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合集下载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或美学中,多是把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相比较而论的。

艺术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于公众对它的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人类艺术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从广义上讲,艺术批评是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行为、艺术理论、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探讨和分析。

1. 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指审美或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和审美或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见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一以此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产生的愉悦。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

另一方面,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同时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为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

艺术欣赏是由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逐渐深化并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

当人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便产生了感觉。

感觉是对作品形式或艺术形象外在状况的反映,它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了知觉。

知觉形象比作品中的形象更为具体和饱满,因为它渗透了欣赏者的情感与愿望等。

通过知觉形象促使欣赏者的思维活动纵横驰骋,给所欣赏的对象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

例如一位不懂艺术的农妇在面对齐白石所画的《虾趣》图时,会站住欣赏并赞叹:"真像啊,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 这就是农妇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留存在头脑中的虾的形象,与画面上的虾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情不自禁地赞扬画家的艺术创作,自己也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

艺术鉴赏与批评

艺术鉴赏与批评

首先
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是对艺术语言理解
最后
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是对作品内在意蕴和 深刻哲理的理解
三、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理解的过程。我们一般把艺术鉴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美直觉
(二)体验玩味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 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
(一)注意
注意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指向性和集中 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注意的心 理功能。
二、艺术批评的特点
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 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科学性
(三)
(一)
(二)
实践性
优秀的艺术批评,总是敏锐地感应着艺术实践的发展 变化,准确地捕捉新的动态和新的趋势,及时解决艺术实 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总结艺术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
三、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的三个阶段互相交融、渗透、促进,直至整个鉴赏过程的完成。这与王国 维先生所讲的人生三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境界是感 知作品的概况 和形式。
第二境界是孜孜 以求、体验感悟 作品的内涵。
第三境界是豁然开 朗、有所发现,有 所顿悟,领悟到作 品中深层次的意蕴。
四、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领悟升华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 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 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 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 思索而即刻把握和领悟的 能力。审美直觉的特点是 直观性和直接性。

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欣赏与批评

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欣赏与批评

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欣赏与批评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音乐教育中,艺术欣赏与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首先,艺术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独特之处。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次,艺术批评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批评并不是简单地对音乐作品做出好坏的评价,而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创作理念。

艺术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批评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音乐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音乐创作能力。

此外,艺术欣赏与批评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欣赏和批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艺术欣赏与批评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和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音乐教育中,艺术欣赏与批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欣赏与批评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知识基础,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解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其次,艺术欣赏与批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读和评价,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一、艺术鉴赏(也就是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含义是对立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排斥、拒绝和否定。

欣赏的对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批评的对象是拙劣的艺术作品。

艺术接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而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排斥、否定和拒绝。

接受的对象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平庸的甚至拙劣的艺术作品。

接受泛指对艺术作品的赞许、接纳、占有、消化、拒绝、排斥、摈弃。

可以说,艺术接受不仅包括艺术欣赏,而且包括艺术批评。

当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之后,接受者就会对艺术作品作出赞许或排斥的反应。

一般的接受者所作出的反应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没有理论化的,艺术批评家把接受者的反应加以概括、总结、系统化和理论化,并诉诸于文字,这便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批评。

二、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从两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作出评判:一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二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判。

(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人们往往以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作出与众人一致的阐释。

实际不是这样的。

从客观上来说,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是隐蔽的;从主观上来说,接受者都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观看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无限的阐释过程。

艺术批评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全面的阐释,首先,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多义性,批评家很难阐释它的一切方面;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朦胧性,批评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它;最后,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感受具有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批评家与接受者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任何批评家,像普通读者一样,不可能对艺术作品的内容通过一次感受就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它,而是要像牛一样把作品的内容不断地在胃中反刍。

由此可见,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正确的、全面的阐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批评家可以接近它,但不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它。

