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之欧阳光明创编
1. 萨伊定律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欧阳光明(2021.03.07)萨伊是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者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者同时就是买者,即供给者就是斋求者。
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对萨伊定律的全面论证。
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机制是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该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量达到最大;利息率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之欧阳法创编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2、一般识记:一般的美学观点如:鲁迅的喜剧观和悲剧观、形式美的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的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形式美的内涵: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
优美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的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由的,在自然风景上显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非人的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观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的就是丑。
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感性的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的美学观象的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崇高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欧阳歌谷创编
第一编导论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民间文学的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间文学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文学与作品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文学与语言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⑴言可尽意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
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
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
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
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
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
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
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 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实俱进,在解释 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 )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 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 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规律。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定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 多环节活动。 3、文学产生的源泉: 社会生活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5、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6、文学活动的过程: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 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三、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 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他总是生机 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 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文学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 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 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 的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
篇 2:第一章:马克思,世界各国形成的文学理论 1、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浪漫 主义,现实主义等。 2、中国: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 《沧浪诗话》、叶燮《原诗》。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往的文学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 历史发展去考察文学,因而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的束缚。)
语言学重点概念之欧阳光明创编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欧阳光明(2021.03.07)一、定义1.语言学Linguistics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Productivity多产性Duality双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⑴arbitrariness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⑵Productivity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⑶Duality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⑷Displacement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⑸Cultural transmission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5.语言能力Competence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6.语言运用performance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之欧阳法创编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朗诵的基本技巧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朗诵艺术的基本知识一、欧阳光明(2021.03.07)二、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的清晰、响亮而富有激情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艺术。
朗诵既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中播出,也可以作为文艺节目在舞台上演出,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文学爱好者喜爱的高雅艺术。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最高阶段。
其显著的特点是语气、语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轻重缓急、快慢相间。
同时,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朗诵者可以称为是演员,与影视剧演员的有相通之处: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化身为诗人或作家在规定情境中进行独白,用标准的有声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鲜明的内心视像,强烈地感染受众,把受众带进作品中的意境来,使其得到身临其境的审美的体验和享受。
因朗诵者是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塑造和描绘富有情感的艺术形象,固有:“播音是说给人听的,朗诵是说给人看的”之说。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与创编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欧阳家百(2021.03.07)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
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
