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高古玉器的纹饰特征

合集下载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玉器总体风格特征1、品种数量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

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

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3、纹饰工艺★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

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

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玉龙: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座姿玉人: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玉钺:仪仗器,水草玛瑙凌家滩出土石戈: 仪仗器,凝灰岩质石钺(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石凿(工具)粉砂岩质石锛玉冠状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双虎首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素面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玉镯:石英岩玉,饰玉,圆度好玉璧:饰玉,砣切痕迹,对钻孔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为距今5000-4000年前后,即新石器晚期。

高古玉器收藏鉴定的方法玉器鉴定方法

高古玉器收藏鉴定的方法玉器鉴定方法

高古玉器收藏鉴定的方法玉器鉴定方法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

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

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

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

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大部分高古玉都是用和田玉制作(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用地方料较多),现在,和田玉开采难,出产渐少,其价格已经非常高,而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罗斯玉作假。

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

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

高古玉器辨别方法一、形制辩伪(造型艺术,风格神韵,形制传承)商代玉器中的平雕器物,大多数边缘较薄中间较厚,或一边较厚,另一边较薄,表面不平,晚期玉器平雕器物较为平整。

这可能是琢玉工具的进步和工艺技术提高的结果。

赝品常常可见厚薄平均非常平整的外观造型。

殷商早期玉器造型垂直、站立的多,晚期玉器水平、伏卧的多,尤其在禽、鸟类玉雕中区别明显。

笔者曾经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发现数十件殷商早期圆雕的高仿赝品,明显是按《妇好》玉器的图录仿制的,但工艺精湛,几可乱真!殷商早期玉器中圆雕C形龙(有称龙形玦的)卷尾立体砣刻而成,晚期玉器圆雕C形龙有的仅在平面上采用“一面坡”刀法砣刻出深浮雕的卷尾轮廓。

商代玉龙的配系孔,绝大多数都在龙的颈部,且是90度两面斜着对钻而成。

(此一工艺“习惯”,传承自红山文化玉龙)仿品的钻孔位置随意,钻孔直上直下。

殷商早期玉器中带脊齿的玉器作品极多,如鹦鹉、龙、虎、鱼等等,晚期相对较少。

脊齿的厚度要薄于整体,用玉器行业的术语,脊齿要减地砣刻。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玉器上常见纹饰一览

玉器上常见纹饰一览

玉器上常见纹饰一览玉器上常见纹饰一览古玉器上的玉雕纹饰在玉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时代风格,因此纹饰的演变是反映玉器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玉器上的纹饰很多,主要有龙纹、螭虎纹、兽面纹、人物纹以及飞禽走兽、花果树木等。

这些纹饰的不同年代的区分与鉴定方法将在以后进行详细介绍。

这里先简单地介绍纯图案花纹的一些辅助纹饰。

1.云纹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感到奇怪和有趣,产生了摹下来的念头,如常见太阳,便创造了圈纹和双圈纹;常见变化的月亮,便产生了半圆形纹饰;见到多姿多彩的云朵,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云纹。

玉器上常见的云纹有:单线组成的云纹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形加一个卷尾。

此种云纹用在器物上不是一行行排列,而是互相交错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云头纹它的形状是云纹两头同时往里勾卷,这是最常见的云纹。

这种云头纹也有用相互勾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S”形与单线云纹组成的云纹“S”形是两头卷尾的方向相反,在“S”云纹的腰部又出现一个单线云纹。

粗细线组成的云纹是用粗阴线和细阴线刻纹同时出现在一组纹饰上,使图案更为复杂与美观,更富有立体感的云纹。

组成兽面纹的云纹在古玉雕中常见兽面纹、龙纹等都是用云纹来组成的。

还有用勾云纹组成的侧面兽头纹。

虽然把兽面纹图案化了,但依然能显示出兽面纹或龙纹的主题纹饰。

方形云纹也称云雷纹,这是一种变形的云纹,在云纹拐角处呈方圆角,像雷一样,故称它为云雷纹。

云纹是玉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它用各种形式表现,有阴线纹、阳线纹、阴阳线并用纹饰。

