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合集下载

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中的同群效应

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中的同群效应

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中的同群效应一、引言企业面临风险承担决策时,往往受到与其相似的企业行为的影响,引发了同群效应的出现。

同群效应是指企业决策受到与其同组织或同行业企业行为的影响,企业在风险承担决策中往往会效仿同群中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或者遵循行业的规范,这种效应可能会对企业带来正面的激励,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和不合理的风险承担。

本文将探讨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

二、同群效应的原因1. 市场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中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风险承担决策中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企业在面临风险承担决策时,往往无法准确得到和评估风险的状况,因此会寻求同群中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作为参照。

2.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企业在特定的群体中,会形成一种社会认同和归属感,这种感觉会导致企业倾向于效仿同群中其他企业的行为,以获得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使得企业在风险承担决策中更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

3. 条件限制和行业规范:企业在特定的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条件限制和行业规范,这些规范会对企业的风险承担决策产生影响。

企业为了达到行业规范或者满足条件限制,会倾向于效仿同群中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行为。

三、同群效应的影响因素1. 同质性:同质性是指同群中企业的相似程度,同质性越高,同群效应对企业的影响越强。

同质性高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同群的影响,决策更容易被同群效应所主导。

2. 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同群中企业的差异程度,异质性高的企业在风险承担决策中更容易保持自身独立的决策,不会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

相反,异质性低的企业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

3. 群体影响力:群体影响力是指同群中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对别的企业决策的影响力。

群体影响力大的企业,其决策会更容易被其他企业效仿,同群效应更容易发生。

四、同群效应的管理方法1. 增加风险认知和信息披露: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对风险的认知和信息披露,提高员工和决策者对风险的理解,从而降低同群效应的影响。

第二章 参照系理论2

第二章 参照系理论2
《行为经济学》第四讲
参照系理论2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 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不存在 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同样同时性也不是绝对的, 它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每个 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值:如果两个人是相对静 止的,那么,他们的时间就是一致的;如果他 们间存在相互的运动,他们观察到的时间就是 不同的。——爱因斯坦
“锚定心理”的存在使得人们产生了心理账户 或心理间隔,即相同的人对于等量的货币, 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区别对待。对于彩票中 奖得的钱花起来可能会大手大脚,而对辛苦 挣来的血汗钱用起来则可能“能省则省”。 “‘锚定心理’使人类基于表面特性,将特 定事件区别对待,没有看到更宽泛的大场景, 而只看到个体的、分别的小范围。” (Thaler,1987)。
框架效应
在传统选择理论中,对人们理性选择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个原 理:不变性(Invariance)和占优性(Dominance)。不变性要求 人们对风险前景的偏好顺序不会随对其描述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占优性则表明若风险前景A的各个方面都至少和B相同,而至少 有一个方面强于B,则A比B更受青睐。根据卡尼曼和特维斯基 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会发现由S形价值函数推断出的人们的行 为和传统理论是矛盾的。
通过这个实验,行为经济学发现,当不同 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 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 例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 点的小组,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 为25和45。由此可见,尽管实验者对随机 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但他们还是将分子 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邻域 内。
锚定心理(Anchoring)

决策的三个参照点

决策的三个参照点

1738年,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堂兄尼古拉·伯努利(Nicolaus Bernoulli)提出了一个在决策学上知名的悖论—圣彼得堡悖论。

它源自一种掷币游戏—圣彼得堡游戏:假如掷出正面为赢,若玩家第一次掷出正面得奖金2元,第二次得4元,第三次得8元……直到无穷。

这个游戏的回报期望值是无穷大,但玩家中没有人愿意花25元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游戏。

这是为什么呢?丹尼尔·伯努利的解释是,财富增加带给人的幸福感或曰效用(utility)是递减的。

比起这个游戏,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结果都有哪些、是如何分布的。

这正是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界说的“不确定性”,而“风险”是指决策者了解结果的概率分布时面临的决策情境。

比如投资5000万,一年后亏损1000万的概率是20%,盈利5000万的概率是20%,而盈亏平衡的概率是60%。

在不确定和风险情境中进行决策,是全世界管理者共同的挑战,也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数学家、心理学家的探究。

三个参照点:现状、底线和目标人们做决策时,关注的是结果将带来的幸福感(经济学家的用语是“效用”)。

不难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与其总财富的多少关系并不大,而是和财富的变化密切相关。

比如,一个刚刚损失了一半身家的亿万富翁,和一个刚刚身家翻倍的农民工相比,前者的幸福感不会因为其总财富仍远远高于后者而更高。

毕竟人不是机器,对幸福的感知是相对的。

要衡量财富变化,就必须要在决策者心里设定参照点(reference point)。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合作者艾默思·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以“现状”为参照点做出的理论贡献。

它以财富的现状作为零点,将其变化分为获益和损失—人们面对收益时会倾向规避风险,而面对损失时则不惜铤而走险。

决策的三个参照点

决策的三个参照点

决策的三个参照点2013-11-15 中欧商业评论1738年,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堂兄尼古拉·伯努利(Nicolaus Bernoulli)提出了一个在决策学上知名的悖论—圣彼得堡悖论。

它源自一种掷币游戏—圣彼得堡游戏:假如掷出正面为赢,若玩家第一次掷出正面得奖金2元,第二次得4元,第三次得8元……直到无穷。

这个游戏的回报期望值是无穷大,但玩家中没有人愿意花25元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游戏。

这是为什么呢?丹尼尔·伯努利的解释是,财富增加带给人的幸福感或曰效用(utility)是递减的。

比起这个游戏,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结果都有哪些、是如何分布的。

这正是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界说的“不确定性”,而“风险”是指决策者了解结果的概率分布时面临的决策情境。

比如投资5000万,一年后亏损1000万的概率是20%,盈利5000万的概率是20%,而盈亏平衡的概率是60%。

在不确定和风险情境中进行决策,是全世界管理者共同的挑战,也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数学家、心理学家的探究。

三个参照点:现状、底线和目标人们做决策时,关注的是结果将带来的幸福感(经济学家的用语是“效用”)。

不难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与其总财富的多少关系并不大,而是和财富的变化密切相关。

比如,一个刚刚损失了一半身家的亿万富翁,和一个刚刚身家翻倍的农民工相比,前者的幸福感不会因为其总财富仍远远高于后者而更高。

毕竟人不是机器,对幸福的感知是相对的。

要衡量财富变化,就必须要在决策者心里设定参照点(reference point)。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合作者艾默思·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以“现状”为参照点做出的理论贡献。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目录•1概述•2实验•3人际交往中的框架效应•4应用•5经济理论中的框架效应•6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图概述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为了解释框架效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

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

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

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

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实验“亚洲疾病问题”实验: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

(72%)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28%)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

(22%)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78%)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