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文艺理论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文学理论(含中国古代文论)欧阳光明(2021.03.07)《文学概论》复习指导6《文学理论》学习大纲14《文学理论教程》讲稿概要15绪论25第一章文艺的本质25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27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28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29第五章文学的分类特征30第六章艺术的分类特征31第七章文学创作过程31第八章文艺的创作原则32第九章文艺风格和流派33第十章文艺欣赏34第十一章文艺批评35《文学理论教程》应试指导36[一]概念41[二]基本理论42[三]文论部分43[四]例题54《中国古代文论》精华笔记57中国古代文论概说59一、文学的本源——心与道60二、文学创作的构思——虚静说61三、文学的创作方法——言与意68四、塑造形象的美学原则——形与神69五、文学的风格美——刚与柔69第一、先秦时期69(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69(二)孔子70(三)孟子71(四)荀子71(五)老子71(六)庄子71(七)墨子72(八)韩非73练习及答案73第二、两汉时期75(一)司马迁:75(二)《乐记》(被收入《礼记》)75(三)《毛诗大序》76(四)扬雄77(五)董仲舒77(六)王充《论衡》77练习及答案77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79(一)曹丕《典论•论文》79(二)陆机《文赋》79(三)刘勰《文心雕龙》81(四)钟嵘《诗品》82练习及答案83第四、隋唐五代时期85(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85(二)皎然《诗论》85(三)韩愈诗文论86(四)白居易诗论87(五)司空图诗论87练习及答案88第五、宋金元时期89(一)欧阳修诗文89(二)苏轼诗文论90(三)李清照《论词》90(四)严羽诗论91(五)元好问《论诗三十首》92(六)张炎《词源》92练习及答案93第六、明清时期94(一)谢榛诗论94(二)李贽文学论著95(三)袁宏道诗文论95(四)金圣叹小说论著96(五)李渔《闲情偶寄》96(六)王夫之诗论选录97(七)叶燮诗文论选录97(八)王土禛诗论选录97(九)沈德潜诗论选录97(十)袁枚诗论选录98练习及答案98第七、近代时期100(一)刘熙载《艺概》选录选录100(二)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00(三)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100练习及答案10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简史100概述100先秦文学理论批评105汉代文学理论批评109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111三国两晋文学理论批评113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114金代文学理论批评11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118元代文学理论批评121明代文学理论批评122清代文学理论批评124近代文学理论批评125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129革命时期文学理论批评132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34总结136文学理论关键词138以意逆志138知人论世139尽善尽美139温柔敦厚139兴观群怨140大音希声141言志与缘情141诗言志说141诗缘情说142发愤说与境界说143风教144美刺144赋比兴145诗无达诂147发愤说148文气148才性151神思152文笔154文质154风骨154通变156声律156文以明道157通感158兴趣说159涵泳160诗话160格调说161性灵说162神韵说164义法166评点167意境167文学理论经典观点170《文学概论》复习指导文艺学参考书目下列书籍仅供参考。
表现手法及作用之欧阳光明创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欧阳光明(2021.03.07)——阅读基本技能技巧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二.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概览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④语言辞格: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三.文学作品常用表达技巧例析★ 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某种抽象的事理、概念、思想或感情等,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或内容等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 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或其它描写对象)的特定情绪。
★ 3.铺垫与伏笔“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发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作暗示。
★ 4.正面描写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为“实写”。
★ 5.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为“虚写”。
★ 6.联想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由想起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就叫联想。
★ 7.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8.白描与细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
美学笔记(完整版)之欧阳光明创编
美学欧阳光明(2021.03.07)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
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
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1、反思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
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
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2、主观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之欧阳光明创编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
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
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
高中语文笔记之欧阳与创编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描写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
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1)象征。
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
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之欧阳文创编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很得苏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民主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
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
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
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
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是一个创举。
1. 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2021年抒情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欧阳学文创编
抒情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欧阳光明(2021.03.07)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那么,接下来我将跟大家来体验一下抒情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谢谢大家!抒情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抒情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明确全文主旨。
通过“题目、开头、结尾”三位一体找文章的主旨。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和有主旨倾向的重要句子。
2.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问的是什么)3.注意研究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2)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民间文学概论新编》的说明:欧阳家百(2021.03.07)(1)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部分省市选考科目。
(2)各省市教材、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可能都不一样,辽宁以外的其他省市情况不了解。
(3)这篇总结可能只适用于辽宁省省内统一考试。
感觉是辽宁省自己出的题。
(4)请核对好教材,考题在本书后大纲中:《民间文学概论新编》出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编: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著: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发俗学教研室编委会主任:何晓纯关于本篇总结的说明和一点经验:(1)因本科没有练习册,也就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这些东西是我个人整理的,难免有不严谨,不正确的地方。
请各位朋友参照教材核对,指正。
当时整理的资料已经丢了,这是刚整理的,没有我考前弄的精简。
大家可在此基础上,化做自己的语言,怎么容易记忆怎么整理、作精简。
(2)我考时(2005年4月)看到考题都是书后大纲中标注“重点掌握”和“掌握”的内容,所以这里也只总结了这部分题目。
书上的内容不多,最好全面的看一遍,如果出了总结以外的题,有个印象也比较容易应付。
我也只见过这一期考题,不知以前都考什么样的。
(3)我在整理中,用了很多精简办法,比如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长句缩成短句,短句缩成词语,句子中部分词语位置交换等。
大家也可以按自己的方法重新整理一下。
(4)本篇中几个符号解释:①“——”符号:为了方便记忆,很多连接性词都不写出来了,用此符号连接,一目了然,只要先看了书,应该很容易理解。
回答问题时,把“——”符号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补充上就可以了。
②“[ ]”符号:这个符号中的内容是帮助应付论述题的,简答时可以省略掉,或是简单概括。
一般为扩展内容和举例。
因为这科本来内容就不多,如果有时间最好把这部分内容也都记全,其实例子更容易记。
③“()”符号:一般为比较重要的补充解释或是例子,应该在背诵范围。
④“记”:这是我把一些长句或多点内容化整为零,挑出主要词,便于记忆,以防回答时漏掉部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
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
