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e2048c5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9.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中文书写中常见的现象。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下文将依次从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同一个字的书写形式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意义与发音却没有改变。
例如,“木”字在古代写法中为“艹+木”,而在现代写法中为“木”字本身。
另外,“鼠”字在古代写法中为“鼠”字上面写“丷”,而在现代写法中为“鼠”字本身。
这些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形式的改变,不影响其拼音和基本含义。
二、假字假字是指一些因旧时文献中缺少规范字,而采用的类似于音译、谐音等的字。
这些字虽然不是官方正式字,但是因为使用广泛,成为了一些地方的当地发音形式。
例如,“海南”的“南”字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写作“男”,现在“男”的读音当然不是“南”,但当地的民间却仍沿用着这种字的习惯。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在同一个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因为书写习惯、制版需求或者印刷工具的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例如,“群”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方式就有所不同,有的写作“君”,有的写作“而”。
这些书写方式在不同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但是都不会影响其基本含义和拼音。
可以看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没有改变字的基本含义和拼音,它们的差异在于书写形式上。
古今字通与异体字的区别是,前者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后者是因历史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而假字则是指因为文献中的规范缺失而采用的异音字,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当地习惯。
总的来说,虽然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不影响字的基本含义和发音,但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献中的使用还是需要注意其书写方式的差异。
古今字等的区分
![古今字等的区分](https://img.taocdn.com/s3/m/251da6facc7931b764ce154a.png)
抄,不敢“径改”。
即使到有了版印书籍,人们在刻印古书时一般也很注意,尽量保持古书原貌,不会随意改动它。
因此,我们在读先秦古书时,就很容易发现,有些字在先秦还没有。
比如上面举的喜悦的“悦”,以及生熟的“熟”、边境的“境”、坠落的“墜”、悬挂的“懸”、智慧的“智”等等,都无法在先秦经书中找到。
为什么?就因为在先秦这些字还没造出来。
那么,要表示这些意思怎么办呢?就只好写它们的古字。
即悦——说熟——孰境――竟墜——隊智——知例如:1、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2、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传•宣公2年》)3、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同上)4、豖人立而啼。
公惧,隊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8年》)5、失其所与,不知。
(《左传•僖公30年》)像这样读的古书多了,就自然会感觉到哪些字在上古还没有,是在汉代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第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我们知道,前人较为重要的古籍,几乎都做过注释。
注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也是注释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注:“亡,古无字,通用”。
也就是这里不能理解为“死亡”的“亡”而应理解为有无的“无”字。
宋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
”这“读为”术语是专门用于指明通假的,在这里就是指出“谦”是个通假字,在句中应读为“qiè”,意思是“满足”。
王力先生在讲解《古书的注解》(P617)时明确指出:“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古代的通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不再与本字同音了。
而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又往往使人容易从字形角度去考虑一个字(词)的意义,然而对通假字恰恰要摆脱字形的束缚,应从语音角度去把握其意义,因此,稍不注意,误认通假字的情况在古代也是经常见到的。
如何辨别通假字 异体字 古今字
![如何辨别通假字 异体字 古今字](https://img.taocdn.com/s3/m/8e6840ed6294dd88d0d26bc7.png)
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53659e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7.png)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ca30d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3.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分别进行详细解释,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
这些汉字古今通用,形体未变或变化不大,读音不变或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古代的汉字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与现代汉字通用。
“水”、“山”、“人”等字古今通用,这些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是重要的基础词汇。
古今字通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这些字的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也较为稳定。
古今字通在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汉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今字通与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即形体和读音基本保持不变;而假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二、假字假字是指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并且与现代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形体或读音上与现代汉字存在一些差异,不能直接通用。
“葯”、“馬”、“餘”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其它相对规范的字形所替代或规范化。
假字的特点是形体或读音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异,而且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古代文献中的假字在今天的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一般只在特定的语境或者古文字学研究中才会出现。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
这些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学”和“學”、“观”和“觀”、“陆”和“陸”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
异体字的特点是形体不同但含义相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根据语言的发展和使用需求进行互相替代。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3dc0bf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0.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前言在中文中,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汉字虽然只有26个字母,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形态,使得中文字汇可以达到数万之多。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汉字的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就产生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现象。
本文将探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会介绍一些例子。
一、古今字的区别古今字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字,它们在形态和用法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已经废弃不用的汉字。
对于汉字来说,古字通常是由繁入简,即由形态复杂的字变为形态简单的字。
