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断地演变,1980—1993年间采用了三种财政承包的财政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一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和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起源和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主线是“搞活、放权”。
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集中反映了这段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种包干的财政体制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经济性,增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透明度,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权。
我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无不受惠于这种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表现是:1、地方政府控制了有效税率和税基。
一是地方政府利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税收减免来调节其实际税收努力。
从名义上讲,几乎所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均由中央决定。
但在承包制下,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了承包合同中规定的上缴指标,其各种减免税的行为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多元化,并有自主权。
由于预算外收入既不需与中央分享,又不受中央控制,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收费和基金增加预算外收入。
从1978年至1991年,地方预算外收入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比例由0.66:1上升到了0.84:1。
1993年一些地区的企业要向各级地方政府缴纳上百种的税费,实际税收负担达90%以上。
2、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按企业隶属关系来划分收入,而企业利润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所属企业多收入多上缴,必然对外封锁市场,排斥外地产品流入,阻碍本地原材料外流,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造成人为的体制性“诸侯经济”。
3、国家财力趋于分散,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制度安排不规范,地方组织预算内收入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藏富于民”。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作者:冯游游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0期【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247-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逐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一套政企不分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从总体上看,建国初期这套财政税收体制在建国初期集中权力恢复发展经济、整合全国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上起来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失败,这套财政税收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
为此,国家在这之后到1979年间先后进行了多次财政税收改革,这些改革使“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利税的财政负担的差异很大,造成它们之间苦乐不均,不能平等参与竞争。
”[1]这一时期财政税收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中央忙于上收下拨,制定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地方则疲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应付上缴下收,费劲心思与中央讨价还价,获取更多的比例分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有的财政税收体制这个“上层建筑”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经济基础”,为了消除老财政税收制度的种种弊端,中央政府实行了体制外(非国有部门)优先的“增量改革战略”。
“对国家财政主要基础的国有部门,则采取一些‘放权让利’的个别措施,用以给以企业一定的物质激励,使它们的活力有所增强,同时也给国有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中央政府先后实行了“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和“财政大包干”制度,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设立之初是为了巩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在保证中央的开支的情况下,明确各级财政的权利和责任,充分调到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该制度在实施之初也确实起来了促使各级政府增产增收的效果,但其产生的弊端却也非常大,甚至超过了它所带来的好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现象出现,承包制成为一种寻租的体制,激励人们从利用公共权力寻租取得好处;其次,它强化了市场割据与流通阻滞,妨碍了国内一体化市场的形成,80年代后各地区、各部门在行政保护下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按照行政意图追求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同,经济效益低下”。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一、背景原因1.1 原有税制的弊端九四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当时我国的分税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过于集中,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税收征收体系不完善,造成税收漏征和重复征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改革,需要进行改革。
1.2 经济发展需求九四年,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财政体制来支持。
新的财政体制应当能够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投资、改革和创新。
1.3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九四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也需要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新的分税制改革应当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成效2.1 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得到大幅提升。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安排地方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2.2 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等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问题3.1 地方政府财政管控能力不足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预算自主权增强,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管控能力并未得到相应提升。
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过度支出、财政浪费等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
3.2 财政收支不平衡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不平衡的局面。
地方政府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财政预算,引导财政支出更加趋向于实体经济发展,避免对地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财政压力。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政府财政改革措施,旨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责关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利用。