_弗里德曼_萨维奇困惑_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_弗里德曼_萨维奇困惑_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 $ 经济论坛 !"
!!"#"$%! &’%()#*
&
金 融 论 坛
主 持 人: 杨 艳 君
(+0- , * + , /- ) 益中偏好前者; 在参照点之下通常是凸的 , 体现风险 寻求, 即在确定性损失与非确定性损失中偏好后者。 此外, 对财 富变化态度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损失的影响大于收益, 损失一 笔钱所 引起的 烦恼 要大于 获得 同样数 目的 一笔收 入带 来的快 乐, 即损失的价值函数比收益的价值函数更加陡峭。 根据以上特征, 坎内曼和特维尔斯基构造了一个 1 形的函 数 * 见图 2 , 。 该函数表明, 在收益性区域内函数为凹形, 在损失性区域内 函数为凸形。 损失部分明显比收益部分陡峭说明了存在损失厌 恶即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比对同等数量收益的满意程度大。 从风 险选择中得出的价值函数具有同样的特征。 下面仍然用两个实 验来考察价值函数: (5--- , 实验 3 : 4: -6 .7 ) (2--- , 8: -6 .7 ; .--- , -6 .7 ) 9 % 5: , 4 ; !: < ,8 ; :. < ( = 5--- , 实验 2 : 4: -6 .7 ) ( = 2--- , 8: -6 .7 ; = .--- , -6 .7 ) 9 % 52 , 4 ; #- < , 8 ; 3- < “价值函数 ” “决策权重 ” 由前面提到的 和 模型可得: ! * -6 .7 , > * 5--- , 0! * -6 .7 , ; > * 2--- , ? > * .--- , < ! * -6 .7 , > * = 5--- , /! * -6 .7 , ; > * = 2--- , ? > * = .--- , < 因此 @ > * 5--- , 0> * 2--- , ? > * .--- , 和 > * = 5--- , /> * = 2--- , 这与价值函数在收益处凹 @ 在损失处凸的结论是一 ? > * = .--- , 。 致的。 至此 @ 人们既购买保险又购买彩票的现象通过期望理论可 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将人们投保的财产视为一种既得收益 @ 假设此种收益为 !---@ 保险费为 !- , 在未来损失 !-- 的可能性

管理学中的各种效应

管理学中的各种效应

管理学中的各种效应管理学中有许多效应,这些效应描述了人们在决策和交互过程中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效应:1.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依赖于最初的信息,即“锚点”,并以此作为决策的基础。

例如,当一个商品销售时,如果它的初始价格比较高,顾客接下来看到的所有价格就会在此价格基础上做出比较。

2.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差是指人们为了支持已有的信仰或偏见,忽略对立证据的趋势。

这会导致人们只寻找和接受那些与他们已有的看法一致的信息。

3.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指人们倾向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发挥最大效率。

这种现象说明,任务的时间预算往往会影响工作的进程。

4. 合群性风险效应(Groupthink)合群性风险效应是指在团队或组织中,为了避免冲突或保持团体和谐,导致成员不去挑战他们认为不受欢迎或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想法。

该效应可能会导致无效的决策,缺乏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选择支配效应(Choice Overload)选择支配效应是指当人们面对太多选择时(如在市场上选择商品),达成决策的困难程度增加,而且决策的满意度和意愿减少、选择更加随意和不合理。

6. 結果偏差(Outcome Bias)结论偏差是指基于一个结果来评价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

这可以导致忽略那些无法预测,而非常可靠地体现出积极成果的决策。

波谷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新工作中的第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出现较低的生产力和积极性。

这反映出人们在适应新环境和工作规律上所需要的时间。

这些效应在管理学中非常重要,在业务中需要对他们的影响和行为有所了解。

通过了解他们,可以为领导者和团队成员提供指导和帮助,以有效地进行决策和交互。

框定效应的研究综述1

框定效应的研究综述1

性;而当需要大规模的生命救助时,性别的差异就消失。
在个性特征方面,自尊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框定效应。研究发现,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个体在正面框定下 风险寻求没有差异,但在负面框定下低自尊的个体的风险寻求要比高自尊个体高。
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于框定效应的思考
05
关于框定效应的思考
第一,实验材料生态效度不高。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或者假设的登 山、海难、瓦斯爆炸等问题做为实验材料,而大多数研究都采
潜在结果用积极或消极的框定呈现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 例如“亚洲疾病问题” 。 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 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一 般而言,属性框架效应中,人们更喜爱用积极框架描述的事物。 例如, 将牛肉分别用75%瘦肉和25%肥肉来描述时,人们更喜 爱有75%瘦肉的牛肉(即用积极框架描述的牛肉)。 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某一行动 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就具有了不同的 吸引力,从而产生了目的框定效应。例如:人们在强调不做 体检的消极结果的情况下要比在强调积极结果的情况下,更 愿意去做体检。
第三,以往的一些研究没有明确说明框定的类型。
框定的类型是框定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风险框定效应、属性框 定效应和目标框定效应 3 种框定效应在被框定的对象、框定影响的对
象和该效应的典型测量方式 3 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分别对待。
研究发现,目标框定产生的效应量最大,属性框定产生的效应量最小, 而风险框定产生的效应量居中。
用大学生做被试,但这些问题都离大学生被试的生活相去甚远,
都是大学生不太熟悉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材 料生态效度不高,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应用性。在现实的风险决 策中,决策者面临的往往是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 实验材料和被试选择的局限,导致了已有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 较低,如果克服了这方面原因,将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框定效应的研究综述

框定效应的研究综述

第三,以往的一些研究没有明确说明框定的类型。
框定的类型是框定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风险框定效应、属性框 定效应和目标框定效应 3 种框定效应在被框定的对象、框定影响的对
象和该效应的典型测量方式 3 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分别对待。
研究发现,目标框定产生的效应量最大,属性框定产生的效应量最小, 而风险框定产生的效应量居中。
04
框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认知需求
认知需求(NC)就是个体乐于进行思考的倾向。研究表明认知需求是一个稳定的人格变量,认知需 求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对于书面信息给予更多的思考、分析,更深入地搜索信息,并且较少 地注意表面线索,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它是解释信息加工及其行为的不同成分的核心。 研究中也发现了框定与认知需求的交互作用,框定效应只出现在那些认知需求得分较低的被试中。 他们发现在收益情况下,认知需求得分低的被试对相关的框定很敏感;而在损失情况下,所有的被 试都会更加认真地思考,而较少受到框定的影响。
04
框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04
框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材料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框定效应。要素主要包括:任务领域、 涉及数量、概率等。
在生命救助、公共财产、个人金钱这三个任务领域中发现存有不同程度的框定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
问题的时候,被试表现出比其他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当改变材料中的涉及数量时,也引起框定效应的变化。在生命救助中,群体规模小于100时,框定效应消
04
框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数学能力
有些研究表明数学能力与框定效应之间存在关系,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比较高的人较少地受到框
定效应的影响。而对于确实具有较高数学能力的群体,如:医生、金融顾问,虽然有时也受框定效 应的影响,但受影响程度明显要比一般被试群体小。在研究中,也发现了只有具有较高的认知需求 和较高的数学能力时,才能较好地避免受到框定效应的影响。

双重差分固定效应

双重差分固定效应

双重差分固定效应
双重差分固定效应(double difference fixed effects)是一种用于估计政策干预效果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在控制了时间和组别固定效应的基础上,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政策的效果。

