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讲课稿
小学生厌学教育案例(2篇)
![小学生厌学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6cc0b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就读于我国一所普通小学。
自从升入五年级以来,小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一落千丈。
家长和老师都发现小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为了帮助小明走出厌学的困境,学校和家庭共同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小明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小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
(2)家庭氛围:小明的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压力而争吵,使小明感到焦虑和压抑。
2. 学校因素(1)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
(2)班级氛围:班级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抄袭、打架等,影响了小明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自身因素(1)心理因素:小明在五年级时,面临升学压力,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2)兴趣爱好: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更喜欢户外活动、运动等。
三、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合理安排时间:家长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生活,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2. 学校教育(1)教师教学创新: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自身调整(1)调整心态:小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2)培养兴趣爱好:小明可以尝试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四、实施过程及效果1. 家庭教育(1)家长改变了对小明的教育方式,开始关注小明的兴趣爱好,为他报名参加兴趣班。
(2)家庭氛围逐渐改善,父母减少了争吵,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
2. 学校教育(1)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厌学情绪个案分析及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小学生厌学情绪个案分析及心理问题干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f9caf2ec77da26925c5b0e8.png)
小学生厌学情绪个案分析及心理问题干预对策我担任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张凯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英语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
自然,没少挨批评。
家长方面也很重视。
可是,他还是老样子。
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厌学原因分析: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
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
孩子考试考得不错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厌学孩子方法教育案例(2篇)
![厌学孩子方法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023e2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2.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升入六年级,小明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厌学、叛逆,甚至出现了逃学的情况。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忧,希望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明走出厌学的困境。
二、案例分析1. 厌学原因分析(1)学习压力过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不断增加,小明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他害怕失败,担心自己无法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学习方法不当:小明一直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当他发现这种方法无法取得好成绩时,产生了挫败感,进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3)心理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对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
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2. 教育方法选择针对小明的厌学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1)调整学习压力: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学习压力来源,帮助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减轻学习负担。
(2)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小明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讨论等,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自信心: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提高自我价值认同感。
(4)关注心理健康:引导小明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育实施1.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厌学的原因,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同时,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2. 调整学习压力(1)与小明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学习压力。
3. 改进学习方法(1)指导小明进行预习、复习、总结等学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2)鼓励小明与同学讨论问题,共同进步。
4. 培养自信心(1)关注小明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引导小明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5. 关注心理健康(1)鼓励小明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
班主任教育厌学案例小学(3篇)
![班主任教育厌学案例小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a07f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5.png)
第1篇一、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自从上了小学二年级,成绩一直下滑,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课堂上,他经常走神、发呆,作业完成得马虎草率。
班主任李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定深入了解小明,帮助他走出厌学的困境。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
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小明性格孤僻,缺乏自信。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的小学班级纪律松散,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教学模式让小明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 自身因素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他喜欢玩耍,认为学习会占用他玩耍的时间。
此外,小明在课堂上经常受到同学嘲笑,导致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三、教育措施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首先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他的生活,倾听他的心声。
在课堂上,李老师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2. 家校合作李老师与小明母亲取得联系,了解家庭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同时,鼓励母亲多陪伴小明,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为他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3. 改进教学方法李老师针对小明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李老师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此外,李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知识。
4.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自卑心理,李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
她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李老师关注小明的个体差异,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课堂上,李老师针对小明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他能够跟上学习节奏。
四、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的困境。
他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45551c4f18583d048645932.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江苏省泰兴市天星小学曾宏摘要: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家长传统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导致现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不少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他们对家长,对社会,对学校老师不满,用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逃学与之对抗。
