小儿白细胞较高,约8岁以后降至成人水平·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目相等两次:4-6天和4-6岁;婴儿期淋巴细胞始终占多·小儿血小板与成人想死·小儿出生时血红蛋白HbF占0.70;HbA占0.30;一岁时HbF不超过0.05·小儿血容量较成人多,约占体重的10%(300ml)小儿贫血轻度中度重度小儿Hb <90 <60 <30新生儿Hb <120 <90 <60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正常男性总铁量50mg/kg(女性35mg/kg);新生儿75mg/kg·缺铁过程:骨髓铁↓→血清铁↓→小细胞低色素贫血→RBC↓·游离缘铁卟啉增高(>0.9μmol/l)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的典型表现·铁剂治疗可在两餐之间同服V C,可减少肠粘膜的刺激且利于吸收·预防:足月儿3-4月开始;早产儿1-2月开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特点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于脾脏破坏)·多见于2-8岁小儿·慢性病程超过6个月,多见于学龄期年长儿·治疗可用大剂量丙球,0.4g/kg持续5天急性白血病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常见·中危急淋:外周白细胞≥50*109/L,但<100*109/L·重危急淋:外周白细胞>100*109/L;小于12个月;染色体核型t(9:22);激素诱导不佳。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将对儿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动态指标。

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曲线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和头围曲线。

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针对不同生长类型的儿童给予合适的营养和干预措施。

二、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是儿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急性喉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疾病的特点给予家长预防和保健的建议,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身体系统疾病儿童身体系统疾病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消化不良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脑瘫、癫痫等)等。

儿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家长的指导和支持。

四、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是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交流、进行心理评估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针对不同障碍给予特定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也对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瘫等。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遗传学和遗传咨询的知识,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这些疾病和畸形问题,并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儿科学复习资料

儿科学复习资料

儿科学复习资料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医学科学。

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儿科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儿童生长发育1、体格生长(1)体重: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约 3kg,生后第 1 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及胎粪排出,体重可暂时下降 3%~9%,约在生后 10 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前 3 个月体重增长最快,一般为每月增长 1000~1200g,生后 3 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 倍;第 2 个 3 个月,每月增长 500~600g;第 6 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25 倍;1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3 倍;2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4 倍;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缓慢,每年约增长 2~3kg。

(2)身高: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高为 50cm,生后第 1 年增长约25cm,第 2 年增长约 10~12cm,2 岁以后每年增长 6~7cm。

2 岁以后至青春期前,身高(cm)=年龄×7+75。

(3)头围: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约 33~34cm,1 岁时约 46cm,2 岁时约 48cm,5 岁时约 50cm,15 岁时接近成人约 54~58cm。

(4)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2cm,约 32cm;1 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1 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年龄减 1。

2、骨骼发育(1)颅骨:前囟出生时约 10~20cm,1~15 岁时闭合。

后囟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 6~8 周龄闭合。

颅骨缝约于 3~4 个月闭合。

(2)脊柱:3 个月左右出现颈椎前凸,6 个月出现胸椎后凸,1 岁左右出现腰椎前凸。

(3)长骨:通过X 线检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

3、牙齿发育人一生有乳牙(20 颗)和恒牙(28~32 颗)两副牙齿。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儿科学,也称为儿童医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预防措施的学科。

在儿童期,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转折点。

因此,了解儿科学知识对于父母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儿科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儿童的健康。

1. 儿童生长发育- 孩子的体格发展:从出生开始,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都在不断变化。

了解孩子的正常生长曲线以及可能的延迟或异常是评估其发育的关键。

- 婴儿的运动发展:婴儿会从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逐渐学会坐、爬、站立和行走等各种运动。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所导致的,被视为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认知和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在幼儿期尤为迅速。

了解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轨迹有助于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这些能力。

2. 儿童常见疾病和预防措施- 婴幼儿腹泻:腹泻是婴儿和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通常是由于感染、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引起的。

