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中国的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的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的抗争史。
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的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稳定的,温和的,不流血的,不触碰其根本利益的方式。
而革命,则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的一种极端的,流血的,惨烈的方式,这即是狭义上的革命。
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的目的在于保护统治阶级的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的目的在于对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的争锋相对。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的密不可分。
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的前奏。
中国的改良,历史悠久。
从春秋战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的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的鲜卑更好的统治中原;让积弱的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的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的,改良是可取的,改良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近代中国的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中国近代的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
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的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
我以为,中国近代的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即便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益处是有的,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的灭亡。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改良与革命,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两种方式。
革命与改良虽不是一回事,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
改良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
革命前如果没有改良,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良,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那么,革命与改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改良与革命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形式,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从其发展来看,先是进行局部的改良,比如说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其中洋务运动主要是技术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等是制度上的变革。
它们都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能全盘的否定。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国,振兴国家。
但是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光是进行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此时革命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之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虽然革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景象,但是真正的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原始的积累,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由于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因此在那时,很难出现成熟的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所以说,革命是促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
当革命成熟时,压制革命是不可取的;当革命条件还欠缺时,其他的改良、变法同样也有必要。
那种认为革命是万能或者改良万岁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辩证的看待改良与革命,让它们与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综合考虑与应用,才能焕发让它焕发出特有的生机。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从最初大洋务运动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技术上的改革,是中国技术上走向了现代化;但是随即而来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维新运动,但是这场改良却因内部原因导致了最终失败;直到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封建统治者为保全其利益,开始了清末新政,但是这场新政却在有形无形中激化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安康学院电本一班第一组)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安康学院电本一班第一组)革命和改良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变革方式。
革命是指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和权利关系的过程;而改良是指在维持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改善社会状况,但不会改变社会制度根本性质。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入了改良时期,也出现了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改良派主张通过逐渐的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维持现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政治和经济的现状。
而革命派则认为改良派所主张的纯粹的改良是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只有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观点也不断发生变化。
20世纪初期,革命派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公正。
而改良派则认为,在现实条件下,只有将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引入中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又开始出现了改良与革命的再次辩论。
改革派主张通过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和政治改革,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适度调整;而革命派则认为,只有通过重新回到毛泽东时代的纯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才能避免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和改良的辩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在现代社会,革命和改良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政治及社会运用上,革命派主张政治革命,争取民主自由;社会革命则是商人阶级和劳动阶级发起的一种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展的改良和革命活动。
而改良派则注重在当前已存在的体制内进行调整,力求维持现有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总之,革命与改良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的途径,我们需要在当前的具体问题和现实环境下,积极的探索适合的途径,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改良派:反对革命
观点: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 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 “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 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反对改良
观点:清政府是帝国的“鹰犬”,因此爱 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 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 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相成而行,犹人之两 足、鸟之双翼也”。
结果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 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 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颠覆还 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 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 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 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 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 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谢谢!
积极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 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消极意义: “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做 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 革命派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 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革命派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 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 田为己有”。 影响: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影响辛 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主讲: 陈庆飞 组员: 腊甜甜 董 臣 张轻风 朱尧尧 韩松林 赵紫欣 韩政凯 李鹏阳 龚 叶
简论清末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简论清末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011-07-25 16:22:25杨光一、改良注定行不通吗?一直以来,清末改良运动的“历史教训”都是“中国改良之路注定行不通”的关键证据——如果不是唯一证据的话。
大凡反对改良的人,几乎没有不谈戊戌变法、清末立宪的。
是的,维新失败了,光绪失权了,康梁逃跑了,“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后来,又立宪流产了,新政败坏了,清廷破产了,辛亥革命一呼而天下应。
一百多年前的这些经典性政治场景仍然烙刻在思想者们的心头。
这段历史最大的现实意义,似乎只是给“路线斗争史观”、“革命史观”不断地提供雄辩之资。
国共两党的理论家们教给我们如下的历史定论:改良主义是错误的,其失败纯属客观必然、不可避免,革命路线才是正确的,虽有挫折险阻、流血牺牲,终必取得伟大胜利。
然而,这些雄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戊戌年的变法运动的确是失败了。
主要失败于光绪帝的急躁和康有为的狂妄,却不是失败于改良主义路线。
变法的政治理想和政策主张并没有失败,只是短暂中断了。
几年以后,因扼杀维新运动而被当成旧党首领的慈禧太后本人又重新拾起了变法的旗号,在政治改良之路上走得比当年的光绪帝和康有为更加遥远。
康有为不过要开“懋勤殿”,老佛爷却亲自首肯了“立宪法、开国会”的主张。
如此看来,戊戌年的失败者仅仅是光绪帝和康梁诸君,却不是与他们捆绑在一起的改良与维新本身。
晚清的立宪运动也确实是失败了。
主要失败于体制内的满汉、央地权力斗争和体制外的反满民族主义,而不是失败于改良主义路线。
让我们再往后看,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主题是什么?依然是旧的改良主义的老题目:改官制、立宪法、开国会。
清朝未完成的任务,民国照样完不成。
人民共和国不仅完不成,反而走了回头路,往秦始皇和朱元璋的方向大幅度退却。
革命家们的“丰功伟绩”并没有为中国带来一部公认的优良宪法和一个民主的优秀国会,比之改良运动,未见得就成功、高明到哪里去。
“改官制、筹自治、立宪法、办大选、开国会”,这些清末改良主义的理想延宕百载、至今未竟,然而毕竟一代代传延,国人并没有完全放弃。