它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由古朴的图案转变为活泼多样的写实风格。

2.谷纹和乳丁纹谷纹与乳丁纹的区别是:乳丁纹其形状是稍微隆起的点状纹,而谷纹则是在乳丁上加一弯曲的小尾巴。

谷纹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圆圆的乳丁是谷粒,弯弯的曲线为谷芽;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描绘蝌蚪的形象,圆圆的乳丁是蝌蚪的身子,弯弯的曲线是它的尾巴。

我们认为还是称谷纹比较恰当。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较难,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难仿其玉质;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质影响,产生侵蚀变质和变色,而人工难仿其质和色;其三是随着各代玉器业的兴衰,从业者技术优劣不等,工艺风格变迁,其工艺造型技术特点难于再现。

因此,在讨论仿制古玉器的工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前人资料的学习以及笔者对古玉器的认识与实践,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四点:(1)形制与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朴风格;(2)琢工明显地繁缛和费劲;(3)磨制痕迹或残缺痕迹表现得古老陈旧;(4)表面沁色及其分布符合受自然侵蚀的特点。

1.1 形制与风格无论是在鉴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制作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都是致关重要的。

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琢工、玉质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

以下就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与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玉器进行简要分述。

1.1.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1.1.2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祖先崇拜由此产生,亲族观念由此得到巩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与认同主要靠图腾标志、图腾文化,通过认亲得到同部落、祖先、神灵的保佑,求得平安;同一图腾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图腾一般以纹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古代玉器上;玉器纹饰可分为实体纹饰及图案纹饰;现在以龙来作说明,如果全器雕作龙形,龙就是实体纹饰,但如果在一个容器的表面琢龙形,龙就成为图案纹饰;龙是先有实体纹饰,再演化到图案纹饰,而螭开始时就是图案纹饰,一直就没有出现过实体纹饰;人类在游牧、渔猎时期比较重视动物,较不重视植物,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动物纹饰比植物纹饰起源要早得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古人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于是塑造出了一些神怪动物,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最有名的就是龙、凤、虎、龟称为“四灵”,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很自然的将他们的图像刻在玉器上,以显示出玉器的尊贵,供帝王佩戴、把玩;到了战国晚期,除了四灵以外,又多了螭,并且风行整个汉朝;汉武帝时,狮子由西域进贡到中国,人们惊叹于狮子的凶猛威武,便以狮子的造型,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天禄”这个神异动物,天禄大多是以实体出现,作为图案纹饰的较为罕见;东汉时,人们又塑造出麒麟这种神兽,也有作为图案纹饰;麒麟造型虽不如天禄威武,但却流传得更加久远,更加深入人心;一、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动物纹饰特点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多种文化出现,以下介绍三种纹饰发展较具有特色的文化中的动物纹饰;图1. 良渚鸟纹图2. 龙首纹二夏商西周时期夏代玉器发现很少,但却上承新石器时代预期的造型、风格,下启商代玉器之先声,其在历史交替时期的承上启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商代早期动物形象的配饰开始出现,高峰期在商代晚期,玉器工艺得到了蓬勃发展,品种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于阳线,刀锋较硬;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商代晚期在龙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三角纹、菱格纹和云纹;西周主要动物纹饰有龙纹、凤鸟纹、鹦鹉纹、兽面纹;纹饰线条流畅,弧形线多于短直线,讲求曲线美;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出现了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呈斜方格纹眼和臣字形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独有的风格;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画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均由砣具制成;凤鸟,圆眼勾喙,在线条上逐渐摆脱了那种严谨规整的直线条的束缚,开始用斜砣雕琢,以弧线为主来塑造凤鸟形象,线条流畅,是以内细外粗的双线纹组合而成,使凤鸟而得更加活泼舒展;图3. 