艺术导论教学课件 第五章 艺术鉴赏与艺术评论

艺术导论教学课件 第五章 艺术鉴赏与艺术评论
审美注意是艺术鉴赏的基础。长时间的有 意注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脑的思考、联 想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
据说,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曾学习、借鉴张 僧繇的画(图 5-10 )。张僧繇长于写真,并擅画 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图 5-10 传为张僧繇创作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三、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①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例如,1987 年版电 视剧《红楼梦》与 2010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 虽是同一题材的艺术创作,但是两个版本得到了不 同观众群的认可。
一、艺术鉴赏的含义、特性及意义
如 19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宝黛共读场景(图 5-1 )与 2010 年版电视剧 《红楼梦》的宝黛共读场景(图 5-2 ) 。
图 5-6 《魂断蓝桥》中玛拉激动的眼神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散场后,罗依向后台的人员递了一张纸条,邀 请玛拉共进晚餐。纸条被剧院经理没收了,她严 厉地训斥了玛拉。玛拉背着经理来到烛光俱乐 部。大厅内,罗依向玛拉倾吐爱意,两人翩翩起舞。 随着每一声部的演奏完毕,蜡烛一支支熄灭,曲终, 大厅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罗依与玛拉含情相望, 拥抱长吻。突然,她意外地发现罗依出现在雨中。 她震惊了,这种震惊从眼睛里迸发出来(图 5-7 )。
三、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要求鉴赏者全身心地投入审美。 可以说,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等心理活动是鉴 赏者产生审美感受的基础,主要由注意、体验、 理解、思考、情感、想象等因素构成。心理 活动不是由单一因素完成的,它有一个由众多 因素协同运行、共同作用的过程。
三、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1. 审美注意
图 5-12 舞蹈诗剧《永远的麦西来普》

简述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简述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简述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关系极为密切,其关系可追溯至古时候,但古人是否有什么正式的艺术批评体系我们尚不得而知。

实际上,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可以两两联系成一个整体。

艺术欣赏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不仅要有充分的艺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的统一;艺术批评则是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艺术作品,发掘其内在包含的艺术价值的过程,最终为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源泉,它是艺术批评不可或缺的一环。

艺术批评家要为艺术作品评价做好准备,首先要从发散性视角欣赏艺术作品,以便发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特性。

其次,要重视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内涵,弄清楚艺术家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

此外,艺术欣赏可以为艺术批评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艺术评价。

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延伸。

艺术批评不仅要运用艺术理论,还要充分遵循艺术欣赏规则,从而推出有理性的批评和论断出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批评家要对艺术作品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求清晰的表达,使得自己的观点克服主观偏见,做到公正客观。

从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艺术欣赏有助于艺术批评家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艺术作品,从而理解艺术家的想法;艺术批评则有助于艺术欣赏,可以丰富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以及改进欣赏者的艺术理解能力。

这样,欣赏者就可以把艺术作品放到正确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批评的分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综上所述,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着艺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只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相辅相成,艺术才能得到正确的审视和发展,以更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新需求,让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第七章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不仅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还应当包括艺术鉴赏这一环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创作和鉴赏的关系犹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1同样,可以说,没有艺术创作,就不可能有艺术鉴赏;没有艺术鉴赏,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因此,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过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系统。

因此,在探讨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之后,研究艺术鉴赏的相关问题是本章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艺术接受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的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鉴赏是一种最主要的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在所有艺术活动中,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相比,艺术鉴赏不仅参与人数最多,而且也最具大众性、群众性,因此,在阐明了艺术鉴赏的概念内涵后,我们接下来应该探讨的则是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问题。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艺术鉴赏是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

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接受者某些形象的记忆,激发其情感的波澜,调动其审美想象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对于艺术作品,我们接触的方式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种行为方式。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接触到艺术作品后,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结果:(1)没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接触者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不够或心态不好,艺术鉴赏过程十分草率,没有获得精神满足。

对此,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2他还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3这都是强调一个人的艺术修养问题。

(2)误解。

由于艺术观念的差异,对艺术作品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地理解,从而也无法获得审美愉悦。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异同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异同

艺术鉴赏和批评都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但在方法和目的上有一些异同。

异同之一是方法。

艺术鉴赏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注重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艺术鉴赏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强调个人的审美体验。

批评则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形式、技巧等方面的理性分析和评判。

批评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评判。

异同之二是目的。

艺术鉴赏的目的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个人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来揭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指导艺术创作和提升艺术水平。

批评的目的是揭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总的来说,艺术鉴赏和批评在方法上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与理性分析和评价的不同,目的上强调个人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与揭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的不同。

艺术概论真题答案7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概论真题答案7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联系与区别

1.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有何联系与区别,请结合一件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明确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定义,同时明确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特征.从这些特征,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艺术欣赏和批评的联系和区别。

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艺术作品。

第一,相互联系方面。

术欣赏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都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只是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在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

