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2020年整理).pdf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2020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望诊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假神(无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望面色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病色——晦暗、暴露(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轻,脏腑精气未衰(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五色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一、形体——强弱胖瘦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二、姿态异常*病人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动风预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战汗。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中医诊断学总结2020
必会考点1.望诊望诊考点1:望神——重点在目1.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失神2.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癫病3.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狂病4.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痫病望诊考点2.望色青色——寒证、痛证——小儿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惊风先兆赤色——热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黄色——虚证、湿证——黄而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湿热证)——晦暗如烟熏者——阴黄(寒湿证)白色——虚寒证、失血证——面色白而虚浮——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黑色——肾虚、水饮、瘀血证望诊考点3.望动态痿证——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痉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外感风寒鼻流清涕外感风热鼻流浊涕鼻渊鼻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白喉——喉间有灰白色假膜胃火上攻——牙龈红肿望诊考点6.望皮肤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疹。
痈:红、肿、热、痛,根盘紧束。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
疔:范围较小,根角坚硬。
疖:起于浅表,脓出即愈。
望诊考点7.望舌红舌——热紫舌——瘀血胖大舌,齿痕舌——脾虚湿盛裂纹舌——热盛伤津,血虚不润芒刺舌——热邪亢盛歪斜舌——中风白苔——寒黄苔——热腻苔——湿,痰饮,食积花剥苔——胃气阴两伤薄苔——表厚苔-里痰色白而清稀寒证痰色黄或白而黏稠者热证痰少极黏,难以排出者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必会考点2.闻诊闻诊考点1.闻声音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
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痰火扰心。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常见于癫证——心气虚,精不养神。
语言謇涩:风痰上扰。
闻诊考点2.闻呼吸呼吸微弱——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
2020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望诊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假神(无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望面色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病色——晦暗、暴露(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轻,脏腑精气未衰(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五色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一、形体——强弱胖瘦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二、姿态异常*病人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动风预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战汗。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历书写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壮热——病人高热不退,持续在39度以上,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分为日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阳黄——面色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多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黄胖——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属脾气虚热,湿邪内盛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第一部脉经《脉经》西晋王叔和宋元间敖继翁《金镜录在元代杜清碧增补36图第一部舌诊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神的判断:①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涵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②少神: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③失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意识模糊瞳神呆滞肌肉瘦削表情淡漠邪胜扰神而失神:舌蹇肢厥猝然神昏④假神: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5.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善色:病色的一种,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是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病易治预后好恶色:病色的一种,其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肾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6.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黄色主脾虚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7.①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②阳脏人: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多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8.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肾水轮黒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9.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10.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11.舌神:①荣舌:气血充盈健康人②枯舌:气血衰败危重病证12.舌色:①淡红舌:健康人外感表证内伤病轻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③红舌:主热证(越越)④绛舌:热盛证(无苔阴虚)⑤青紫舌:气血瘀滞13.舌形:①老嫩舌:老实嫩虚②胖瘦舌:胖舌主水湿痰饮内停肿胀舌主湿热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③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④裂纹舌:阴血亏虚脾虚湿侵⑤齿痕舌:脾虚湿盛14.舌态:①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②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③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④颤动舌:肝风内动⑤吐弄舌:心脾有热⑥短缩舌: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15.望苔质:①薄厚苔:邪正盛衰及深浅②润燥苔: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③腻腐苔:(腻颗粒细腻腐颗粒疏松)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④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气血两虚⑤偏全苔: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为湿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某处有邪气停聚⑥真假苔:辨别疾病轻重预后16.苔色:①白苔:正常表证寒证②黄苔:热证里证③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8 PS:既主寒证又主热证:青紫舌灰黑苔17.舌诊的临床意义:①分辨病位浅深:苔薄病位表浅苔厚病位较深②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③判断邪正盛衰: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④分析病势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⑤推测病轻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苔正常为邪气未衰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苔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18.小儿食指病理络脉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20.郑声:郑生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错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2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重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