具体来说,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中,研究者会选择两个组别(通常是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测量它们的观测变量(比如收入、就业率等),然后通过扣除时间和组别固定效应来计算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这个差异就是政策干预的效果。

与其他估计政策效应的方法相比,双重差分固定效应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能够减少时间和组别的固定效应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估计政策的效果。

其次,它不需要对时间和组别的固定效应进行假设,因此更加灵活。

最后,它可以用来解决因果推断中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因为它能够消除随时间变化的任何影响因素。

总之,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是一种在政策评估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探索政策干预的效果,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建议。

风险偏好类型与风险判断模式的实验分析

风险偏好类型与风险判断模式的实验分析

风险偏好类型与风险判断模式的实验分析李劲松 王重鸣(杭州大学心理系 310028)摘 要 测量了被试的风险偏好类型及其对一系列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判断值,从而分析风险偏好类型、任务结构与风险判断模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有4种风险偏好。

不同风险偏好类型、不同的风险判断任务结构会对风险判断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双极值的任务结构与风险偏好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单极值的任务结构与风险偏好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被试的风险偏好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被试的风险判断模式。

另外还讨论了影响风险判断偏差的一些因素以及任务结构对风险敏感度的影响等。

关键词 风险 风险判断 风险偏好类型 任务结构1 引言现实生活中,决策者面对的往往是不确定的环境。

Knight(1922)提出把不确定分为可测的与不可测的两大类。

其中可测的不确定指人们不仅知道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态,而且知道各种状态(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人们通常把这种情况下的决策称之为风险决策。

对风险判断的模式特征,许多人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最优化的角度,一般是采用期望值作为依据,常用的有最大期望效益决策准则和最小机会损失准则等。

考虑到决策者的主观因素,50年代Savage与Edwards通过主观概率来计算效用期望值,提出了主观效用期望模式(SEU模式),又普遍地以此模式作为风险决策分析的策略 1、2 。

后来,Kahneman和Tversky还提出了展望理论(1979) 3 ,这是关于决策者以可预计的决策后果为参照点选择决策行为的一种参照策略。

T ishburn(1982)提出了一种斜对称线形模式。

Payne的权变处理理论认为风险决策判断是一个高度权变性的信息处理方式,风险决策的策略与方法随任务变量与条件变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 。

本研究认为,风险判断还受到决策者本身的因素,如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类型等的影响。

M ellers等 5 曾用实验方法对风险判断的两种模式 加和模式(additive model)和复线形模式(bilinear model)进行检验分析,认为没有一种简单的判断模式可以描述全部的风险判断行为。

决策科学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

决策科学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

决策科学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在决策科学中,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思维习惯、经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判断。

而风险判断则是指在决策时对当前环境下潜在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本文将从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的概念、影响因素、效应以及避免认知偏差和提高风险判断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的概念认知偏差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存在基本的倾向和失误。

认知偏差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决策结果的"行动偏差"和间接影响决策结果的"评估偏差"。

行动偏差常见的有:过度自信、避免损失、过度乐观等。

评估偏差主要表现为偏好效应、信息获取失衡等。

而风险判断则是为了对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控制和降低决策风险。

二、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的影响因素认知偏差和风险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个体因素是决策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个体特质、个人经验、情感等都会对认知偏差和风险判断产生影响。

此外,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可得性、决策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决策者的心态等也是影响认知偏差和风险判断的重要因素。

三、认知偏差与风险判断的效应认知偏差和风险判断的效应直接影响决策结果和决策者的判断准确性。

对于认知偏差来说,不同的偏差类型会导致不同的决策错误,比如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决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忽视潜在的风险等。

而风险判断的效应则是影响决策者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准确判断风险可能会改变决策者的行为选择。

四、避免认知偏差和提高风险判断准确性为了避免认知偏差和提高风险判断准确性,决策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主动寻求不同观点和信息,克服信息获取偏差,以便更全面地评估风险。

二是审慎考虑自己的决策偏好和习惯,克服过度自信和避免损失的倾向。

三是培养良好的决策心态,避免情绪化的决策和偏执心理。

前景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前景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前景理论在项目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李龙龙(华东交通大学南昌 330013)摘要:风险型投资决策中,传统上使用最大期望收益或最小机会损失的方法,如我们常见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这些方法只考虑期望损益值得大小而不考虑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是对效用理论的修正,应用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可以考虑到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同时可以分析在不同的风险态度下投资决策者如何进行方案选择。

关键字:前景理论;风险型投资;风险态度;风险决策1.引言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环境不完全确定,但事件发生概率是已知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在风险型决策中,传统上使用的以最大期望收益或最小机会损失为准则的方法对投资者作了风险厌恶型的假设,而不考虑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事实上每个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1]。

由于决策过程是一个阶段性过程, 而且, 在决策阶段及实施阶段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的因素, 作为决策人员必须应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决策, 减少损失。

因此, 决策者必须对所面临的风险做出估计和衡量, 进行风险决策。

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在选择对策时, 要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整体上考察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步骤, 从而制定一个与项目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进行了科学的风险分析之后, 不能忽略风险态度的影响, 这与决策者自身的主观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人, 即便是在同一风险环境中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前景理论是近几十年来一个优秀的关于风险下决策的描述性模型,它的出现是对效用理论的一个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对效用理论的一个替代。

能够更好的分析不同的风险态度决策者在面对风险型投资时采取的不同选择。

2.风险决策:从期望效用理论到前景理论决策行为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面向现在和过去所以在实践中,绝大部分决策都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

风险决策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特恩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选方案结果出现的概率与该备选方案效用值的函数来表示。

第二讲 风险的效应

第二讲 风险的效应

四、可保风险的条件
5、风险发生必须是应有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6、风险是非投机的。 五个条件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确认可保风
险应综合平衡。
2014-11-27
liujiguang2002@
14
课下练习
一、概念
二、计算:风险损失成本;分析风险效应 三、简答
四、选择
liujiguang2002@
7
二、风险成本
3、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指由于风险发生的不
确定性引起的社会经济代价。 造成社会福利减少,提取风险补偿基金。 使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佳状态。低风险低效 益;高风险科技开发资金不足。
2014-11-27
liujiguang2002@
4
一、风险效应
保险和社保就是不同风险及效应平衡的结果。
平衡是同时满足多方面需要的艺术,对社会
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2014-11-27
liujiguang2002@
5
二、风险成本
1、风险成本指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或已经发
生风险损失所产生的经济支出。 风险代价=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风险损失的 无形成本+精神负担 2、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包括两种:一是作为 风险管理实施评价指标的风险成本。计算方 法:保险费+自己必须承担的损失+风险管理 行政费用+风险控制成本-残余物资和其他补 偿
2014-11-27
liujiguang2002@
10
三、风险管理与保险
1、风险是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共同基础。
保险是社会经济中专门应对风险损失补偿的
经济制度。风险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视角高于保险,包括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风险内容的发展变化,又为风险管理与保险 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决策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决策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决策行为分析第一章: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与心理过程的学科,决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决策行为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价值观和目标,基于对各种影响因素的认知和评估,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决策行为的分析对于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指导人们的决策过程、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决策效力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决策行为的类型决策行为的类型包括禀赋效应决策、风险决策、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社会共性决策和团队决策等。

