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效应解读

合集下载

印象行成效应

印象行成效应

印象行成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也就是第一印象。

所以说与大家一年不见的你,过年回家多少都要参加聚会,在参加聚会前不妨好好收拾下自己,把一年的疲惫暂且都放在身后,把自己精致、精神的一面首先呈现给大家。

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在茶余饭后,大家说起来也都会说好的一面,减轻自己过年的舆论压力,给自己过个好年定好基调。

2.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比方说我们觉得东北人就豪爽,商人就唯利是图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真切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家中长辈也不例外。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家族后辈上了大学都是有出息的,在外边工作都能赚大钱,厉害的很。

我们当然也想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但是当我们还没有成为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的工作状况多和他们说一说,打破他们的社会刻板印象,那么我们这个年或许能过的更真实、更轻松一些。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春节假期总是短暂的,哪怕我们再不舍,也还是要和家乡说再见,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去奔波,去奋斗。

那么在临走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收尾工作,不能辜负咱们刚回家时的小心机和过年中的开诚公布,在走之前也留一个好印象下来。

这样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偶尔想起来这个孩子还都能竖起大拇指说一句:这个孩子,真棒。

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笔试知识点之印象形成效应

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笔试知识点之印象形成效应

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笔试知识点之印象形成效应本次以普通心理学中的第六章社会心理与行为中的印象形成效应进行讲解和相关的备考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在咱们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大家,尤其是以例子型单选和古语型单选为主。

印象形成效应主要包括社会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登门槛效应、以及德西效应。

现在我们想分别解释一下这几个效应是什么意思。

社会刻板效应指的是把对一群人的看法和特征归属到这个群体当中的每个人身上,简单地讲是以群体代个人。

我们通过举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家都知道,我们都认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婉约,但并不是每一个北方人都很豪爽,每一个南方人都很婉约,这就是我们说的以群体的特征来代替个人。

晕轮效应是当个体具有某个特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又称为光环作用,光圈作用。

我们可以简称为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这就是晕轮效应。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是关于晕轮效应的例子,比如一位女老师长得好,我们就认为她课讲的好,人也温柔,所以这被称为晕轮效应。

还有很多古语俗语来解释晕轮效应,一白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好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都体现了晕轮效应。

注意我们需要区分社会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针对群体来说的,而晕轮效应是针对个体来说的。

我们往下看看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我们又称为是最初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就是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效应影响最大,还有一见钟情、一眼定终身,适用于陌生人群体。

另一个是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获得的效应对个体的影响最大,适用于熟人群体中,又称为最近效应。

最后一个是投射效应,什么是投射呢?投射指的是当个体产生某种心理或想法,就会把这种心理跟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积极方面:比如“将心比心”;消极方面:“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邻盗斧”。

印象效应的原理

印象效应的原理

印象效应的原理印象效应是指个体根据一些特定的信息或事件,往往会产生对他人或物品的整体印象,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或判断的心理现象。

印象效应是人们在了解他人或事件时,由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存在某种偏差而产生的结果。

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个体之前的经历或信息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影响我们对他人或物品的感知和评价。

印象效应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加工、信息加权、初见效应、最近效应等。

首先,认知加工是指我们在获得信息时经历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包括注意、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

在印象效应中,我们会根据个体最初获取到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或物品的印象。

其次,信息加权是指我们对不同信息的处理程度和权重分配。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更加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或者将某些信息的重要性高估,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或物品的整体印象。

这种加权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个人偏好、经验或之前的知识等。

印象效应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初见效应,也称为首次印象效应。

初见效应是指我们在第一次接触某个人或物品时,往往会根据最初的印象来评价他们。

这种初次印象有时可能来源于外貌、言行举止、声音或其他感知信息。

我们容易根据最初的印象来形成稳定的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对于改变这个印象可能相对困难。

初见效应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个体持有一种或消极或积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影响我们在接触后续信息时的处理。

除了初见效应,印象效应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最近效应。

最近效应是指我们对最近接触到的信息或事件更加敏感,相对更容易记忆和引起影响。

这意味着最近的经历可能会对我们的印象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之前的经历可能越来越模糊或不太重要。