自1994年启动以来,这一改革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1. 强化地方财政独立性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责。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独立制定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计划,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2. 促进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政资源,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经济等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引导和支持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3. 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可以直接获取税收收入。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地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4.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财政资源分配的模式,使得财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间。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整体综合效益。
5. 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直接收入税收,增加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发展的责任感。
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6. 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加灵活地安排财政支出,提高了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7. 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8. 增强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分税制改革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财政政策,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指中国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其背景原因、成效和问题如下:背景原因:1. 经济转型需求: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原有的税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2. 分税制的不合理性:原有的税制模式是中央政府将税收划归中央预算,地方政府仅能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开支,这种分配方式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成效:1. 财政分权: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和税收权力实现了划分。
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税收自主权,能够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进行财政调控和决策。
2. 政府权力下放: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减少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3.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由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税收自主权,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这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民生福祉。
问题:1. 收入分配不均: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也可能导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财政收入更多,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较少,导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 财政管理混乱: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财政和税收拨款权限,容易导致财政管理混乱,资金流转不畅,影响财政管理效率。
3. 效率低下: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但有些地方政府能力有限,财务管理能力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财政自主权,推进了经济转型和地方发展。
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收入分配不均和财政管理混乱等。
浅析分税制财税改革出现的几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浅析分税制财税改革出现的几点问题及政策建议范大建(新疆财经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摘要:本文从阐述我国分税制财税改革后的现状入手,从法律层面、制度缺陷和经济诱因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分税制;财税改革;政策建议1994年实行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也是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实践证明这次财税改革初步规范了税收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级政府的积极性,增强了税收的财政功能,促进了企业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税收收入已从1994年的5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5000亿元(详见附表1),大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财力供给,为建立公共财政构建了基本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运作,这种财税体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现,考虑到我国正处于过渡经济时期和经济体制上的特殊性,笔者针对现行财税体制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分析其成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分税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1.税收法律依据不足,征收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规范的税收体系和税收法典,因此在整个税收体系建设中缺乏法律依据与操作规范,大部分现行是以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的行政法规,形成行政机关的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税收法律级次较低,政策朝令夕改而又常常抵触的被动局面。
改革后形成国、地税两套机构两班人马,人员编制的扩大带来了征纳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农村,增设一个基层分局,光是固定资产投资就要十几万到数十万不等,但一些乡镇一年的财政就两三百万,税收的效率原则无从体现。
2.各级政府财政扩张,财力与事权不相称。
分税制后中央集中了近60%的财政收入,地方征收财政收入只有40%却要担负70%财政支出;在经济转轨时期又伴随着决策权的分散化。
其结果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职责有了增加与扩展。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财税制度改革之一。
在此之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依靠固定的税收划分,导致中央财政收入不足,地方财政压力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分税制改革主要是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财政收支不平衡。
1993年,地方政府占国内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2.2%,同年地方政府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超过50%,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
因此,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建立适当的财税制度来重构财政体系,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实现中央与地方权责明确。