究其原因,不外乎其内在原因是动机缺失,学习习惯不当。
外在原因不外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本文是从:“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2.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5.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等五个方面入手,把爱护和尊重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使每一个孩子都乐学,愿学。
关键词:厌学首先让我们从读一则案例开始:小D:女,今年十岁,为我班三年级学生。
3岁时随父母去附件打工,在外读了2年幼儿园。
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吵架,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一至三年级在我市上学,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继续在上海打工。
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爷爷奶奶目不识丁,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在家基本上就是无人管理,孩子在家自由散漫,为以后厌学烙下了病根。
于是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老师偶尔也会请家长到校,但效果不大。
由于家长和老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2011年3月24日这一天开始不来上学了,记得那天早上是被他的爸爸和奶奶绑来的,问她为什么不来上学,说有同学笑她头上有味道,有的同学排队做操时不让她好好站队,总把他挤到队伍外面去。
经我和她促膝谈心留下在校上课。
4月1日早上,她爸爸又打来电话,说又不来上学了,我就去他家,到他家后,他跟我打招呼,还拿牛奶给我喝,就是谈到上学时,整个人就变了,随手关上房间的门,并将门反锁。
小学生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bc94d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3.png)
小学生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小学生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我班有名女生叫赫文辉,9岁才上一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
父母是小商贩,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平时住在奶奶那里。
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奶奶说话根本不听。
由于讨厌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针对这一情况,我专门作了研究。
二、原因分析她的心理问题是从家庭成员对她的过分满足、迁就和教育误导开始的。
爷爷、奶奶的话对她影响很大:反正学不到什么,不去就不去吧。
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对她不闻不问,所以她经常性的找借口这疼,那伤,奶奶就让她不上学,任由她在家不到学校。
造成她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不合群,一到学校就感到孤独,害怕,产生害怕学习的焦虑性格。
三、个案处理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指导家庭对策。
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同时不要让爷爷奶奶再溺爱孩子。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
所以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赫文辉练习造句,他小声说出了一个句子,我试探着问:“还能继续吗?再说一句,试一试。
”我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他不慌不忙地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很美的图景。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79fd6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厌学是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于家长和老师而言,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并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入学前一直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然而,在进入新班级后,小明逐渐表现出了明显的厌学情绪。
他对上课不感兴趣,作业质量下降,经常请假或迟到早退。
家长和班主任决定进行心理辅导来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帮助。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1. 学习动力不足首先需要探究小明的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与小明进行沟通时,发现他对目标缺乏清晰认知和激发兴趣的引导。
解决方案:设立合理、可实现的目标,并确保相关人员共同促进孩子内部动机的培养。
家长可以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兴趣和梦想,并为他提供相关学习资源。
同时,老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小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学习压力过大小明在新班级中遇到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与同学之间产生了比较心理。
解决方案:重塑小明对成绩的评价标准。
家长和老师应告诉小明,学习并不仅仅追求高分。
鼓励孩子放宽心态,培养他从自身进步和个人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学习。
同时,在校园氛围上加强友善互助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
3. 沟通不畅沟通是心理辅导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小明在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时存在一定障碍。
解决方案:鼓励小明用言语、写作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和老师要倾听他们所说、所写、所画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并尝试与之建立更深入主题的对话。
4. 心理压抑考虑到小明表现出的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问题,有可能是他心理上的压抑在起作用。
解决方案:提供适度的心理支持。
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他建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鼓励他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并与同学们建立互信关系。
5. 学习方式不当一些小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之情。
解决方案:教给小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d0b7b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e.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小学生厌学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也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甚至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同学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面对小学生厌学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积极态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从上学期末开始就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
在期末考试之前,小明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在上学期末考试之后,他的成绩开始下滑,而且在每次作业和考试之前都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焦虑的情况。
经过和小明沟通,我们了解到,小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因为做错了一道题而被老师批评,从那之后,他就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情绪。
在和小明的家长交流后,我们得知小明的家庭环境比较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和家务忙碌而忽略了对小明的关心和陪伴,这也导致了小明的情绪问题。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措施。
首先,我们和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的内心想法和情绪状况。
在和小明的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是听他说,更要给予他肯定和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我们和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帮助他们意识到对小明的关爱和陪伴的重要性,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小明,让他们能够在家庭中更好地支持小明。
最后,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从而减轻小明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明的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而且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也取得了进步。
在家庭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小明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的厌学问题,我们需要从心理上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让小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个厌学案例的分析与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个厌学案例的分析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5df00a4ba0d4a7302763a86.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个厌学案例的分析与策略一、基本情况:李俊彦,男,12岁,六(3)班学生。
成绩很差,几乎考不及格,人很聪明,特别喜欢玩电脑、打篮球和跳街舞。