禀赋效应决策是指因为拥有某种物品而对其价值进行高估的情况,例如一位购物者因为拥有了一双鞋子而对其价值做出高估。

风险决策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或有风险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例如投资、购买保险等。

时间压力下的决策是指在时间限制下做出的决策,例如考试中的选择题,不仅要选择正确答案,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社会共性决策是指在社会状态或者社会共识下做出的决策,例如选举投票,大家会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表现来做出选择。

团队决策是指在团队合作中做出的决策,例如企业内部的讨论,通过团队的智慧,更好地做出决策。

第三章: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1.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因为个体自身的认知或情感状态而导致的决策失败。

认知偏差包括参照点效应、确认偏误、群体极化、信息偏见等。

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指由于个人的情感状态,而对决策有影响。

例如亲情、爱情、竞争等因素。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拥有财富、收入、财务状况等影响因素。

例如收入水平的高低、投资收益率等。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文化背景、社会层次和交往环境等因素。

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对于某些行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5.信息因素信息因素是指个体获得的信息或信息的可靠性、意义等因素。

例如生产、商业经营、投资决策等应用中,把握必要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6.个人特征个人特征是指个体的性格、态度、价值观、经验、能力、知识等方面。

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_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

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_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

2001年10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文章编号:100026788(2001)1020001208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2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李启明1,申立银2(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6;2.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摘要: 从分析风险因素的特征出发,研究了风险客观存在的效应机制,建立了风险诱惑效应、约束效应及其平衡过程的表述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决策者行为与风险效应的风险效应一行为决策模型,发展了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和方法Λ关键词: 风险效应;决策者行为;决策模型;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 TU72 文献标识码: A αD ecisi on2M ak ing M odel Inco rpo rating R isk Behavi o runder P ro ject R isk M anagem en tL I Q i2m ing1,SH EN L i2yin2(1.Schoo l of C ivil Engineering,Southeast U niversity,N anjing210096,Ch ina;2.D epartm ent of Building and R eal E state,Hong Kong Po lytechnic U niversity,H K,Ch ina)Abstract: T h is paper adop ts an alternative app roach to investigate risk behavi o rth rough the investigati on of rish characteristic.Fo llow ing the review on riskcharacteristics,th 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concep t of risk attractiveness,risk constraintsand risk balance p rocess.T hese concep tual developm ents lead th is study to theestablishm ent of risk2behavi o r decisi on2m ak ing model w h ich integrate risk m anagem enttechniques and risk behavi o r.Keywords: risk effect;risk behavi o r;decisi on2m ak ing model;risk m anagem ent.1 简介传统的风险被定义为:一种不确定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这种后果与决策者的预期目标会有偏离或差异,这种偏离程度通常被用作衡量风险大小或程度的指标Λ以前的研究强调的是负偏离或损失结果,其实风险还蕴藏着潜在机会和利润,决策者可通过认识、分析风险,采取正确的决策,从而控制和驾驭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并获得风险收益,做到在承受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或在同样收益水平下承担最小的风险Λ这去有一系列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或风险型决策的研究Λ典型的研究著作包括L eslie把风险管理包括为风险分析、控制、响应和风险融资[1];Godfrey认为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测量、估计,风险响应又包括风险自留、减少、转移、避免和清除等措施[2];F lanagan等在书中应用头脑风暴法(B rainsto r m ing),树状图(T ree diagram s),影响图(Influence D iagram s)等风险识别方法,鉴别出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政治、经济、技术、对外关系、管理、设计、环境、法律、经营等方面的众多风险因素[3],此外通过风险测量(R isk m easurem ent),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概率分析(P robability analysis)和模拟技术(Si m ulati on technique)等方法对风险出现的后果和概率及分布进行定量分析[3-5]Λ近几年来,基于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得非常快[6-10,16],这些研究对于发展风险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推广有很大的价值,对风险管理和决策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Λ由于风险管理的α收稿日期:2000201211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对象是一种不确定事物,在相关的管理决策活动中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行为表现着重要的作用Λ过去的理论研究忽略了将决策行为结合到决策方法中去,忽略了决策者个人判断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这是项目风险管理决策方法未能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ΛA s A k intoye研究调查表明,许多风险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很少[8]Λ其实过去也有不少研究分析了决策者个人行为对风险型决策的影响[3],其中效用理论就是目前人们较为普遍认识的一种在决策过程中反映决策者个人行为的方法,效用理论提出了计量个别风险对决策者的效用的指标,并建议最大效用值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最佳的方法Λ但效用理论未能明确反映决策者行为与风险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风险效应对选择决策方法的影响Λ本文通过建立风险效应机制和模型以及风险效应-行为决策模型,提供了一个将理论方法与决策者行为相结合的风险决策新方法Λ2 对风险及其特征的再认识传统上风险普遍被认为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偏离的综合,这种偏离通常由两类参数描述[7,11]:一是偏离的方向与大小;二是各种偏离的可能程度Λ可能的结果与目标发生的偏离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程度也不同Λ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带来损失,是灾难的象征,在许多情况下,风险中也蕴藏着某种机遇和利益Λ传统的风险研究强调负偏离或损失,但实际上偏离方向有正有负,由于正偏离是人们的渴求,它能激励人们勇于承担和驾驭风险,获取风险报酬,因而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因此在风险分析和决策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论及的风险含义包括有正负偏离的双重结果Λ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Λ在许多研究中,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结果多样性以及概率可预测性[4,7,11,12],这些特征的描述主要为量化风险服务的,没有反应出风险客观存在的全面性质Λ本文认为风险的全面特征应包括下述方面:1)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不能拒绝与否定的,这种客观性使得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存在与发展成为必然Λ客观性表明风险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人们生存和活动的整个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Λ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最本质的特征,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环境认识的不充分性,导致人们对事件未来的结果不能完全确定Λ风险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伴随物Λ3)潜在性尽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的一种特定出现只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它相关条件,这一特性可称为是风险的潜在性Λ风险的潜在性使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正确鉴别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小风险、控制风险的负面结果Λ4)可测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指对客观事物变化的全然不知,人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作出统计分析和主观判断,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Λ5)双重性风险的双重性是指风险结果的发生会带来或是损失、或是收益Λ传统上风险意味损失,因此风险的双重性也指风险与收益机会共存Λ风险结果的双重性表明,对待风险不应仅仅是消极对待其损失一面,也应将风险当作是一种经营机会,通过风险管理尽量获得风险收益Λ过去较少有研究如何通过改善条件使风险结果的收益最大化Λ6)行为相关性行为相关性是指决策者面临的风险与其决策行为是紧密关联的Λ不同的决策者对同一风险事件会有不同的决策行为,具体反映在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因此会面临不同的风险结果Λ传统上的研究将在风险环境中的决策行为称为风险态度[3,4,13]Λ实质上任何一种风险都是由决策行为与风险状态结合而成的,风险状态是客观的,但其结果会因不同风险态度的决策行为而不同Λ3 