商西周凤纹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绝大多数都装饰有纹饰图案,有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两种,这些图案的特点是样式繁多,雕刻细密,纹饰抽象深奥;时期纹饰特点典型纹饰龙纹蟠螭纹蟠虺纹春秋纹饰造型以阴线龙首纹最为多见;主要动物纹饰有龙纹、蟠螭纹、蟠虺纹等;其中蟠螭纹和蟠虺纹是春秋时期新创的纹饰;纹龙首纹是春秋玉器的主体纹饰;;此时的龙首纹造型基本上都是由单阴线或双阴线勾云纹或卷云纹构成;在一件玉器上,龙首纹按一定的方式排列,极为细密,龙眼细小难辨,不见龙身,龙口吐舌;龙首纹造型有具始于春秋,河南温县出土的玉龙,刻有典型的螭纹,其中之一者为一头双身,有眼眶,无眼珠,身有鳞纹,无角无足,尖尾;蟠虺纹中蟠是环绕,虺是小蛇,蟠虺就是盘卷状小蛇;纹饰极为细密,圆首尖嘴,圆眼短身,下方配有龙鳞纹,表示蛇龙皆属水物;饰造型和布局特点是满布均细;象形、概括形,抽象形三种;战国纹饰造型基本上延续春秋时式样,如蟠螭纹等;进入战国早期,龙纹分解的现象已经极为普遍,如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壁,其纹饰单元为涡纹及卷云纹,实际是六个分解后的龙纹;进入战国中期,龙纹分解现象已罕见,卷云纹、长尾蝌蚪形纹和变形长尾蝌蚪行纹几乎绝迹;蟠螭纹很多,变化也很大,经常与其他纹饰组合成复合纹;战国的螭纹造型可分为三类:①短身形,一首二身,一身刻细鳞纹,一身刻束丝纹,每身有四足,足分两爪;②细长身形,二螭相交缠,各有两足,足分二爪;③螭头分为有耳形和无耳形;图4. 战国蟠龙纹四秦汉时期秦代装饰用玉出土不太多,目前所见精品亦少;两汉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也是纹饰与造型艺术最为丰富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纹饰与造型被后世仿效至今,如螭纹、龙纹、凤纹、熊纹、虎纹、貘纹、鸟纹等不仅有着结实的机头、矫健的身躯,而且其身体的扭曲、游动感是后世玉雕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龙纹、螭纹的刻划,张力十足,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时期典型纹饰龙纹蟠螭纹凤纹貘纹汉龙纹在继承战国龙纹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变化;此期龙纹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①侧面龙首形象,其形象也多种多样,大多为杏眼,眼出稍,有些有阴刻圆形眼珠,上眼皮成双刀,一般流行于西汉早期;龙张口露齿,斧形或鱼嘴形下颚,上唇向上翻卷,多露出尖锐獠牙,腿部肌肉蟠螭纹形象颇多,此期螭纹大体分为两种形式:①螭首似虎,故又称螭虎纹,此种螭纹形式多变,但大体不脱方形或梯形脸,平嘴,圆耳的近虎形或龙形脸型,眼多呈圆形或方圆形;②尖嘴,尖耳,圆眼,似狐面,角拖曳如凤纹一般勾喙,长冠或后飘,或上扬;眼有圆眼或出稍杏眼,制作或以细砣勾阴线,或以管钻钻出眼珠形,再进行减地隐起,使之更有立体感;身体较长,羽翅及尾部都似流云般飘逸;西汉凤鸟纹大貘纹为一种尖嘴、圆耳的动物,当时被人们视为神兽,传说有辟邪之功,在商周青铜器上可见,亦见于汉玉器上,此纹饰魏晋时江南还有出现,以后逐渐稀少;结实有力;②为正面龙纹形象,为一首双身之龙纹,面似兽面,圆方形眼,两角下压,双身左右卷曲,多见于各种分饰两区或三区的夔龙纹壁上流云,长且飘逸,常分叉,身体如流云般婉转流畅,如凤尾;多无细密的羽翅刻画,图5.汉代龙纹凤纹五隋唐宋辽金元从隋唐时期开始,玉器的品种和艺术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出现了更多、更贴近人们生活的纹饰;时期纹饰特点典型龙纹特点典型凤纹特点其他纹饰特点隋除了传统的龙纹、凤纹等动物纹和几何纹,纹饰中逐渐出现了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物为原型的纹饰,如蝴蝶、鸳鸯、鸿雁纹等和植物纹饰,如装饰于玉簪花和玉梳背上的海棠、石榴、牡丹等;唐至元代的龙纹以阴刻线、剔地浅浮雕、高浮雕或透雕表现,龙形一般头长而细窄,上颚长而尖,唇部略翘,眼形细长,有飘发,龙身似蛇身,鳞纹多呈网格状,龙身龙尾近似于蛇尾,龙爪三趾或四趾;龙的周围往往有云纹和花草纹作衬底;常装饰于玉佩饰和器皿上;唐至元代的凤纹以阴刻线、剔地浅浮雕、高浮雕或透雕表现,凤喙短钝,头上有冠羽,双翅展开,尾翎飘逸,末端分三叉,两爪贴腹,凤的周围往往有云纹和花草纹作衬底;唐唐代的鸟纹眼睛呈三角形,翅宽而短,翅尖前翅或指向身后,翅上有细长的阴刻线;宋代鸟纹中常见衔花绶带鸟、大雁和孔雀;唐代花叶纹有海棠、石榴、牡丹、忍冬、卷草、荷花、野菊等;宋元时期花草纹有荷花、牡丹、折枝花、凌霄花、灵芝、百合、樱桃等,分大小两种风格,大花较厚,较少层次变化,小花雕琢精致,花叶相互叠压,分出层次;宋宋代玉器的使用不局限与统治阶级,而且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渐商品化;以禽兽花卉为主体,纹饰种类更为丰富,写实能力较强,形神兼备,其工艺具有极高的造诣;宋代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身形一般较古朴,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鱼眼小圆坑,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辽金辽金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玉器作品多表现自然界的动物,充满山野情趣;很多玉器纹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几种图案组合而成的;元图6. 唐宋鸟纹花叶纹图7. 唐宋龙纹六明清明代玉器器形种类丰富,用玉范围广泛,动物纹饰题材多选用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动物,尤其是龙、凤、鹿、麒麟等瑞兽和莲花、牡丹、灵芝、松、竹、梅等花卉图案最为多见;早期继承元代的春水玉风格,构图疏朗饱满,富有生气;晚期繁华细密,趋于程式化,缺乏活力;清代玉器动物纹饰取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写实性植物、动物;二是具有吉祥寓意的抽象化的动物;三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动物组合图案;纹饰造型结构繁缛,细密繁华,加上充分利用浮雕、高浮雕、镂雕和圆雕技法,有的增加纹饰的立体感,有的纹饰与器形合一;图8. 明清云龙纹图9. 天鹅穿花纹二、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古玉器图腾纹饰演变的了解,可以发现各种纹饰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纹饰或许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或许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甚至或许可以作为判断这个物品真伪的依据之一,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图案而已;。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部分高古玉器赏析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部分高古玉器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战国玛瑙环2件(图2、图3)。