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不断,老师的提醒和监督也毫无作用。
经常不带书本和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只有老师盯着才勉强动笔。
二、个案调查小俊彦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几乎没有时间管他,一直是和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的娇宠使他养成了为所欲为的习惯,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觉得学不与学习都一样能过好生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经常我行我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分析与诊断个人因素: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多大作用,不愿努力学习,以至厌学。
家庭因素: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把他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
其父亲甚至认为现在孩子学得怎样并不重要,只要他不学坏,平平安安地长大就行……学校因素:因学习成绩太差而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总觉得老师看不起他,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四、辅导与策略一是通过家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与他的父亲进行交流,让他明白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
并要求他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及时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让孩子明白不管做什么都需要知识。
二是通过观察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
一天(2011.3.16.)下午放学后,我见他一个人在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操场上练习街舞,我便过去和他进行了如下的谈话:师:跳得真好!是谁教你的?生:没人教,是我自己跟着电视学的。
师:,我听说这街舞非常难学,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下来,只有那些吃得苦、不怕累的人才能学会,你真厉害!(此时,他用一种惊讶的眼神看着我)师: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孩子,没想到你会有如此的毅力。
(此时,他的眼里充满着自信)师: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学习也是如此,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去学,就一定能学好。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a0b8d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a.png)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厌学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不少小学生出现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表现出对学校、老师和课程的厌恶和抵触。
背景介绍:小学生厌学的背景及其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导致该问题需要被重视和研究的主要原因。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应该是一件有趣和愉快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孩子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无法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找出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
1.2 问题阐述小学生是学生中的一类,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对学业的成绩和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小学生却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情绪,这就是小学生厌学的问题。
小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还可能引发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等严重后果。
了解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心理分析,探讨家庭和学校因素对小学生厌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小学生的学习困境,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探索其根源和内在原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认识到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厌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建议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eee487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d.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建议小学生阶段是学习路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当然也是一段令人艰辛和烦恼的时期。
因为小学生我心智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很好的理解和适应学习,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实例案例,分析其厌学原因,并提出建议。
案例:小学二年级的小明本来是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时也挺认真的,成绩一般都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
但是自从小明升入小学二年级后,他对学习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不再认真听讲,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更不用说课下的作业了。
学校老师和家长多次进行交流,总结出小明出现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一些科目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家里所接触的娱乐方式较多,且父母对于学习重视程度较低。
分析:小明的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科目的问题。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一些艰深的知识,因此也难以感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娱乐方式的问题,儿童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如果家里的娱乐方式过多过于单调,小提琴练习、数学作业、阅读可能成为一种痛苦。
还有就是父母的态度问题,父母如果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可能会给小明一种不学习也无所谓的感觉,这对于小明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建议:针对小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可以提出以下的建议。
1. 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减轻小明的学习负担和降低他的厌学情绪,可以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规律性。
2. 丰富娱乐方式:可以尝试丰富小明的娱乐方式,如安排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推荐一些小说或动漫给他看,以此带动他对知识的兴趣。
3. 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适当与小明互动,参与他的学习,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4. 适量的奖励:可以在小明完成学习任务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如金币、礼品等,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期望和成就感。
总结:小学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果存在学习厌学的情况,需要及时解决。
针对小明的厌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丰富娱乐方式、与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适量的奖励等多种手段,旨在激发小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他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6d3f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b.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小学生厌学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完成作业,甚至产生逃学的念头。
这种情况给家长和老师们带来了困扰,也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小学生厌学的心理辅导案例,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从上学期开始就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他经常抱怨学校的作业太多,觉得学习很枯燥,不愿意上学。
在家长的督促下,他也只是敷衍了事,完成作业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家长和老师们都很担心他的学习状态,因此找到了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首先和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和他的谈话,我了解到他的厌学情绪主要是因为对学习内容的不喜欢和学习压力过大所致。
他觉得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给出了以下的心理辅导方案:首先,我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厌学的迹象。
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要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轻易施加压力。
在和孩子交流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其次,我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了解小明的兴趣爱好,我发现他对绘画和音乐很感兴趣。