例如:“冇”(现已废除)原本是“没有”之意,而“没”则是其简化版。
即:“⻊”(che)在目前只能用在“车”这个词上,但是在古代则可以用在很多汽车技术过程中的“车削”、“车床”等词汇上。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汉字,但因书写或印刷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形态。
例如,“鱼”字在不同的书写方式中可能会出现“魚”、“魚”和“鮀”等形式。
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关系:通假字和异体字在概念上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一个汉字的不同变体。
但是它们的产生原因,以及使用方式和场合等方面的差异是不一样的。
异体字是因为文化交流和书写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而通假字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
异体字有时候与普通汉字的区别很小, 例如“方”和“房”,而通假字的差异则是因为不同的方言发音,组成相同的字音或者近似的字音。
例如,“懒”字与“烂”在广东话和福建话中会有类似的发音,并且在语言使用中得到了相通的使用。
当然,“懒”和“烂”这两个字在其所代表的含义上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因为音音匹配,而通假字才得以产生。
而异体字则不同,异体字的变化往往涉及到更换汉字的构成或者造形,而这种变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是逐渐发生的。
结论因此,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产生原因、形态表现和使用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也都体现了汉字的多样性和演变,但是具体的涉及领域和使用方式是不相同的。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0d93002e87101f69e3195a7.png)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2011-7-23 14:0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208次请举例说明。
2011-7-25 10:27 最佳答案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
![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01682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e.png)
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嘿,你知道吗?汉字可是超级有趣的东西呢!今天呀,我就想和你唠唠这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和繁简字的概念。
先来说说古今字吧。
你可以把古今字想象成是汉字的“变身记”。
就好像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样,汉字也会变呢。
比如说“莫”这个字,在古代啊,它可厉害了,既表示傍晚的意思,又有不要的意思。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这样容易混淆呀。
就像你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两种不同的宝贝,可每次拿的时候都不太清楚到底要拿哪一个。
所以呢,人们就给“莫”变出来一个新的字,就是“暮”,专门用来表示傍晚。
这样呢,“莫”就主要表示不要啦。
这就是古今字,古字的一部分意思被分化出来,有了新的今字。
再比如“益”,它本来表示水满出来,也有更加的意思。
后来就变出了“溢”专门表示水满,“益”就更多表示更加之类的意思啦。
你看,这是不是很有趣呢?就像一棵大树,原来一个树枝上有好几个不同的果实,现在把其中一个果实单独移到了新的树枝上。
那异体字又是什么呢?哎呀,异体字就像是汉字的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呢。
它们长得不太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就好比你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玩偶,只是一个穿着红衣服,一个穿着蓝衣服,可它们都是同样的小玩偶呀。
比如说“泪”和“涙”,一个左边是三点水,一个左边是目字旁,可它们都表示眼睛里流出来的水。
还有“峰”和“峯”,你看这两个字,写法不一样,但说的都是山的顶部那个尖尖的地方。
有时候我就想啊,古人干嘛要造出这么多长得不一样但意思一样的字呢?这不是有点麻烦吗?嘿嘿,不过这也说明汉字很有创造力呀。
再来讲讲假借字吧。
这假借字啊,就像是汉字在玩“借用”的游戏。
比如说“其”这个字,本来是个象形字,像簸箕的样子。
可是呢,在古汉语里,人们想要表示“他的”或者“那”这样的意思,一时又没有专门的字,就干脆借用了“其”。
这就好比你没有带铅笔,然后就跟同桌说:“借我你的那个东西写一下。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baf5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4.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1. 引言1.1 古今字的定义古今字,即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字形差异。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今字的定义主要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形体上的差异。
古代汉字是指先秦至唐代使用的汉字形体,而现代汉字是指宋代以后使用的汉字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代汉字的形体往往比较简洁,笔画较少,结构也较为规整。
而现代汉字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笔画更加繁复,结构也更加复杂。
这些形体上的差异导致了古今字的存在。
古今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书写和识认汉字。
古今字的定义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2 通假字的概念通假字是指在写作中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字。
这些字在古代通常是由于语音上的相似或相关而被视为同一字。
通假字的出现可以带来方便,可以使得写作更加简洁,也可以减少歧义的产生。
在古代,通假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在书法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
通假字的存在也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语音习惯的演变或是方言的传承。
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字的使用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
通假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的作品和语言使用。
通假字的概念不仅仅在汉语中存在,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通假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演变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1.3 异体字的特点异体字是指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相同的字。
异体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渊源:异体字往往源自于古代的书写形式。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书写习惯不同,导致了同一个字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这就是异体字的形成原因之一。
2.繁简关系:异体字有时候会表现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https://img.taocdn.com/s3/m/8ad7f93dbed5b9f3f80f1c0f.png)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重点和难点本讲介绍了古书中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要求学习时理解以上四种用字现象的成因,能从概念和具体字例上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并在已学文选里辨认以上用字现象。
第一节假借字一、定义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莫、然、其、乎、午莫: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昏暮(→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然:燃烧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其:畚箕代词、语气词乎:呼吸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午:捣臼的棒槌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来:麦子:贻我来牟。
《诗·周颂·思文》来往新:伐木:《说文》:“取木也。
”与“旧”相对而:颊毛连词《说文·而部》:“而,颊毛也。
”《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
”《说文·而部》:“耏ér,罪不至髡也。
从而从彡。
或从寸。
诸法度字从寸。
”《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
”我:一种兵器第一人称《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杀字。
