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含译文注释寓意练习】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把成语故事运用到哲学教学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巩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2: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3: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愚公年九十有二,居太行、王屋二山之间。
出入山道,出入甚难。
愚公患之,将妻子迁于豫让之墟,以避二山之险。
愚公于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遗男,虽吾老病,宁移之哉?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于是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经九十二岁,他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
出入山间的小路非常艰难,愚公对此感到非常烦恼,于是决定将妻子和孩子们迁到豫让的废墟,以避开这两座山的险峻。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三个孙子,每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古代成语故事「附寓意」
古代成语故事「附寓意」古代成语故事12则「附寓意」导语:中国成语中也有许多的故事,虽然我们可能见过这些成语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通过故事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更容易学会成语。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虎项金铃】明朝年间,在金陵城的西面,有一座清凉山,山势十分险峻。
清凉山上,有一座清凉寺。
寺里有好几百名和尚。
香火十分兴旺,寺内的方丈叫法眼禅师,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识人。
当时,寺内有位法灯和尚,性情豪爽洒脱,就是不肯好好念经,和尚们都看不起他。
但法眼禅师却认为法灯和尚很有灵气,对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法眼禅师在宣讲佛法以后,和大家一起随便聊天。
他问大家:“如果老虎的颈项上系着一只金铃,你们说谁能解得开?”和尚们听了这个问题,有的瞠目结舌,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相互观望。
沉默了好一会,一个人也回答不出。
这时,法灯正好从外面回来,法眼禅师便问他:“法灯,你说说看,如果老虎的颈项上系着一只金铃,谁能解得开?”法灯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容易。
这个金铃是谁系上去的,谁就一定能解下来!”法眼禅师听了,面带微笑,说:“对!你回答得不错!”然后他对和尚们说:“法灯是很有才气的,你们可不能小看他呀!”后来,寓言启示:从这则故事还引申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样一句成语。
二【虎死撤备】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
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
若石全家因为老虎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
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
为了增强防范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故事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文言文成语故事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典故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文言文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1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一、解释文中字词:①喧(xuān):通“”,。
②裂:。
○3引: 4 有所失:5 诵:6 辍然:7 何为:8 自是:9 喧:10 戒:11 .方: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乃】【嬉】【贾(gǔ)人】【炫卖】.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完整版)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答案(一)孟母戒子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二)铁杵磨针1.成(成功)去:(离开)方:(正)欲(想要)2.她(老妇人)它(学问)它(这幅画)它(这件事)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凿壁偷光1.而(连词,表示转折)大姓(大户人家)偿(报酬)怪(奇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D)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4.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5.囊萤映雪、悬梁刺骨、不耻下问(四)螳螂捕蝉1.攻打早晨你伸2.螳螂螳螂黄雀黄雀3.蝉螳螂黄雀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4.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五)郑人买履1.“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2.D3.(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4.略5.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六)买椟还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做,制造)缀(装饰,连结)饰(装饰)还(归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代词,代楚人)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代词,代郑人)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个)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这)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认为擅长卖匣子的人,未必可以说擅长卖珍珠。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擅长卖匣子的人,就不要去买珍珠。
②郑人:不要只求外表,不看本质,不能主次颠倒。
(七)自相矛盾1.D2.A有的人,有时B用C的,到D来,但是(八)鹦鹉灭火1.集:停留辄:总是去:离开遥:远远地足:能够云:说2.翻译划线句: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成语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把学历史和学成语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1: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2:高山流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3: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4: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文言文成语故事及译文
文言文成语故事及译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详解
古有智者曰:“画蛇添足,自取其辱。
”此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如下:昔齐有二人,一曰东郭,一曰南郭。
二人俱善画蛇,各有所长。
一日,齐王命画师于宫中画蛇,以比画技之高下。
于是,东郭、南郭闻之,皆欲一试其画技。
东郭自恃画技高强,遂先执笔于纸。
他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画成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众人皆赞叹不已。
南郭见状,心中暗自欢喜,心想:“我若不及他,岂不是丢尽颜面?”于是,他亦执笔于纸,欲画一条更为精彩的蛇。
南郭画蛇之时,竟不慎将蛇画得过长。
他心想:“若不添上足,恐难胜东郭。
”于是,他执笔于蛇尾,画上四足。
画成之后,众人皆笑,以为南郭画蛇添足,有失雅观。
齐王见之,笑曰:“东郭画蛇,妙笔生花;南郭画蛇,画蛇添足。
此二人皆才子,然南郭之举,未免过于造作,不足为奇。
”南郭听后,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自此,南郭深感“画蛇添足”之弊,再也不敢轻易造作。
而东郭则更加谦虚谨慎,以“画蛇添足”为戒,不断提升自己的画技。
译文详解:昔齐有二人,一曰东郭,一曰南郭。
——昔日,齐国有两个名叫东郭和南郭的人。
二人俱善画蛇,各有所长。
——这两人都擅长画蛇,各有各的长处。
一日,齐王命画师于宫中画蛇,以比画技之高下。
——有一天,齐王命令画师在宫中画蛇,以此来比较他们的画技的高低。
于是,东郭、南郭闻之,皆欲一试其画技。
——于是,东郭和南郭听说了这件事,都想要试一试自己的画技。
东郭自恃画技高强,遂先执笔于纸。
——东郭自认为自己的画技很高强,于是先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
他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画成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他笔下的蛇犹如游龙般灵动,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众人皆赞叹不已。
——众人都赞叹不已。
南郭见状,心中暗自欢喜,心想:“我若不及他,岂不是丢尽颜面?”——南郭看到这个情况,心中暗自高兴,心想:“如果我不如他,岂不是丢尽了面子?”于是,他亦执笔于纸,欲画一条更为精彩的蛇。
——于是,他也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想要画出一条更加精彩的蛇。
文言文成语故事翻译练习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 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 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 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 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 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优美语段
化诗为文
1、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 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祝愿。 2、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 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 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3、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的豪迈与乐观!