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和接种疫苗都可以预防婴幼儿腹泻。

-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鼻窦炎,在儿童中非常常见。

传染控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接种疫苗都有助于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风险。

- 婴儿湿疹: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在婴儿的面部、脖子和四肢上出现红色、痒痛的皮疹。

及时的皮肤保湿、避免刺激性物质和寻求适当的医疗建议可以有效控制湿疹的症状。

- 儿童喂养:儿童的营养需求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可以提供营养和抵抗力。

逐渐引入固体食物、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和注意食物过敏等问题都是关键。

- 儿童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儿童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儿童产生免疫力,预防某些严重传染病的发生。

3.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1.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2.人工喂养: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取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马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3.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5.胎粪吸入综合症(M 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6.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也称新生儿硬肿症,系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9.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10.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 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称感冒.12.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合称为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14.肾病综合症(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尿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症。

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1. 儿科基础知识1.1 儿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儿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和健康问题。

•儿科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形成专门的儿科学科。

1.2 儿科医生的职责与技能要求•儿科医生需要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和诊断儿童疾病。

•儿科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儿童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3 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儿科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饮食调理等。

2. 儿童生长发育2.1 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与特点•儿童生长发育分为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生长速度、身高、体重等特点都不同。

2.2 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与监测方法•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体格发育评估、生理发育评估和心理发育评估。

•监测方法包括生长曲线和发育里程碑的观察。

2.3 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与促进措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营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3. 儿童常见疾病3.1 儿童感冒与呼吸道疾病•儿童感冒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儿童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

3.2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呕吐、便秘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消化功能等有关。

3.3 儿童皮肤疾病•儿童常见的皮肤疾病包括湿疹、水痘、疱疹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皮肤的发育和外界刺激有关。

3.4 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包括过敏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

4. 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4.1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都有所不同。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其重点知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需求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1.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通常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

婴儿期是指0-1岁的婴儿,主要发育特点是体重和身长迅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前6个月。

幼儿期是指1-6岁的孩子,主要特点是体重增长放缓而身高继续增长,孩子开始进行精细运动和语言发展。

学龄期是指6-12岁的孩子,主要特点是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但体重仍在增长,孩子开始进一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

2.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各种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可以通过保持室内外通风、勤洗手、预防犬瘟热等方法预防。

对于儿童发热,可以用物理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腹泻,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控制饮食和注意卫生等方式治疗。

3.儿童营养需求:儿童的营养需求与成人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常见的儿童营养问题包括贫血、维生素缺乏和钙缺乏等。

为了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应鼓励多样化的食物摄入,包括蔬菜、水果、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4.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科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儿童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焦虑等常见。

为了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亲子关系,并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变化。

5.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儿童应完成相应的预防接种程序,如百日咳、麻疹、风疹、脊髓灰质炎等。

6.儿童常见疾病:儿科医生还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流感、腹泻等。

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儿童。

总之,儿科学的重点知识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需求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儿科学基础知识点

儿科学基础知识点

儿科学基础知识点儿科学,是儿童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在儿科学领域有许多基础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医生、家长和其他关注儿童健康的人士都至关重要。

一、儿童生长发育1.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的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中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身高和体重会迅速增长,需要及时进行体格检测和生长发育评估。

2. 幼儿期:1岁到3岁是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期。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培养好习惯和兴趣。

3. 学龄前期: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儿童的大脑处于丰富的发育时期,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

这个阶段的学龄前教育非常重要,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学龄期:6岁到18岁是学龄期,这个阶段是儿童学业和社交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儿童健康与疾病1. 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发热、腹泻、肺炎等。

家长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及时就医治疗。

2. 预防接种: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日程表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接种疫苗。

3. 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饮食营养:儿童的饮食营养需求与成年人不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地搭配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各种营养的摄入。

三、儿科医疗1. 就医意识:家长应养成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的习惯,及时发现孩子的健康问题并及时就医治疗。