风险效应机制及其模型风险效应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征和内在机制所产生的效果,认识这种效应是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过去理论研究没有在认识风险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效应Λ前面部分对风险特征的全面分析为认识和描述风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Λ311 诱惑效应风险的不确定性、双重性及潜在性给许多决策者会带来诱惑力Λ巨大的风险往往会伴随着高额的潜在利润,如果没有这种因潜在利益而产生的诱惑力,很难想像会有管理决策者甘愿去接受纯损失的风险Λ风险诱惑效应可以被定义为:风险利益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使人们萌发了某种动机,进而作出某种选择并导致行为的发生Λ当然风险利益是一种综合性的利益,它并不是确定的利益,而是一种可能的利益、未来的利益,只有在风险结果出现后才能知道是否真正获得这种利益,这种似乎看得见而又未到手的利益对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力Λ风险诱惑效应程度的大小(可简称为风险诱惑度,用D RA 表示,主要决定于下列诱惑因素(如图1):风险诱惑度(D RA )①风险事件带来的潜在发展机会和 或赢利机会(A 1)②风险成本小于风险利益的机会与大小(A 2)③风险被发现和识别的难度与程度(A 3)④风险事件激发决策者的潜能、创造性和成功欲望的强度(A 4)图1上述四种因素中,其中A 1,A 2主要与风险事件本身有关,而A 3,A 4则主要与决策者个人有关Ζ因此风险诱惑效应程度(D RA )的大小,并不单纯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利益这一因素,而是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函数,可用下式表示:D RA =f A (A 1,A 2,A 3,A 4)(2.1) 这些诱惑因素的强弱程度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风险诱惑度的性质和大小Ζ如:A 1↑,A 2↑,A 3↑,A 4↑,则D RA 就趋向于最大; A 1↓,A 2↓,A 3↓,A 4↓,则D RA 就趋向于最小Ζ即m ax [D RA ]=f (m ax A 1,m ax A 2,m ax A 3,m ax A 4)(2.2)m in [D RA ]=f (m in A 1,m in A 2,m in A 3,m in A 4)(2.3) 风险诱惑度,不仅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选择和选择后行为动力的强弱,同时也会产生社会效应,例如对某一建筑商品市场的开发,如果这种商品市场的风险诱惑度大,该市场一定会吸引许多竞争对手Ζ一般说来,风险诱惑越大,在与之有关的市场中,风险的选择竞争和经营竞争的程度就越激烈,反之则比较平缓Ζ312 约束效应风险约束效应可以被定义为:当人们受到风险事件可能的损失或危险信号的剌激后,所作出的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和危险的选择以及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Ζ一般地说,风险因素所产生的威摄、抑制和阻碍作用就是风险的约束效应Ζ同风险诱惑效应一样,构成风险约束效应的阻碍性因素一般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并具有集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Ζ该碍阻性因素可能来自主体的外部,即外部约束,如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等;而有些则可能来自于主体内部,即内部约束,如管理失误、决策失误、职工情绪波动等Ζ3第10期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2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风险约束效应程度的大小(可简称为风险约束度,用D R C表示),主要取决于下列约束因素(如图2):风险约束度(D R C)①风险事件负偏离出现的概率或频率(C1)②风险结果造成的损害程度(C2)③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投入成本大小及其变动幅度(C3)④风险事件负偏离结果的多样性(C4)图2风险约束度(D R C)的大小取决于上述几种因素的表现程度、大小及其产生的不同组合方式,可用下式表示:D R C=f c(c1,c2,c3,c4)(2.4) 同样地,若C1↑,C2↑,C3↑,C4↑,则D R C就趋向于最大;C1↓,C2↓,C3↓,C4↓,则D R C就趋向于最小Ζ即m ax[D R C]=f(m ax C1,m ax C2,m ax C3,m ax C4)(2.5)m in[D R C]=f(m in C1,m in C2,m in C3,m in C4)(2.6) 正确认识风险约束效应,可以避免在管理决策活动中的盲目性,促使人们在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进行活动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负面结果,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冒险和蛮干,而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注意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Ζ另一方面,强调风险的约束效应不应产生对风险的恐惧心理,只看到风险的损失一面,会使人们只注重风险的负面效应而被动避免,从而失掉某些机会与利益,抑制人和社会的能量释放Ζ3.3 风险效应平衡点图3 风险效应平衡过程上面的分析指出,风险一方面具有诱惑效应,驱使人们为了获取潜在的风险利益而作出某种风险选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约束效应,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某种威摄和抑制作用Ζ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作用,且具有相逆性及相互矛盾Ζ每一种风险事件必然存在这种效应上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作用,其结果是在两种效应之间会出现一交叉点(B),如图3所示Ζ在B点风险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相等,可称为风险效应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风险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Ζ由于同一风险事件对于不同决策者的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不同,因此风险效应平衡点对于不同的决策者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详见下文)Ζ形成平衡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对诱惑与约束两种效应进行认识、比较、权衡的过程,即是一个观念过程、思想过程、判断过程和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特定风险的客观性,对风险损失和收益进行的一种“模拟平衡”Ζ上述这个风险效应平衡过程可用图3表示Ζ决策者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改变需承担的风险环境,使其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达到平衡,在这平衡状态下的风险环境是决策者可接受的,而劣于这样的风险环境则是不可接受的,这种现象可称为“风险诱惑2约束”原理Ζ例如对于一份工程承包固定总价合同,承包商在进行投标报价决策时,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报价水平和 或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合同条款和 或向分包商转嫁一部分风险等方法和措施,改变自己承担的风险环境,尽量争取一个自己能接受的风险环境,这就是风险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相互作用并达到相对平衡的过程和结果Ζ在图3中:4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 当D RA >D R C ,即A OB 图形区域,诱惑效应呈主流,为可接受风险区域; D RA <D R C ,即CB D 图形区域,约束效应呈主流,为不可接受风险区域; D RA =D R C ,即为风险效应平衡点B ,是可接受风险区域与不可接受风险区域的分界点Ζ事实上,风险效应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不同的风险事件会有不同的平衡点,不同的决策者对于同一风险事件其平衡点也是不相同的Ζ风险效应平衡点实际上是决策者所能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Ζ在此状态基础上,任何可以减小或控制风险因素的措施都可以增加风险诱惑度,减小风险约束度,从而提高决策者接受该状态下风险的信心Ζ进一步假设用D R E 表示风险效应度,设0ΦD R C Φ1;0ΦD RA Φ1D RE =D R C -D RA D R C =f C -f Af C , -1ΦD R E Φ1当D RA >D R C ,即A OB 区域,-1ΦD R E <0,诱惑呈主流区域,为可接受风险区域;D RA =D R C ,即平衡点B ,D RE =0,诱惑与约束效应平衡,为最大可接受风险区域;D RA <D R C ,即CB D 区域,0<D RE Φ1,约束呈主流区域,为不可接受风险区域;D RE 的大小,从某种程度表现了不确定事件的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作决策者是否作出风险决策的衡量指标之一Ζ图4 不确定事件的风险决策区域示意图因此图4中( )型区域为可接受风险的决策区域;( )型区域为不可接受风险的决策区域;而OM 则为接受最大风险环境的决策区域Ζ若有风险事件A 1,A 2,…,A n ,其诱惑效应为D RA 1,D RA 