最近效应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个体或事件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我们无法回忆之前的信息的情况下。

此外,印象效应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能受到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和群体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对他人形成不同的印象。

同样,我们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印象形成——巴纳姆效应、德西效应

印象形成——巴纳姆效应、德西效应

印象形成——巴纳姆效应、德西效应(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印象形成——巴纳姆效应、德西效应我们继续的关注,讲义当中出现的较少的社会心理学部分。

印象形成及人际关系概述

印象形成及人际关系概述

(印象形成及人际关系)印象形成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刻板现象:我们对许多种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刻板观念。

当我们把某个人归入某个类别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个类别的特征,我们队这个人所作的行为反应,也会直接以这些观念为根据。

晕轮效应:人们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称为概化效应。

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的基础上的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投射效应:是指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在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爱或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相似性与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近性与熟悉性。

心理学效应之印象形成效应

心理学效应之印象形成效应

心理学效应之印象形成效应一、社会刻板印象对群体特征的片面化概括。

例如:我们都会觉得"男生胆大心细,女生娇小无力。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刻板啦。

二、晕轮效应对于个体特征的片面化概括,也称为光环效应。

例如:我们在追星时,往往因为某个明星扮演的一个角色比较好,而认为这个明星各方面都很好。

"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三、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大过之后所有的印象印象,也叫最初效应,类似于我们生活中说的第一印象。

例如:我们去相亲的时候会认真的挑选漂亮的衣服,化精致的妆,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

四、近因效应最后印象对人的最深刻,重于之前所有的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如,我们往往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桥段,两个原本彼此十分相爱的情侣,因为某一次吵架而分手,分手之后全是怨言,全然想不起之前的美好。

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最后吵架留给彼此的印象和影响盖过之前所有的印象。

五、投射效应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以己度人。

关于投射效应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

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

"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这就是咱们心理学的投射效应啦。

印象形成效应_2

印象形成效应_2

印象形成效应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我们在并没有了解他人的全部特征时就会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根据有限的片面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在教师招聘中,印象形成效应中的几个效应是常考的知识点,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来考察。

印象形成的效应有很多种,本文会带着大家学习。

在我们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一、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笼统的看法,然后把这种看法作为判断人格或同类事物的依据。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标签”。

比如多数人都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这种对于一类人产生的固定看法就属于社会刻板效应。

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的时候,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以致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特别突出,而掩盖了其他的品质。

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光,照亮四周,以点概面。

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与“爱屋及乌”的原理相似。

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但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比如现在的人们为了在面试中不输在“起跑线”上,应聘者在第一印象上可谓费尽心思。

印象形成特征及效应

印象形成特征及效应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早先阶段,产生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他的人格的认知。

此研究始于阿希。

他从格式塔的观点出发,认为形成对某人的印象,是对此人人格的一种有组织、整合了的认知。

这种组织和整合,取决于他的各种品质信息。

如一个人是“勤奋、有洞察力和聪明”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有创造力;一个人是“阴险、不可信和聪明”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极度自私、爱操纵人。

一、含义及来源所谓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

在社会认知活动当中,我们一旦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做出判断,印象就已经形成了。

从本义上讲,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应该是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

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

他用“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或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7种人物性格词,让A、B两组被试根据7种词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印象。

提供给A组的是包括冷词在内的7种词,B组是包括热词在内的7种词。

结果发现:A组对此人的印象是冷型人,B组的印象是热型人。

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遵循格式塔原则,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关系。

这对后来关于第一印象的变化和态度变化的研究,乃至印象形成的模式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二、关键特征(一)目标与感受者由于印象的形成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因此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发生。

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观察形成印象,社会心理学最终将观察到的内容体现为信息,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一样,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

教师招聘考点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点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点之印象形成效应关于印象形成效应这个知识点,在考试中主要是以客观的形式呈现,单选重点考查以例子的形式考察每一个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二)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三)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四)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六)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七)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八)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九)巴纳姆效应(星座效应)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十)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心理学知识:我的印象怎么形成