改革后,中央政府将全国税收划分为税基和税率两部分,税率作为中央收入,税基则分配给地方。
地方政府负责认定税源、收税、监督税务、承担赤字和财政规划,而中央政府则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纳税人监督。
这种分配实现地方责任与地方收益之间的匹配,有利于优化财税分权结构。
但是,分税制改革也存在许多问题。
改革后,中央收入过分依赖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而地方政府认为国家抽走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税收来源,使得一些地方财政短缺。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代理费用高,并且广泛利用税收动机,沉迷于经济增长的追求。
这是因为税收资源分配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完备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监督和制度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发挥财税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政府应通过以下措施完善分税制改革:一方面,应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差异,探索实施差别化分税制,以实现地方财力的平衡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应协调好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同时,还需建立完整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监督。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导致地方财政状况不好,加上近几年国家财政赤字的加大,使得中央财政紧张,于是乎,国务院于1994年提出了实行中央和地方税收划分制度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税权进行重新规定,从而保障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
本次改革的主要成效有三个层面:首先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得到了合理分配。
在旧的税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差悬殊,导致地方财政状况不佳,政府的投资能力受到制约。
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将原来的税费原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税收;地方税包括:城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税收。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比例进行了规定,中央税得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增长,这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地方政府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向社会征收税收的权利有所增加,部分财源得到了保障,政府的投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其次是财政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部门的职责体系得到了调整,税收征管流程结构得到了重新规范。
此外,公共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财政管理机构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利润上缴率等具有监管属性的制度进行了优化,财政收入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政府在投资和公共设施上的支出得到了逐步加强。
同时,税务制度的优化也使得税负得到了调整,减轻了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负担,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但是分税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改革后的实施中,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此次改革期间,对于税制的调整和整顿还有一些不适宜的地方,例如原本的行业税制未能得到很好的改革,使得一些企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土地财政,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房价飞涨等问题,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也就是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多方面,其中包括税制落后、税负重、税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这一次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背景原因1.税制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税收制度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存在着税制滞后的问题。
税收征管的效率低下,税制体系不够完善,税收制度存在着滞后的现象。
2.税负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税收主要由间接税(包括进口税、消费税等)和生产税(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组成,这种税收方式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了税负过重的问题。
3.税收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着缺乏灵活性、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税收征管体系不完善,征收管理落后,存在着很多弊端和漏洞。
二、成效1.改革税制,加强财政管理。
九四年税制改革,可以说是对我国税收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它突破了过去税收制度的种种弊端,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这次改革中,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得到了健全,税收征管得到了加强。
2.减轻税负,促进经济发展。
九四年税制改革将原先的消费税和营业税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增值税,这使得国家对企业的征税方式发生了改变。
这种方式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增长。
3.优化税收结构,促进财税改革。
九四年税制改革还通过取消了对工农业生产资料征收的税金,全面废止了农业税和牲畜畜产品税。
这种改革优化了全国的税收结构,也为以后的财税改革打下了基础。
三、问题1.税收征管有待加强。
九四年税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弊端。
税收征管机构的职能不够明确,管理手段不够灵活,对于征管人员的培训也存在问题。
2.税收体制不够完善。
九四年税制改革优化了税制结构,但对于全国的税收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税收制度不够灵活,税收政策不够完善,针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评估和监管不够严格。
分税制改革的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2 0 0 4 )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 ,中央集权程 度不断下降。中央财权 日渐捉襟见肘是催生分税制
改革的现实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 , 尽管我国经济持 续高增长 ,但是 国家财政收入 占 G D P的比重却逐年 下降 , 财政赤 字也频 频 出现 。贾康 ( 2 0 1 0 ) 指出, 自 1 9 8 0年中央与地方财政 “ 分灶吃饭 ” 、 实行包干体制 至2 0 世纪 9 0 年代初 , 中央已先后 3 次 向地方借款 。 中央 财政 支配 的 比重越来 越小 . 但 是赤 字 的弥补 完全 由中央财政负担, 其肩负的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并没有 因此而减轻 。中央财政能力 的下降大大削弱了政府 提供资源配置 、 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基本功能 。 而 转型时期的 中国政府还 必须保持其应对各类政治 、
率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微 观传递和宏观 影响研 究” ( 项 目编号 : 7 1 3 0 3 1 9 6 ) 、 教育部 “ 2 0 1 2年度博 士研 究生 学术新人 奖” 项 目、 中
央高校基 本科研 业务 费项 目“ 二元政 治经济机制 下企 业技 术创新 的资本 市场支持 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3 2 2 1 0 1 0 ) 以及教 育部人 文
2 0 1 4年 第 2 期
分税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与未来展望 ※