2,…,D RA n ,约束效应为D R C 1,D R C 2,…,D R C n则风险效应度为 D R E (A 1),D R E (A 2),D R E (A 3),…,D R E (A n )比较它们的大小若-1ΦD R E (A i )Φ0,i =1,2,…,n ,则为决策者可接受风险事件;若0<D R E (A j )Φ1,j =1,2,…,n ,则为决策者不可接受风险事件ΖD RE (A i )的大小,说明了风险事件A i 风险度的大小,同样地:若有若干个风险方案B 1,B 2,…,B n每个风险方案的效应度为:D R E (B 1),D R E (B 2),…,D R E (B n )则最佳方案为:D R E (B )=m in [D R E (B i )]Φ0, 1Φi Φn因此选择D R E (B )最小的风险方案,即为最佳的方案Ζ4 风险效应一行为决策模型411 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由于决策者个人的偏好、价值观和背景等不同,不同的决策者对于同一风险事件会作出不同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风险态度[3,4,13],传统的效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决策的风险态度Ζ根据效用理论,风险态度可分为三种[3],如图5所示Ζ在图5中1)A 回避风险,持这种态度的人对利益反映比较迟钝,而对损失比较敏感,受风险的约束效应影响较大Ζ2)B 中性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对风险不注意,完全按照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自己的行动方案,是介于A 和C 型决策者之间的一类人Ζ3)C 勇于冒险,持这种态度的人对损失反映比较迟钝而对利益则比较敏感,受风险的诱惑效应影响较大Ζ5第10期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2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图5 风险态度效用曲线412 决策者行为与风险效应之关系风险态度理论实际上反映了同一风险事件对不同类型决策者的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是不同的Ζ传统的效用理论,将决策者的风险态度数量化,以最大效用值作为决策的准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行为与风险的关系,但对于客观存在的风险效应与决策者行为(态度)则未能加以全面表示和分析Ζ图6,7,8,给出了决策者风险态度与风险效应之间的关系Ζ图6 风险态度与约束效应之关系图7 风险态度与诱惑效应之关系 图6给出了风险态度与风险约束效应之关系Ζ从图中可看出,虽然随着风险增大,对三种类型决策者(A ,B ,C )的约束效应也相应增大,但增大的速率不同,对持保守态度的人,风险约束效应的速率最大Ζ此外在同一风险环境状态下,对不同类型的决策者所产生的约束效应是不同的Ζ图中显然D RA A >D R C B >D R C C Ζ图7给出了风险态度与风险诱惑效应之关系Ζ从图中可看出,虽然随着风险增大,对三种类型决策者(A ,B ,C )的诱惑效应也相应减小,但减少的速率不同Ζ此外在同一风险环境状态下,对不同类型的决策者所产生的诱惑效应是不同的,图中显然D RA C >D RA B >D RA A .图8给出了风险态度与风险效应平衡点之关系,从图中可看出,保守型决策者的风险效应平衡点为B A ,中性决策者的风险效应平衡点为B B ,而冒险型决策者之风险效应平衡点为B C ,很明显,不同风险态度持有者即会有不同的风险效应平衡点,其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也是不同的Ζ6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图8 风险态度与风险效应平衡点之关系因此,其它类型的决策者其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R x 为:R A ΦR x ΦR C 对于同一决策者,随着其自身经验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风险事件的逐步了解,其对待风险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个极端的情况即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从回避型(A )转变为冒险型(C ),那么界于此极端的决策者其风险约束效应与诱惑效应的平衡点即会落在图9中B A B D B C B E 区域内Ζ对于图中的X 、Y 、Z 三点,可作如下分析:图9 风险效应平衡点区域(D R E =0)1)对于处于同一风险环境状态下的Y ,Z ,其风险平衡点时的效应(约束效应=诱惑效应)不同,B Y >B Z ,说明风险有时约束效应大,其诱惑效应也大,在此种不同效应下决策者均可接受同一风险环境状态作为其最大可承受的风险状态Ζ2)对于处于不同风险环境状态下的X 、Y ,其风险约束效应与诱惑效应相等,但R x <R Y ,说明对于某些决策者,虽然风险效应相同,但却接受不同的风险环境状态作为其最大可承受的风险状态Ζ对于某一风险决策,一开始由于对风险背景了解不够,其决策态度偏保守,决策者接受风险环境的空间比较小(R A ),此时谈判的余地小,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小Ζ随着对风险背景的深入了解,或决策者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改变了风险发生的条件和结果,决策者承受风险的空间范围就较大(R C ),此时谈判的余地大Ζ风险决策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大,由此可看出,决策者决策态度可以随着风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决策的灵活度和承受风险的空间范围也相应随之变化Ζ7第10期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效应2行为决策模型及分析8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本文从研究风险的特征出发,揭示了风险客观存在的风险诱惑一约束效应机制及其平衡过程,分析了影响风险效应的因素,并建立了风险效应模型Ζ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有不同的态度,本文在分析传统风险效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决策者行为与风险效应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在同一风险环境状态下不同决策者所产生的不同效应,以及不同决策者其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环境状态Ζ本文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不仅适用于工程管理领域,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工程领域Ζ参考文献:[1] L eslie Edw ard.P ractical R isk M anagem ent in the Constructi on Industry[M].T hom as T elfo rd,1995,15-31.[2] Patrick S Godfrey.Contro l of R isk-A Guide to the System atic M anagem ent of R isk fromConstructi on[M].C I R I A,1996,28-35.[3] F lanagan R,N o r m an G.R isk M anagem ent and Constructi on[M].B lackw ell Scientific Publicati ons,1993,69-106,107-120,153-179.[4] Shen,L Y.A pp licati on of R isk M anagem ent to the Ch inese Constructi on Industry[D].U K:U niversity of R eading,1990.[5] Shen L Y.Si m ulati on in Constructi on E sti m ati on[R].D epartm ent of Building&R eal E state,HongKong Po lytechnic U niversity,1993,13-31.[6] Jerry S Ro senbloom.A Case Study in R isk M anagem ent[M].P rentice2H all,Inc.,Englew oodC liffs,1972,N.J.51-87.[7] D avid H ertz,How ard T hom as.P ractical R isk A nalysis:A n A pp roach T h rough Case H isto ries[M].John w iley&Sons.1984,1-5,231-250;284-296.[8] A S A k intoye.Environm ental risk assess m ent of p 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 ro jects[A].P roceedingson Constructi on and the Environm ent[C].C I B W o rld Building,1998.[9] Shen L Y,W c W u,Skng.R isk m anagem ent fo r sino2fo reign j o int ventures in the Ch ineseConstructi on[A].P roceedings on Constructi on and the Environm ent[C],C I B W o rld Building, 1998,85-92.[10] Jam es M.R isk M anagem ent in C ivil,M 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M].T hom asT elfo rd,1996,7-48;97-130.[11] Jake A nsell,F rank W harton.R isk A nalysis,A ssess m ent and M anagem ent[M].John W iley&Sons,1992,1-13;95-103.[12] N eil C rockfo rd.A n Introducti on to R isk M anagem ent[M].W oodhead2Faulkner,Cam bridge,1986,11-12.[13] L ifson M W,Shaifer E F.D ecisi on and R isk A nalysis fo r Constructi on M anagem ent[M].JohnW iley&Sons,Inc.1982.[14] Johnuc Ch icken,M ichael R H ayns.T he R isk R ank ing T echnique in D ecisi on M ak ing[M],Pergamon P ress,1989.[15] D ick son G C A.R isk A nalysis[M].W itherby&Co.L td,1991:1-6.[16] John F Burchett,R ao V M T umm ala.T he app licati on of the risk m anagem ent p rocess in cap italinvestm ent decisi ons fo r EHV trans m issi ouline p ro ject[J].Constructi on M anagem ent& Econom ics,1998,16(2):235-244.[17] Roozbeh Kangari.R isk M anagem ent Percep ti ons&T rends of U.S Constructi on[J].Journal ofConstructi on Engineering&M anagem ent,1995,(12):422-429.。