”女:A义:女子 B义:第二人称代词《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孔颖达疏:“我非徒悦其美色,有美此女人之能遗我彤管之法。
”朱熹《诗集传》“女”下注“汝”字,传:“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难:A义:鸟名 B义:困难“哭”、“笑”2、本有其字的通假《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869c6f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1.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学中常见的概念。
它们虽然都与汉字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却很大。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和特点1. 古今字:指在不同时期汉字所写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例如,“宾客”在古代被写作“賓客”,“教育”在古代被写作“敎育”。
2. 通假字:指在文化交流、部分方言、异体字的情况下,不影响意思的汉字替代。
例如,“慶祝”可以写成“庆祝”,“晚會”可以写成“晚会”。
3. 异体字:指同音同义的汉字中,因不同人或地区、历史等原因所产生不同的字形或写法。
例如,“酒”可以写成“酉”,“麒麟”可以写成“麟”。
二、变化的历史古今字是因为汉字的历史和发展而产生的。
在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日”字在古代写为“曰”,现代写法则改为直线、半圆弧组合而成。
通假字则是因为经济文化交流或方言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广东话中的“饺子”可以写成“餃子”,而普通话中的“篮球”也可以写成“蓝球”。
异体字则是因为个人、地区偏好或历史、文化传承等原因而产生的。
例如,“街”字在一些地区可以写成“衖”,“瓶”字在民间常常写成“缾”。
三、区别和联系1. 区别:可以看出,古今字主要是汉字发展造成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变化,通假字则是因为不同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汉字替换,不影响意思。
异体字则是同音同义不同写法的表现。
2. 联系: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的变化和演变,都是汉字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时,三者也互相影响,例如某个字的异体字也可能成为新的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fae4e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6.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书写中常见的现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古今字通是指在不同时期使用的汉字形态。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演变,汉字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会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例如,在古代汉字中,有很多的篆书和隶书字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形变得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化的字形。
所以可以说,古今字通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形态。
假字是指一些本来没有成为正式汉字的字形,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人群之间使用,创造出了一种类似字形的符号。
假字源于汉字的字形变化过程中的写字习惯、表现手法、部首名称、默认原则等。
例如,在电脑输入法中,有一些被称为“拆字假借”的字形,就是通过拼凑现有的汉字部首或笔画来表示原来没有专门汉字存在的字词。
这些字形在正式场合并没有官方认可,但是在特定的群体中被广泛使用。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或印刷中出现了不同的字形,或者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区或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字形。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书法家、印刷家、地区或人群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常见的字“马”在不同的字体中可以看到马头的方向不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这就是异体字的一种表现。
在区别上,古今字通是针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强调的是字形的历史变迁和演变。
假字则是人为创造的字形,它们并没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使用。
异体字则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或印刷中出现了不同的字形,它们是由于审美观念和书写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联系上,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涉及到汉字的演变和书写习惯。
它们都是汉字书写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形态发展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们还可以作为语言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文献。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63a7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8.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字体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
它们在书写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汉字在书写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在汉字书法和文字学研究中,对这三种字形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文字演变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的字形。
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有不少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十分相似,或者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这些字就是古今字通。
“两”、“百”、“千”等字在古代的字形和现在的字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古今字通在字形上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但在使用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因为古代的经典文献和现代汉字书写形式不同,所以在古今字通的使用上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进行调整。
古今字通的存在,说明了汉字书写形式的一定程度上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书写形式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
二、假字假字是指在古代的文字中,有些字的字形虽然与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即“假”字)。
这些字在书写形式上与现代汉字相似,但在字义和用法上有所不同。
“骕”(sù)在古代的文字中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而现代汉字中并没有这个字,所以“骕”属于假字。
假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古代文字和汉字书法提供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所以很容易在书写和认读时发生混淆。
但是在实际的文字研究和书写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假字进行识别和区分,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异体字异体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字在书写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的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字形,这些字形在字义和用法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