玛瑙质。

大小不一,呈扁圆环形,内厚外薄。

大环外径10.2厘米,内径7厘米,厚0.9厘米,重72克。

多处有黑褐色土沁。

边角有两处口崩。

即墨区金口镇店东墓群出土。

小环外径3.6厘米,内径1.7厘米,厚0.6厘米。

重8.01克。

即墨区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柘村出土。

战国玉环(图4)。

青白玉质。

圆环形,外径5.1厘米,内径3.1厘米,厚0.6厘米,重20克。

呈半透明状,表面玻璃质光感明显,内微有白色乳状物,环体有一处残瑕。

即墨区田横镇马房村出土。

西汉兽面云头纹玉璲(图5、图6、图7、图8)。

青白玉质。

通长7.5厘米,宽2.6厘米,厚1.5厘米,重47克。

正面呈长方形,左右各有一条凸玄纹,其首饰一兽面纹饰,周身凸雕、阴刻云头纹,上下左右反正相互勾连,刀法娴熟流畅。

身有褐色及白色沁。

2002年6月即墨区移风店镇刘家庄墓群出土。

23图1:春秋晚期双螭勾云纹玉璜图2:战国玛瑙环图3:战国玛瑙环AppreciatION鉴赏456AppreciatION 9101112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镇古城村棠邑古城遗址出土。

玉璧2件(图18、图19、图20)。

青玉质。

通体用阴刻加浮雕刻成。

大小各一。

一件外径16.5厘米,内径5.8厘米,厚0.4厘米,重226克。

内外各阴刻有一玄纹。

内饰蒲纹,断裂后黏合修复。

正反两面相同。

另一件外径21.5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重479克。

分内外两区,中间两道玄纹隔开,内区饰蒲纹,外区饰一圈牛头纹饰,呈上下左右对称形式。

正反两面相同。

1958年11月于即墨区移风店镇古城村棠邑古城遗址出土。

为西汉时期。

玉环(图21)。

白玉质。

外径8.4厘米,内径4.8厘米,厚0.35厘米,重39克。

通体灰白色,素面。

微有土沁。

为汉代时期。

即墨历史悠久,以古城地临墨水而名,其名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著名历史典籍中,堪称古老的地方政区。