非理性决策

非理性决策

H
30
启示
想要别人对你满
意,就别让别人
开始对你期待太
敢不
设计不同的参照点会改变人们对于结果的认知

敢冒
险换
个说

相同的决策结果表述为损失或者获益会改变人们的风险决策偏好
相同的价格差额在不同的原始价格下,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贵的
衣服
往死
拥有的时候
里砍
就好好珍惜

得到的快乐远远不及失去的痛苦
H
www.themegallery.co3m1
件或者见到他?
H
35
结果分析:
如果你回答“是”占2/3 以上,你的直觉思维较强;如 果你回答“是”占1/3以下, 你的直觉思维较差;处于中间 的为一般。
H
36
研究者确定的8种使用直觉决策的条件:
Vy-Vx>V(x+y)Vy
因此人们感觉到 10到20元的差额
比1000元到 1010的差额要大。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x<-V(-x) 损失1000元带 来的痛苦远远大 于获得1000元 奖金带来的愉悦 更强烈。
H
www.themegallery.co2m8
• 框架效应:对各个选项的描述方式会很大 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策。
• 在两种都存在亏损的选择中,决策者往往 是出现“风险追求心理”
H
22
• “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 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 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H
23
例:
• 政府正在准备对抗一种罕见的疾病,这场 疾病危及600人的生命。现有两套方案,需 要从中选择一套。
H

前景理论是

前景理论是

前景理论是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一种风险决策模型。

该理论对于解释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损失厌恶和效用函数的非线性。

损失厌恶意味着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要大于对同等金额的收益的感受,即损失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效用函数的非线性表示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敏感程度是不相等的,相同的金额增长会对幸福感产生递减的效应,而相同金额的损失会产生递增的效应。

在前景理论中,人们的决策首先会考虑到决策结果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异,即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包含了一个参照点,可以是当前状态或者事先设定的标准,人们会根据与参照点的差异来评估决策结果的价值。

对于收益,人们会采取风险规避的态度,即希望避免可能的损失。

对于损失,人们则会采取风险偏好的态度,即希望追求可能的收益,以期弥补损失。

此外,前景理论还考虑了边际效应的不对称性。

当人们面临较小的收益或损失时,他们的反应会更为敏感,而当面临较大的收益或损失时,他们的反应则会减少。

这种不对称性也称为风险厌恶或风险追求,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稳定当前状态的决策。

前景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金融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投资者在决策买卖时,往往会过分关注亏损的情况,而忽视了可能的收益。

他们往往会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与市场主流思维相反。

此外,前景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愿意购买彩票类的产品,即人们对于有可能获得大额收益的决策会有一定的追逐行为。

然而,前景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人们往往并非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面对复杂和无法准确评估的风险时,可能会发生认知偏差。

此外,前景理论并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无法解释人们在面对长期风险时的决策行为。

何贵兵-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2006

何贵兵-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200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408~41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何贵兵 于永菊(浙江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28)摘 要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参照点效应”概念,对决策者的认知编码和信息整合方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关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文章系统阐述了参照点效应的相关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参照点效应未来研究的4个趋势:日益重视多重参照点效应的研究、开始关注动态决策中的参照点变化机制、重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注重在现实决策任务中验证和发展参照点效应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参照点效应,多重参照点,决策。

分类号B849:C931 “参照点”的相关概念人类的决策行为是众多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决策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的认知、预期、动机、态度和人际互动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到决策过程及其结果的确定。

在这些因素中,决策者如何对客观的决策矩阵进行主观编码、内在表征和信息加工是与决策者认知有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如,《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还开辟专栏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

人们在对决策方案(如得益或损失、各备择方案的可能结果分布等)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往往都隐含着一定的评价参照标准,这就是研究者们常说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

有关参照点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和决策偏差(如禀赋效应、风险回避与风险偏好、框架效应以及敏感性降低等)。

1.1 参照点”的提出以Kahneman和Tversky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依据的不是决策方案各种可能结果的绝对效用值,而是以某个既存的心理中立基点(即参照点)为基准,把决策结果理解为实际损益量与心理参照点的偏离方向和程度[2]。

参照依赖效应

参照依赖效应

参照依赖效应参照依赖效应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判断或决策时,会根据周围的信息或参考对象作为判断标准,而倾向于做出与参考对象相似的决策。

这种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购物、选课、职业规划等方面都可能存在。

以下是参照依赖效应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是寻找参考对象。

在决策之前,人们通常会先寻找周围的参考对象,寻找与之相似的人、事件或物品,以此为比较基准来做出决策。

这些参考对象通常是人们所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等等。

第二步是评估参考对象。

选择参考对象之后,人们会开始评估这些对象的特征,将其作为自己进行决策的标准。

如果参考对象有明显的优点,决策者也会希望在做决策时表现出与参考对象相似的特点。

第三步是做出决策。

当参考对象已经被选定,并且经过评估后,人们就会根据这些对象所具有的特点来做出决策。

这种决策通常会与参考对象的行为或选择相似。

第四步是评价决策。

在搬完物品后,人们会对自己所做的决策进行评价,看看这个决策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

如果决策结果与参考对象相似,则人们通常会认为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避免参照依赖效应的影响,以便做出更为客观的决策。

首先,我们应该在做决策之前仔细考虑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避免盲目的模仿他人的行为或选择。

其次,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的参考对象,并进行比较和评估,以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最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决策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在改善自己的决策能力方面不断努力。

总之,参照依赖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决策行为。

我们应该了解这种效应的存在,并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其影响,以此达到做出更为客观和合理的决策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4, 571–57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0571571·决策心理学专栏(Special Column for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y)·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谢晓非 陆静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

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

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

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

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

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

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

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风险决策; 社会参照点; 个人参照点; 社会比较; 预期理论 分类号B849:C911 引言风险决策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健康、娱乐、道德、社交决策中, 人们无不面临有风险的情境(Weber, Blais, & Betz, 2002)。

那么, 决策者冒险与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想, 你买的股票市值涨了5000元, 此时, 你会选择立即抛售还是继续持有?以Kahneman 和Tversky 为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他们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对风险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Kahneman & Tversky, 1979)。