异体字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书法样式和字体选择。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5610cf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7.png)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古今字与假借字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如“然”是“燃”的古字,“然”用作连词、代词和形容词词尾时,它又是一个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也有区别,从字形上来说,古今字涉及了两个字,而假借字只有一个字;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假借侧重于本义与假借义,古今侧重于同一个义项在不同时代表达时所使用的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的相似之处较少,如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项,都涉及两个字,这两字往往音同或音近。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词性上来说,古今字是由假借和引申产生的,属于造字方法,而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从意义上来说,古今字中,具有引申关系的古字与今字联系密切,具有假借关系的古字与今字偶尔也有联系,而通假中本字与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从时间上看,古今字中古字在前面的时代被使用,而今字在后面的时代被使用,它们是相承的关系,不同时存在,而通假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三)通假字与假借字关于通假与假借,通假早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某字的用字方法,假借是不造新字而产生新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说通假一般是两个字形一个意义,而假借一般是两个意义一个字形。
通假一般是有借有还的,而假借大多数是有借无还的。
同时,在假借字中,本义与借义的读音是一致的,而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读音有时不一致,有时一致。
通假侧重于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假借侧重于本义是否留存。
笔者认为,假借现象扩大了原字的功能,且有意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创设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语言现象;通假现象中一个字被其他字借用,大多是由于无意的笔误造成的,创设意味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是一种稍显消极的语言现象。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5a32e0ea32d7375a41780be.png)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说文解字》:“景,光也。
怎样辨别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怎样辨别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https://img.taocdn.com/s3/m/000bdb35e53a580216fcfece.png)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
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
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
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
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
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
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其”表“那,那个”之义。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表“他的”之义。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表“如果”义。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281ae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e.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语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人们使用汉字演变和发展的产物,这三种字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一、古今字通
古今字通指的是古代汉字与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相同或类似的字形,其中一些字的意思或用法在古代与现代有所不同。
例如:“腹”字在古代有“心脏”的意思,而在现代的意义是“肚子里的器官”;“华”字在古代表示的是“花朵”,现代的意思是“光彩、美丽”。
这些字虽然在写法上与现代汉字有些许差异,但其基本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字相同或类似。
二、假字
假字指的是一些表意不明,但在现代汉字中被广泛使用的字,这些字实际上是根据字义或取音而造的新字。
例如:“非”字,是由“非”与“非”两个字的音加上“非”字的旁组成的,这个新字的意义就是来自“非”与“非”两个字的意义的合并,表示“不是、错误”。
由于其字义不明确,只能根据其所代表的词义进行理解和运用。
三、异体字
异体字指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区、不同书法家或不同时代而形成的字形不同,但其基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字。
例如:“风”字,不同字体中风旁有时候会画成“几”旁,这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几旁的形状更加简单易写,所以出现了这种异体字。
这种异体字在不同书法家或流派中往往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和用法上没有区别。
总体而言,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语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也反映出了汉字演化和书法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在学习汉字和文字方面,理解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923c7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1.png)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指的是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所使用的字形和字义。
古代汉字在
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变体和异体,即当前通用的字形和古代使用的字形存在差异,这就是古今字通。
假字指的是一个字的上下左右的构造部分发生了变化,结果与原字相似
但不完全相同的字形,通常用于额外表示含义。
异体字是指在不同的地区或个人使用中,
因书写的不同或发展的差异,形成了相同意义但字形不同的字。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在字形和字义上存在差异。
具
体来说:
1. 字形差异:古今字通指的是古代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形发生的变化,其字形与现
行字形有明显的差异;假字是对原字的一种变体形式,相对于原字来说,其字形变化较小,但上下左右部分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异体字在字形上与原字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
横竖撇捺的顺序不同,或者某些笔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1. 演变关系:古今字通是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结果,它记录了汉字从古代到现代
的演变历程,而古今字通中可能出现了很多的假字或异体字;假字和异体字则是古今字通
中的一部分,可以说古今字通中的一部分字形差异就是由假字和异体字所引起的。
2. 补充作用:假字和异体字对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假字
可以补充原字的意义,扩展字义的范围;异体字可以丰富汉字的字形,让文字更加多样化。
这样的补充作用对于汉字的表达能力和含义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字形和字义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又有一定的联系,是汉字
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对于研究汉字的历史和文字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https://img.taocdn.com/s3/m/235dc650f46527d3240ce0d2.png)
三、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1、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2、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
代替。 3、秦朝焚书坑儒。 4、“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四、通假与假借古代无别,现在已分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假借字的产生, 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 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 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第二册547页)