中国玉器纹饰探究

中国玉器纹饰探究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夏代的玉器
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 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 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 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 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 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 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案。 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 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 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 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主要的 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 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 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汉代 玉器
汉八刀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汉代 玉器
汉八刀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 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 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 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 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 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 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 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 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 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 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 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

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

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

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

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

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

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

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

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人们通常把战、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

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

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

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1汉代玉器的特点:材质: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器型: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

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

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2线条及雕工:“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

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

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

“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

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中国古代玉器是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玉器都说明了古代的时代背景,经过无数岁月,本来是地下环境对玉器的破坏、污染,却在因缘巧合下巧妙的增加了玉器的色彩,更赋予了古代玉器一种神秘感。

这里引用《古玉辨》中的一段话:“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星三光之陶熔。

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异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今人对古代玉器的至高评价与喜爱,以至于无数收藏家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交换沁色美观的古玉,尤其偏爱红的沁色,有人说“古玉挂红,价值连城”,充分体现了对红沁的喜爱,而目前出土的高古玉中“红沁”古玉数量并不多见,而导致这类玉器的价值也是居高不下。

那么高古玉上“红色的沁”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不少收藏家都把这种沁色称为“血沁”,而认为是靠近墓主人,由血液沁染而成,其实不然,因为古玉上“沁色”的形成是经过几千年才能形成,而人的血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挥发消失,所以这种逻辑很快被推翻。

真正形成“红沁”的原因是在古代在大型墓葬,或者王室贵族之人,入葬时有往墓底撒入“朱砂”的风俗习惯,从商代到汉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靠近“朱砂”的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会把玉器沁染成红色,这种“红沁”形成时间比其他沁色用的时间更长,所以目前出土的数量少,且有的沁的不深。

目前的古玉市场上,“仿制红沁”的玉器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上该如何辨别真仿呢?第一点:看沁色的过渡古玉的沁色形成并非一就而成,是有过渡期的,这种沁色由外向内、由浅入深过渡的,不同部位并非均匀一致;而目前市场上的仿品,用化学颜料涂抹上去的浮于表面且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过渡,有的仿品甚至侵染成紫色,这种都是不对的。

第二点:看过水浸泡后的状态真品古玉上的“红沁”,由于渗入肌理,放在水中浸泡,不会改变沁的颜色,而仿品用颜料侵染成的,通过一夜水浸泡会有掉色的情况,水也会变色。

中国古玉鉴定大全高古玉特征断代详解看完不后悔

中国古玉鉴定大全高古玉特征断代详解看完不后悔

中国古玉鉴定大全高古玉特征断代详解看完不后悔首先,鉴别真假古玉的关键是要了解古玉的特征。

一般来说,古玉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质地:古玉石质地细腻,有光泽,手感温润。

真的古玉是由大自然的玉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风化和保藏才形成的,具有自然的纹理和圆润的触感。

而假的古玉则通常是通过人工方式制成的,质地会比较粗糙,不具备天然石材的特点。

2.色泽:古玉的颜色多样,有白色、黄色、灰色、青色等。

真正的古玉色泽沉稳典雅,不刺眼,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而假的古玉通常会使用化学染料进行着色,颜色会比较鲜艳,过于刺眼。

3.纹理:古玉的纹理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玉石的纹理是由于玉石在地壳运动中的压力和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具有自然的纹路和纹理。

真正的古玉纹理通常细腻、均匀,有一种宛如云烟般的质感。

而假的古玉则通常纹理较为粗糙,缺乏自然的感觉。

4.造型:古玉的造型通常多种多样,有方形、圆形、兽面、纹饰等。

但无论造型如何,真正的古玉都有一种独特的精致感和历史感。

而假的古玉则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通常会有一些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鉴别古玉真伪还要依据判定其年代的方法和技巧。

古玉可以分为高古玉、商代玉、周代玉、汉代玉、晋代玉、唐代玉、宋代玉、元代玉、明代玉、清代玉等不同年代的玉器。

判断古玉的年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纹饰:不同年代的古玉纹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