王艺 明 蔡 昌达
内容提 要 : 近年来, 我 国财政 体制 改 革逐渐 陷入停 滞 , 地 方债务 风 险快速 积 聚 , 从 某种 意义上说 , 这是 1 9 9 4 年 分税 制 改革 的历 史遗 留问题 , 也从 另 一方 面 凸显 了继 续深化 分税 财政体 制 改革 的 必要性 。该 文通 过对 比 中 西方分 税制 改 革具 体 实践 , 总 结 了我 国分税 制 改革成 效 , 指 出: 当前 分税 制 改革 的一 系列 问题 实质 上 是 经 济体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国家开始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建立起现代税收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成效和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改革的背景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当时的税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原有的税制存在一些缺陷,如税收过于集中、收入缺乏稳定性、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国家财政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当时的国家领导层认识到必须对税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应的,国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并逐步调整了税制。
1987年,国家开始试行分税制,全国范围内的分税制改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原因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具体来说,该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快地区发展。
在过去的税制下,中央政府向地方转移的税收比例过高,地方财政有限,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
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需要对税制进行改革。
2. 平衡财政收支。
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税收份额确定分明,有利于平衡财政收支,提高财政运转的稳定性。
4. 促进经济发展。
税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税收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实行分税制有利于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增强财政监管的能力。
三、改革的成效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快地区发展。
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各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地区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差距缩小,地方财政总体得到了改善。
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
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已颇有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导致了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差距的日益扩大。
其中转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规范则是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
问题之一:基层政府财政陷入困境1、分税制使基层政府财源缩减,只能把筹资目光集中于农业。
分税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把一些原来由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划归中央政府所有,从而改变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基层政府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就把筹集收入的关注点由1994年以前的偏向工业,部分地转向了农业。
但是,规范的农业各税数量是有限的,难以提供基层政府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
处于财政级次最低层的乡镇财政,在巨大的支出压力下,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不得不在制度外采取非规范的筹资行为,形成了“费大于税”的局面。
继之而来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已经大大降低了的基层政府收入来源进一步枯竭,使乡镇政府机关的运作只能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取消农业税对基层财政的影响更大。
2、其它导致基层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的体制因素。
一是过多的财政层次导致处于分税体制末端的基层财政收入来源有限,不稳定。
省以下,特别是县乡两级处于政府级次的末端,转移支付链条过长,在经过了多级次财政的缺少透明度的转移后,到政府级次末端已所剩无几。
二是基层政府职能转换导致政府资金缺口加大。
省以下地方政府还要承担额外职责,如工资调整须由地方负担的部分等。
职能范围的扩大加剧了基层政府的收支矛盾。
三是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也是乡镇财政紧张的重要原因。
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审批程序没有严格规定,造成机构设置随意性大,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
问题之二:区域间不平等地区差距的存在,导致基层政府收入来源的不平等;在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的条件下,基层政府收入的不平等反过来又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
基层政府收入不平等带来的重要危害之一,是导致了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等。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成效及问题探讨
革产生 的成效与 问题对深化 和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有重要意 义 ,也将为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指明方 向。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 )划 分 中 央与 地 方 的财 政 支 出范 围
一
、
中央的主要支 出范 围是 : ( 1 )中央本级经济建设 中重大 项 目投资和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2 )中央本级的各项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 ( 行政支出和外交支出 ) 、 国防战备费和援外支出。 ( 3 )中央要有适 当调 剂财力 ,对一些地方给 以财政定额 不住 和专项 拨款。( 4)国家债 务支出。地方的主要支 出主要 用于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主要负责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 、 环境 治理 、 非盈利性事业 以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事业。
全 面深 化改革 的关键节 点 ,客 观评价这 1 பைடு நூலகம்年来 ,分 税制改
收入 占整个税收收入 的 9 0 %。实行分税制首先要全面改革我 国的工商税制 。针对工商税 制的一些问题 ,新税制度原有 的 3 2个税 种废 除 、合并 了一 些 ,同时开设 了一 些新税 种 。另 外还取 消 了一些 不合理 的税种 ( 如产品税 ) ,代 之 以较符 合 市场化改革的税种 ,例如征收增值税和规范消费税 。 二 、分税 制改革的评 估 ( 一 )分税制 改革 的成 效 1 . 宏 观调控力 增强 。政 府的宏观能 力可用两 个 “ 比重 ” 的指标来衡 量 ,即 : 中央财政收入 占全 国财政 收入的 比重 以 及 中央财政收 入 占 G D P比重 。1 9 9 4年分 税制改 革 的其 中一 大 目标也就 是提 高这两个 比重 ,一改 中央财政 捉襟 见肘的难
改革后增强 。 ( 2)中央财政收入 占 G D P比重
分税制的成就和问题
分税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待提高之处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初步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由行政制衡向机制制衡的转变。
十多年来,分税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但分税制改革也遗留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迫切需要从规则约束和权力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两方面深化分税制改革。