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
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6、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通过作家的艺术想象,以文学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假定性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貌又符合生活情理和人物感情逻辑的逼真度高、感染力强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真实的特征。
7、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倾向性指作家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对于现实生活爱憎态度在作品中的表现。
也就是其作品的形象体系显示出的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政治道德、感情情趣的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
8、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指通过丰满的鲜明的独特个性,表现出来某一类人精神状态的显著共性,又能深刻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方面的艺术形象。
9、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典型性是指文学形象以它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的深广程度。
文学的典型性包括人物的典型性、环境的典型性、情节的典型性,细节的典型性,感情的典型性等。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包含作家审美评价和社会生活。
其构成要素是题材、思想、主题、人物、环境、情节。
2、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态和具体手段。
它的构成因素是结构、语言、体裁等。
3、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4、题材题材指的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缀合、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5、主题主题指作品所描绘、评价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所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如《白毛女》通过对喜儿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现实,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6、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指作品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思想常常超出作家创造形象时的主观思想7、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指通过独特的,丰满的,鲜明的,能够唤起美感的个性,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些本质和规律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是作品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8、环境环境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的、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人物关系)9、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指围绕着典型人物的环境。
第一,典型环境中的具体生活环境比一般环境更鲜明、生动和突出。
第二,通过人物的具体环境所体现出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更充分和深刻。
10、情节情节指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有的作品为了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的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
合情合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系统完整的故事情节才能感动读者,教育读者。
11、结构结构指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题材进行裁剪、布局、弥缝、呼应,并使作品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的组织结构。
裁剪指对素材的取舍、选择。
布局指对作品各部分内容的地位的安置。
谁主、谁次;谁前、谁后;何处密,何处疏;哪倒叙、哪插叙;人物关系如何建立;章节段落如何划分;重点高潮如何安排等等,都属于布局问题。
对布局的要求是:主辅分明、疏密相间、详略适宜、匀称谨严。
弥缝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具体连接,即通常所说的“穿针引线”的工作。
对弥缝的要求是:精巧周密,无斧凿痕迹。
呼应指通过作品中不同部位的相同,相似或相近的细节描写,使作品首尾照应、一气贯通。
12、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专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又称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绘画和雕塑的特点,能够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动态的描绘生活和反映思想。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指它的音响、韵律、节奏的和谐,使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染。
13、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指作品中人物的独白、对话、日记、讲演、书信等。
14、叙述人语言叙述人语言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
15、人物个性人物个性指人物身上的一切具体可感的,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总和。
即人物独特的语言,行动,心理,气质,思想感情,作风气派,兴趣爱好和外貌等,总之:是指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单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特点。
第三章文学体裁1、诗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着重抒情,更富个性;内容和形式高度凝练、精美;想象自由而大胆;结构跳跃性强;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格调铿锵、朗朗上口。
2、抒情诗抒情诗指直接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的诗体。
它的基本特征是感情的直抒,但也可以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
3、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把叙事和抒情结合为一的诗体。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4、格律诗格律诗指在节奏、押韵、字数、行数、章节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5、自由诗自由诗指在节奏、押韵、字数、行数、章节结构等方面都没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6、意境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定的生活景象(包括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某种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
比,是打比方。
兴,是触景生情的联想,或托物兴词的抒写。
8、夸张夸张是指抓住人、物的某种特性或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人、物的形象特征,使这一人、物的特性或者特征更为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和艺术感染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9、象征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
作者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性,或由于某种社会原因,不愿或不便直接表露他意欲表现的某种事物或思想感情,而去描绘与之相似相通的另一事物,含蓄地隐蔽的抒发其感情,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他的思想意图的艺术手法。
10、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散文体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11、戏剧文学戏剧文学通常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文学剧本。
喜剧文学的基本特点:①用人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不用叙述人的语言,而是通过人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②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高度集中;③具有紧张集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基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矛盾冲突。
戏剧家通过戏剧冲突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2、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13、悲剧悲剧反映的冲突所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恩格斯语)“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产生的效果是使观众悲愤和同情,激情观众对进步理想、正义事业、合理要求热烈追求的崇高感情。
如:《甲午海战》。
14、喜剧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
15、正剧正剧的戏剧冲突是反映日常生活或政治生活中正面力量与反面力量之间的斗争,正面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战胜了反面力量的阻挠和压迫,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