例如,商代玉器的纹饰一般以兽面纹和神人纹为主,周代玉器的纹饰则更加复杂多样。

因此,通过分析古玉的纹饰,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属的年代。

2.工艺:不同年代的古玉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

例如,商代玉器的制作工艺通常较为简单粗糙,而到了汉代则开始出现精细雕刻的玉器。

因此,通过分析古玉的工艺水平和制作工艺,也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属的年代。

3.风格:不同年代的古玉器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明代玉器通常注重刻画的细腻和造型的独特,清代玉器则通常注重气势和大气的表现。

因此,通过分析古玉器的风格特点,也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属的年代。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展开全文秦代玉器出土并不太多,目前所见精品亦少,主要由玉璜、剑饰、龙佩、环、带钩等。

两汉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其玉器丰富多彩,不仅品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

两汉玉器的纹饰与造型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纹饰与造型被后世仿效至今。

如螭纹、龙纹、凤纹、熊纹、虎纹、鸟纹等,不仅有着结实的肌肉,矫健的身躯,而且其身体的扭曲游动感,是后世玉雕所无法比拟的。

白玉青龙朱雀栩紫轩藏魏晋南北朝玉器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朝代,有着约360余年的历史,此期由于朝代频繁更迭,战事不断,政治分裂,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玉器制作从两汉的高峰跌落下来,出现了数量少,品种少,工艺简单的低潮现象。

此期纹饰明显简约,素面玉器增多,虽也有龙纹、螭纹、云纹、谷纹等纹饰,但已不似两汉时生动有力,高浮雕器物减少,多平面片状素面器,玉器抛光亦较为粗糙,白玉少见,多为青玉、青白玉,滑石器增多,以补玉料之不足。

白玉螭纹佩栩紫轩藏谷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粒,饱满凸出,抚之有扎手感。

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再以小坨具修成谷粒形象。

南越王墓曾出土未完成的玉壁,上面还保留了这种纹饰的制作工艺,所见谷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阴线勾勒谷粒轮廓;一种砣成谷粒漩涡状,无阴线装饰。

后一种谷粒自然饱满,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常见于玉壁、玉璜、玉管、龙佩等玉器上。

涡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纹,但谷粒顶端平缓,无扎手之感,似水涡状,故称涡纹。

制法与谷纹相似,但起凸平缓,有时将顶面磨平,并以阴线勾勒轮廓,有时各纹饰间的阴线相连,常见于玉璧、玉环、玉璜等丧葬用玉及装饰用玉上。

蒲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系仿古人所铺席子的纹饰,以细砣碾制成三组平行交叉线,将纹饰分成一个个小六边形,使中心自然拱起,呈六边形,顶部平,一般不凸出器表。

六边形与六边形间有近似等腰的三角形,常见于玉壁,玉环等器物上。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高古玉良渚文化:良渚时期的玉器雕刻,纹饰,工艺详解!

高古玉良渚文化:良渚时期的玉器雕刻,纹饰,工艺详解!

高古玉良渚文化:良渚时期的玉器雕刻,纹饰,工艺详解!良渚玉器就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

这批玉器的雕刻纹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

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纹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 良渚玉雕刻工具 |良渚玉的细工独步天下,商以前的其他玉文化无出其右。

至于雕刻细工纹饰所用工具,说法不一。

1、老的说法是用鲨鱼牙,良渚玉器上具有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这些纹饰精美而细密。

这些尖状石器或是鲨鱼牙齿虽然很简陋,但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工匠手中,雕刻那些复杂的纹饰也是有可能的。

2、制作玉器最关键的工具原始砣机。

砣机连续转动可以提供均匀而有规则的摩擦力,通过工匠不断调整玉料的位置,便可以雕刻出各种形状的玉器。

3.良渚玉器上的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管钻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等。

锃钻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上的钻孔。

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因此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当时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现象,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方法之一。

| 良渚玉---阴刻线特征 |良渚玉年代久远,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工艺精致,号称中国古代玉器中最早的微雕工艺,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支奇葩,所以价值极高。

因为价值极高,所以目前市场上仿品不断。

| 良渚纹饰的制作工艺、制作工序 |以“琮王”为例良渚神徽被称为中国的“斯芬克斯““琮王”为一枚黄白色的方柱体玉琮,内圆外方,高8.8厘米,重13斤,带着有规则的暗黄色瑕斑,出土于著名的余杭反山墓地,目前为为著名的余杭反山墓地,为浙江博物馆藏品。