心理学知识:我的印象怎么形成

心理学知识:我的印象怎么形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是经常可以遇到印象形成效应的问题的。

考题形式是以客观题为主,多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出现。

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它是指个体把他人假设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印象形成是个人知觉的一种结果。

从本义上说,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等到把握了对象的全部特性之后才形成对他的印象,甚至只需看过一个人的照片,或者同他说几句话,就可以下许多断言。

这种情况是由社会认知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印象形成这一节的内容。

(一)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种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

所谓“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光环效应随处可见。

热恋中的姑娘和小伙子,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双方就会被理想化——姑娘变成了人间的仙女,小伙子变成了白马王子。

此时,双方都变得完美无瑕,一切缺点都变成了优点:脸色苍白称“洁白无暇〞,纤细瘦弱称“苗条匀称〞等等。

(二)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看法,是人们对交往对象按其年龄、民族、职业等分类,按照自己头脑中的固定看法而作出判断的现象。

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

社会刻板效应是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如群众公认的商人精明,军人正直,南方人温柔,北方人豪爽。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对他人的印象,还是对环境的印象,都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通过对印象的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与管理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印象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印象形成的过程。

印象形成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个体的自身特点、对他人的观察和对环境的感知等。

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常常会使用“原始印象”的方式来快速评价对方。

原始印象是一种即刻生成的,主观的、不太准确的印象。

它往往基于对他人外貌、行为和语言的直观观察,而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方。

这种原始印象在相互交流初期起到了一种初步认知的作用,但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在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调整和修正原始印象,形成更准确的印象。

其次,印象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形成印象时会采用一些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是指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可能偏向于特定的认知方式,而不是客观地评估信息。

其中一个经典的认知偏见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我们在初次接触对方时,往往会对其形成一个持久的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往往难以改变我们的初步印象。

除此之外,还有“归因偏见”,指的是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过分优先考虑个体内在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

这些认知偏见的存在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使得印象可能不够客观和准确。

此外,印象也被认为是情绪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评价。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往往会更容易对他人产生积极印象;而当我们情绪消极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印象。

此外,记忆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由于记忆存在选择性的倾向,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对我们产生情感冲击的事件,而对其他事件的印象则较为模糊。

这些情绪和记忆的作用使得我们对印象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的偏向。

最后,心理学通过研究印象管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印象。

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

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
对某一印象有一固定的看法。
四、投射效应、 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 己的特征投射的别人身上的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所谓效应就是一种反应效果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 据此对他人做出判断。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形成的较 强作用的现象。
二、晕轮效应、(光圈作用) 致他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特别突出,给人以非 常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 质和特征的判断,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亮, 照亮四周,以点概面了。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印象形成效应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印象形成效应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印象形成效应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公告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线上讲座四川教师公招考试辅导资料印象形成是客观题答题中容易出错的一个考点。

下面,将印象形成的几个效应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队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印象形成效应:(一)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是一种对于群类特征片段化的理解。

例如: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都属于人脑中对于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

(二)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对于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

例如:一个学生学习好,老师会认为他的品德等方面都很好。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例:和前摄抑制相关,常见和陌生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常见于在招聘面试时,应聘者需要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四)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和倒摄抑制相关,常见于和熟人的人际交往中。

(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印象形成效应练习题1.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

普通心理学解析—印象

普通心理学解析—印象

普通心理学解析—印象前言:人时常对于某些事物有着极深的印象,即使只见过一次,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些事情经过反复的记忆,却总是会对其印象不深。

在定义上: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致因(一)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

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先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比如说,有人跟你说了一个消息,而你的好朋友则跟你说那个消息是假的,那么你更容易相信那个消息是假的。

这就是近因效应。

反之,如果两个都是不是好朋友,而你便更容易相信第一个,这个就是首因效应。

(二) 光环效应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而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这种倾向性的评价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就好像人们都比较喜欢明星,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于长得俊俏的男明星和女明星,总是会忍不住将他们神化。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有些人会因为在心里觉得一个人好,而觉得他的一切都好,所以在第一次见到他的朋友、父母,便会爱屋及乌。