(二)批评式的接受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受基础上的,是欣赏式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正是这一点,使它能以各种方式反作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成为调节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重要中介力量。

第二,相互区别方面。

艺术欣赏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

在接受过程中,欣赏者一直保持着对作品感性形象完整性的感知,关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在欣赏性接受中起着主要作用。

简言之,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

艺术欣赏是饱含情感,充满想想和联想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批评则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重建作品内部各因素,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史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来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

所以艺术批评是在欣赏基础上的一种客观科学的研究。

我们从《红楼梦》相关艺术批评来看一下(具体分析)欣赏和批评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诞生至今有大量的评论文章。

有些书评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评书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文字的欣赏,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发现线索,而逐渐演变成对小说整体结构的补充和再创作。

脂砚斋点评《红楼梦》内容丰富,不仅透露文中寓意,而且揭示全书宗旨及创作手法等。

如认为“书之本旨”是“无材可去补苍天”,对全书总批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篇一:艺术批评论文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封充分释放。

(2)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所以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之为“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却可以使刀更锋利,使艺术创作更成熟。

(3)对艺术鉴赏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

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

然而,与艺术作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

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似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

重要文论一、中国古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世就是分析时代背景。

理解作者写作的“立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逆行推理”,这就叫做“以意逆志”。

思无邪“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这是不能分开的。

音乐上讲,要中正平和。

文学上讲,要委婉曲折而非过分直露。

视觉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

视觉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

视觉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视觉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和批评视觉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视觉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视觉艺术。

一、形式分析法形式分析法是一种从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出发,对其进行解构和分析的方法。

在欣赏过程中,观者可以从构图、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入手,分析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

例如,绘画作品中,可以分析艺术家的线条运用是否流畅、色彩搭配是否和谐、构图是否有层次感等。

通过形式分析,观者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技巧和创作风格,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历史综合法历史综合法是一种比较历史背景和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艺术作品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观者可以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创作时间、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在艺术流派等方面的信息,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通过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进行比较,观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与其时代的联系,并对其进行批评和评价。

三、符号学方法符号学方法是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符号解读的方法。

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各种象征、暗示和隐喻,观者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符号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符号可以是物体、形象、颜色等,它们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和概念。

观者可以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画家通过描绘某种特定的动物形象,可能传达了特定的象征意义,观者可以通过解读这个符号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四、情感共鸣法情感共鸣法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方法。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让其产生共鸣感和情感体验。

观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

情感共鸣是视觉艺术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好地与观者产生联系,引发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五、社会文化批评法社会文化批评法是一种结合社会和文化背景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方法。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第四章艺术欣赏与批评第一节艺术欣赏一、什么是艺术欣赏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藉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踊跃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的本身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二、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以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腹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给予。

因为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并非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踊跃、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藉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 与水平接受( 同时期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 等。

归纳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需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接受美学以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进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例如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取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

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非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踊跃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肯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硕和补充。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欣赏与批评

艺术欣赏与批评

艺术欣赏与批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艺术欣赏与批评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推动了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艺术欣赏与批评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艺术欣赏的重要性艺术欣赏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通过艺术欣赏,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艺术批评的原则艺术批评则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和理论框架,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它要求批评者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敏锐的审美眼光和公正无私的态度。

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包括:1. 客观性:批评应基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

2. 全面性: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3. 建设性:提出有根据的评价和建议,促进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创作的发展。

4. 专业性:运用专业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确保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当代社会中的艺术欣赏与批评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艺术欣赏与批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互联网为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艺术资源;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也带来了审美标准的多样化和批评观点的激烈碰撞。

因此,建立健康的艺术生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媒体和平台应承担起传播优质艺术内容的责任,营造良好的艺术讨论氛围。

- 艺术家和批评家应保持专业精神和独立思考,推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 公众应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视角。

总之,艺术欣赏与批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完整体系。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异同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异同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异同艺术鉴赏和批评是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虽然它们的目标都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但在方法和标准上存在着一些异同。

首先,艺术鉴赏关注的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它强调的是个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

鉴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感受,体验到由作品所引发的情感,从而形成对作品的评价和喜好。

艺术鉴赏更加侧重于直观和个人化的感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鉴赏结果。

相比之下,艺术批评则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判。

批评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功效,以专业的角度,运用专业的标准和语言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批评家通常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独立的独特见解,他们可以以更客观、权威的角度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批评家会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技巧、风格等方面,给出理性的评价和建议。