2. 选择医院:选择正规的医院和有资质的医生进行儿科医疗服务,确保孩子能够得到专业的诊疗和护理。

3. 预防措施: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开展儿童常见病的预防工作,如手足口病、水痘等。

通过以上的儿科学基础知识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与疾病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剖析儿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常见儿童疾病以及儿科治疗手段等内容。

一、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生长发育:在儿童早期生长过程中,身高、体重、牙齿、听觉、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是重点观察的指标。

例如,正常儿童一岁时身高一般是出生时的1.5倍,两岁时是出生时的2倍。

2.性征发育:青春期是指孩子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的过程。

在性征发育期间,儿童会出现身体上的变化,如乳房发育、月经开始等。

二、常见儿童疾病1.感染性疾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较容易感染病菌,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及时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2.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

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对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如花粉、宠物、尘螨等。

3.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炎、便秘、腹泻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措施得到缓解和治疗。

4.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癫痫等。

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

三、儿科治疗手段1.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体重、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监测,调整剂量。

2.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康复、针灸等手段。

例如,对于运动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促进康复。

3.手术治疗:在部分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脏畸形等。

手术治疗需要儿科医生团队的专业技术和仔细的术前术后护理。

4.心理治疗:对于心理疾病的儿童,心理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焦虑、纠正不良行为。

在儿科学领域,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注重儿童个体差异,并在治疗中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此外,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了解一些儿科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就医。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一、儿科学简介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儿科医生主要负责儿童健康的保健和疾病的诊断、治疗。

儿科学知识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新生儿护理、婴幼儿保健、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内容。

二、儿童生长发育1. 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是评估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来评估。

生长发育的评估需要考虑性别、年龄、家族遗传等因素,以确定是否符合正常生长曲线。

2. 婴幼儿喂养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喂养对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免疫物质,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3. 儿童青春期发育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伴随着性征的发育、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

关于青春期的发育特征和生理变化,对于做好青少年保健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儿童常见疾病1. 儿童传染病儿童易患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感等,这些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疫情蔓延。

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是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疫苗接种和传染病监测。

2. 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刺激而发作。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仅需要针对过敏原进行避免,更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儿童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

对于儿童营养不良,既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又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和干预。

四、儿童保健1. 儿童常规体检儿童常规体检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必须定期开展。

在体检时需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免疫接种情况、各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

2. 儿童预防接种儿童预防接种是预防儿童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能够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根据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儿童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构建免疫保护屏障。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第1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1.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服务对象:初生至满14周岁。

第2节儿童年龄分期1.年龄分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正常胎儿期的为40周。

②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死亡率最高。

)③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周岁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④幼儿期:从满1周岁到三3岁为幼儿期。

(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⑤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学龄前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⑥学龄期:从小学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智能发育更趋成熟。

)⑦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女性比男性早两年)第3节儿科护理的特点1.免疫特点: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IgG;不能通过胎盘获取lgM。

SlgA从母乳获得。

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

②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④个体差异性。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第2节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1.体重最能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指标。

①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公斤;三个月为2倍(6kg);一岁为3倍(9kg);两岁为4倍(12kg)。

②生理性体重:一般下降幅度不超过10%,常于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③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两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①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一岁约为75厘米。

;两岁到86~87厘米。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整理绪论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出生,40w。

依赖于母体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出生后28d。

独立生存,调节、适应能力不完善;发病率、死亡率高婴儿期:出生——1周岁之前。

生长发育快速;营养需求相对高;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免疫功能不成熟幼儿期:1岁——3岁。

体格生长发育缓慢;智能发育迅速;食物性质的转换在此期;活动范围增大,意外伤害率高学龄前期:3岁——6 or 7岁入小学前。

认知、社会、情感发展更加迅速(好奇、模仿、好问)学龄期:6 or 7岁——青春期前。

除生殖系统外,各器官系统外形已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青春期:一般10——20岁。