良渚神徽纹饰的特点是:独特繁缛——神人兽面像,上部为人形的神,由浅浮雕的人面羽冠和细阴线的双臂组成,下部则为兽形的怪物,由浅浮雕的兽面和细阴线的利爪构成,那个架势,犹如神人驾驭着怪兽。

1、“标准”图式去“简化”良渚神徽由浅浮雕和阴刻线组成繁缛的纹饰!先做简化图!2、管钻定位。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技巧(高清大图)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技巧(高清大图)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技巧(高清大图)一、砣具下的阴线汉代砣制阴刻线工艺,当属汉八刀。

汉八刀并非八刀制作,而是代表刚劲简练的技艺。

汉代常见的八刀工艺,常出现于玉蝉、玉猪握、玉翁仲及分区玉璧中。

东汉青玉握猪一对台湾故宫汉代玉蝉台湾故宫汉代玉蝉台湾故宫汉代玉蝉汉八刀工艺砣痕拼接痕迹不明显,且后期经过仔细打磨,阴刻线中常见平行浅细划痕,这是砣具带动潮湿解玉砂返复砣工痕迹。

砣具工艺砣具是固定在砣架上,砣具下的工痕硬朗挺拔、犀利、流畅,没有杂乱无章的错位划痕。

阴刻线常见中间深两头浅形状,下刀处比收刀处相对深一些。

阴刻线转弯处砣工犀利、流畅,能看到解玉砂的划痕,呈现磨砂状。

没有明显的底子凹凸不平,这与砣具的快速运动有关,属于半自动化,超越了纯手工刻划的效率。

砣具转弯刻痕二、手工刻划下的阴线手抓握尖锐刻画工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在玉器表面进行加工。

典型特征是细若游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大的分区玉璧中,游丝毛雕体现地淋漓尽致。

手工刻划痕迹冲出痕迹明显手工刻划阴线的工艺是徒手发力与解玉砂共同作用,对玉器进行刮蹭摩擦。

由于人手的发力不均,且难以固定,刻划工具容易在玉表打滑,因此常见阴刻线条冲出痕。

转弯处接刀痕对于谷纹等需要转弯的制作,手工刻划是一刀一刀拼接,且一般不对拼接痕进行打磨,阴线沟底常见凹凸不平的磨砂状,这与砣具下的沟底呈现差别很大。

沟边较为锐利,常见冲出划痕。

机器工仿拼接痕仿品刻划痕,使用高速旋转的金刚砂,快速削磨,沟底干涩生硬,沟边易产生崩口,与真品的转弯处手工刻划痕迹完全不同。

砣工与刻划工并存在汉代兽面纹或凤鸟纹分区玉璧中,常见砣痕与刻划痕并存的现象。

一般用砣具深砣几道明显的纹饰骨架,然后用游丝毛雕工艺进行装饰。

体现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工艺,粗细布局,极具章法。

汉代玉器徒手抓握磨石等工具刮蹭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看到,线条周边毛糙,未经后期打磨修饰,沟底也表现出粗糙之感,这种常见于葬玉,一般来说器物不够精美此工艺为加工后期经过仔细打磨,将毛躁的冲出痕迹修磨掉,一般出现在比较精美的玉雕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高古玉器的纹饰特征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及众多文博系统的馆藏资料来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纹饰特征,而掌握这些纹饰特征,作为收藏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去伪存真的法宝,根据笔者多年来随考古同行的实地考察,上手大量文博系统的馆藏实物,结合自己的一点收藏经验冒昧成文,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斧正。

(注:所有图片都来自馆藏,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在此向这些原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博宝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长安布衣)
商代玉器的纹饰特征
1、纹随形走
商代的玉器纹饰,如果分开来看,只是零散的回纹、三角纹、云雷纹。

,本身并不能构成具体的图形,但合起来看却与造形密切配合,可谓线随形转, 纹随形走。

如图:这件藏品是郑州博物馆藏的商代玉鹦鹉,若同时观察纹饰与鸟形,器物本身的纹饰是配合造形来雕琢的,可以发现线条是随造形的曲度弯转,仿佛是鸟冠、鸟身、鸟尾的细部描写。