其次,艺术鉴赏和批评在对作品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艺术鉴赏更注重艺术作品对个人感官体验的引发和满足。

它更加关注作品所传递的情感、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艺术鉴赏希望通过与作品的互动,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愉悦和启示。

批评则更加注重作品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它关注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表达和运用。

批评家会对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判。

他们会从艺术的专业角度出发,评判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否符合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最后,艺术鉴赏和批评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定位。

艺术鉴赏更加侧重于个人审美的体验和心理的满足,它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鉴赏者希望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来获得个人情感的愉悦和文化的启发,从而提升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批评则更加注重公众的认同和专业的影响力。

批评家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通常会被广大读者所关注和接受,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示范作用,对作品的影响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范围。

批评家的评价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艺术鉴赏和批评在方法、标准和定位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艺术鉴赏与批评

艺术鉴赏与批评

英国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说:艺术家所从事 的艺术工作并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 了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公共劳动。严格来说,这 甚至并不是由他代表社会而从事的一种劳动,而 是他邀请社会共同参加的一种劳动;因为观众的 职能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他的作品,而是为他们自 己再创作一遭。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 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 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
二、艺术批评的主要形态
1、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是以道德为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 价的一种批评形态,其基本范畴是善、恶。它以 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为尺度,衡量艺术作品,重视 艺术的教化功能。它是发源最早的一种艺术批评 形态,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
由于道德是一个浮动概念——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即 使同一时代、民族和国家的人也会因利益的驱使 而确立不同的道德观念。所以,关于一部艺术作 品的伦理批评也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
艺术批评还要探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史 的发展规律,沟通艺术作品和观众的桥梁。它提 高观众的鉴赏能力,使人们进入真正艺术鉴赏, 实现艺术作品与观众的拥抱。创新的艺术作品往 往不被群众理解。这时需要批评家站出来用艺术 批评来阐发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引导人们认识 其价值之所在。
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艺 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听取各种意见和反响,尤 其是艺术批评,这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 缺 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当然,错误的或 恶 意的艺术批评完全无益于创作。
2、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性
首先,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完成过程的最后 一环。没有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就无法完成。艺 术作品是为观众创作的,不管艺术家宣布是纯粹 自我娱乐或为大众服务,所有艺术作品都有自己 的观众对象。

简要回答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简要回答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简要回答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是两个关联而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关系非常重要。

艺术欣赏是指人们在审视和理解艺术作品时的行为。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会欣赏作品
的独特性,尊重它的视觉效果,并受它的美或丰富的意义的启发。

欣赏艺术的过程可以带
来心理上的满足感,也带来社会改变的可能性。

而艺术批评指用文字、插图以及图表等手段述评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批评,人们可以与他
人就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进行深入讨论。

此外,艺术批评不仅可以提供专业观点,还可
以激发创作的灵感。

可以看出,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彼此依赖。

在欣赏艺术作品
前,艺术家及公众都需要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艺术批评。

一方
面,深入研究艺术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
有助于构建正确的艺术批评观点,从而起到对艺术批判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艺术生态圈。

只有当我
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以及进行艺术批评时,我们才能完全了解艺术。

艺术课程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

艺术课程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

艺术课程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艺术欣赏、艺术表达、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

这四个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欣赏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艺术欣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风格和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达是学生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能力。

艺术表达不仅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还包括语言、表演和写作等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艺术表达,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

艺术创造是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艺术创造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探索和创造。

通过学习艺术创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

艺术批评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能力。

艺术批评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艺术作品的优缺点。

通过学习艺术批评,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这四个核心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欣赏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理解,而艺术表达则是学生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创造是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批评则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艺术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欣赏、艺术表达、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这些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浅谈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浅谈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浅谈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交相辉映,互为依存。

艺术欣赏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效果和价值进行感性认识和主观体验的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评价的过程。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艺术欣赏是批评之前的预备工作,而艺术批评则是欣赏之后的深入分析。

首先,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

艺术欣赏是一个过程,它要求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性反应和主观体验。

这种反应会成为艺术批评的基础,因为一个观众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和主观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比如说,如果你要评论一幅画,你需要确切地知道你对这幅画所感受到的情感是什么,这样才会有助于你更好地分析和评价这幅画。