一、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将现行的财政包干制改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自1994年起,改财政包干制为分税制,在科学界定财政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分税制改革旨在强化税收征管,堵塞财政收入漏洞,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具体内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发展方向
本 刊 特 稿
《 锏 陵警虎譬籁 ) 2 0 ] 3年第 3期
分税制 财政体 制改革 : 成效 、 问题 及发展 方 向
马海涛 李 升
1 0 0 0 8 1 ) ( 中央财 经大 学 ,北 京
一
、
分 税 制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动 因
步提 高 。
分 级 包 干 财 政 体 制 是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来 开 始 实 行经济 体 制 改革到 1 9 9 4年 实 行 分 税 制 财 政 体 制 之
2 8 . 2 6 %。 中 央 财 政 收 入 和 支 出 的 比 重 变 化 , 也反 映 了
地 方财 政 收支 的比例 变化 , 即 地 方 的 财 政 收 与 支 的 逐
的手脚 , 为 中 央 定 了基 数 , 财 政 收 入 的 增 量 大 部 分 被 地 方 预 算
内和 预算 外 活动获 得 。 中央财 政
这 说 明 财 政 承 包 制 捆 住 了 中 央
重在逐 渐 下 降 ,从 1 9 8 5年 的 3 8 . 3 9 %下 降到 1 9 9 3年
分税制的利与弊
分税制的利与弊姓名:王延波学号:2专业:行政管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分税制的利与弊论文摘要:199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分税制改革,但是没有一种体制是十分完美、一劳永逸的。
根据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分析和总体把握,我们看到了利弊共存。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税收管理体制也必须相应改革以得到完善。
关键词:分税制的由来、分税制的利、分税制的弊一、分税制的由来税收管理体制由来已久,但是对于稳定的税收管理体制,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税收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还不够全面与深入。
建国以来,我国税收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以及财政体制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税收管理体制都有不同的具体方式,但是,分税制是建立悦收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1994年,分税制在我国成功实施,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
但是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针对每一件事,我们都得一分为二的看待,都存在着利与弊。
根据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分析和总体把握,我们看到了利弊共存。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我们需要改革和加以完善税收管理体制。
二、分税制的好处自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以来,初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主要成效如下:1、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直属税务机构直接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地方税务机构只负责征收地方税,均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以增加各自的收入。
自1994年起,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扭转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年下降的局面。
国家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至2003年的2169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上升到2003年的%。
2、增强了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财力和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由于将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且中央直属税务机构直接征收中央税,中央收入不再受地方收入的影响,1993年到2003年,中央财政收入从亿元增至亿元,中央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2%上升到%。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自1994年起,中国开始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相比之前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该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财权、支出责任及收益的公正分配。
此制度的推行对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以及推进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的和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1. 分摊财政责任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政府往往通过向地方提供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分配。
地方政府缺少对财政收入的掌控权,无法自主选择经济发展方向,公共服务也大多由中央财政承担。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权责发生了变化,地方负责税源的开发和执收,中央负责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
地方财政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和财政实力制定独立的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
2. 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受益方,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动触发竞争机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有效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分级管理模式。
3. 实现财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分税制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使地方政府有了自主选择支出项目的权力和义务,可以把财政资源分配给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领域,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 促进了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分税制改革的推进,有力保障了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减少了对上级政府的依赖,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无效财政支出,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经济效率。
5. 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分税制改革将税收自主权和地方自主权相结合,有助于防止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维持政府的财政稳定。
6.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水平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需要制定财政预算和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了财政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了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财政预算制度的完善。