M:13、14——18、20;F:11、12——17、18。

生殖系统快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体格生长再次加速,为第二次高峰生长发育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有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粗到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体格生长:体重:出生~3.3 kg,1岁:10 kg(前3m体重增长=后9m体重增长)1~6岁:年龄*2+8 7~12岁:(年龄*7-5)/2身高:出生:50cm第1年:+25cm 第2年:+10~12cm2岁以后+5~7 cm/年头围:出生:33~34 cm 前3m(+6 cm)=后9m(+6cm)1岁:~46 cm 2岁:~48 cm (2岁以内头围的测量有意义)胸围:出生:~32 cm (略小于头围1~2 cm)1岁——青春期:头围+年龄-1 cm(上臂围:(筛查1~5岁小孩营养状况)>13.5 cm良好,12.5~13.5中等,<12.5 cm 营养不良)前xi闭合时间:6 m左右逐渐骨化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甲低、生长激素缺乏,骨龄延后;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牙齿萌出:生后4~10 m——乳牙开始萌出 2.5岁——乳牙出齐第一颗恒牙——6岁佝偻病(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表现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25-(OH)D3是循环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1,25-(OH)D3是生物活性形式)病因: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照不足;3.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5.疾病影响(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临床表现:初期: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摇头、枕秃),血清25-(OH)D3下降,PTH (甲状旁腺激素)升高。

此期常无骨骼病变,X线可正常or钙化带稍模糊。

活动期(激期):<6 m颅骨改变为主(前xi闭合延迟,头骨压之乒乓球样感);7~8 m,方头,头围教正常大。

佝偻病串珠(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到下如串珠样凸起),手足镯(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突起),“鸡胸样”畸形(1岁左右小儿胸骨和邻近软骨向前突起,呈鸡胸样),肋膈沟/郝氏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下缘成一水平凹陷),“Q、X、K”形下肢畸形(骨质软化、肌肉关节松弛),脊柱畸形(韧带松弛)、驼背,后凸or侧弯畸形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其他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or形成青枝骨折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减轻和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X线改变,出现不规则钙化线,后钙化带致密增厚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残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诊断“金标准”:血生化+X线)治疗:口服为主一般剂量:50~150 ug/d(2000~6000 IU)预防量:400 IU/d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6 m总血钙<1.75~1.88 mmol/L or 离子钙<1.0 mmol/L)临床表现:隐匿型:血清钙多在1.75~1.88 mmol/L面神经征:以手指尖or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 min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典型发作:惊厥(无热)、手足搐搦、喉痉挛治疗:1.急救处理(吸氧、迅速控制惊厥or喉痉挛)2.钙剂治疗(缓慢静脉注射or滴注,惊厥停止后口服钙剂)3.维生素D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临床上以明显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皮下水肿为特征。

病因:摄入不足(食物供给不足、喂养不当、不良的饮食习惯),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脂肪层消耗的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并发症: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自发性低血糖)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以下。

反映慢性or急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

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

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2~3 SD为中度,>3 SD为重度)新生儿围生期: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妊娠28 w——出生后28 d新生儿分类:胎龄:早产儿(<37 w),足月儿(37~42 w),过期儿(>42 w)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2500 g)极低出生体重(<1500 g)超低出生体重(<1000g);正常出生体重(2500 g~4000g);巨大儿(>4000 g)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小于胎龄: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适于胎龄:第10~90百分位;大于胎龄:第90百分位以上(出生后周龄:早期新生儿:生后1 w内;晚期新生儿:生后2 w~4 w末高危儿:指已发生or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42 w,出生体重2500 g~4000 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 s,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胎龄越小,其发生率越高。

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or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心率: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70/50 mmHg神经系统:觅食反射、吸允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中性温度: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约1 w末达到最低点,10 d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齿/诞生牙,乳腺肿大和假月经,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预防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新生儿筛查: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概念: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or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or暂停导致的胎儿or 新生儿脑损伤。

选择性易损区:由于脑组织的内在特性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

血流减少为慢性时,大脑半球血流减少(先受损),保证代谢旺盛部位(基底神经节、脑干、丘脑、小脑),而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部的白质易受损。