因此,我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最后,我建议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孩子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通过以上的心理辅导方案,小明逐渐改变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他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能够更主动地完成作业。
家长和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最终,小明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f326e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3.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XXX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他身体健康但研究成绩差,好动且经常逃学。
他上课不听讲,尤其不喜欢上文化课,经常不完成作业,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重要。
此外,他不喜欢管理严格、要求高的老师,也不喜欢交朋友,认为与同学、朋友交往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经常和同学打架。
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得知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文化较低,生活不规律。
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无条件答应他的任何要求。
为了解决XXX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与家长多次长时间的沟通,达成一致的意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应该重视、关心孩子的研究。
我们建议家长每天都应该过问、关心一下孩子的研究情况,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做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等等。
对于比较懒惰的孩子,家长应该督促严点,同时多表扬、鼓励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要听到孩子犯了错误就往死里打。
此外,家长也应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特别是不在家的家长,如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也要多关心孩子的研究,让做父母的多打打电话,多了解孩子的研究情况,别让爷爷、奶奶惯坏孩子。
2.教师的教育也很重要。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研究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学校及家庭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研究负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研究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研究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不把研究看成负担。
3.这个成功的案例给我们很多启示。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4a091fb5f0e7cd18525369b.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
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
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
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
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
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指导家庭对策。
(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
![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9db43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0.png)
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或上学感到极度厌烦、痛苦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
这种问题在小学生中尤为常见,原因可能包括学业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本文将以小学生士明为例,分析其厌学心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士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在过去的学习中表现较好,但最近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
仔细观察士明的学习情况,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学习压力过大:士明习惯于追求卓越,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
这导致他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进而使他对学习感到痛苦和厌烦。
对策:家长应与士明进行正面的沟通,让他明白学习并非一定要取得完美成绩。
同时,教育士明学会适度放松,放下一些过于苛求的心态,从而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2.不良学习方法:士明在学习中采用了一些不良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缺乏思维训练等。
这直接导致了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对策:家长应帮助士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讨论问题等方式来培养他的思维能力。
鼓励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士明的父母一直以严厉和强迫的方式要求他学习。
他们给予士明压力,却忽略了给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对策:父母应改变教育方式,采取理解、关心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士明的学习。
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给予他足够的自主权和支持,以增加他的学习动力。
4.缺乏学习目标和方向:士明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迷茫的感觉,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这使得他对学习充满了抵触情绪。
对策:家长可以和士明一起探讨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同时,父母可以引导士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激发他的学习动力。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家长应深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是要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f6e50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d.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厌学是指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在教育界被视为一种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心理辅导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重拾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生厌学案例,探讨背后的原因,并介绍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问题描述小明是个十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近期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他表现出对作业不感兴趣,经常逃避完成任务,在课堂上也缺乏注意力,并且变得容易激动和冲动。
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情况,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原因1. 学业压力过大成绩要求可能成为小明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
家长或老师过于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培养孩子兴趣与内驱力,在良好心态下完成任务会对孩子造成沉重负担。
这样会引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2. 学习动力不足小明可能找不到充满激情与动力的学习目标,缺少明确的奖励或认可机制。
当他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时,就会产生困惑和无助感,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 缺乏自信心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小明可能遭受过失败或批评,导致他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这种负面经验会使他丧失自信心,在面对新挑战时感到焦虑和恐惧,并最终表现为厌学行为。
4. 学习方式不适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如果小明所处的学习环境不能满足他个体化的需求,在长时间内以同一方式进行学习可能引发厌倦与焦虑。
三、心理辅导策略1. 建立积极情绪与态度了解小明真正关心和喜欢什么领域是改善其厌学现象的第一步。
通过鼓励并赞美他正在做出的进步,提高他的积极情绪和自尊心,可以缓解学业压力,并激发兴趣和动力。
2. 设定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帮助小明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他的个人兴趣和优点,制定一些可量化和具体的学习目标。
这样能增加他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并培养他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3. 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小明在不同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效果如何,寻找其适合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586e74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2.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第一篇: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塘溪镇上城小学胡永菊“人之初,本爱学。