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
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3。
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1。
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2。
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
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候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辩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恒变。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作出的概括。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性病位等本质概括为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证侯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即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指病人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现病史应从下面四个方面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过程。
4.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十问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热,寒分为恶寒,畏寒,恶风。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可缓的。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者。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寒热症分为;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感觉并存称恶寒发热。
它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寒不热: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者,称为但热不寒。
可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寒热往来:患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寒时自觉寒而不热,其热时自觉热而不寒。
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可见于少阳病、温病及疟疾。
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有汗:病理上的发有汗表里证之分。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那么: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开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开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病症、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那么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区分。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脱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2)肾阴虚证与肾精缺乏证的鉴别。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各照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病因、常见病症、体征、证型。
2、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总论:重点_基本原理,原则:1.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望诊重点一,望神1.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如临死前病人一小时或数小时会突然意识清晰,语言清楚。
得神,失神,少神的区别有以下几种。
得神:神志清楚_语言清晰_目晴明亮灵活_面色荣润_动作敏捷_呼吸平稳_肌肉不削。
少神:神志不振_懒言少语_目中乏神_面色少华_动作迟缓_呼吸少气_肌肉松软。
失神:神志不清_语言混乱_目呆滞_面色无华_动作迟钝_呼吸微弱_肌肉削瘦。
2.神乱:焦虑恐惧,狂燥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脏燥,癫,狂,痴,痫,等。
总结:少神懒.乏.少.软;失神乱.呆.无.削;神乱焦.狂.漠.倒。
重点二,望面色1.常色:主色(与生俱来),客色(后天外境影响)病色:善色(病轻),恶色(病重)2.五色主病:(1)青色包括:瘀,痛,寒,惊风,气滞。
淡青或青黑代表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代表心阳暴脱,心血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代表惊风或惊风先兆;青滞寒瘀痛惊风,青紫瘀阻冷暴脱,眉间鼻柱是惊风。
(2)赤: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有外感发热,实热;颧潮红是阴虚阳亢与虚热;重症病人面色苍白突然额红如妆,游走不定就是戴阳证,阴盛格阳,虚阳上越病重。
(3)黄色:脾虚.湿。
淡黄.枯稿无华.萎黄代表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淡黄而虚浮.黄胖.代表脾气虚弱,湿邪内盛;黄而鲜明如橘色代表阳黄.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阴黄.寒湿;青黄(苍黄)指肝郁脾虚;总结: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是黄疸;黄如橘子是湿热阳黄;黄如烟熏是寒湿阴黄;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4)白色:气血不足,寒,失血。
淡白无华.舌.唇色淡代表气血不足;光白.代表阳虚;苍白(白中带青)代表阳气暴脱之亡阳证,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大失血证。
白色主寒虚,脱血夺气。
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无无华,脱血夺气。
(5)黑色:主肾虚.寒.水饮.瘀.痛。
2020年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包括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点三现病史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3.诊治经过;4.现在症状。
要点四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
要点五个人生活史1.生活经历;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要点六家族史细目二问寒热要点一问寒热的含义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要点二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壮热—里热实证。
(3)微热:①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②血虚发热: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③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④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小儿气阴不足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问汗要点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证。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8.头汗—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9.手足心汗—阴经郁热,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
《灵枢》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素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
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
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别的。
这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
明清。
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中医诊断学笔记(考试必备 非常详细)
中医诊断学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重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属脾气虚弱,湿邪内盛。
(3)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郁滞所致。
(4)面色青黄(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
4.白色白色主气血不足、寒证、失血证。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2)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5.黑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者,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精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瘀血久停所致。
三、面部分候脏腑:考试中有出现过此方面的考点。
因此此部分内容也不容忽视。
《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现用名称:额;《灵枢•五色》名称:庭(颜);所候脏腑:首面。
现用名称:鼻尖;《灵枢•五色》名称:肝下(面王、准头);所候脏腑:脾。
现用名称:眉心上;《灵枢•五色》名称:阙上;所候脏腑:咽喉。