从特征上看, 这种损益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

例如, 人们在股市中赚了5000元, 便能切实地得到这笔钱, 从而获取实际的效用。

学者们对自身损益如何影响风险选择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已总结出较为稳定的规律:例如, 根收稿日期:2013-1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比较中的决策过程” (71172024)。

通讯作者:谢晓非, E-mail: xiaofei@据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损失使人冒险, 而获益令人保守(Kahneman & Tversky, 1979)。

然而, 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情境几乎全部处于社会背景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Simon (1990)曾形象地把个人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所处的环境比喻为剪刀的两叶刀片。

显然, 忽视了任何一片都无法完整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

因此, 要准确地预测决策者的风险选择, 必须关注决策环境。

比如在之前的股市投资事例中, 你得知好友在股市中赚了2000元, 与朋友相比, 你多赚了3000元。

这一信息是否会改变你的选择?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认为, 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同样影响人们的决策(Festinger, 1954; 又见Buunk & Gibbons, 2007)。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这3000元并不是实际的获益, 你能得到的仍是5000元。

因此, 这种损益并不是实际的, 它无关个人的切实得失, 但却影响实际的决策。

目前, 人们还无法确切地回答社会比较的结果会如何决定风险决策, 这一领域仍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数据。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 本文将探讨在个人层面572 心理科学进展第22卷的损益之外, 社会层面的损益将如何作用于风险决策; 以及社会损益是否会和个人损益一同对风险决策起作用。

我们认为, 社会比较不仅会独立地影响风险决策, 还会与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产生交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2 风险决策中的社会参照点根据目前的决策理论, 毫无疑问, 风险决策是个人当前损益状态的函数。

那么, 与他人相比的结果是否同样也会作用于风险决策?不妨从社会比较理论中寻找答案。

2.1 风险决策的社会属性社会比较理论提出, 作为社会人, 人们会主动地、自发地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以比较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能力(Festinger, 1954)。

换言之, 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中, 人们缺乏评判自身表现的标准, 无法知晓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强还是弱。

而社会比较提供了评价标准, 使人们能对自我进行定位。

因此, 社会比较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这一逻辑, 在决策过程中, 人们也缺少评判选项吸引力的标准, 因此需要寻求社会比较以获得评判标准。

Messick和Sentis (1985)提出, 在评价选项效用时, 人们会参照两个标准:一个是自身付出, 另一个则是与他人相比的结果。

举例而言, 要判断月薪1万是否令人满意, 人们会参考自身的付出, 同时, 还需要与他人的工资进行比较。

前者反映了选项的非社会效用(nonsocial utility), 而后者反映的是社会效用(social utility), 它由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大小所决定。

在此基础上, Loewenstein, Thompson和Bazerman (1989)明确提出了社会效用这一概念, 并通过实验证明, 无论自己是损失了金钱还是获得了利益, 社会效用函数都是凸函数。

具体而言, 当自己和他人的结果相等时, 效用最高; 当自己的结果不如他人时, 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越大, 效用递减的幅度就越大; 当自己的结果比他人好时, 随着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增大, 效用函数呈现出小幅递减的趋势。

Bolton和Ockenfels (2000)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自己和他人所得报酬的差别越悬殊, 报酬对个人的效用越低。

近期的一些研究均证明, 在金钱(Boyce, Brown, & Moore, 2010; Haisley, Mostafa, & Loewenstein, 2008; Pittarello, Rubaltelli, & Rumiati, 2013; Sharma & Alter, 2012)、地位(Bault, Coricelli, & Rustichini, 2008; Pettit, Yong, & Spataro, 2010)、人际交换(Vidyarthi, Liden, Anand, Erdogan, & Ghosh, 2010)等领域, 都存在社会效用。

在具有风险的情境中, 决策的本质还是对风险选项和保守选项进行价值评判。

而决策者对选项的判断遵循上文所述的过程, 社会比较的结果决定了风险选项的社会效用。

例如, 如果选择风险选项就能得到比他人更好的结果, 那么, 这一选项对决策者的效用就会增大(Hill & Buss, 2010)。

综上所述, 风险决策具有社会属性, 给社会参照点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2.2 社会参照点既然风险决策具有社会属性, 那么,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是否会将社会比较作为一种参照点?在回答这一问题前, 先需对参照点做一解析。

Kahneman和Tversky (1979)最先提出了参照点的概念, 认为它是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过程中依据的标准。

根据预期理论的S型价值函数曲线(见图1), 坐标轴原点代表决策者设定的参照点, 它决定了什么是损失、什么是获益。

出于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心理, 在中等概率的情况下, 人们在损失情境中倾向风险寻求, 而在获益情境中则倾向于规避风险(Kahneman & Tversky, 1979; 又见Hastie & Dawes, 2013; 刘欢, 梁竹苑, 李纾, 2009)。

图1 价值函数曲线(引自:Kahneman & Tversky, 1979, p. 279)虽然很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参照点, 但包括第4期谢晓非等: 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573Kahneman和Tversky在内的诸多学者更为关注决策者的现状(status quo) (Kahneman & Tversky, 1979; Rabin, 2000; Thaler & Johnson, 1990)。

由于现状是决策的基础, 因此, 本文把决策者的现状称作风险决策中的“个人参照点” (individual reference point)。

个人参照点把决策情境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获益(individual gain), 另一种是个人损失(individual loss)。

个人损益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实际所得, 因此, 个人参照点具有“直接性”。

此外, 它还决定了决策者切实的损益量, 具有“真实性”和“绝对性”。

那么, 在风险决策中是否还存在与个人参照点对应的社会参照点?在理论构念上, Tversky和Kahneman (1991)赞同这一观点, 认为“尽管参照点通常对应于决策者当前的状况, 但它也受……社会比较的影响” (pp. 1046–1047)。

同时, 实证研究也为社会参照点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例如, Fox 和Dayan (2004)的研究发现, 决策者会把亲密朋友在股市中的表现作为自己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

相比朋友比自己赚得少、及朋友和自己赚得一样的情况, 当朋友比自己赚得多时, 决策者更倾向于将决策情境视作一种损失。

由此可见, 社会比较的结果的确可以成为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

Linde和Sonnemans (2012)进一步考察了社会比较形成的参照点对风险决策有何影响。

在彩票任务中, 被试面临二选一的选择, 其一是安全选项(例如, 67%的可能得19.30欧元, 33%的可能得11.20欧元, 另一个是风险选项(例如, 67%的可能得22.40欧元, 33%的可能得4.70欧元)。

同时, 被试还得知他人在彩票任务中的表现(例如, 获得22.40欧元)。

当他人得到的报酬比自己可能得到的最高报酬还要多时, 研究者将这一情境定义为损失; 当他人得到的报酬比自己可能得到的最低报酬还要少时, 则定义为获益; 如果他人的报酬和自己可能得到的报酬一样, 则称作中性情境。

结果发现, 相比损失, 决策者在获益情境中更多地选择冒险选项。

陆静怡、谢晓非、Wang和唐鑫(2013)把上述实验结论扩展到了现实决策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