【东施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 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 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 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 以美。
译文: 西施有心病,双手按住胸口,皱着 眉头。离西施家不远,有个长得很丑的女 人,看到西施的那副模样很美,回家以后 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棒着心口,紧皱着眉 头。村里的富人看见她那副模样,紧闭大 门;穷人看见,赶紧带着妻子儿女躲开。 她只知道人家皱眉棒心很美,却不知道西 施皱眉捧心为什么美。
【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 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 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 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 十倍。
有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市场,没 有人知道他有骏马。 这人去求见伯乐,说: "我有骏马想卖掉它,连续三天站在市场上, 没有人来与我谈生意。希望您围着马绕一 圈看看它,临走时回头看看它,我愿送您 一天的报酬。" 伯乐于是绕着马看看它, 临走时回头看看它,仅一天马价就贵十倍。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
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
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
”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
”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
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
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
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故事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成语含义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一般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 遽契其舟(遽:急忙,立刻;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寻找)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要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矣。
一、故事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他就想用锤子砸碎它,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二、成语含义掩耳盗铃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范氏之亡也(亡:逃亡)- 欲负而走(负:背;走:跑)- 钟况然有音(况然:形容钟声)- 遽掩其耳(遽:立刻,马上)2.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答案(一)孟母戒子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二)铁杵磨针1.成(成功)去:(离开)方:(正)欲(想要)2.她(老妇人)它(学问)它(这幅画)它(这件事)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凿壁偷光1.而(连词,表示转折)大姓(大户人家)偿(报酬)怪(奇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D)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4.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5.囊萤映雪、悬梁刺骨、不耻下问(四)螳螂捕蝉1.攻打早晨你伸2.螳螂螳螂黄雀黄雀3.蝉螳螂黄雀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4.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五)郑人买履1.“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2.D3.(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4.略5.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六)买椟还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做,制造)缀(装饰,连结)饰(装饰)还(归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代词,代楚人)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代词,代郑人)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个)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这)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认为擅长卖匣子的人,未必可以说擅长卖珍珠。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擅长卖匣子的人,就不要去买珍珠。
②郑人:不要只求外表,不看本质,不能主次颠倒。
(七)自相矛盾1.D2.A有的人,有时B用C的,到D来,但是(八)鹦鹉灭火1.集:停留辄:总是去:离开遥:远远地足:能够云:说2.翻译划线句: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② 郑人: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 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鬻珠也。
[ 注释 ]( 1)[ 木兰 ]一种香木。 [柜 ] 这里指小匣子。 ( 2)[ 桂椒 ]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 3) [ 玫 瑰] 一种美石。( 4)[ 缉] 装饰边沿。( 5)[ 还] 退还。
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
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把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 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
告诫人们: 凡事须瞻前顾后, 全面权
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
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为人处
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
( 五)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郑人且( 1)有置履者,先自度( 2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 3)市而忘操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
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旦(
) 子(
) 延(
)
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 1) [
]欲取蝉,而 [
( 2) [
] 欲啄螳螂,而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
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
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
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九)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 其一人居东郭, 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 曰:“姑相饮乎?”
觞数行,曰: “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
[ 注释 ] (1) [吴王欲伐荆 ]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 [舍人有少孺子 ] 舍人,国王的侍
欢迎下载 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 [ 怀丸操弹 ] 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 [委身曲附 ]弯曲着身体,屈着
前肢。( 5)[ 务欲 ]一心想要。(6) [前利 ] 眼前的利益。
翻译: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 ,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 4 ),市罢( 5),遂不得履。人曰: “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学习必备
[ 注释 ] (1) [且 ]将要。 [ 置] 购置。( 2)[ 度( duó)] 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 dù)”的“度” 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 3)[ 至] 等到。 [ 之] 往,到。(4) [ 返 ]同“返”。( 5) [ 罢 ]结束。
翻译: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 , 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
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
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
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 )
学习必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以书映光而读之。 B 、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 、以此戒之。
6 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学习必备
(一)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 孟子少时,诵( 1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 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 3)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
( 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諠矣。
[ 注释 ] ( 1)[ 诵] 背诵。少( sh4o):小时候。③辍( 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 ④諠( xu1n ):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 告。⑦自是:从此。
② 反归取之。 (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自度其足
B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D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 1)反归取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3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
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 4 )给以书,遂成大学( 5 )。
[ 注释 ] (1)[ 逮 ]及。( 2)[ 穿壁 ] 在墙上找洞。 (3) [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4)[ 资] 借。( 5)[ 大学 ]
文家。
(二)铁杵磨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欢迎下载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
武氏岩。
[注释 ]( 1) [媪] ǎo,年老的妇女。 ( 2) [卒 ]完成。 翻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火焰高耸入天,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
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对鹦鹉的这种行径很不理解,鹦鹉回答说:
「我也
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 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 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
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
」天神对鹦鹉的话
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阅读提示 ]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 无成。
说明因循守旧, 不思变通, 终将一事
(六)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1 ),熏以桂椒( 2 ),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欢迎下载
( 3),缉( 4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 5 )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
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
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
翻译: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 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鹦鹉在这里的
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 但此处虽好, 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 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 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大学问家。
翻译: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
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
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
“我希望能把
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
语:
, .
(四)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 1),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 2 )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 3 )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 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 5)得其前利( 6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 其兵。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 1)问之,曰: “欲作针。 ”( )
( 2)学而时习之(
)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三)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1 ),衡乃穿壁( 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