现用名称:鼻翼旁;《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上;所候脏腑:小肠。
现用名称:眉心;《灵枢•五色》名称:阙中;所候脏腑:肺。
现用名称:鼻翼;《灵枢•五色》名称:方上;所候脏腑:胃。
现用名称:鼻根;《灵枢•五色》名称:阙下;所候脏腑:心。
现用名称:颧骨下;《灵枢•五色》名称:中央;所候脏腑:大肠。
现用名称:鼻柱;《灵枢•五色》名称:下极之下(直下、年寿);所候脏腑:肝。
现用名称:颊;《灵枢•五色》名称:挟大肠;所候脏腑:肾。
现用名称:鼻柱旁;《灵枢•五色》名称:肝部左右;所候脏腑:胆。
现用名称:人中;《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下;所候脏腑:膀胱、子处。
四、望头面五官:此部分内容涉及的内容较多,且繁杂,考试中常会涉及到,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1.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是: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2.唇之形态中重点掌握两个知识点,其他的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1)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2)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为脾阴已绝。
五、望小儿指纹中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内容。
1.浮沉(1)指纹浮而显露者,为病位较浅,见于外感表证。
(2)指纹沉隐不显者,为病邪人里,见于外感里证或内伤病证。
2.色泽(1)指纹鲜红者,多属外感表证。
(2)指纹紫红者,多属里热证。
(3)指纹色青者,主疼痛、惊风。
(4)指纹紫黑者,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5)指纹色淡者,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等虚证。
(6)指纹深浓而暗滞者,多属实证,是邪气亢盛。
(7)指纹浅淡而枯槁不泽者,多属虚证,是正气虚衰。
3.长短(1)指纹仅显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
(2)指纹达于气关者,是邪气入经,邪深而病重。
(3)指纹达于命关者,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4)指纹直达指端者,为透关射甲,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闻诊一、听声音中有两个概念需要记忆以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是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2.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多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3.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
属实证,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多见于温热病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4.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属虚证,多因心气大伤,心神散乱所致,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5.独语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属阴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所致,常见于癫病、郁病。
6.错语是指神识清楚,语言错乱,语后自知的症状。
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所致,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所致。
7.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登高而歌的症状。
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扰乱神明所致,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8.言謇是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又称语言謇涩。
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
若因习惯而成者,不属病态。
二、呕吐内容中需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1.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所致。
2.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3.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为水逆,多属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问诊一、问寒热部分需要掌握的内容:1.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2)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3)发热轻而恶风自汗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二、问疼痛是问诊中的重要内容,考试中常考。
需要掌握十二种疼痛的性质与临床意义。
1.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如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
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3.走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
或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窜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4.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
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为瘀血所致;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5.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
是寒证疼痛的特点。
因寒邪侵入,阻滞脏腑、组织、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组织、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6.灼痛指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是热证疼痛的特点。
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因阴虚火旺所致者,属虚热证。
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而难以忍受的症状。
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如心脉痹阻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痛,寒邪内侵胃肠所致的脘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特点。
8.隐痛指疼痛轻微,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9.重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10.酸痛指疼痛伴有酸软感的症状。
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
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
11.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它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
多因筋脉失养,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
12.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部、小腹部。
三、问头痛需要掌握的内容:(1)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1)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2)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3)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4)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5)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2)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1)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
2)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3)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4)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
5)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6)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四、问失眠中需要重点掌握临床常见四种失眠的类型: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多见于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多见于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多为食滞内停。
五、问口味中需要掌握的几种口味临床表现及意义。
1.口淡是指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气虚。
2.口甜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湿热、脾虚。
3.口黏腻是指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
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所致。
4.口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的症状。
多见于肝胃蕴热、饮食停滞。
5.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6.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