说起改良和革命
说起改良和革命,首先要说的就是什么是改良什么事革命。
改良,也称改革,说的是在维持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缺点进行的一系列改造活动,而革命则是说将原有的国家机器摧毁而建立一种新的制度。
简单来说,改良是自身的完善,革命则强调重建。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有如十月革命的雄伟之举,也有巴黎公社的惨烈之痛;改革有罗斯福新政的回春之术,也有王安石变法的深痛惋惜。
但若是要问改良和革命哪个更好,我们却无法在历史这本百科全书中找到完美的答案。
革命比之于改良,虽然更为有效、彻底,但却要以无数生命为代价,像光荣革命那样的“不流血政变”毕竟只有一次。
革命成功了,便皆大欢喜,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代价都值得,牺牲都没有白费。
一旦失败了,便如巴黎公社的勇士——成了无辜的灵魂,最后也只留下一个虚无缥缈的“身后名”。
“不再沉默中灭亡,就再沉默中爆发”革命就是那些不甘心灭亡者们的爆发,是改革走向死胡同之后的无法选择之举。
革命,需要坚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阶级和理论,阶级队伍不够壮大,便不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没有一个强制力的保证;理论不够完善,革命行动起来就会想无头苍蝇,没有方向。
只有阶级的壮大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只有理论没有阶级去实践,那也就等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当然,除了基础,革命也需要向军事、外交、时机、宣传等等太多太多的因素,举例来说,巴黎公社失败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与外省革命联系,没有获得相应;二是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这是资金的因素。
而马克思事后则总结说根本原因是时候未到。
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进攻南京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总之,革命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缺。
但是,革命的有效和彻底缺不得不充分肯定。
几千年的皇帝制度,多少人多少次的努力都无果而终,而辛亥革命则一举推翻并永远的埋葬了他,使得袁世凯的努力成了无用功。
我们转过头看改良,却是少有这样的成功之例。
这里,我想说一个实例。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告别革命”一书,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圆满,世界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摊子的百年疯狂与优质”“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和平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因此注定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命虽然彻底,但他的破坏力大,1905~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论战,在党和社会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飓风,早期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的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与革命,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其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地方,并借鉴以此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文明。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摘要: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贬抑改良、赞扬革命和“告别革命论”这两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危机而采取的自救革新运动。
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以二者为例论讨改良与革命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
<br/> 关键词:改良革命瓶颈 <br/> D022 A 1002-2139(20__)-11-0046-1 <br/> <br/> 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br/> <br/>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 <br/><br/>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br/>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近代中国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近代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以20世纪初年的立宪运动来说,在1910年一年之内,立宪派就连续三次发动了全国规模的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的请愿运动,先后签名参加请愿的人达数十万。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递交请愿书,声泪俱下,个别请愿代表竟不惜断指割肉以示自己的忠诚。
今天如果我们翻一翻当时的报纸,仍可以看到请愿代表断指割肉时印在报上的血淋淋的手印。
尽管立宪派作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但顽固的清政府仍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直到1911年5月,军机处才被撤销,成立所谓责任内阁,阁员l3人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是谓“皇族内阁”。
换汤不换药,朝廷面貌依旧。
预备立宪,朝野沸腾,也只不过换来个到宣统五年(1913年)实行立宪。
如此预备,连立宪派也对朝廷失望了。
以至于武昌起义爆发,立宪派大多不站到清廷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一边,而纷纷站到革命派一边了。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立宪派和革命派都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大力的宣传。
在宣传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极力宣传革命的可怕,宣称如果进行革命,必将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引起列强的干涉,造成亡国的惨祸,但是,人们并没有被他们的宣传所吓倒,最终还是接受了革命,使革命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历史的事实已经表明:辛亥革命并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第二,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辛亥革命为什么要推翻清王朝?这是因为朝廷已经腐朽了。
腐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它是“洋人的朝廷”。
“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是这个朝廷对外屈辱的写照。
革命派正是愤慨于这个“洋人的朝廷”,所以要发动民族革命;愤慨于这个朝廷的对内专制,所以要发动民权革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身而二任的,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民主的,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
试问,可以从这个革命中把民族革命的内容分离出来吗?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得不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尽管孙中山是真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 同一个阶级——资产阶 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 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 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 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 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 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 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 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的表现。
意义
•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 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 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 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 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 思想和舆论准备。
关于中国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
•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 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 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 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 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 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 !”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 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 助。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 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 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 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 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 民主建政的全部。
争论的焦点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与革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点
结果
•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 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 颠覆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 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 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 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 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 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 想的传播。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在外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在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
而且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
这样中国就面临了两条道路:第一条,通过革命彻底改变政权;第二条,通过改良缓解现状。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显然走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但是改良这部棋还是要走的。
首先,改良具有谈判的性质,并没有谁要推翻谁的意思。
这样在大家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淋淋的事件。
因此,一般人都会首先想到改良这条途径:谁都想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是,当时的中国通过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有其局限性。
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经和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而洋务运动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戒”,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中国富起来的。
对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维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改良行不通,那么就要寻找其他道路——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增大,以及中国内部反动派的严重压迫逼着中国进行革命。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因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决定的。