” 人从呱呱坠地后,他就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因此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许许多多他日后生活必需的技能。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烈的模仿欲和求知动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一改初衷,变得不再爱学习了呢?是他们的先天学习能力太差?还是家庭环境的原因?也许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然而,负载着神圣的教育使命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应该积极探索这个问题,为“厌学”的孩子在茫茫学海中点亮一盏航灯。
我们都知道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因此,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和对策,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认为,厌学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父母感情不和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
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分别呢? 2.家庭文化氛围缺乏随着经济发展,人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那种靠读书谋出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得也就不那么多了。
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人认为自己有钱好办事,现在孩子学得怎样不重要,反正家里的钱很多,孩子只要平平安安地长大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以后可以用钱为他们安排出路……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94877bf46527d3240ce082.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新华六小罗敏玲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
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
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有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肚子疼”等借口逃避学习。
做起作业来,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铅笔,几个字要写半天,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这是一例对小学生厌学情绪进行辅导的心理案例。
孙某由于亲朋的比较、家长教师的低期望而使得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了中等程度的厌学情绪。
那么心理老师是怎样进行辅导的呢?让我们具体的浏览下面的详细案例介绍吧。
一、基本情况孙某,女,小学六年级学生。
性格内向,怯懦胆小,容易害羞。
独生女。
父母皆是初中文化程度,比较重视她的学习成绩,但因自我感觉能力有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太多的帮助。
家里较清贫,其父母靠做点小买卖维持全家的生活所需。
爷爷奶奶比较疼爱她,但是并不溺爱。
对待语文课程,她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而对于数学她的反应就有点让人不大满意了,她总是应付了事,作业质量很差。
据老师说她上课一向很认真,但是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小的很难让人听见。
喜欢和同学玩游戏,喜欢画画,喜欢看电视。
二、诊断结论分析孙某自上学以来成绩一直不很理想,父母及奶奶经常在她的耳边说,要好好学,也曾为她请过家教老师,但是因为她底子差,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功效。
长期以来,父母因此也觉得她的成绩是很难提上去了,只得顺其自然了。
亲戚朋友也经常把学习好且比她小的孩子同她做比较;学校里老师对差生的低期望,这些种种使得她的自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了中等程度的厌学表现。
在她的内心就形成了“我没得救了,是我太笨”这样的观念。
三、辅导要点通过与家庭和学校的联接,为孙某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促成她平和心态的形成,帮她重新找回自信,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四、辅导过程(1)降低难度,提高信心基于孙某数学底子薄的情况,我要求她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课本拿出来,让她找出曾经遗留下的疑惑,然后进行辅导,让她在学习中找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并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儿童厌学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儿童厌学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3733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从小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然而,近一年来,小明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逃学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都非常担忧,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期望过高:小明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
然而,过高的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2)家庭沟通不足:小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使得小明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 学校因素(1)教学方式单一:小明所在班级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使得小明对课堂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2)师生关系紧张:小明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这使他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
3. 学生自身因素(1)自信心不足: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学习兴趣:小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育干预策略1. 家庭干预(1)调整期望值: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要过分追求高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加强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1)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2)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学生自身干预(1)培养自信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的阴影。
他开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同时,他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五年级厌学教育案例范文(2篇)
![五年级厌学教育案例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35f14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五年级学生。
自从升入五年级以来,小明开始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
小明厌学的现象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小明兴趣爱好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让小明感到压力重重,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较为紧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部分同学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感到自己无法跟上大家的步伐,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 学生自身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交流。
在课堂上,他不敢提问,害怕被同学嘲笑。
此外,小明对某些科目存在抵触情绪,如数学,他觉得自己学不会,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小明的厌学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2)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的自信心。
(3)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强调成绩。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
(3)调整班级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 学生自身教育(1)鼓励小明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2)帮助小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领域。
四、教育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通过与小明、家长、老师的沟通,了解小明厌学的原因,分析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因素。
2. 第二阶段:制定教育方案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教育。
3. 第三阶段:实施教育方案(1)家长层面: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江苏省泰兴市天星小学曾宏摘要: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家长传统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导致现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不少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他们对家长,对社会,对学校老师不满,用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逃学与之对抗。
究其原因,不外乎其内在原因是动机缺失,学习习惯不当。