相反,窒息为急性完全性时,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最先受损。

足月儿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的脑组织,早产儿易损区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时,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脑血流灌注完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概念: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出生后6 h内出现呼吸窘迫并成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生后6 h内出现呼吸窘迫,48~72 h达高峰,呼吸窘迫症状(气促、鼻扇、呼气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发绀),呈进行性加重,胸廓扁平,听诊呼吸音降低,可闻及细湿啰音。

恢复期患儿,其原发病好转,突然出现对氧气需求量增加,难以矫正和解释的代酸,呼吸暂停,周身发凉发花,肝脏短时间内进行性增大,应注意有动脉导管PDA开放。

实验室检查:泡沫试验;肺成熟度判断:L/S,>2成熟,1.5~2可疑,<1.5未成熟X线检查:是目前确诊RDS的最佳手段。

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白肺、肺容量减少。

治疗:氧疗、PS(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or其他器官黄染。

生理性黄疸:生后2~3 d出现黄疸,4~6 d达高峰。

血清胆红素上限:足月儿<221 umol/L (12.9 mg/dl),早产儿<257 umol/L(15 mg/dl)。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85 umol/L。

足月儿10~14 d消退,早产儿3~4 w消退。

黄疸期间一般情况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生后24 h内);进展快,日增长>85 umol/L;程度重,超过221~257 umol/L(12.9~15 mg/dl);持续长,足月儿超过2 w,早产儿超过4 w;结合胆红素升高,超过34 umol/L(2 mg/dl);黄疸退而复现。

(早、快、重、长、高、退而复现)新生儿溶血病ABO溶血:第一胎即可发生,常发生于母亲O型血,子A或B型血。

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黄疸出现早,但临床症状相对较轻。

Rh溶血:一般发生于第二胎,常发生于母亲Rh阳性,子Rh阴性者。

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黄疸、贫血出现早,临床症状相对重。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早产儿更易发临床4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胆红素脑病四联症:1.手足徐动,2.眼球运动障碍(落日眼),3.听觉障碍,4.牙釉质发育不良黄疸处理:1.光疗2.药物治疗(供给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3.换血:血源,Rh溶血病选用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婴儿腹泻概念: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6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病程:<2 w急性腹泻;2 w~2 m迁延性腹泻;>2 m慢性腹泻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溢乳or呕吐,大便次数增多,黄色水样or蛋花样),严重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或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记数明显增高等)病因:易感因素(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生长发育快,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失调,人工喂养),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肠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非感染因素(饮食: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原发or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活性降低;气候)导致腹泻的机制:渗透性(病毒性、饮食不当)、分泌性(产毒大肠杆菌)、渗出性(侵袭性大肠杆菌)、肠道功能异常性病毒性肠炎(渗透性):病毒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绒毛缩短,肿胀脱落)——双糖酶的活性下降/载体减少/消化吸收面积减少——双糖吸收减少/葡萄糖钠与载体结合偶联转运吸收障碍/糖、脂肪吸收减少——渗透压增高——水样腹泻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产毒性大肠杆菌——在小肠上部,通过菌毛上的黏附因子——附着到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绒毛上皮没有被破坏)——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ATP——cAMP)/鸟苷酸环化酶(GTP——cGMP)——cAMP、cGMP升高,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水、Na+、Cl-,并促进Cl-分泌——肠液中钠离子氯离子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大量水样腹泻渗出性腹泻:病原体、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淋巴瘤、癌肿——黏膜损伤——血浆、血清蛋白、血液和黏液渗出(粪便中含有血、脓、渗出液)食饵性肠炎:食物质、量不当——消化功能障碍——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而滞留在上消化道(胃酸度下降)——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并繁殖(内源性感染)——分解食物(发酵、腐败)——有机酸——肠内渗透压增高——肠蠕动增强——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胺类——肠蠕动增强——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解毒功能不全——毒素进入血循环——中毒症状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24月婴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