7. 促进地方间的合作与交流分税制改革引导地方之间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地方间资源和经济合作,形成了以地方为主体的大量财政横向调配,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国税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中国税制概论学院:电气工程班级:测控1002班姓名:张春雨学号:201048770221我国税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摘要:中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在1994年的全面、结构性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有许多完善税制的重要措施,但未作全面性重大改革。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它在“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和强化中央宏观调控力量,体现产业政策、贯彻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税收收入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也改善了依法治税的环境。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阶段的情况下,现行税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税制改革宏观调控正文: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多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基本实现内外税制统一: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实行了内外不同的税收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统一内外税制为大势所趋,但是道路曲折。
1994年,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税制,首先全面统一了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中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此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推进内外税制统一问题屡次议而未决,或者决而未行,推迟了十多年之久,终于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逐步推进。
2006年12月31日,国务院公布修改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从此,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实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内外统一。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影响作者:梁雪飞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24期摘要:财政分税管理制度本身是国家依法确定的与地方政府间的一种财政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现行法律和财政制度。
自1994年1月1日起,中央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一些规模大的经济特区进行了财政分税管理制度和地方财政分配体制的综合改革,要求按照不同的财政税种关系来准确实现“三分”,即财政分权、分税、分管。
通过研究发现,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地方、央地关系三方面存在影响,即分税制改革下的中央政府出现了税收大量增长、国家财政显著提高的现象;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风险扩大、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税收偏好变化、财政权变化、基础设施投资偏好、乡镇政府的财政投资变化等现象。
另外,分税制改革下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的划分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地关系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4-0104-03一、分税制改革下的中央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以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衡量的宏观税负水平自1996年起持续上升,目前维持在18.8%左右的水平上。
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的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难以用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解释,因为这一时期中国不存在因为重大历史事件而引致政府支出需求激增的现象,也没有发生以增税为主要目的的重大税制改革。
因此,学术界把中国式划分税制中普遍存在的税收收入长期大于GDP增长的情况称为“中国税收增长之谜”。
1994年的财政分税收入制度改革是以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国家主导、以中央集权性具体财政收入改革为主要突出特点的一项具体财政收入制度改革设计。
中央政府在决定实施国家税收征管中,通过厘清各自与其分属的税种、各个纳税收入、各个征管机构之间的征管关系,规范、集中了对国家税收的征管立法权、确定了各项重要税款的税收优惠适用权。
2012年正式启动的“营改增”制度改革则进一步把原免征营业税的税务信息资源共享征管制度范围全部重新划归入新的企业国税征管体制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 省 市
财政部 财政厅 财政局
部属高等院校(200多所降到76所) 省属高等院校, 市属高等院校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力分配上和责任承 担上讨价还价
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中央和地方政 府之间在“事权与财权”分配上严重不 对称,中央与地方在责任承担上讨价还 价成为常态.
..\..\..\财政厅资料汇编\预算处\工作间\分处 预算\2004年\部门报二上专项表\(2004 年)“二上”基本支出(李伟).xls
94年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倪志良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994年,中国对财税体制进行了全面而重大的改革,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 总体税负的前提下,将税种由原来的37个简并为23个。并将23个税种分 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国家首先将主体税种中增值税的75%、消 费税的100%上划为中央级收人,从2002年又将增长较快的企业所 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60%上划作为中央级收人,使得中央财政收 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2005年的54.5%。财 政收入占GDP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大幅度 提高意味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初衷已经实现,“双低问题”基本 解决。[1]
[1] “双低”是指1994年税制改革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
表1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doc
表2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doc
中国历年GDP增速.doc
表1和表2数据表明:1994年财税改革使得中央财政的调控 能力得以强化,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资 源配置调提供了便利,比如:加大“三农”投入等。
财政分权改革积累的问题与县乡财政
普遍困难的原因剖析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大幅度提 高意味着”财权上收” ,“财权上收”的同时 中央政府却将“事权下放”,责任往下推。中 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事权与财权”分配上严 重不对称,中央政府多收钱,少管事.地方政府管 的事多了,但钱少了。基层政府承担了一些本 该由上级承担的职能,如农业、基础教育、社 会保障等。 目前,中国财政改革积累的很多问 题都可以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事权与财 权”分配不对称上找到答案。
2009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9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
09年我国国债余额及其国际比较
财政数据的公开
各级政府对主要税种分享比例——以山西 为例
主管 增值税 所得税
中央 财政部 75% 60% 蒸蒸日上
省 财政厅 8.75% 14% 稳稳当当
市 财政局 8% 12% 摇摇晃晃
县 财政局 8.25% 14% 哭爹叫娘
乡 财税所
精精光光
(一)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谁之过??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 占GDP比重很低。近年来,经过努力,虽有较大改善,但情况仍 不乐观。尽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 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到20世纪末达到4%,但直到2005年,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