外在原因不外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本文是从:“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2.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5.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等五个方面入手,把爱护和尊重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使每一个孩子都乐学,愿学。
关键词:厌学首先让我们从读一则案例开始:小D:女,今年十岁,为我班三年级学生。
3岁时随父母去附件打工,在外读了2年幼儿园。
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吵架,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一至三年级在我市上学,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继续在上海打工。
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爷爷奶奶目不识丁,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在家基本上就是无人管理,孩子在家自由散漫,为以后厌学烙下了病根。
于是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老师偶尔也会请家长到校,但效果不大。
由于家长和老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2011年3月24日这一天开始不来上学了,记得那天早上是被他的爸爸和奶奶绑来的,问她为什么不来上学,说有同学笑她头上有味道,有的同学排队做操时不让她好好站队,总把他挤到队伍外面去。
经我和她促膝谈心留下在校上课。
4月1日早上,她爸爸又打来电话,说又不来上学了,我就去他家,到他家后,他跟我打招呼,还拿牛奶给我喝,就是谈到上学时,整个人就变了,随手关上房间的门,并将门反锁。
家人好不容易把门打开,还抓了她奶奶的手,咬破了她爸爸的手,就是不去上学,理由是讨厌老师。
后来经我反复劝说,才坐上我的车来学校上学。
4月3日我校去祭扫先烈,她爸爸特意陪了她一天,应该说玩得比较开心,可是第二天她又不想来上学了,理由是昨天玩得不开心。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爸爸和奶奶又把她绑到了学校。
小D在食堂中情绪更加激动,更加歇斯底里。
不停地上蹦下跳,踢人,咬人,抓人,就是要回去。
鉴于这种情况,我让小D的爸爸先带她回去,正好利用清明小长假的时间带她到上海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当天下班后又到她家去跟她交谈,约定复课后我天天早上来带她上学,我们还拉了勾。
小长假期间,我打电话向她爸爸询问孩子的情况,心理医生也没说什么,就是严重的厌学情绪,需要家长、老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复课后我连续一个礼拜准时去接她和送她,她也比较开心,就是不愿意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这段时间我也故意降低对其要求,只要做作业,哪怕做一题都行。
没事的时候我就找他谈心,双休日让他爸爸带小D到我家去玩。
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时我总能及时给她买早点,并倒上热水给她喝……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孩子被感动了,,由原来的抵触情绪,到现在欣然接受老师,能够找我交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及时告诉老师。
作业也由过去一点不做,到每次完成其他同学作业量的二分之一,这也是由我规定的,算是给孩子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吧。
以后又出现了几次不来上学的现象,这些都是孩子家长出现了不耐心的心理,打骂了孩子,我也及时把这利害关系告之家长,让他们千万要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这段时间孩子正朝着我所期望的那一步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必经阶段。
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点不确定,可塑性很强。
这一阶段引导得好孩子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个性特征。
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本案中小D的情况。
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
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其内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内在因素:(1)动机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远大理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本案中的小D就因为学习无目的性,可学可不学,导致厌学。
(2)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厌烦的事情。
本案中的小D学习总要老师和家长监督,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我曾做过计时,1小时之内她写不到10个字,学习习惯很差,她十分讨厌学习,提到学习就头疼,甚至歇斯底里;下课后则是生龙活虎,另一番模样,让人哭笑不得。
外在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父母感情不和。
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
本案中的小D3岁左右随父母去福建打工,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而吵架,可谓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这一切让她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
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她看来,她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好坏还有什么区别呢?2.家庭文化氛围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读书无用论”日渐高调。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也就不那么多了。
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为留守儿童。
本案中的小D 在福建上了两年幼儿园,后来上小学时回到本市,但父母依旧在外打工。
孩子的爷爷整天上班,早出晚归,奶奶在家务农,两位老人家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氛围。
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只一句“作业完成了吗?”孩子也敷衍了事,一句“完成了”,其实根本就没做。
日积月累便让孩子觉得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反正也没有谁来管她,惩罚她,从此便落下了厌学的祸根。
3.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
这使得孩子整天被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包围着。
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打骂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
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痛苦之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
据笔者调查,这种现象在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
因此,让学生家长客观地对待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变得刻不容缓。
(2)学校因素。
在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
在学校因素中,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等等。
1、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体系,可是我们部分学校和教师由于受升学率的驱使,仍然把学习成绩视为唯一标准。
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都很有造诣,或者可以说有些天赋,但是学校和教师的兴奋点总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
学生的长处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自己的弱项经常又成为老师的“靶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了。
2、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现在不仅是学困生厌学,相当优等生对学习亦不感兴趣。
不少学生期盼双休日和寒暑假早日来临,想摆脱在校学习沉重的负担。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学习乏味呢?枯燥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不融洽。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
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讽刺挖苦、训斥、处罚,使学生只有痛苦的、自卑的心理体验,没有愉快的、自信的心理体验。
本案中的小D由于本身学习基础不扎实,从一年级开始就常受到老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的讽刺、挖苦,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产生怨恨老师的心理。
继而用逃学,不完成作业与老师对抗。
三、社会因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抵挡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
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
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总而言之,厌学是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其内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外因中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
社会的偏见、家庭教育的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
那么,怎样帮助厌学的学生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
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
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
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
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每次做作业时,我都先与小D谈心。
如果他能及时完成作业,我就个他奖励。
4月5日的课堂作业,她当堂完成了,我可上就奖给了他一本作业本,写上红红的奖字,她很开心。
回去跟他爷爷奶奶讲了,还打电话跟他爸爸讲了。
虽然一本作业本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这是老师对她进步的肯定,从而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