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改良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辩证统一一、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们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在鸦片战争期间,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站在反侵略斗争前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中的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志士苦心积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议论时政,发出了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呼声。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思想主张,发出了变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信号,并标示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向。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
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僚如奕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目的,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方"长技"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清朝已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国势更为颓败,特别是受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沉重打击,封建统治更是摇摇欲坠。
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为号召,试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武器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军队,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敌的侵略。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问题分析
三、改良与革命之关系
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 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 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 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 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四、从历史角度看改良与革命: 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 与革命。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 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 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 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 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问题分析
陈晓依 彭世飘 施秀芳 平 怡 徐玉婷 王煜莺 宋 扬 周 扬 刘元峰
一、改良
1、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 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 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 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 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 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 危机的良策。
3、失败的原因: 改良运动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而全盘皆 输,究其原因,经我们小组讨论有以下几 点: 1、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3、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一个坚实的 阶级基础
二、革命
随即而来的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 称为是“ 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 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 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 外提倡学习西技、制度,以抵抗侵略,从 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 社会思潮。先后出现了以改良为主的洋务 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既相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 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 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 使中国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 义社会,成为强国。想最大 限度避免破坏,但不彻底。 因此注定是在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 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 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 后现状
改良为革命提供基础
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这是 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积 累了实战经验。 让资产阶级看到,通过改革 进行救亡图存是行不通的, 促进资产阶级走上革命道路。 解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有 一定启蒙作用。 维新派与顽固派以及洋务派 论战,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
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进行改良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 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 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 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 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 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 化。但正因为此,我们丧失 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 命虽然彻底,但它的破坏力 大。
联系:
早起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 和思想基础。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 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 压制革命。 二者共同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
欧洲工人运动以 后,当权者大多 会适当调整政策
谢谢观看
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走向革命是历史之必然
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走向革命是历史之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对中国的入侵史的帷幕。
面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我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应该走上一条由改良走向革命的救亡图存的抗争道路。
在这内忧外困的生死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是改良;二是直接“暴力革命”。
改良和革命的相同点都是革掉一些旧的东西,建立一些新的东西;而两者的区别在于革命是彻底的革除,而改良是不彻底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革命是要流血的,而改良可以不需要流血。
革命的目的是破而后立,流血是必然的;改良无需破,是有序的良性发展。
二者各有优缺点,同时二者也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我认为直接“暴力革命”是行不通的,原因如下: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革命思想没有深入民心。
没有思想上的转变很难有行动上的支持。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正是为了转变民众的思想,从而真正的行动起来。
5000年的封建思想,即使是走到末路时的苟延残喘,也不是革命思想能轻易入侵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二、普通老百姓要的只是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革命是要流血的,甚至是造成民族分裂都有可能。
这违背了他们的初衷,也违背了他们的愿望。
而在可以变法改良的前提下,他们是不会选择革命的。
没有群众基础,革命是行不通的。
三、革命的成功必定是要推翻清政府的,显然革命会遭到清政府血腥的镇压。
而在革命思想不成熟时发动“暴力革命”,失败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就算侥幸成功了,也是惨烈的成功,很难逃过帝国主义的铁蹄。
四、革命直接危害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将面临残酷的镇压和阻挠,是很难成功的。
总而言之,民众的思想没有觉醒,“暴力革命”是行不通的。
所以当时只能选择改良了。
当然,改良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首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后,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不经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更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同时,为戊戌变法拉开了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 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 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 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 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 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 化。但正因为此,我们丧失 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 命虽然彻底,但它的破坏力 大。
联系:
早起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 和思想基础。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 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 压制革命。 二者共同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 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 使中国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 义社会,成为强国。想最大 限度避免破坏,但不彻底。 因此注定是在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 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 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 后现状
改良为革命提供基础
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这是 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积 累了实战经验。 让资产阶级看到,通过改革 进行救亡图存是行不通的, 促进资产阶级走上革命道路。 解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有 一定启蒙作用。 维新派与顽固派以及洋务派 论战,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
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进行改良
欧洲工人运动以 后,当权者大多 会适当调整政策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