其次,艺术欣赏可以促进艺术作品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观众需要通过创作、表现、意义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艺术欣赏,观众能够更好地从他们的主观角度去探索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艺术欣赏可以为艺术批评提供更多的具体数据和具体材料,便于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艺术批评是艺术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进行艺术批评时,观众必须走出个人感受与情感的轨道,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艺术作品。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艺术作品的创造,作品的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艺术作品与时代的联系上进行深入分析。

艺术批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一个对艺术品的观感和体验,同时还依赖对文化背景和时间背景的理解,这样才会得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综上,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是相辅相成的。

在欣赏和批评的过程中,艺术家、观众和批评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各自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分析。

准确的艺术欣赏可以导向准确的艺术批评,而准确的艺术批评则可以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说明了两者在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不同角度上的协同作用。

因此,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可以在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有感性可以提高艺术欣赏的效果,而理性可以推进艺术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生如何正确参与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

初中生如何正确参与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

初中生如何正确参与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对于初中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与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生如何正确参与艺术欣赏和批评活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初中生应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对艺术作品的知识、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生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电影、多参观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开阔自己的眼界。

在学校可以选择参加艺术团体,进行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其次,初中生应该了解艺术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点。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元素和特点。

初中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点。

例如,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初中生可以关注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分析画作表达了什么主题和情感。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初中生可以注意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分析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接下来,初中生应该学会批判性思考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批评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喜好或厌恶,更应该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初中生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如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作品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批判性思考,初中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初中生还可以参与艺术讨论和交流活动。

通过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艺术爱好者的讨论和交流,初中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初中生可以加入学校的文学社、艺术团体或者参加艺术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拓展自己的艺术眼界。

最后,初中生应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批评观点。

参与艺术批评活动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作品都要有个人的批评观点,但初中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摘要】: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升华和发展。

但同时,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艺术欣赏; 艺术批评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或美学中,多是把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相比较而论的。

艺术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于公众对它的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人类艺术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从广义上讲,艺术批评是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行为、艺术理论、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探讨和分析。

1. 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指审美或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和审美或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见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以此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产生的愉悦。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

另一方面,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同时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为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

艺术欣赏是由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逐渐深化并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

当人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便产生了感觉。

感觉是对作品形式或艺术形象外在状况的反映,它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了知觉。

知觉形象比作品中的形象更为具体和饱满,因为它渗透了欣赏者的情感与愿望等。

通过知觉形象促使欣赏者的思维活动纵横驰骋,给所欣赏的对象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

例如一位不懂艺术的农妇在面对齐白石所画的《虾趣》图时,会站住欣赏并赞叹:”真像啊,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这就是农妇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留存在头脑中的虾的形象,与画面上的虾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情不自禁地赞扬画家的艺术创作,自己也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

在广大群众的欣赏活动中,较多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自己直观的艺术感觉,对作品进行评价。

因而在很多时候,这种欣赏活动只停留在感性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对作品进行深入反复的欣赏,才能进入理性阶段。

艺术欣赏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现象,由于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感觉的不同,欣赏活动也就迥然不同。

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在感性阶段常常伴有一定比较、分析、判断等理性活动;而在理性认识阶段,又总是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艺术欣赏活动,是由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而引起的。

因此,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包含欣赏者的感情,并且欣赏者的感情总是随着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艺术欣赏总是充满着幻想和想象。

欣赏者对于欣赏的对象,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面对艺术作品,欣赏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并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从而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

从作品本身来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主要是一些真实反映了时代面貌,对生活有着真知灼见,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除了欣赏主体和欣赏对象本身外,还与欣赏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非常操心的穷困的人对最美的戏剧没有感觉。

”欣赏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们的遭遇是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

在建国初期农村开始清匪反霸时,演出的戏剧《白毛女》,当演到黄世仁要迫害喜儿时,台下的观众,一位战士因为看得太投入,而将所演的剧情当成为事实,差点举枪打死演黄世仁的演员。

这是因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相类似,从而引起了共鸣。

宋人苏东坡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郭熙也曾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等,这些都是欣赏者在品评艺术作品或一个艺术行为过程展示后的感想。

作品触动观赏者心灵的过程,也就是公众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欣赏行为,艺术家熔铸在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才能被欣赏者领略和知晓。

同时,欣赏者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内心情感才能更集中更有效的被感染和震荡。

当然,人类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艺术思潮此起彼伏的原因,在于人类艺术欣赏活动的不断演进与发展。

如果没有了人类不断拓展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欣赏欲望,以及不断提高的审美或反审美的艺术欣赏水平,艺术将始终是处于举步不前的境地。