一种兵器 我
第一人称
《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杀字。”
小篆
籀文 甲骨文
A义:女子 女
B义:第二人称代词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 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 之贻。”
孔颖达疏:“我非徒悦其美色,有美此女人之能遗 我彤管之法。”
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乎、午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燃烧 然
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呼吸 乎
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捣臼的棒槌 午
十二地支的第七位
麦子: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 来
来往
伐木:《说文》:“取木也。” 新
与“旧”相对
颊毛 而
连词
《说文·而部》:“而,颊毛也。” 《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 《说文·而部》:“耏ér,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或从
寸。诸法度字从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
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
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
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
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
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
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其”表“那,那个”之义。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表“他的”之义。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表“如果”义。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
”“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
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
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
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
2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
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
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
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
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由于六书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而借用的字,所以,人们往往把两者合称为“假借字”。
近代学者刘师培曾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来区别六书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
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他的话颇有道理。
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
但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则具有任意性。
别字往往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
他们由于识字不多,对许多字的含义、用法不能细辨,于是,在写字时,就随便乱写,只要音同或音近,不管字的含义如何。
例如,“豆腐”一词,就有“头付”、“头夫”、“斗府”等多种别字写法,张三李四错得不同,北京上海写法各异。
通假字则不同。
写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识很高的人。
通假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都这样写。
例如,“早晨”的“早”字,在古书中经常写成“跳蚤”的“蚤”字:《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国语·越语下》:“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论衡·问孔》:“颜渊蚤死。
”在古书中,“蚤世”即“早死”(《国语·周语中》:“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
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蚤知”即“先知”、“早知”(《战国策·燕策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蚤食”即“早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蚤莫”即“早晚”(“莫”,后来写成“暮”。
《仪礼·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蚤达”即“早年显达”(《宋书·王僧绰传》:“为侍中,时年二十九。
始兴王濬尝问其年,僧绰自谦蚤达,逡巡良久乃答。
其谦虚自退若此。
”),等等。
可见,通假字是相沿成习的写法,不是随便乱写的。
“澡”、“找”虽然也与“早”同音,但古书中似乎没有以“澡”、“找”代“早”之例。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假字不像“别字”那样可以任意写。
当然,在通假字的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古人作文时偶写别字、偶然笔误,或为了快速简捷而有意用笔划较少、容易书写的字来代替本字的情况。
在先秦古籍中,用通假字的地方较多。
据有人统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乙种本,共5800余字,其中有320个通假字。
《荀子·天论》一文,不到两千字,通假字有二十几个。
但唐宋以后,文人作品中除了仿古沿用的通假字外,新生的通假字罕见。
下面,再举一些古书中通假字的用例: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逝,本义是“往”,借作“誓”。
《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
《孟子·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
《左传·昭公四年》:“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
《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等等。
二、古今字1 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古”和“今”也是相对的概念,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可见,“古”、“今”只是指表示某一词义的字产生的时代性而言的。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字现象。
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较少,不少字除表本义外,还往往借作他用,产生了假借义,再加上词义的引申发展,就使“一字多义”变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后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增多,为了把多种意义加以区别,使一字“兼职”过多的情况有所改变,人们就另造新字来表示其中的某一个意义。
这样,在这个义项上,先造字和后起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关系。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古今字就是区别字,是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
人们有时称古今字为“分化字”,其原因即在于此。
例如:“辟”这个字,《说文》解曰:“法也。
从卪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原来,“辟”是个会意字,由“卪、“辛”、“口”三部分组成:“卪表“节制”,“辛”表“罪”,“口”表“用法者”即执法之人。
“辟”的本义是“法”,如《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汉毛亨传:“辟,法也。
”但在古代、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①《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③《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④《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⑤《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⑥《庄子·田子方》:“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辟,卷不开也。
”)⑦《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
”⑧《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以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