玉鹦鹉.
还有这个妇好玉龙
2、臣字眼
商代的玉器不论是人物、禽鸟或走兽,皆有突出眼睛部位的倾向,不但比真实的比例大,且多呈图案化,由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其中尤以
臣字眼最具特色。

如图玉蹀(眼睛特殊).
商(后期)殷墟
商(后期)殷墟
商(后期)殷墟
3、双线雕
古玉表面由双线组成的纹饰虽不胜枚举,然而由双线不同的雕法与排列方式仍可窥知独特的殷商时代风格。

他的特点是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线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以使阴阳线互衬,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从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

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纹饰特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和细
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

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过于规矩,缺少灵气。

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有着绝大的关系。

但也造就了西周玉器的精美和精细,以笔者所见.西周玉器上凤鸟图案占有很大的比重,也许是因为凤鸟是周人的图腾的原因吧.
1、纹饰脱离造形独立
商代的纹饰多配合造形而共成人物鸟兽,西周的纹饰则往往自成动物纹或同体纹,与造形没有必然联系。

如图,这个是西周早期的柄形龙凤佩.造形做长方形,表面的纹饰由上到下排列出具体鸟纹和龙纹,长方形与鸟纹实可分别看待.
若将这件龙凤佩与商代的那个玉鹦鹉相比较,玉鹦鹉的线纹完全跟随造形,而龙凤佩的鸟纹和龙纹则已脱离造形而独立,两者图案设计的理念迥异,为由商至周显而易见的变化。

西周早期龙凤.
还有这个虢国西周墓出土的玉凤
虢国玉器
下载次数:28
2009-10-20 21:29
玉环
虢国玉器
虢国玉器
2、大斜刀
西周的玉器也有双线雕,但异于商代的手法。

西周的双线内细外宽,内线为细线阴刻,外线以大斜刀作斜面式的雕琢,双线之间形成一道细棱阳纹。

如图这件作品为西周早期的出土品,虽可见斜刀的运用,但粗细对比尚不明显,而且眼睛仍然有晚商遗风.
周初1.
西周龙纹璜
大斜刀琢法的成熟可能要到西周中期,而且也是西周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所以所见作品工艺老到,玉质精良.
如图
山博
2009-10-20
郑州博物馆藏
周玉
3形中有形
西周中晚期出现的形中有形,以及由大斜刀变为小斜刀,开春秋玉器纹饰繁密之先河. 如图
周龙凤(90.34 KB)
周玉
4正在研究的龙人佩
下面所贴的龙人佩,大多出土于西周中晚期墓中,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龙口下含一个圆眼大耳长发的人头,或者一个圆眼大耳的人头蹲踞在龙头上,不知道具有什么含义,不过这个特殊的图案也成为断代的依据。

西周人龙合形佩(50.1 KB)
西周人龙和形佩
西周人龙和形佩
震旦文教基金会藏西周人龙和形佩
震旦文教基金会藏西周人龙和形佩
再上几张拓片看看馆藏人龙合形佩
春秋时代的玉器纹饰特征: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承和发展。

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1、由平面到浮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的玉环,其上的线刻已不见西周的大斜刀。

图2特写部分清楚可见双线为粗宽的阴刻,双线之间浮出细匀的阳纹,双线弯转圆滑流畅,由图三的拓片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高低平斜扭转的线条,往往造成光影闪烁的效果,介于平面与浮雕的做法。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
2、从具体到抽象
由西周的具体到春秋抽象,实为玉器纹饰的另一大变化。

如下面两个龙璜所示,除头部尚能保持眼睛,上下嘴唇,披毛可见外,身体其他部位只能看到云纹,其纹样的细碎抽象是典型的春秋风格。

山西博物院藏玉3.jpg(19.26 KB)
春秋耳饰玦
春秋黄君孟墓出土玉饰
3、从疏朗到繁密
商周玉器的纹饰分布较为疏朗,至春秋则由细碎的局部连接成整体,因而趋于繁密。

这种倾向,不论早期、晚期皆然。

而此时期常见的丛丛平行或扭转的细线,俗称‘扭丝纹’也与趋于繁密的装饰风格有关。

如图
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玉器
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坑玉器
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坑玉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