所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价值、功能、作用的显现,就是依赖有公众参与的艺术欣赏活动。

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以具象、写实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巨大地变化,一些前卫的艺术,如当下的现代或后现代主义艺术,以一种超常规的表现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欣赏者或许不能真正读懂或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行为展示和艺术作品创造,并不因为人们一时读不懂它或不能理解它而不再出现了,人类艺术发展从历史、当下、未来的各种创造现象,都有它产生的自然原因。

当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人类自然的、必然的艺术创造行为。

人类的艺术创造行为,只要是表现了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旦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具有了独立的特性,那么它也就可以成为欣赏的客体。

总之,艺术需要创造精神,倘若艺术创作老停留在一些熟悉的形式上,最终也不能获得更多艺术审美欣赏上的满足。

人类获得艺术欣赏的满足感,始终是建立在欣赏主体对可欣赏性客体--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判断、理解和再创造上。

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应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的作品,是很难激起欣赏者的热情的。

反之,若欣赏者缺乏必要的情感和想象力,那么即使是面对着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得不到应有的艺术享受。

2.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

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成败、功过做出评价,这便是艺术批评,亦可叫艺术评论。

在艺术作品中,思想和观念融合在艺术形象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而艺术批评则相反,通过对作品的剖释,对艺术家的研究,对艺术现象的分析,把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揭示出来,把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一些含有本质意义的现象,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从而推动艺术实践运动的发展。

艺术批评也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艺术批评家除了对具体的批评对象做出客观的鉴别、评价之外,还需要批评家对其做出较为独立主观的判断。

艺术批评是由基本批评和学术批评所组成的。

基础批评是指揭示出评价对象的优、缺点。

其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权威主导性,它对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人们影响较大。

学术批评则是一种具有较强观念形态的批评。

它不仅要揭示出批评对象的优、缺点,还要能够提出具有主观开放性与创造指导性的建议与观念,以有力的影响或指导特定社会中的艺术思潮、艺术运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市场等进行有效运做与积极的发展。

艺术批评在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艺术批评能有力地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因为艺术批评的程度与质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个体或群体的艺术创造认识和行为。

其次,艺术批评能有力地提高艺术家的创造水平。

艺术批评无论是对特定的艺术思潮、艺术现象,还是某一艺术家个体及其艺术作品的评论,都能起到引导、启迪、激励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作品、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进行再认识再思考的作用。

第三,艺术批评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社会结构中人民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

它能在客观上起到引导艺术欣赏者顺利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作用,并能使欣赏者获得艺术欣赏的愉悦与满足,从而能更有效地提升欣赏者的内在情感和欣赏水平。

同时,艺术批评不仅能将特定社会存有的艺术思潮、艺术观念等的界论提供给艺术者及艺术欣赏者,使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行为得以深入发展;还能将特定社会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理论等加以有效评判后推荐到艺术发展史的宝库中,以丰富人类艺术文化的精神财富宝库。

艺术批评是在艺术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中国的绘画艺术批评是在魏晋时期才开始的。

其出现的原因,就在于魏晋时期已出现一批有具体历史记载的专业画家及创作队伍。

其中齐梁的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就首次提出了流传万代的品评画家的”六法”标准。

艺术批评发展到当代,其态势更是蓬勃兴旺,其对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升华和发展。

但同时,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艺术批评在艺术品与艺术欣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艺术欣赏活动的层次性要求艺术批评的层次性。

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心理结构等都是影响和造成艺术欣赏活动层次性的因素,注意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活动相对应的层次性,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欣赏需求。

《别林斯基论文学》中讲到的”批评是哲学意识、艺术是直接意识”,即表明了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关系。

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批评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艺术欣赏主要是欣赏者对艺术欣赏对象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艺术欣赏者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选择欣赏对象,故其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喜好特性。

而艺术批评则主要侧重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对批评对象进行理智的、逻辑的、科学的、客观的鉴别评论。

在艺术批评中虽然也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它主要针对的是对批评对象的客观判断,不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体验和判断层面,而是无论被批评的对象是否为批评家所喜爱,都要给出公正、客观、具有历史价值的鉴别评论,否则就失去了艺术批评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1] 孙美兰主编.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 梁玖. 《艺术概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 《艺术概论》, 高等艺术学院《艺术概论》编著组, 文化艺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