(三)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首先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了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其他输入信息只是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同化模式。

后续信息被同化到第一次输入信息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信息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4.刻板印象效应(Stereotype effect)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总的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事物应该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略了事物的个体差异。

也是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分类形成的固定印象。

虽然刻板印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判断,不需要探索信息,快速洞察大局,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可能形成偏见,忽视个体差异。

人们往往把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看成某一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看成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如果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就可能扭曲成歧视。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了对他人的特质、动机和情绪的觉察,并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来了解社会。

社会知觉有很多种类和效应,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类和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指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在认识他人的初期阶段,最初的印象会对后续的感知和评价产生持续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外貌、穿着、姿势等因素都会在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时给我们留下印象,并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整体评价。

2.归因理论:归因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或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将其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特质)或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个人能力不足,或者将其归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利条件。

3.偏见和歧视: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不公正和片面的看法和态度,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不平等对待。

偏见和歧视往往是根据个体自身的社会化、文化背景以及媒体等因素形成的。

这些偏见和歧视会导致对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形成社会不平等。

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是水平比较,即与同一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垂直比较,即与其他群体的成员进行比较。

社会比较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有重要影响,但也可能导致焦虑和不满。

5.群体类比效应:群体类比效应指的是个体在认识他人时将其归属于一些特定群体,并通过对该群体的特征和行为做类比来进行判断。

群体类比效应往往基于个体对一些群体的固有偏见和刻板印象而产生,导致对该群体的一般化和歧视性评价。

总之,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它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社会知觉的种类和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并避免偏见和歧视的产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2014教招 不可不知的“印象形成效应”

2014教招 不可不知的“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中不可不知的“印象形成效应”印象形成效应是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知识点,虽然分值不大、难度也不高,但是往往有因掌握的不够准确而失分同学,为了使同学们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今天中公资深讲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下这个知识点。

一、印象形成概述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

关于印象形成的代表人物之前考查较少,中公资深讲师建议复习备考山东教师招聘的学员记忆一下。

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印象形成效应有: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等等。

二、印象形成效应的高频考点(一)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的印象即是定型。

刻板印象与定型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定型往往具有负面性质,会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通常会考查对一个群体的社会认知,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男生则胆大、粗心、傲气,考查时通常以此情景属于什么社会认知或印象效应。

(二)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住,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

后者是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称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严重者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即只要认为某人不错,便认为他所使用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不错。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社会心理学的几个概念是常考知识点,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

本店铺老师对几个常考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大家对这些概念形成更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有关实验: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卢钦斯的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改变了实验条件。

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形成效应解读
考察形式:一般主要考察概念反选,例子、俗语反选。

一、知识点讲解
(一)社会刻板印象
1.概念: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2.解读:主要是利用群体特征推个人,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地域和职业方面。

比如,认为只要是男生就是擅长理性思维,是女生就擅长感性思维;只要是东北人很豪放;只要是医生、护士和幼师就会很温柔。

(二)晕轮效应
1.概念: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2.解读:晕轮强调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比如追星,觉得明星长得帅,就认为他哪里都好。

常见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三)首因效应
1.概念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2.解读:主要强调第一印象,例如:男女相亲会把自己打扮的很体面就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

(四)近因效应
1.概念: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2.解读:最新获得信息对人影响最大,例如:对于刘翔可能只记得在赛场上摔倒的几次,却忘了之前他为国家挣得多少金牌和荣誉,这是最新的信息忽视了他之前的荣耀。

(五)投射效应
1.概念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2.解读:投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常言道,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练一练
1.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刻板效应
B.投射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C。

解析:这属于首因的概念,强调最初信息的重要性。

2.听电台广播时,DJ的声音温柔且有磁性,认为他是一个热情又富有同情心的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A.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B。

晕轮效应强调针对一个人一好百好,此时就所遇到的DJ,觉得声音好所以哪都好。

3.“疑邻盗斧”属于( )。

A.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C。

解析:这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觉得斧头是邻居偷得,所以怎么看他都像小偷,一旦找到斧头就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一个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